首页 - 爱情笑话 > [随笔]从现在起开始连载我的38万字的长篇小说<<现在就开始回忆:那歌声般逝去的华年

[随笔]从现在起开始连载我的38万字的长篇小说<<现在就开始回忆:那歌声般逝去的华年

发布于:2024-03-23 作者:admin123 阅读:22

从现在起开始连载我的38万字的长篇小说<<现在就开始回忆:那歌声般逝去的华年>>

  谨以这部小说献给那些有爱情故事的人、和所有关心并且支持我的朋友们、那些对我有美好真善美期冀的人、献给所有爱过和被爱过的人、献给常波波、献给我过往的青春岁月。

    1

    我以后会把这三部中篇小说延伸成长篇小说的。现在这只是个架构和轮廓。我想着能象一作家那样先零散着写成中篇。如《四月邂逅小至》

    看过韩东的小说,他的性描写比我厉害的多的多。还有村上春树的性描写,平凹,安妮。莫言的性描写也让人大呼直露。只有有个好媳妇的王朔不太敢明目张胆的写性,因为我觉得她应该是对他的沈旭佳好老婆有所忌惮的。

    性描写写的最好的应该是女作家林白。这是我的观点。我看过她的《一个人的战争》,她后来的作品有点拿不出手,但她后来作品中的性描写却让人惊叹。能将性写出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坛,至今无人可以出其左右。

    这是未加修改的草稿:是随谈,杂谈,随想,札记,与一篇小说的汇合。

    也是我学生时代的一次回顾,有个傻瓜说,为什么要沉缅于回忆呢?我们现在不是在现在吗?

    女作家方方说:写作的人是有倾诉欲的。我不回忆过去,难道让我写科幻小说?真蠢,写作的人哪一个不是活在回忆里,难道放着现成的丰富经历不去写,而去体验生活?

    再者,现在也会成为过去。

    “现在进行式的写作“那是新闻报道,那是记者。

    如同王朔所说:现在就开始回忆。

    你让他去写那些成名后的享受。他可能还需要等几年,这叫构思启动期。需要回忆成熟了才能写。

    在我心中住了这么久的过去,我现在要写出来。真的,一定要写出来。纪念我们的青春以及过往的爱情。正如陈村所说:“纪念我们的日常生活”他平淡如白开水一样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纪念,(散文体的)。那我日记体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更应该纪念了。

    老师没有教过问我的这个笨蛋吗?要写作就要回忆。不然你去科幻小说去?!!

    羞你也不知羞你呢?!

    修改花了我五个小时,真难啊。我才气纵横的语言技巧全都没用上。

    唉。还是写诗好。有时想起来。

    ……“我一直都想问问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如果她和一个漂亮的男人一见钟情,这个男人不说话可不可以直接就和她热吻做爱。她是否会生气??(”不说话也可热吻“是黎明的歌中的一句词句。)我的常波波好老婆等了我三年的,她就会让我操她。也许我给她写过情书的缘故吧?她比较了解我。

    难以预知。有谁能告诉我?!……“

    各位能告诉我吗???

    她那发自内心的笑了让我薰陶的也快乐起来。这样一个冬天的黄昏。许多美女在我忧伤的视野里绽放。不快乐的心境终于被吹散。

    ————我一直都想知道大上海的许多个美女如今是否都嫁给了外国人。真的。我很想考证一番。这是一种很奇异的想法。

    这是我1993年至1995年的卫校生活。我想记述下来当做小说发表。

    这叫做情绪化的,内心独白式的结构。小说技巧很繁复,在《写作大全》中我看到了这个技巧。

    但我想:只有自由创新,只有合自己的风格的文字与架构与意蕴的小说才是好小说。

    历来如此。

    真的。这是哲理。历来如此。

    2

    花瓣偶拣(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对文学的观点)

    这些都是我在写作中的一些感想。不一定对,如有自夸之处,那也纯属玩笑之言。

    我的第三部中篇小说,以前一直想先写好框架,即结构。再慢慢的向里面渗透。但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更进一步的喜欢向刚开始那一篇小说进军。正如安妮的《四月邂逅小至》。

    我觉得我越来越擅长写小说了,也许一开始就擅长。

    在人生路上淡泊的行走。这是一部分拥有消极人生观的人生走向,但我却是想着冲天一喊的,正如当初的一些富豪持有的观念。如商界的和田一夫与围棋界的赵冶勋。

    曾经看过一位将词句分开来写文章的写手,在萌芽发表过文章。当时,是令我惊叹了好久好久的,仿如在过去岁月中辗转奔波的恋人嫁人了——就是那种凄惶与嫉恨的感觉。久久不曾被灵魂的手抹去嫉恨的情感。甚至有种告别文学艺术的想法。就是在那时,真的。

  ----这世上天才真多呵!

    艺术的精髓应该在于自由。这是围棋大师吴清源老人的主张。我觉得文学也应如此,如语言,——当然应当在掌握所有技巧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的一种语言艺术。

    句式的凝炼与结构的发展象:意识流,蒙太奇式结构,情绪性结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等等……(这些都是专业作家的基本功)

    但余华说的好:象我这样写字写了几十年的作家,什么语言结构,立意对我来说,全是羁绊。

    王爱兰的观点:那是因为他掌握了,处在一种自由变更的阶段,象我这样对技巧还不太熟练的业余作家,当然要从头做起(都是大意。原话并不是这样)!

    安妮说:能打动人灵魂的文字、结构、立意才是好作品。

    以上观点我没有品评权,我想可能都说的对吧。

    句式的技巧如:省略谓语式、超常式句式、倒置式、非常规构成式这些句式这就是语言技巧。曾在诗中练习过,但练习的不太好。

    纪弦的《你的名字》他这首诗就将句式:如对仗对偶反复(包括多次反复与间隔反复等)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尝试,写的很好,我认为那首诗单以文面上来说绝对是超一流的一首好诗。现在这首诗仍广为传诵。

    语言的张力与几十种风格:如幽默、流畅(“流畅”常常被认为是语言功底的一个判断标准,其它是准确、生动,鲜明)绮丽华美怪诞自由…………等等。曾经有一度让我大为苦恼。

    我从此时起开始追随一种风格,仅仅一种。如诗我现在只喜欢多多的四合院那样的诗,那么平淡老成的充满智慧的思想和语言。耐人寻味。

    而安妮的文字正如王朔在某场合批评某作家的文字:是磕磕绊绊的。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她文字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一个是他的句式太缺乏变化。总是简短的不合情理,——常常分割开一个整句,即她所谓的简洁流利,她另外的风格如阴郁、艳丽、飘忽、轻盈、女性化十足则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所言的一部分关于语言的观点我也大都是持赞成观点的。

    语言功力最好的应是贾平凹,王朔,苏童和卫慧。我很喜欢七十年代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卫慧的语言。毕竟是复旦中文系的大学生,语言功力不凡,比那个被许多人(如王朔和一些网络文学爱好者……)极力推崇的叫什么棉棉的不知强多少倍!!

    我喜欢卫慧、顾湘、王泽、屠格涅夫、皮皮和池莉这些人的语言文字。

    我的语言风格我自己知道,有人说,你的语言已成了一种模式。换我的话就是:我已经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了。

    每个人的语言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如苏童所言:一个小说家或作家应当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包括叙述描写抒情等等说明和议论这方面我只是中等水平。人没有全部分都擅长的。没有全才,只有一方面的独有的高手。如作曲家三宝所言:我觉得我在作曲这方面作好就可以了。作词我是弃掉不作的。因为觉得达不到专业水平。

    看到他这句话时,我觉得三宝这人是极聪明的一个作曲家。他参透了艺术与人生之精萃。

    只有充许发挥自己天赋才华的艺术才可以称之为艺术。是我的格言。也是我的座右铭。

    A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的学生时代。1993年。森市卫校。

    李是挂漂亮小女生的高手。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的理发铺理发。听外面的一个小青年说:李小波这家伙真牛。卫校的漂亮女孩子差不多都让他给挂完了。

    他很帅吗?一地痞问。

    什么呀!就是会喷(方言,侃的意思)。

    但卫校三朵花他却只挂到了第三朵,别的两朵花完好无损,熬到了毕业。

    也许是被李稍稍摸了两下,调戏了几下;但她们的贞洁好呆是保住了。

    记得李挂卫校第二朵花时。那女孩竟然被调戏哭了,可见李挂漂亮女生时的不要脸与厚脸皮。如我的室友所说:李每当进女生宿舍时,就会听到"哐铛哐铛"的狠劲关门声。室友是李的情敌。李抢走了他的初恋女友————第三朵花橄蔚。

    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却从未看见过李吃闭门羹时的时候。我倒想真的见见他的窘样子。

    和他在一起混的时候,只见到许多女生见了他,和他主动打招呼的情景。象是献媚。

    李常在楼台的顶端和女孩子(也许是失去贞洁后从女孩子变成了女人)聊天。

    记得有一次我和他调侃:李,一见到你我就想到了色狼,或者一个糟蹋纯真女孩子的色棍!!

    他笑了,你才知道啊,我斗(方言,为“就“的意思)是色棍。他边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边和我调侃。

    你看你老婆来了,我看见了远处一脸骚灵的橄蔚。

    他笑着说,那时我的前妻,不,也许我是她的前夫。我们分手了。

    怎么?你和她分手了。我前几天还看见你在这个宿舍里把她干得乱叫唤的?

    他大笑(我在那时真真正正的感到他活的很潇洒),说,这学校这么多漂亮女孩子,我才不会为了一朵花而忘记整个花园的。

    你读了那么多色情小说,就学会了这一句哲言,呵呵!是不是为了讨女生喜欢而死记硬背的啊?我笑着问他。

    这还用死记硬背?说完,就吹着口哨挂美女去了。

    B

    李是我在森市卫生学校上学时的一个同班同学。

    一次,我在刚开学时,问他,护士班在哪儿啊?!

    他说,我也不知道。并且还对我笑了一下,他的笑容看起来很可爱:让人想起了洋娃娃。

    那时起我们就开始认识了。后来才知道我们是一个班的。

    李好象是从开学三个月后学会了挂漂亮女孩子的。一次他去一个班级大声对一女孩说,敏,你出来一下,我找你有点事。就那样他们倚在门口说话,旁若无人。

    后来我才知道敏被她班的同学们称为班花。

    再后来,李对一个校花穷追不舍—就是学校第二朵花张晓华。我曾经看到过张晓华的笑,如果用甜美来形容,那还不足以表达我审美的程度。应该是美绝人伦的甜笑。那笑是我这二十多年来见到的美女的最美的笑。无人可以和她相比美。

    李很喜欢打架,一次在班级和人打斗。将班里的大部分椅子桌子扔了个底朝天。最后他被罚了两千元作为补偿和留校察看的处分。

    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变成了一个学校里的小混混了呢?开始还为他可惜,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他过着很快乐的学生时代。

    我曾经有一度和他在一起混过。记的当时去中西结合班找美女侃,李正在和漂亮女生侃得热乎时,那班的班长说:那位同学(用手指着李),你再乱就出去。我和李愤而站起。他们班好多人跟着站起来和我们对峙。李和我只好出来了,接着,李学校内找人,那时李的好友有很多,刹那间就找了十几个。我们在那个楼道上将那个班长打的让他哭父叫妈妈,四处找牙……

    这件事后在学校被传为美谈。成为学生夜谈时的话题。李从那时起,在学校威名特响。

    李曾经和一个叫天的对峙过。那时天也很厉害。曾在开学时和班里的几个男生,一起去"镇"整个男生楼,叫嚷到:我们就是这座学样的老大。这宿舍谁不服,露露头。有不服的,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天还有过这样一次辉煌战绩:曾经和校外的一个地痞打斗过。那是很小的起因————就因为洗澡时互相碰撞了一下,一两句话不合打斗在一起。后来那地痞吃了亏。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带着三个壮汉来进学校找李。李随身带着刀子。就和那四个人打在一块。那个人虽有几把子力气。但天的勇猛也让他们犯了悚。最后竟然被天给打跑了。

    不知为什么,天和李竟然打成了朋友。具体细节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是互相佩服对方的勇敢与他们所谓的“豪气”吧?!听说两人曾打了一架:李被天拿刀放在了脖子上让李下跪,李毫不畏惧说,孙子,有本事你把我灭了,否则我要你活不到明天五更。………

    李后来对我说,我和天是英雄相惜惜。

    大部分学生在那时是很少学习的:整天不是吊辫子(就是挂好看的小闺女)。就是打架或讲哥们儿义气,好让人用羡慕的眼光看自己,好象一群无知的愚蠢的动物一样活着的一批兽性的孩子。是无知天真的19至23岁的孩子,是一群不想未来:未来走到哪里算哪里的一群孩子;是从未构思过未来的一群孩子。

    李在学校曾放言:张晓华是我的老婆,谁如果打她的主意。我就一斧子劈死他。

    李在教室和我聊天时,曾教过我一个极下流的姿式:就是拿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圈一个圈。然后用左手的一个手指向里面捅。意为打炮,性交的意思。呵呵,他那时的笑很诡秘。用坏笑来形容也许很合适。

    毕业后的一天,我去找他玩。他见了我说:你能帮我找一个人吗?

    谁?

    就是西代三班的候丽湘。我都25岁了,不好意思去找人家十八、九岁的小闺女了。

    那我就好意思了?!我有点愤怒的问他,真不够意思。让我去替你担风险,你却不劳而获的享受与美女做爱的快乐。

    我不是那个意思,是这里的教师都知道我。他们会骂我的。

    我说:你爸爸是教师,他们都会照顾你,怎么会骂你?

    是我"挂遍卫校美女无敌手"的威名让这里的教师都很反感我!!

    原来如此。

    有一天,李和橄蔚旧情复燃。李在走廊和她边走边用手抚摸她的屁股。极为明目张胆,如果是我,顶多只会在周围无人的时候摸摸橄蔚的屁股。

    我那时在唱张学友的一首当时刚流行起来的歌"吻别"。唱得很伤感,因为我和候敏——我们班里的第二朵花刚分手。还沉浸于于不可自拨的失恋情怀中。

    一天下午,李和橄蔚来找我,先让我出去,他说有点事。

    我于是出去唱歌。

    停了大约三十分钟,李从那间屋里走出来,一脸坏笑——-满足的笑。

    橄蔚在梳理头发,一脸的不乐意的好象有点受凌辱的表情。我明白李喜欢日女孩子的屁股。我想象着他们做爱时的样子。赶紧问他与橄做爱时感觉如何?

    他笑着说:我拽着她的长发象骑在马上一样。她的屁股又很丰满,象拖着什么包裹一样。我拿鸡巴捅进她的屁股孔里的时候,象感觉飞上了天似的,又象坐在火箭上飞翔一样,妙的难以言传,呵呵。要不以后也让你日她一次。

    我说好啊,那太谢谢了,我这两天性冲动很强烈,正处于那种性饥渴阶段。

    呵呵……,我们大笑。

    从那以后,橄蔚也许是被日过的原因,对性好象不太在意了。经常挺着大屁股晃着。让我眼睛尽吃冰淇淋,让我觉得心中的欲望不停的在流转。

    有一次她勾引我。靠近我说,帅哥,你敢不敢和我做一次?

    我说,我抱抱你吧!你很适合我抱。

    我当时只是跟她调侃,甚至于有点羞辱她的意思。

    但她却不自知。看着我好长时间,然后问,你怎么不抱啊?

    我有点发懵,看她的表情甚至还有点渴望的意思,这才明白过来她看我的目光那么长久深情的原因了。

    这世上水性杨花的女人与女孩子敢情这么多!

    但我当时却觉得"朋友妻,不可欺"。没动她。她说我是一个有色心没色胆的色棍。

    我说,你说的太对了。你为什么这么了解我啊,是不是想让我日你的屁股孔啊?!

    她呸了我一脸。

一、[小说]长篇:纪念那歌声般逝去的华年

那个喜欢花卉的年代

    谨以这部小说献给那些有爱情故事的人、和所有关心并且支持我的朋友们、那些对我有美好真善美期冀的人、献给所有爱过和被爱过的人、献给常波波、献给我过往的青春岁月。

    1

    我以后会把这三部中篇小说延伸成长篇小说的。现在这只是个架构和轮廓。我想着能象一作家那样先零散着写成中篇。如《四月邂逅小至》

    看过韩东的小说,他的性描写比我厉害的多的多。还有村上春树的性描写,平凹,安妮。莫言的性描写也让人大呼直露。只有有个好媳妇的王朔不太敢明目张胆的写性,因为我觉得她应该是对他的沈旭佳好老婆有所忌惮的。

[随笔]从现在起开始连载我的38万字的长篇小说<<现在就开始回忆:那歌声般逝去的华年

    性描写写的最好的应该是女作家林白。这是我的观点。我看过她的《一个人的战争》,她后来的作品有点拿不出手,但她后来作品中的性描写却让人惊叹。能将性写出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坛,至今无人可以出其左右。

    这是未加修改的草稿:是随谈,杂谈,随想,札记,与一篇小说的汇合。

    也是我学生时代的一次回顾,有个傻瓜说,为什么要沉缅于回忆呢?我们现在不是在现在吗?

    女作家方方说:写作的人是有倾诉欲的。我不回忆过去,难道让我写科幻小说?真蠢,写作的人哪一个不是活在回忆里,难道放着现成的丰富经历不去写,而去体验生活?

    再者,现在也会成为过去。

    “现在进行式的写作“那是新闻报道,那是记者。

    如同王朔所说:现在就开始回忆。

    你让他去写那些成名后的享受。他可能还需要等几年,这叫构思启动期。需要回忆成熟了才能写。

    在我心中住了这么久的过去,我现在要写出来。真的,一定要写出来。纪念我们的青春以及过往的爱情。正如陈村所说:“纪念我们的日常生活”他平淡如白开水一样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纪念,(散文体的)。那我日记体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更应该纪念了。

    老师没有教过问我的这个笨蛋吗?要写作就要回忆。不然你去科幻小说去?!!

    羞你也不知羞你呢?!

    修改花了我五个小时,真难啊。我才气纵横的语言技巧全都没用上。

    唉。还是写诗好。有时想起来。

    ……“我一直都想问问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如果她和一个漂亮的男人一见钟情,这个男人不说话可不可以直接就和她热吻做爱。她是否会生气??(”不说话也可热吻“是黎明的歌中的一句词句。)我的常波波好老婆等了我三年的,她就会让我操她。也许我给她写过情书的缘故吧?她比较了解我。

    难以预知。有谁能告诉我?!……“

    各位能告诉我吗???

    她那发自内心的笑了让我薰陶的也快乐起来。这样一个冬天的黄昏。许多美女在我忧伤的视野里绽放。不快乐的心境终于被吹散。

    ————我一直都想知道大上海的许多个美女如今是否都嫁给了外国人。真的。我很想考证一番。这是一种很奇异的想法。

    这是我1993年至1995年的卫校生活。我想记述下来当做小说发表。

    这叫做情绪化的,内心独白式的结构。小说技巧很繁复,在《写作大全》中我看到了这个技巧。

    但我想:只有自由创新,只有合自己的风格的文字与架构与意蕴的小说才是好小说。

    历来如此。

    真的。这是哲理。历来如此。

    2

    花瓣偶拣(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对文学的观点)

    这些都是我在写作中的一些感想。不一定对,如有自夸之处,那也纯属玩笑之言。

    我的第三部中篇小说,以前一直想先写好框架,即结构。再慢慢的向里面渗透。但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更进一步的喜欢向刚开始那一篇小说进军。正如安妮的《四月邂逅小至》。

    我觉得我越来越擅长写小说了,也许一开始就擅长。

    在人生路上淡泊的行走。这是一部分拥有消极人生观的人生走向,但我却是想着冲天一喊的,正如当初的一些富豪持有的观念。如商界的和田一夫与围棋界的赵冶勋。

    曾经看过一位将词句分开来写文章的写手,在萌芽发表过文章。当时,是令我惊叹了好久好久的,仿如在过去岁月中辗转奔波的恋人嫁人了——就是那种凄惶与嫉恨的感觉。久久不曾被灵魂的手抹去嫉恨的情感。甚至有种告别文学艺术的想法。就是在那时,真的。

  ----这世上天才真多呵!

    艺术的精髓应该在于自由。这是围棋大师吴清源老人的主张。我觉得文学也应如此,如语言,——当然应当在掌握所有技巧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的一种语言艺术。

    句式的凝炼与结构的发展象:意识流,蒙太奇式结构,情绪性结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等等……(这些都是专业作家的基本功)

    但余华说的好:象我这样写字写了几十年的作家,什么语言结构,立意对我来说,全是羁绊。

    王爱兰的观点:那是因为他掌握了,处在一种自由变更的阶段,象我这样对技巧还不太熟练的业余作家,当然要从头做起(都是大意。原话并不是这样)!

    安妮说:能打动人灵魂的文字、结构、立意才是好作品。

    以上观点我没有品评权,我想可能都说的对吧。

    句式的技巧如:省略谓语式、超常式句式、倒置式、非常规构成式这些句式这就是语言技巧。曾在诗中练习过,但练习的不太好。

    纪弦的《你的名字》他这首诗就将句式:如对仗对偶反复(包括多次反复与间隔反复等)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尝试,写的很好,我认为那首诗单以文面上来说绝对是超一流的一首好诗。现在这首诗仍广为传诵。

    语言的张力与几十种风格:如幽默、流畅(“流畅”常常被认为是语言功底的一个判断标准,其它是准确、生动,鲜明)绮丽华美怪诞自由…………等等。曾经有一度让我大为苦恼。

    我从此时起开始追随一种风格,仅仅一种。如诗我现在只喜欢多多的四合院那样的诗,那么平淡老成的充满智慧的思想和语言。耐人寻味。

    而安妮的文字正如王朔在某场合批评某作家的文字:是磕磕绊绊的。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她文字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一个是他的句式太缺乏变化。总是简短的不合情理,——常常分割开一个整句,即她所谓的简洁流利,她另外的风格如阴郁、艳丽、飘忽、轻盈、女性化十足则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所言的一部分关于语言的观点我也大都是持赞成观点的。

    语言功力最好的应是贾平凹,王朔,苏童和卫慧。我很喜欢七十年代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卫慧的语言。毕竟是复旦中文系的大学生,语言功力不凡,比那个被许多人(如王朔和一些网络文学爱好者……)极力推崇的叫什么棉棉的不知强多少倍!!

    我喜欢卫慧、顾湘、王泽、屠格涅夫、皮皮和池莉这些人的语言文字。

    我的语言风格我自己知道,有人说,你的语言已成了一种模式。换我的话就是:我已经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了。

    每个人的语言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如苏童所言:一个小说家或作家应当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包括叙述描写抒情等等说明和议论这方面我只是中等水平。人没有全部分都擅长的。没有全才,只有一方面的独有的高手。如作曲家三宝所言:我觉得我在作曲这方面作好就可以了。作词我是弃掉不作的。因为觉得达不到专业水平。

    看到他这句话时,我觉得三宝这人是极聪明的一个作曲家。他参透了艺术与人生之精萃。

    只有充许发挥自己天赋才华的艺术才可以称之为艺术。是我的格言。也是我的座右铭。

    A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的学生时代。1993年。森市卫校。

    李是挂漂亮小女生的高手。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的理发铺理发。听外面的一个小青年说:李小波这家伙真牛。卫校的漂亮女孩子差不多都让他给挂完了。

    他很帅吗?一地痞问。

    什么呀!就是会喷(方言,侃的意思)。

    但卫校三朵花他却只挂到了第三朵,别的两朵花完好无损,熬到了毕业。

    也许是被李稍稍摸了两下,调戏了几下;但她们的贞洁好呆是保住了。

    记得李挂卫校第二朵花时。那女孩竟然被调戏哭了,可见李挂漂亮女生时的不要脸与厚脸皮。如我的室友所说:李每当进女生宿舍时,就会听到"哐铛哐铛"的狠劲关门声。室友是李的情敌。李抢走了他的初恋女友————第三朵花橄蔚。

    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却从未看见过李吃闭门羹时的时候。我倒想真的见见他的窘样子。

    和他在一起混的时候,只见到许多女生见了他,和他主动打招呼的情景。象是献媚。

    李常在楼台的顶端和女孩子(也许是失去贞洁后从女孩子变成了女人)聊天。

    记得有一次我和他调侃:李,一见到你我就想到了色狼,或者一个糟蹋纯真女孩子的色棍!!

    他笑了,你才知道啊,我斗(方言,为“就“的意思)是色棍。他边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边和我调侃。

    你看你老婆来了,我看见了远处一脸骚灵的橄蔚。

    他笑着说,那时我的前妻,不,也许我是她的前夫。我们分手了。

    怎么?你和她分手了。我前几天还看见你在这个宿舍里把她干得乱叫唤的?

    他大笑(我在那时真真正正的感到他活的很潇洒),说,这学校这么多漂亮女孩子,我才不会为了一朵花而忘记整个花园的。

    你读了那么多色情小说,就学会了这一句哲言,呵呵!是不是为了讨女生喜欢而死记硬背的啊?我笑着问他。

    这还用死记硬背?说完,就吹着口哨挂美女去了。

    B

    李是我在森市卫生学校上学时的一个同班同学。

    一次,我在刚开学时,问他,护士班在哪儿啊?!

    他说,我也不知道。并且还对我笑了一下,他的笑容看起来很可爱:让人想起了洋娃娃。

    那时起我们就开始认识了。后来才知道我们是一个班的。

    李好象是从开学三个月后学会了挂漂亮女孩子的。一次他去一个班级大声对一女孩说,敏,你出来一下,我找你有点事。就那样他们倚在门口说话,旁若无人。

    后来我才知道敏被她班的同学们称为班花。

    再后来,李对一个校花穷追不舍—就是学校第二朵花张晓华。我曾经看到过张晓华的笑,如果用甜美来形容,那还不足以表达我审美的程度。应该是美绝人伦的甜笑。那笑是我这二十多年来见到的美女的最美的笑。无人可以和她相比美。

    李很喜欢打架,一次在班级和人打斗。将班里的大部分椅子桌子扔了个底朝天。最后他被罚了两千元作为补偿和留校察看的处分。

    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变成了一个学校里的小混混了呢?开始还为他可惜,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他过着很快乐的学生时代。

    我曾经有一度和他在一起混过。记的当时去中西结合班找美女侃,李正在和漂亮女生侃得热乎时,那班的班长说:那位同学(用手指着李),你再乱就出去。我和李愤而站起。他们班好多人跟着站起来和我们对峙。李和我只好出来了,接着,李学校内找人,那时李的好友有很多,刹那间就找了十几个。我们在那个楼道上将那个班长打的让他哭父叫妈妈,四处找牙……

    这件事后在学校被传为美谈。成为学生夜谈时的话题。李从那时起,在学校威名特响。

    李曾经和一个叫天的对峙过。那时天也很厉害。曾在开学时和班里的几个男生,一起去"镇"整个男生楼,叫嚷到:我们就是这座学样的老大。这宿舍谁不服,露露头。有不服的,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天还有过这样一次辉煌战绩:曾经和校外的一个地痞打斗过。那是很小的起因————就因为洗澡时互相碰撞了一下,一两句话不合打斗在一起。后来那地痞吃了亏。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带着三个壮汉来进学校找李。李随身带着刀子。就和那四个人打在一块。那个人虽有几把子力气。但天的勇猛也让他们犯了悚。最后竟然被天给打跑了。

    不知为什么,天和李竟然打成了朋友。具体细节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是互相佩服对方的勇敢与他们所谓的“豪气”吧?!听说两人曾打了一架:李被天拿刀放在了脖子上让李下跪,李毫不畏惧说,孙子,有本事你把我灭了,否则我要你活不到明天五更。………

    李后来对我说,我和天是英雄相惜惜。

    大部分学生在那时是很少学习的:整天不是吊辫子(就是挂好看的小闺女)。就是打架或讲哥们儿义气,好让人用羡慕的眼光看自己,好象一群无知的愚蠢的动物一样活着的一批兽性的孩子。是无知天真的19至23岁的孩子,是一群不想未来:未来走到哪里算哪里的一群孩子;是从未构思过未来的一群孩子。

    李在学校曾放言:张晓华是我的老婆,谁如果打她的主意。我就一斧子劈死他。

    李在教室和我聊天时,曾教过我一个极下流的姿式:就是拿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圈一个圈。然后用左手的一个手指向里面捅。意为打炮,性交的意思。呵呵,他那时的笑很诡秘。用坏笑来形容也许很合适。

    毕业后的一天,我去找他玩。他见了我说:你能帮我找一个人吗?

    谁?

    就是西代三班的候丽湘。我都25岁了,不好意思去找人家十八、九岁的小闺女了。

    那我就好意思了?!我有点愤怒的问他,真不够意思。让我去替你担风险,你却不劳而获的享受与美女做爱的快乐。

    我不是那个意思,是这里的教师都知道我。他们会骂我的。

    我说:你爸爸是教师,他们都会照顾你,怎么会骂你?

    是我"挂遍卫校美女无敌手"的威名让这里的教师都很反感我!!

    原来如此。

    有一天,李和橄蔚旧情复燃。李在走廊和她边走边用手抚摸她的屁股。极为明目张胆,如果是我,顶多只会在周围无人的时候摸摸橄蔚的屁股。

    我那时在唱张学友的一首当时刚流行起来的歌"吻别"。唱得很伤感,因为我和候敏——我们班里的第二朵花刚分手。还沉浸于于不可自拨的失恋情怀中。

    一天下午,李和橄蔚来找我,先让我出去,他说有点事。

    我于是出去唱歌。

    停了大约三十分钟,李从那间屋里走出来,一脸坏笑——-满足的笑。

    橄蔚在梳理头发,一脸的不乐意的好象有点受凌辱的表情。我明白李喜欢日女孩子的屁股。我想象着他们做爱时的样子。赶紧问他与橄做爱时感觉如何?

    他笑着说:我拽着她的长发象骑在马上一样。她的屁股又很丰满,象拖着什么包裹一样。我拿鸡巴捅进她的屁股孔里的时候,象感觉飞上了天似的,又象坐在火箭上飞翔一样,妙的难以言传,呵呵。要不以后也让你日她一次。

    我说好啊,那太谢谢了,我这两天性冲动很强烈,正处于那种性饥渴阶段。

    呵呵……,我们大笑。

    从那以后,橄蔚也许是被日过的原因,对性好象不太在意了。经常挺着大屁股晃着。让我眼睛尽吃冰淇淋,让我觉得心中的欲望不停的在流转。

    有一次她勾引我。靠近我说,帅哥,你敢不敢和我做一次?

    我说,我抱抱你吧!你很适合我抱。

    我当时只是跟她调侃,甚至于有点羞辱她的意思。

    但她却不自知。看着我好长时间,然后问,你怎么不抱啊?

    我有点发懵,看她的表情甚至还有点渴望的意思,这才明白过来她看我的目光那么长久深情的原因了。

    这世上水性杨花的女人与女孩子敢情这么多!

    但我当时却觉得"朋友妻,不可欺"。没动她。她说我是一个有色心没色胆的色棍。

    我说,你说的太对了。你为什么这么了解我啊,是不是想让我日你的屁股孔啊?!

    她呸了我一脸。

二、毛姆《书与你》(给一位忘记名字的网友)

   《书与你》

   [英]毛姆 著

   译者:不详

   肖毛转校自超星版

   版权信息:【花城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定价0.29元(内部发行)】

   读而乐则校(代转校说明)

   一、转校缘起

   这本《书与你》,是我去年从超星中下载的,全书不长,仅80多页,但藏在文字中的睿智,却非如此篇幅可以容纳。今年5月16日晚21:38,曾为一位或是两位想读毛姆评价奥斯汀文字的网友转校出其中的一篇《珍·奥斯婷》;不久,为另一位酷爱苏俄文学作品的朋友转校出其中的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原稿未留)。剩下的,我没再校对,而是用软件将全书转成80多个JPG文件,直接打印了一本,然后将这些文件完全删除了。

   上周,一位网友问我可否出卖此书的复印件或电子版,让我很意外:原来,还有人想读这本小书。让我更意外地是,这位网友(抱歉,我连他的网名都忘记了)居然提到了钱。

   我知道,他(或者她)是出自好意,可是,我以前从未因校对图书而得到过一分钱——尽管为它们付出的网络费和精力都很多——以后也永远不会。对我来说,这是原则问题,与钱无关。

   其实,把超星格式的文件发给他,是最便捷的方法,但是,我担心一般的破解软件现已不能使用,发给了他,反倒给他增加烦恼。于是,我决定有空为他将全文校对出来。

   这周五,抽空将那些超星文件重新转化成JPG文件;今天下午,终于把手头需要写的主要东西全部完成——这个月,我几乎写疯了,尽管半分钱也得不到——然后开始校对此书,一气校对了三十多页,够他看一阵了。

   正文很容易校,但注释字体甚小,全部需要手工录入,极其费时。不然,以我一目十行(哪管书页与屏幕)的本领,至少还能多校15页。

   更可恶的,是注释中的那些小括号。在原书中,它们是按页列出的,不是每篇统一加注。转化为电子版后,就需要重新调整序号。我采用的办法是:尽量将注释集中在每篇末尾,序号统一;分段过多的,将前面的注释加入每篇之中,用醒目的【】分开,以免与正文混淆。

   由于以前校过的那篇《珍·奥斯婷》还在,直接将其加入,省了一点时间。

   原文中的错字,如《序论》中提到的“桑克莱”,应为“萨克莱”,前后才能统一,故将其改为“桑【萨】克莱”,将正确的字标注在【】中,权作校正。在《特洛普》一篇中,有这样一句:“他无能【法】以简单含蓄的句子”,这里一定印错了,故将“法”字加在【】中,余皆如此。

   注释中的错字,也用此法注明,如《包斯维尔》的注释④:“伊夏姆上校,美国人,鲍【包】斯维尔手稿之收集者”等。

   二、关于译者的臆测

   该书很怪,未能注明译者,起初,我连注释也不知为谁所“写”,只感觉它们“写”得非常生硬,读来令人头痛。尽管如此,越读那些注释,越觉得注释者虽然不肯好好讲话,对英国文学的了解却不容小觑。读到《英国诗选》的注释④,发现它的开头竟然是这样写的:

   “在我写完上面的话之后,知道乔治·雷兰滋(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英国文学讲师,常有批评莎士比亚剧作的论文发表)已编就一本《人类的各时代》的选集。……”

   难怪注释者对英国文学了如指掌,看来他就是毛姆本人!

   这样,注释的生硬也可以解释了,那属于译文质量问题,与毛姆无关。可是,同样是译文,正文却译得颇佳,甚至可以说比较精彩,这是什么缘故呢?我实在不懂。

   对译者的年纪,我却可以猜出:肯定不小。不然,他就不会用林琴南当初杜撰的美名《块肉余生录》来指代可怜的《大卫·科波菲尔》。

   但是,译者也不是特别老,从他把萨克雷(Thackeray)的名字及小说集《Vanity Fair》译成“萨克莱”与“《虚荣市》”看,当年(此中译本乃1981年出版),他的年纪应该不超过60岁,因为从“萨克莱”这个译名看,与“萨克雷”的距离并不很远,只要不必讲普通话即可:)

   在郑振铎先生的《文学大纲》下册 P1527,这两个词是这样译的:

   “虚荣市写两个妇人的故事,沙克莱在题下写着……”

   可见,与郑先生比,译者应是后来人。

   在《欧洲文学史》中,这两个词是这样译的:

   “萨克雷的第一部佳作是由四十五个短篇组成的《势利者集》(1846-1847)。”

   要是不知原文,再遇到“块肉”之类的译名,若不看具体介绍,如非特别熟悉,光凭名字,实在很难猜懂。要是人人能像《文学大纲》学习,将全部原文列出,那就一点问题都没了。

   三、读而乐则校

   这本书是可爱的,因为它能用短短的篇幅,将英国文学谈得十分有趣。作者的活泼文风,真挚的情感,也是值得赞叹的。有时,我甚至不在意文中涉及到的作品,只在意毛姆的“画外音”,如这一段:

   “我无法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读得下诗。我必须拥有特殊的心情,同时需要一个心爱的环境。我喜欢在夏日向晚的时分,在花园中读诗;坐在可以眺望大海的峭壁上,躺在满生苔藓的林中坡地上,从袋中掏出一卷诗集来读。”

   这样的文字,或许比毛姆谈到的那些文学作品本身更有趣,我在任何时间都读得下去。

   这本书的可爱,还在于其中流露出的谦逊、自傲,甚至偏颇,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显得很真诚。

   也许,毛姆眼中的杰作,在别人看来不算什么,反之亦然。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毛姆在《为乐趣而读书》一篇中,对此早已睿智地察觉到了:

   “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的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仍然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能真正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呢?”

   这些话,讲得有多么妙呀。所以,我愿意抽空将全书校对出来,送给那位我忘记了名字的网友,还有别的对它感兴趣的朋友。

   如果有人不愿读它们,那么,请就此搁下……你的鼠标:)

   21:10 03-12-28 肖毛

   《书与你》

   [英]毛姆 著

   译者:不详

   肖毛转校自超星版

   目 录

   序论

   为乐趣而读书

   美国文学

   特洛普

   梅雷狄斯

   乔治·伊利奥特

   英国诗选

   一、英国文学

   为乐趣而读书

   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方法

   笛福

   斯威夫特

   菲尔丁

   史特恩

   包斯威尔

   约翰生

   吉朋

   巴特勒与狄更斯

   珍·奥斯婷

   海兹列特与兰姆

   萨克莱

   爱弥丽·勃朗特

   英国诗选

   二 欧陆文学

   西万提斯

   蒙田

   歌德

   屠格涅夫

   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跳读

   法国文学与英国文学

   拉法叶夫人

   普海弗

   戆第德

   卢梭

   巴尔扎克

   斯汤达尔

   福楼拜

   康司坦、仲马与法朗士

   普鲁斯特

   三、美国文学

   我与美国文学

   论畅销书

   美国文学研究的特色

   美国文学种种

   富兰克林

   霍桑

   梭罗

   爱默森

   爱伦坡

   亨利·詹姆斯

   麦尔维尔

   马克·吐温

   帕格曼

   爱弥丽·狄瑾荪

   惠特曼

   序论

   我接受《星期六晚邮①》【①《星期六晚邮》,美国周刊杂志,创刊于1821年,常刊载小说作品。】之邀请,写了辑成这本小书的三篇文章。由于多数读者的要求,他们希望能以较为永久的形式加以保存,同时,也为了便于让那些没有在杂志上读到的人有机会一读,现在改版发行。我被限制每篇只能写四千字,虽然,我略微超出了一点,但在这样的限制下,我无法用比目前这种粗略态度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我的题材。事实上,我所写的每一篇都值得写成一册巨著。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那些面对着往昔著名作家的庞大遗产而不知所从的读者,开列一张书单,使任何人只要对这些精神财富有兴趣,就能愉快地欣赏阅读,并且从其中获益。可是,由于篇幅所限,我不得不略去相当多有价值的作品。除了少数例外,每位作家我都只举出一本代表作。但是很多作家,象珍·奥斯婷、狄更斯、桑【萨】克莱、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只举出几位代表,他们每人都有好几本著作具有充分资格列名在我所开列的书单上。此外,我还必须剔除一些相当优秀的作家,例如夏洛蒂·勃朗特①,因为我没有空位容纳任何并非第一流的作者。还有,象艾查克·华尔顿②的《文人传》与詹姆斯·摩莱尔③的《伊斯帕恩之海吉巴巴的冒险》,都是读来令人感到愉快的小书,但我不能不完全省略而不加提起。除了认识真正的杰作之外,我不愿浪费读者的时间。如果我引导一位热心的朋友去参观陈列古雕像的画廊,而他的时间又不充裕的话,我一定请他不必留意罗马的肖像画——虽然,我并不否认其中的趣味;也不要关心古代雕像——虽然,它们也自有其动人之处,只要集中精神,全神贯注欣赏那由希腊黄金时代直接遗留给我们的伟大作品。

   ①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女小说家,代表作为《简爱》,爱弥丽·勃朗特之姐。

   ② 艾查克·华尔顿(1593-1683),英国小品、传记作家。以著《钓鱼大全》闻名于世。此处所举的《文人传》(1640-1678),内容包括自约翰·邓以还的五位诗人与宗教家、文体简朴。

   ③ 詹姆斯·摩莱尔(1780-1849),英国外交官、小说家。《伊斯帕恩之海吉巴巴的冒险》是以流浪者为主角的小说,正确描绘出波斯的风俗人情,颇富异国情调。

   为乐趣而读书

   这本小书的分量不得不轻,但我相信读者不会觉得它肤浅。执笔之际,我并非站在批评家的立场——老实说,我并不是批评家——甚至,我也不把自己视为职业作家(因为,如果以那种资格,我对文学的兴趣一定倾向于特殊方面),而仅仅是一个对于人性具有普遍兴味的凡人。对于列名书单上的作品,我首先要求的就是它们的可读性,因为我希望读者能真正去读这些书,而文学专业者与批评家往往以他们自身的训练,将可读性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其实,可读性不该被视为理所当然。许多在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直接有关的书籍。因此,我要声明:在下文中所提及的每本书都普遍关涉到每一个人。但所谓可读性,并非意指可以完全不用心去阅读。读者一定要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事物;至少必须拥有对人类事务发生兴趣的能力,而且不能没有想象力。我知道有很多人说他们没法读小说,我发现那是因为下列的几种因素:他们认为自己心里正忙着某些重要的事情,无法再为想象的事物费脑筋,但其实他们是在自欺;或者,有些人根本对自己本身就漠不关心,当然更无法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感兴趣,还有一些人极端缺乏想象力,无法对小说中人物的欢乐、悲哀产生了解与同情。当然,如果你既无好奇心又无同情感,那么,没有一本书是值得读的。一本具有可读性的书必定意味着书中有某些事物与你有所关连,这只是它所拥有的许多特质之一,但这种特质正与读者的兴趣成正比。就整体而言,我相信我所推荐的书,将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与爱好,只要你们具有普遍的兴趣,因为,这些书中所蕴含的人性对我们大家而言,都是熟悉而亲切的。

   美国文学

   你们可能会注意到:我在写有关美国古典文学这一章时,多少与我写另外两篇时的态度有所不同,我想该把理由说明一下。当我处理欧洲文学时,材料是如此的庞杂与丰富,我只能提及所有心智正常的人都一致同意认为是杰作的书。除了推荐它们之外,我无事可为。假如有一本书不够资格接受称赞,我根本无需提起。但一谈到美国文学,我的处境就不同了。美国文学的历史很短,如果采用同样的标准来作取舍,那么,够资格被提出的作家可能不会超过四人,这样做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如果我对你们提起一位作家说:因为他是美国人,所以值得注意。那似乎是一种越俎代庖的作法。但今日由于美国文学已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摒除国籍上的偏见而加以关注了。我要求你们自己自动去欣赏他们的作品井予以评价,不必顾虑到那些权威人士的意见。我在这里要重述我曾在第一章里所表示的意见:一本书影响你的唯一重点,就是它对你的意义,即使你的看法与全世界其他任何人不同也无关紧要,只有你自己的看法对你才是有用的。凡与艺术有关的事物,尤其是在美国,一般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谓专家与批评家专横的看法,而与政治有关的事,他们却总是反对。但在艺术范围内讨论的话题并无是非可言,读者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的关系,正如神秘主义者和他的神之间同样自由而亲密。文学上的自以为是,无论出之以何种形式,都是最可憎的。某一类愚人,他们看不起同伴,只因为他们对某本书的评价意见不一致,这真是不可原谅。此外,在文学鉴赏方面的自炫也非常可厌,即使所有最好的批评家都对某本书给予极高的评价,而你独不以为然,你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不过,对于你自己从未读过的书,最好不要加以恶评。现在,我们再说到美国文学,由于它的历史太短,作品不多,因此,各种作家都能享有盛名,其作品也都赢得读者的尊敬,而我觉得这些作者并没有伟大到值得受到如许的尊敬。不过,到目前为止,美国人已丝毫无须再以爱国心所怀的偏爱来看美国作家,他们可以世界公民而不只是美国人的立场,给予这些伟大艺术家以适当的评价。

   特洛普

   由于篇幅所限,在“英国文学”这一章中,我只能提起有限的一些小说,为了满足自己,我特别利用这篇序论再多谈一点其中的三部,那就是特洛普①的《尤斯泰斯之钻石》、梅雷狄斯②的《自我主义者》与乔治·伊利奥特③的《米罗马区》。执笔之际,我已有多年未曾重读这三本书,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重读了一次。我建议你们宁可先读《尤斯泰斯之钻石》,而不要先看《巴契斯特城堡》,虽然它是特洛普最著名的小说,但前者却更是一部独立而完整的作品。要真正欣赏《巴契斯特城堡》,你必须把与它有关的一系列作品全部读过,因为它只是其中的部分而已。如果你没有读过在它之前、之后的其他几本,那么,对书中人物的行动及因此而产生的结果,都不会弄得一清二楚。在以快乐与有益作为开列书单的前提之下,特洛普还没重要到足以使我推荐你们去读他那厚达六巨册,字体又小又密的大部书。我记得在《巴契斯特城堡》中,有一大堆滑稽的讽刺描写,这似乎己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一种令人厌倦的特色。可是现在,当我重读《尤斯泰斯之钻石》以后,我觉得虽有前述的瑕疵,仍然值得向读者批荐这本驰名的巨著。《尤斯泰斯之钻石》可以视为一部侦探小说,书中有两处非常巧妙的高潮,但它的叙述太冗长了。如今我们对这种形式的写作技巧,已有长足的进展,一位现代作家可以很胜任地把本书的故事改写得更好,而且把篇幅浓缩到三百页之内。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观察虽然很完整,但是没有多大的趣味,其中大部分角色都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惯见的陈货,你们会发现特洛普有意尝试那种使狄更斯获得极大成就的小说,可惜并未学得到家。全书最具活力的角色应推丽西·尤斯泰斯,但特洛普显然对她有极大的反感——至少,他希望引起读者对她的反感——以致于笔下对她颇不公正,这正如律师当庭威吓犯人一样,不论犯人所犯的罪状如何,也会引起公众的同情,我们会觉得丽西并不比其他的人更坏,作者后来所加予她身上的重大打击,也几乎不是她所应得的。不过,无论如何,这本书很容易看下去,如果你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有兴趣,更可好好享受一番,重温那古老日子的风俗人情。当然,这决非热烈的推荐。我虽然劝你们读《巴契斯特城堡》以代替《尤斯泰斯之钻石》,但不能不附带说明一下:千万别期望过高,否则就太不聪明。晚近以来,特洛普的优点往往被过分渲染,他几乎被遗忘了一个世代之久,而这段时间的湮没却替他的作品赢得某种时代独有的魅力,于是,在他被重新发现重视之后,无数的赞誉纷至沓来,超越了他应得之份。事实上,特洛普可以算是一位诚实、勤勉而且有相当观察力的职业作家。他有激起读者同情的天才,能以平铺直叙而十分散漫的方式处理平直的故事。不过,特洛普缺乏的是热情、机智与敏锐,他无能【法】以简单含蓄的句子介绍出一个角色,或精辟地道破插话中的深长意味。今天,我们对他的兴趣主要在于:他能朴实、正确而诚挚地描绘出一个已经消逝的社会的形相。

   ① 乔治·特洛普(1815—1882),英国小说家,任邮局监督之余,从事创作。其作风纯为英国式,代表作《巴契斯特城堡》(1857)是《巴塞德夏家族》六卷巨著中之一卷。

   ② 梅雷狄斯(1828-1909),英国小说家、诗人。其小说技巧致密,颇为难读。代表作《自我主义者》出版于1879年。

   ③ 乔治·伊利奥特(1819-1880),英国女小说家,《米罗马区》为其杰作。

   梅雷狄斯

   五十年前,每位聪明的年轻人,如果想获得教养,都会热切地去读梅雷狄斯,这正如一个世代之后的年轻人读萧伯纳,十年前的年轻人读艾略特①【① T·S·艾略特(1888—1965),生于美国的英国诗人与批评家。第一次大战后的文学界代表人物,对年轻一代有极大影响,一九四八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我相信,今天的年轻人中很少有梅雷狄斯的读者了。但《自我主义者》的确是本好小说。虽然,我们对书中描绘的那一个社会阶层,早已不再存有敬意,但在乔治·梅雷狄斯当时,却视之为理所当然。这些绅土与富裕的贵妇,他们坐着四轮大马车到处显耀,俨然是社会的中坚,但他们行为之卑俗与肤浅却足以令人齿冷。自从梅雷狄斯之后,世界已改变不少,今天,我们很难对克拉拉·米罗腾的行为产生深刻的感动,她是一位兴致勃勃、富于独立精神、拥有丰裕财产的女士,可是,却造成一个大乱子。她发觉自己已不再关心未婚夫威罗比·派特尼爵士,竟与他解除婚约,今天这一代的女孩子处理这种情况根本轻而易举,我们要求小说应具有真实性,只要稍用普通常识即可避免的难题,我们没有耐心看下去。克拉拉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偷跑去伦敦,她偷出家门,向车站走去,全身发抖,想不到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她双脚被雨水淋湿,赶不上火车,又再回到家中,克拉拉表现得太没有心思,不懂诡计,这本书描绘的该是女性的特色。结婚一定需要添制新装,如果她说她要到伦敦去添试新装,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她竟然从未想到这点,实在叫人想不通。

   梅雷狄斯的写作方式,使他的书颇为难读,他在遣词用字及裁剪安排上耍了太多花样,相当讨人厌。对他而言,平淡地处理一个平凡的场面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他自己引以为傲的机智却被滥用了。不过,梅雷狄斯的确有创造人物的才具,他书中的角色如此富有生命力,使读者感到永难忘怀。举例来说,他们虽不象《白鲸记》①中的人物,比真实的人略为夸大,但却也的确与一般人不同。他们象康格雷夫②喜剧中出现的人物一样不自然,但却并非死气沉沉;梅雷狄斯以他自己的活力注入他们的体内,使他们也有了生命。一如在霍夫曼③的古老故事中,魔术师将玩偶赋予生命,使他们拥有各人自己的光辉。梅雷狄斯笔下的角色,是杰出的创造物,只有真正具有天赋的小说家才能构想出来。尽管他的文体华丽耀眼,内容虚伪不实,情节笨拙粗陋,但就是因为他那独特的风格,才使读者能够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而且以欢愉的心情来欣赏。梅雷狄斯以美妙的摇摆推展他的故事,读者急急忙忙紧跟其后,坐在他兴高采烈喧哗热闹的双翼之上,随着他所创造的人物一齐飞翔,享受着御风而行的快乐。《自我主义者》是梅雷狄斯最好的一本小说,在这本书里,主题是属于普遍性的。自我本位是人性中的主要动机,也是我们永远难以逃避的本质之一——我不愿称之为恶德,黾然它是所有恶德中最丑恶的一种,但它同时也是我们美德的精髓——因为,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没有它我们将感觉不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没有它将感觉世上什么也不是。但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以抑止它的要求,假如我们尽了最大的镇压力量,就能活得很好。在威罗比·派特尼爵士身上,梅雷狄斯替自我主义者描绘了一幅空前绝后的画像。不过,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读这本书而丝毫不受良心的责备,假如他不能从自己身上看到至少一点相同的特征——就是那些特征使威罗比·派特尼爵士变得丑恶而且荒谬——那他一定是一个比威罗比更甚的自我主义者。梅雷狄斯说得很对,他笔下这位卑鄙的主角,并非特指某人,而写的是社会上的大众。我推荐你读这本《自我主义者》,不只是因为它充满生命力而且赏心悦目,更因为它能教导我们一些与我们自己切身有关的事物,了解这些事物对我们是很有益的。

   ① 《白鲸记》,为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1851年出版,后文将专述之。

   ② 威廉·康格雷夫(1670-1719),英国剧作家,擅写风俗喜剧,颇能描绘出当时的社会情状。

   ③ 霍夫曼(1776-1822),德国浪漫派小说家。

   乔治·伊利奥特

   现在该来谈谈《米罗马区》。如果就小说论小说,我认为这本书比上述二书都要好。这是一部以高明的技巧写成的杰作。它的结构并不单纯,因为,乔治·伊利奥特并非从某一特定社区的人群中选取题材,而是综合了不同社区的各种各样的人,她让我们看到一幅素描:一群拥有土地,靠各人产业维生的“绅士”,他们的产业均环绕着“米罗马区”城,城中有专门职业者、商人以及零售摊贩。她和大多数小说家不同,本书并非只涉及两、三位居于真空中,与外在世界毫无关连的人物,而是处理生活于各种不同环境中,形形色色人物的不同命运,他们的世界也就是我们大家生活其中的世界。书中人物多彩多姿的故事均以微妙技巧妥为安排,乔治·伊利奥特不象那些手法笨拙的作家,因为他们处理这类复杂的小说题材时,往往把读者的兴趣集中于书中某一特定人物身上,一旦转移角度,就会使读者产生不快之感。而乔治·伊利奥特却能将读者的同情平均分配给全书所有的角色,当她从一个角色移往另一角色时,自然得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从某一个相关之人移向另一相关之人一样。这给她的小说带来一种真实而奇妙的气氛:虽然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乔治四世①在位的时代,但我们会觉得这正是我们所了解的生活本身,全书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写得极其自然,作者观察力敏锐精确,因此,每个角色都站得很稳,各有其特色。但乔治·伊利奥特缺乏狂热,她不能赋予笔下人物天使般的特性,而这却正是梅雷狄斯之所长——也许就因为如此,克拉拉·米罗顿小姐才没想到她的嫁妆,一位天使是不会觉得需要结婚礼服的——乔治·伊利奥特观察她的角色:冷静、精密而同情。她的英雄比我们自己更不象英雄,她的恶徒也不是恶徒。她深深地进入了她的角色之中,使读者不仅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他们,更象他们从内部观看自己一样。因此,即使如卡索朋先生②也不再是一个可恶的家伙,而值得赋予同情了。乔治·伊利奥特笔下的人物都赋有现代气息,他们并不只被情绪所操纵,同时也关心政治,对时事感兴趣,经济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一如影响我们;他们有理性,同样也有感情。总之,他们和我们是非常相似的同类。就《米罗马区》一书而论,我认为乔冶·伊利奥特拥有成为一位伟大小说家的全部天赋条件,但只缺乏热情。没有一位英国作家能象她那样对人生做如此丰富而合理的诠释;从她敏感而同情的观察锐眼下遗漏的唯一人性本质就是爱情。

   ① 乔治四世(1763—1830),英王,在位期间为1820-1830年。

   ② 卡索朋先生,《米罗马区》中的老神话学家。

   英国诗选

   在结束这篇序论之前,还有一点必须补充。当我提及名作家选集时,遗漏了罗勃特·布雷奇①的《人之精神》。有位批评家反对我将《牛津版英国诗选》②列入,他认为这本选集奇差。可是,我不以为然,我承认这本书后半部中,有些诗可以省略,但这种误选实在很难避免,每本选集都是编选者个人抉择的表现,当他处理往昔已逝的作家时,他拥有正确的鉴赏力,一旦面临当代的人物,却变得犹疑难决,时间对于我们今日的作品实在具有破坏性的影响。没有人能断言,今日深深地感动我们的作品,一个世代之后仍能同样动人。某位最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他从《人之精神》中挑错;但这是个人态度表现得极其明显的选本,全书没有一首与这种态度抵触的作品;书中内容非常精彩杰出,不过,也许多数读者会觉得并不熟悉,因为,罗勃特·布雷奇不但知识渊博、鉴赏深刻独到,更拥有对美的热情,《人之精神》是一本令人胸怀高洁、灵魂激扬的书。

   我想从约翰生博士③给塞莱尔小姐的信中引述一句话作为结语,他在信上说:“那些不读书的人,无事可想,也很少事可做。”

   ① 罗勃特·布雷奇(1844-1930),英国诗人,1913年任桂冠诗人。《人之精神》一书以强调人之精神价值为目的,是从圣经、柏拉图、托尔斯泰、泰戈尔等古今典籍中选辑而成的诗文选。初版刊行于第一次大战期间(1917年1月)。

   ② 《牛津版英国诗选》,由英国小说家、批评家克维拉·古奇(1868-1922)所编,1900年初版问世,其后曾多次再版。

   ③ 约翰生博士(1709-1784),英国文人之典型,塞莱尔小姐乃其友,系伦敦富商亨利·塞莱尔之女。

   一 英国文学

   一个人说话时往往不能总是很小心谨慎,虽然他知道应该如此。当我开始写那本《回忆录》时,年轻朋友们常来向我请教关于应读何书的问题,我已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了。接着,又收到各阶层读者的来信,问我同样的问题,虽然,我尽我自己最大的可能回复他们,但要想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圆满解答这样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使我想到,既然大家都想听听我的经验和意见,那么,他们可能会喜欢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由我自身既获得享受又获得利益的阅读经验中给他们一些建议。

   首先,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当然,有很多书我们不得不读,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取资料,读这类书当然不是享受,只是为了接受教导,我们最大的希望不过是能读完全书而不觉沉闷。读这些书乃由于不得不读而不是为了乐趣,但这并非我所谓的“阅读”。下文中我顺序提到的书,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机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圆满而感快乐,如果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的话。

   为乐趣而读书

   我所谓的“你”是指那些除了职业以外仍有闲暇的成年人而言。而且,他们愿意读那些如果没读即将是一种损失的好书。我所谓的成年人,并不包括“书虫”在内,“书虫”们会自己寻路,好奇心将引导他们踏上人迹罕至的小径,重新发现已被遗忘的好书,会带给他们莫大的愉快。我想谈的都是真正的杰作,这些书长久以来就被一致公认为了不起的作品,我们大家都被假定为早已读过它们,可悲的是,其实只有很少人真正读过。但也有一些杰作,所有最好的批评家都已予以定评,它们在文学史上也已有了不朽的地位,可是,除了文学专业者仍将它们视为经典之作外,今天大多数的人已无法再以享受的心情来阅读这些书。时光流逝,鉴赏不同,夺去了它们原有的馥郁,如今除非有极坚强的意志力,实在难以下咽。举例来说:我曾读过乔治·伊利奥特的《亚当·贝德》①,但我无法从心底说:我是怀着快乐的心情来阅读的,读它多半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读完时忍不住发出一声舒畅的长叹。

   对于这一类的书,我无话可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批评者。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我即将推荐给你的书。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的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仍然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能真正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呢?

   ①《亚当·贝德》,乔治·伊利奥特的代表作,1859年出版。

   读书的乐趣

   请别以为快乐就是不道德,所有的快乐本身都是很好的,只是它所造成的后果,常使敏感多虑的人想要逃避。快乐并不需要下流或肉欲。往昔的智者们都认为只有知性的快乐最令人满足而且最能持久。养成阅读的习惯实在受用无穷。很少运动能让你在过了盛年之后仍能从其中获得满足;除了独人牌戏、打棋谱、填字谜外,很少有游戏能不需同伴而独个人玩,阅读就没有诸如此类的不便,几乎没有一种工作能象阅读这样——只除了针线活儿,但缝纫编织只用手指,无法约束不安定的精神——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一旦有要紧事不得不做时,又能立刻放下。在今天这快乐的时代里,我们无法从公共图书馆中获得另外的娱乐,何况普及本的价钱又是如此便宜。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我说“几乎”,因为我不能强辩说阅读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但五、六本精彩的侦探故事,再加上一个热水袋,却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严重的感冒。如果我们被迫去读那些令人觉得厌倦的书,又怎能养成为阅读而阅读的习惯呢?

   读书的方法

   按着编年次序看我下文介绍的书,当然比较方便,但如果你已下定决心去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非按这次序不可。最好,你还是随自己的兴趣来读;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换另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保有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为自己打算。至于我,当然选取最适合我自己的计划。清晨,在开始工作之前,我总要读一会儿书,书的内容不是科学就是哲学,因为这类书需要清新而且注意力集中的头脑,这样我的一天开始了。当一天的工作完毕,心情轻松,又不想再从事激烈的心智活动时,我就读历史、散文、评论与传记;晚间我看小说。此外,我手边总有一本诗集,预备在有读诗的心情时读之,在床头,我放一本可以随时取看,也能在任何段落停止,心情一点不受影响的书,可惜的是,这种书实在不多。

   笛福

   我书单上的第一本书是笛福的《摩儿·弗兰得》①。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能写得比笛福更逼真了。当你读它时,实在很难让自己觉得读的只是一本小说,反而更象是一份完整无缺的报告。你会认为他书中角色所说的话正是他要他们说的,他们的行动,表面看来如此有理,使你无法怀疑在那种情况之下,他们如何做得到。《摩儿·弗兰得》不是一本道德书,它是忙乱、粗俗而残酷的,但我认为它拥有一种英国人的特质——坚忍。笛福没有什么想象力,幽默感也不够,但他拥有丰富而多方面的生活经验。他是一位杰出的报人,对奇怪的偶发事件独具锐眼,而且擅长描述细节。他没有高潮感,也不想套模子,因此,读者不会被他所不想抗拒的力量席卷而去,只象被人潮推拥而行,走到某个街角,突然脱身溜走了。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摘下,因为读过一百多页之后,同类的事件出现太多,你们会觉得已经看够了。这一点没错,不过,就我自己而言,我很愿意跟随我的作者,直到他把惯于撒野的女主角送往体面的安息处,以忏悔驯服了她的野性为止。

   ① 《摩儿·弗兰得》系《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于1722年发表的小说,是一部以出身盗贼家庭,数易夫婿,犯过各种罪的女人为主角之自传体小说。

   斯威夫特

   其次,我希望你读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①。下文中我即将提到约翰生博士,但此处我要先引用一句他对本书的评语:“一旦你想到巨人与小人,那么,其余的部分没有什么了。”约翰生博士是一位杰出的批评家,且以富于才智闻名,但他这句话实在是胡说八道。《格列佛游记》中有机智与嘲讽、巧妙的思维、丰富的幽默、残酷的讥嘲与充满生命的活力。全书文体美妙得令人惊叹。没有第二个人曾把我们这种困难的语文运用得比斯威夫特更简洁、明快而且自然。我希望约翰生博士曾象他称赞另一位作家一样的称许斯威夫特:“任何人如果想把英文写得通俗而不卑俗,优雅而不浮夸,他一定要全心全意研读亚迪逊②的作品。”他很可以再加上第三组对比形容词,有力但不傲慢。

   ①《格列佛游记》是乔勒桑·斯威夫特(1667-1745)的代表性讽刺小说,1726年出版。

   ② 乔瑟夫·亚迪逊(1672-1719),英国小品文学的先驱,擅以明快而优雅的笔致讽刺当代的风习。

   菲尔丁

   现在,再谈两本小说。菲尔丁的《汤姆·琼斯》①也许是英国文学中最爽朗的作品,一本漂亮、勇敢而欢愉的书,坚定、宽宏,当然,也非常地坦率。汤姆·琼斯以他好看的外表与充沛的活力,成为我们大家都愿结识的朋友,但他却做出一些令道德家们觉得遗憾的事。可是,谁在意这个?除非我们是一本正经的伪善者。汤姆对这一切都不在意,他有一颗真挚的心。菲尔丁与笛福不同,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结构给他许多描述偶发事件的机会,而且造出一大群人物,他们在充满现实骚乱与忙碌的世界中,显得突出而富于生命力。菲尔丁对自己非常认真——当然,每位作家都该如此——因此,有很多重要主题,他觉得应由自己加以陈述。在书中每段开头的地方,他都加入一段论说,讨论各种事情。虽然内容兼幽默与严肃而有之,但我个人认为,如果省略了这些论说,对全书毫无损失。附带说一句:没有人能读《汤姆·琼斯》而不觉得欢愉。这是一本洋溢男性活力而且又有益的书,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欺瞒,它能使你的心温暖。

   ①《汤姆·琼斯》,英国十八世界代表性小说家亨利·菲尔丁(1707-1754)的杰作,1749年出版。

   史特恩

   史特恩的《特雷斯特安·薛迪》①是一本与前书性质完全不同的小说。我们可以借用约翰生博士批评《查尔斯·格兰逊爵士》②的话来说明:“如果你是为了看故事而读它,那简直会使你想上吊。”读这本书完全凭各人的性情而定,你或者会觉得它比你读过的任何作品都更具可读性,也可能你会认为它沉闷已极而且矫揉造作。全书缺乏和谐,也没有统一性,一个枝节连接另一个枝节,但它拥有奇妙的原创性,幽默而且感人。书中半打极具个性的人物,足以增加你精神上的财富,他们是如此可爱,一旦认识之后,你会觉得:不与他们结交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对于史特恩的另一本著作《一次感伤的旅程》③,我已打定主意要看,当然,除了认为它很迷人之外,我现在还不能说什么。

   ①《特雷斯特安·薛迪》是英国十八世纪小说家劳伦斯·史特恩(1713-1768)的代表作。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评之曰:“不仅没有主角,也没有结构,无始无终,无头无尾,象只海鼠。”1760-1767年出版。

   ②《查尔斯·格兰逊爵士》是于菲尔丁同创英国近代小说的李查逊的作品,以作者理想中的基督教绅士为主角。1753-1745年出版。

   ③《一次感伤的旅程》,是史特恩旅行法国时的游记,长于描写感伤性之事物,1768年出版。

   包斯威尔

   让我们暂时搁下小说,来看看别的。我想包斯威尔①的《约翰生传》应该举世知名,可说是英国传记文学中最伟大的著作。任何年龄的读者看这本书都会既获益又愉快,你可以随时拿起来,任意打开一页,必定能好好享受一番。不过,到今天还来称赞这本书,实在有点荒谬。此外,我还想更加上一本,我自己知道并不很恰当,也较少为人所知的书,那就是包斯威尔的《海柏雷德群岛旅行记》②。大家都知道,包斯威尔的原稿一向由马罗尼③出版,他为了使原文更符合当时所谓一本正经的优雅趣味,不惜大加删改润色,结果把原稿中大部分风韵都丧失殆尽。今天,由于伊夏姆上校④买进了包氏的原稿,我们才能见到全新而完整无缺的版本。它增加了我们对约翰生与包斯威尔双方的了解,对这位刚毅的老博士添加了更多的赏爱。也使我们对这位可怜的传记作者产生敬意——他曾遭受如许之多不公平的非难。包斯威尔决非一位该受轻蔑的作者,他能极敏捷地抓住一件趣事,极深刻地欣赏一句新颖有力的隽语,而且拥有极罕见的天赋,能重现一幕场景的气氛与一席生动的谈话。

   ① 包斯威尔(1740-1795),苏格兰出身的律师,晚年,与约翰生博士过从甚密,仔细搜集资料,博士去世,即撰《约翰生传》。

   ②《海柏雷德群岛旅行记》,是包斯威尔与约翰生博士同赴英国北部海柏雷德群岛旅行时的记录,1785年出版。

   ③ 马罗尼(1741—1812),英国研究莎士比亚学者。

   ④ 伊夏姆上校,美国人,鲍【包】斯维尔手稿之收集者。鲍【包】斯维尔未发表的原稿,自1920年代中叶以还,曾数次发现,1950年发现最多。伊夏姆上校收购之后,现均藏于其母校耶鲁大学。正确地说,伊夏姆只是中校,为表敬意,习惯上称之为上校。

   约翰生

   约翰生博士的伟大形象特立于整个十八世纪,他本身所具的纯良优点与不幸弱点已被公认为英国国民性的最佳代表人物。我们当中几乎每个人都读过他的传记,因此能比了解自己的家人知友更亲密地了解他,但我们之中却很少人曾读过他自己的作品;约翰生博士至少写过一本具有高度趣味性的书。我找不到第二本比他的《诗人传》①更适合消磨假日或做枕边读物的书。全书文笔爽朗,尖刻、风趣兼而有之,简单实用的常识随处可见。虽然,他有些批评会令读者震惊——例如,他觉得格莱②是愚钝的,而且对米尔顿的《利西达》③也没有好评——但你仍然会喜欢往下读,因为,这正是作者个性的表现。他对于自己书中人物本身所具的兴趣,不亚于对他们的作品。虽然,你也许根本没读过他所提及的作品,但仍不能不对他以锐利、生动、宽容的观察,绘出的诗人肖像觉得趣味横生。

   ①《诗人传》,始于艾普拉哈姆·哥里,一共包括50位英国诗人,1779-1781年出版。

   ② 格莱(1716-1771),名著《挽歌》的作者。

   ③《利西达》,《失乐园》作者米尔顿哀悼其死去友人的诗,诗成于1637年。

   吉朋

   在我提起下面这本书时,心中不免要犹疑,因为我曾告诉读者,所有在这里举出的书,都以“如果未曾读过,对自己而言,将是一种损失”作为标准,虽然我个人对吉朋①的《自传》有极大偏爱,但我不能确定:如果不曾读它,是否将是一种损失?我只能说:那将会减少很大的乐趣。可是,如果用这种不同的标准来作取舍,那我还应该再举出一大堆书,它们并非真正是最伟大的杰作,必须再辟专章才够容纳。不过,吉朋的《自传》实在非常具有可读性,篇幅又短,全书以吉朋特别擅长的优雅文笔写成,既严肃又幽默。说到幽默,我禁不住想举一实例;当吉朋住在罗珊那②时,他堕入了情网,但他父亲以剥夺继承权来威胁他,要他斩断情丝,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吉朋终于决定放弃与他所热爱的人结婚的念头,在叙述这段经过时,他以这样的句子作为结语:“我做为一个堕入情网的人。我哀叹;做为一个儿子,我服从我的父亲;而时间、长久分离和新的生活习惯,不知不觉治疗了我心中的创伤。”本书即使别无可取,单只为了这些隽永的句子,也就值得一读。

   ① 吉朋(1727-1794),以《罗马帝国衰亡史》闻名于世的历史学家。

   ② 罗珊那,瑞士日内瓦湖北岸都市,有大学。

   巴特勒与狄更斯

   现在,我想不按编年次序——到目前为止,大致上我是遵守的——来介绍两本伟大的小说:《块肉余生录》①和巴特勒②的《众生之路》。因为这两本书不仅在英国小说伟大传统中占有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充分具备英国文学独有的特色。在上文我所简略介绍的作品中,除了《特雷斯特安·薛迪》外,都蕴含有一些坚定、爽直、幽默而健康的事物,我认为这些正是英国民族的特性。它们并无特殊精妙之处,而且某些部分正缺乏精致纤细。这是属于行动者而非沉思者的文学。其中有大量的常识、适度的感伤与丰富的人性。关于《块肉余生录》没什么可说,总之,它是狄更斯最成功的小说,在本书中,他的缺点几乎看不出来,而优点却非常醒目。

   自《众生之路》以后,出现过许多长篇小说。但我认为这是最后一本具有堂皇风格的英国小说,同时也是最后一部比较重要而丝毫未受法、俄伟大小说家影响的作品。它是《汤姆·琼斯》够格的继承者,从巴特勒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与那老辞典编纂者(按指约翰生博士)一脉相承之处,而后者早已被公认为英国人的标准典范。

   ① 《块肉余生录》,狄更斯之自传体小说,1849-1850年出版。

   ② 巴特勒(1835-1902),英国小说家,代表作《众生之路》(1903)有自传因素,是激烈反抗维多利亚式道德的小说,据云,此书乃现代英国小说之始祖。

   珍·奥斯婷

   现在,我们再倒退回来看珍·奥斯婷①。我不能说她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而狄更斯虽有夸张、粗俗、唠叨、伤感种种缺点,仍始终保有这个衔头,他是不寻常的,狄更斯并不描述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他创造出另一个世界。他以悬宕、幽默与戏剧性事件,造成繁复多变的感受与生活的喧嚣。抿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位小说家曾做到这点,那就是托尔斯泰。狄更斯从他无限的生命力中,创造出一系列的人物,包罗万象又各具特色,同时充满生之颤动——不,“颤动”并不恰当——是生之骚动。他以漂亮的技巧处理他复杂而且往往是极难置信的故事。除非你自己也是一个小说家,才能真正欣赏其妙处。但珍·奥斯婷却是完美无缺的。无庸讳言,她描写的范围相当狭窄,只涉及乡居士绅、牧师以及中产阶级的小圈子,但谁能比得上她对人物的洞察力?谁能比她更擅于精微、稳确地探查书中角色的内心?

   珍·奥斯婷根本无需我的赞誉,我想要特别提起你们注意的,是她所独具的一种特色:当珍·奥斯婷展开一个事件时,总是平易轻柔,不着痕迹,使读者往往认为是理所当然。虽然,就整体而沦,在她所写的故事里面,并没发生过什么了不得的事件——她最不喜欢用戏剧性的偶然事件——但读者仍会忍不住一页接一页的往下看(我几乎难以了解,为什么会如此。),热切地渴望知道下文将要发生什么。这正是一位小说家最重要的才份,如果没有这种本领,他就完了。我想不起来还有谁比珍拥有更丰富的这种天赋。此刻,我为难的只是在她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中,不知究竟应该特别推荐那【哪】一部。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心爱的是《曼斯菲尔公园》。虽然我知道书中的女主角有点矫揉造作,男主角又是个自以为了不起的笨驴,但我不在乎。这是一本聪慧、机智而又温柔的小说,一部充满冷嘲式幽默与精妙入微观察的杰作。

   ① 珍·奥斯婷(1775-1817),《傲慢与偏见》的作者,英国女小说家。《曼斯菲尔公园》,著于1814年。

   海兹列特与兰姆

   我请你们注意海兹列特①。他的文名虽曾被兰姆②掩映得黯然无光,但在我心中我仍然认为他是比兰姆更好的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是一位具有魅力、优雅而又机智的人物,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兰姆始终能引起读者狂热的爰慕。海兹列特就完全不同,他无礼、笨拙、善妒又喜欢争吵。事实上,他的性格的确讨人厌。但不幸得很,最有价值的好人未必就能写出最好的书。一位艺术家,最重要的毕竟还是他的个性。对我个人而言,海兹列特苦痛、反叛而辛辣的灵魂,远比兰姆的耐性与感伤的亲切更引起我的兴趣。就一位作家来说,海兹列特是有力、大胆而健康的,他觉得不能不说的话,就果断地说出来。他的散文有血有肉,只要读过其中一篇,就象吃下一份扎扎实实的食物,觉得非常满足。这与读一篇兰姆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你只会觉得吃了一顿华美而不实的所谓“佳肴”。海兹列特最好的作品几乎都被收入他的《桌边闲话》中,他的散文集虽然版本很多,但没有一种版本遗漏《初识诗人》③这一篇,我认为这不仅是海兹列特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篇,也是英文散文中最好的作品。

   ① 海兹列特(1778-1830),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作家,曾攻击华兹华斯与雪莱。

   ② 查尔斯·兰姆(1775-1834),以《伊利亚随笔》闻名于世的小品文作家。

   ③《初识诗人》,主要以描述柯勒列基为主。

   萨克莱

   现在,再来谈两本小说:萨克莱①的《虚荣市》和爱弥丽·勃朗特②的《咆哮山庄》。不过,这些都只能简单地说一下,因为我的篇幅已所剩无几。近日的批评家对萨克莱颇有苛责的趋势,也许,他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实为不幸,他如果能生于今日,那么,他执笔之际就不会被维多利亚时代禁止小说家描述事实的习俗所阻,无论他所面对的真实是多么痛苦。萨克莱的观点是属于现代的,他深刻了解人类的通性,并对其间所发生的矛盾、抵触有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作品中的感伤与说教很令人遗憾,他性格中的懦弱使他屈从群众,这又多么令人惋叹,但在事实上,在贝奇·雪普③身上,萨克莱仍然创造出英国小说中最真实、生动而有力的角色。

   ① 萨克莱(1811-1863),与狄更斯同为维多利亚王朝的代表性小说家。《虚荣市》,1847-1848年出版。

   ② 爱弥丽·勃朗特(1818-1848),勃朗特姐妹之一,《咆哮山庄》为其唯一作品。

   ③ 贝奇·雪普,《虚荣市》中出现的女性之一。

   爱弥丽·勃朗特

   《咆哮山庄》乃无比的杰作。它读起来相当麻烦,因为全书随处皆有发生狂暴事件的可能,使读者简直手足无措;但它充满激情,深切动人;象伟大的诗篇一样深刻而有力。读它根本不象在读小说,因为,不论多么全神贯注,你读一本小说时,总可以在紧要关头提醒自己:“这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但《咆哮山庄》却不然,它是源自你生命根源之处的一种破碎、扭曲的经验。

   另外有三本小说,因篇幅所限,我只能举出书名而已,但我认为如果未曾读过它们,实属遗憾,那就是乔治·伊利奥特的《米罗马区》、特洛普的《尤斯泰斯之钻石》与梅雷狄斯的《自我主义者》。

   英国诗选

   你一定已经注意到,或许还觉得奇怪,为什么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提到诗。我不以为英国民族可以产生与其他国家第一流人物并驾齐驱的画家、雕刻家或作曲家;在这些方面,英国人的成就虽然可敬,但却未必真正卓越。但我认为我们的诗人是第一流的,这种意见并非出于对种族或国家的偏爱,只因为诗歌是文学的春花与冠冕,它无法变成平凡无奇。记得爱德蒙·高斯①曾告诉我说:他宁愿读一本二、三流的诗,也不愿读一本普通水准的小说,他认为读诗花费的时间较少,而且毋需太耗精神。至于我自己,除非真正伟大的诗篇,否则,无论写得多么高妙,我仍觉得它一无是处,我宁可看一份报纸。我无法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读得下诗。我必须拥有特殊的心情,同时需要一个心爱的环境。我喜欢在夏日向晚的时分,在花园中读诗;坐在可以眺望大海的峭壁上,躺在满生苔藓的林中坡地上,从袋中掏出一卷诗集来读。但即使是最伟大的诗篇读来也难免有相当沉闷的部分;很多诗人一生中写过许多诗集,可是往往只留下两、三首真正的好诗,我认为这已足够评价他们,只是我不愿读那么多而收获如此之少。我喜欢读选集。当然,我知道批评家都很瞧不起选集,他们认为:要欣赏一位作者,一定要读他全部的作品。但我并不愿意以一位批评家的态度来读诗,我只出之以—个需要抚慰、振作与平静的凡人的立场。因此,我很感谢敏感的学者不避烦难,从车载斗量的英诗中去芜存菁,留下适合我精读原则的诗篇。就我所知三本最好的诗选是:帕格雷夫②的《精华集》,《牛津版英国诗选》以及由吉拉德·布莱特③所选美妙的《英国短诗珠玉》。不过,我们既然生活在今天的世界里,就不该忽略当代诗人的作品,他们一定也会有一些重要的事物给予我们。遗憾的是,据我所知在这方面唯一的一本选集,内容非常不完备,我甚至不愿举出书名。

   当然,每个人都该读莎士比亚伟大的悲剧。他不仅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但由于我对这些剧本知之甚稔,我很盼望能找到一个具有鉴赏力、知识与正确判断力的人,替莎士比亚的剧本与诗篇出一选集,不仅选录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著名章节,甚至也包括片断,佳妙的单行。这样我就能拥有一本便于携带的小书,在渴望享受诗歌之精华时能经常翻阅④。

   ① 爱德蒙·高斯(1848-1928),文学批评家,精通法国文学,并曾介绍北欧文学。

   ② 帕格雷夫(1824-1897),英国诗人、批评家桂冠诗人但尼生之友,《精华集》是以抒情诗为主的选本,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出版于1861年,第二部出版于1896年。

   ③ 吉拉德·布莱特(1893-)英国现代小说家,此处所举之选集,出版于1933年。

   ④ 在我写完上面的话之后,知道乔治·雷兰滋(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英国文学讲师,常有批评莎士比亚剧作的论文发表)已编就一本《人类的各时代》的选集。这本书差不多可以满足我文中所表达的愿望。我想,这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书,在今天这烦恼的世间,它将是一件受欢迎的礼物。

   19:17 03-12-28 肖毛校

三、[小说]我爱所有的北京美女

    谨以这部小说献给那些有爱情故事的人、和所有关心并且支持我的朋友们、那些对我有美好真善美期冀的人、献给所有爱过和被爱过的人、献给常波波、献给我过往的青春岁月。

    1

    我以后会把这三部中篇小说延伸成长篇小说的。现在这只是个架构和轮廓。我想着能象一作家那样先零散着写成中篇。如《四月邂逅小至》

    看过韩东的小说,他的性描写比我厉害的多的多。还有村上春树的性描写,平凹,安妮。莫言的性描写也让人大呼直露。只有有个好媳妇的王朔不太敢明目张胆的写性,因为我觉得她应该是对他的沈旭佳好老婆有所忌惮的。

    性描写写的最好的应该是女作家林白。这是我的观点。我看过她的《一个人的战争》,她后来的作品有点拿不出手,但她后来作品中的性描写却让人惊叹。能将性写出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纵观整个中国文坛,至今无人可以出其左右。

    这是未加修改的草稿:是随谈,杂谈,随想,札记,与一篇小说的汇合。

    也是我学生时代的一次回顾,有个傻瓜说,为什么要沉缅于回忆呢?我们现在不是在现在吗?

    女作家方方说:写作的人是有倾诉欲的。我不回忆过去,难道让我写科幻小说?真蠢,写作的人哪一个不是活在回忆里,难道放着现成的丰富经历不去写,而去体验生活?

    再者,现在也会成为过去。

    "现在进行式的写作"那是新闻报道,那是记者。

    如同王朔所说:现在就开始回忆。

    你让他去写那些成名后的享受。他可能还需要等几年,这叫构思启动期。需要回忆成熟了才能写。

    在我心中住了这么久的过去,我现在要写出来。真的,一定要写出来。纪念我们的青春以及过往的爱情。正如陈村所说:“纪念我们的日常生活”他平淡如白开水一样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纪念,(散文体的)。那我日记体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更应该纪念了。

    老师没有教过问我的这个笨蛋吗?要写作就要回忆。不然你去科幻小说去?!!

    羞你也不知羞你呢?!

    修改花了我五个小时,真难啊。我才气纵横的语言技巧全都没用上。

    唉。还是写诗好。有时想起来。

    ……“我一直都想问问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如果她和一个漂亮的男人一见钟情,这个男人不说话可不可以直接就和她热吻做爱。她是否会生气??(”不说话也可热吻“是黎明的歌中的一句词句。)我的常波波好老婆等了我三年的,她就会让我操她。也许我给她写过情书的缘故吧?她比较了解我。

    难以预知。有谁能告诉我?!……“

    各位能告诉我吗???

    她那发自内心的笑了让我薰陶的也快乐起来。这样一个冬天的黄昏。许多美女在我忧伤的视野里绽放。不快乐的心境终于被吹散。

    ————我一直都想知道大上海的许多个美女如今是否都嫁给了外国人。真的。我很想考证一番。这是一种很奇异的想法。

    这是我1993年至1995年的卫校生活。我想记述下来当做小说发表。

    这叫做情绪化的,内心独白式的结构。小说技巧很繁复,在《写作大全》中我看到了这个技巧。

    但我想:只有自由创新,只有合自己的风格的文字与架构与意蕴的小说才是好小说。

    历来如此。

    真的。这是哲理。历来如此。

    2

    花瓣偶拣(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对文学的观点)

    这些都是我在写作中的一些感想。不一定对,如有自夸之处,那也纯属玩笑之言。

    我的第三部中篇小说,以前一直想先写好框架,即结构。再慢慢的向里面渗透。但往往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更进一步的喜欢向刚开始那一篇小说进军。正如安妮的《四月邂逅小至》。

    我觉得我越来越擅长写小说了,也许一开始就擅长。

    在人生路上淡泊的行走。这是一部分拥有消极人生观的人生走向,但我却是想着冲天一喊的,正如当初的一些富豪持有的观念。如商界的和田一夫与围棋界的赵冶勋。

    曾经看过一位将词句分开来写文章的写手,在萌芽发表过文章。当时,是令我惊叹了好久好久的,仿如在过去岁月中辗转奔波的恋人嫁人了——就是那种凄惶与嫉恨的感觉。久久不曾被灵魂的手抹去嫉恨的情感。甚至有种告别文学艺术的想法。就是在那时,真的。

  ----这世上天才真多呵!

    艺术的精髓应该在于自由。这是围棋大师吴清源老人的主张。我觉得文学也应如此,如语言,——当然应当在掌握所有技巧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的一种语言艺术。

    句式的凝炼与结构的发展象:意识流,蒙太奇式结构,情绪性结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等等……(这些都是专业作家的基本功)

    但余华说的好:象我这样写字写了几十年的作家,什么语言结构,立意对我来说,全是羁绊。

    王爱兰的观点:那是因为他掌握了,处在一种自由变更的阶段,象我这样对技巧还不太熟练的业余作家,当然要从头做起(都是大意。原话并不是这样)!

    安妮说:能打动人灵魂的文字、结构、立意才是好作品。

    以上观点我没有品评权,我想可能都说的对吧。

    句式的技巧如:省略谓语式、超常式句式、倒置式、非常规构成式这些句式这就是语言技巧。曾在诗中练习过,但练习的不太好。

    纪弦的《你的名字》他这首诗就将句式:如对仗对偶反复(包括多次反复与间隔反复等)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尝试,写的很好,我认为那首诗单以文面上来说绝对是超一流的一首好诗。现在这首诗仍广为传诵。

    语言的张力与几十种风格:如幽默、流畅(“流畅”常常被认为是语言功底的一个判断标准,其它是准确、生动,鲜明)绮丽华美怪诞自由…………等等。曾经有一度让我大为苦恼。

    我从此时起开始追随一种风格,仅仅一种。如诗我现在只喜欢多多的四合院那样的诗,那么平淡老成的充满智慧的思想和语言。耐人寻味。

    而安妮的文字正如王朔在某场合批评某作家的文字:是磕磕绊绊的。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她文字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一个是他的句式太缺乏变化。总是简短的不合情理,——常常分割开一个整句,即她所谓的简洁流利,她另外的风格如阴郁、艳丽、飘忽、轻盈、女性化十足则是我比较喜欢的。她所言的一部分关于语言的观点我也大都是持赞成观点的。

    语言功力最好的应是贾平凹,王朔,苏童和卫慧。我很喜欢七十年代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卫慧的语言。毕竟是复旦中文系的大学生,语言功力不凡,比那个被许多人(如王朔和一些网络文学爱好者……)极力推崇的叫什么棉棉的不知强多少倍!!

    我喜欢卫慧、顾湘、王泽、屠格涅夫、皮皮和池莉这些人的语言文字。

    我的语言风格我自己知道,有人说,你的语言已成了一种模式。换我的话就是:我已经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了。

    每个人的语言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如苏童所言:一个小说家或作家应当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包括叙述描写抒情等等说明和议论这方面我只是中等水平。人没有全部分都擅长的。没有全才,只有一方面的独有的高手。如作曲家三宝所言:我觉得我在作曲这方面作好就可以了。作词我是弃掉不作的。因为觉得达不到专业水平。

    看到他这句话时,我觉得三宝这人是极聪明的一个作曲家。他参透了艺术与人生之精萃。

    只有充许发挥自己天赋才华的艺术才可以称之为艺术。是我的格言。也是我的座右铭。

    A

    这些事情发生在我的学生时代。1993年。森市卫校。

    李是挂漂亮小女生的高手。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的理发铺理发。听外面的一个小青年说:李小波这家伙真牛。卫校的漂亮女孩子差不多都让他给挂完了。

    他很帅吗?一地痞问。

    什么呀!就是会喷(方言,侃的意思)。

    但卫校三朵花他却只挂到了第三朵,别的两朵花完好无损,熬到了毕业。

    也许是被李稍稍摸了两下,调戏了几下;但她们的贞洁好呆是保住了。

    记得李挂卫校第二朵花时。那女孩竟然被调戏哭了,可见李挂漂亮女生时的不要脸与厚脸皮。如我的室友所说:李每当进女生宿舍时,就会听到"哐铛哐铛"的狠劲关门声。室友是李的情敌。李抢走了他的初恋女友————第三朵花橄蔚。

    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却从未看见过李吃闭门羹时的时候。我倒想真的见见他的窘样子。

    和他在一起混的时候,只见到许多女生见了他,和他主动打招呼的情景。象是献媚。

    李常在楼台的顶端和女孩子(也许是失去贞洁后从女孩子变成了女人)聊天。

    记得有一次我和他调侃:李,一见到你我就想到了色狼,或者一个糟蹋纯真女孩子的色棍!!

    他笑了,你才知道啊,我斗(方言,为"就"的意思)是色棍。他边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边和我调侃。

    你看你老婆来了,我看见了远处一脸骚灵的橄蔚。

    他笑着说,那时我的前妻,不,也许我是她的前夫。我们分手了。

    怎么?你和她分手了。我前几天还看见你在这个宿舍里把她干得乱叫唤的?

    他大笑(我在那时真真正正的感到他活的很潇洒),说,这学校这么多漂亮女孩子,我才不会为了一朵花而忘记整个花园的。

    你读了那么多色情小说,就学会了这一句哲言,呵呵!是不是为了讨女生喜欢而死记硬背的啊?我笑着问他。

    这还用死记硬背?说完,就吹着口哨挂美女去了。

    B

    李是我在森市卫生学校上学时的一个同班同学。

    一次,我在刚开学时,问他,护士班在哪儿啊?!

    他说,我也不知道。并且还对我笑了一下,他的笑容看起来很可爱:让人想起了洋娃娃。

    那时起我们就开始认识了。后来才知道我们是一个班的。

    李好象是从开学三个月后学会了挂漂亮女孩子的。一次他去一个班级大声对一女孩说,敏,你出来一下,我找你有点事。就那样他们倚在门口说话,旁若无人。

    后来我才知道敏被她班的同学们称为班花。

    再后来,李对一个校花穷追不舍—就是学校第二朵花张晓华。我曾经看到过张晓华的笑,如果用甜美来形容,那还不足以表达我审美的程度。应该是美绝人伦的甜笑。那笑是我这二十多年来见到的美女的最美的笑。无人可以和她相比美。

    李很喜欢打架,一次在班级和人打斗。将班里的大部分椅子桌子扔了个底朝天。最后他被罚了两千元作为补偿和留校察看的处分。

    是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变成了一个学校里的小混混了呢?开始还为他可惜,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他过着很快乐的学生时代。

    我曾经有一度和他在一起混过。记的当时去中西结合班找美女侃,李正在和漂亮女生侃得热乎时,那班的班长说:那位同学(用手指着李),你再乱就出去。我和李愤而站起。他们班好多人跟着站起来和我们对峙。李和我只好出来了,接着,李学校内找人,那时李的好友有很多,刹那间就找了十几个。我们在那个楼道上将那个班长打的让他哭父叫妈妈,四处找牙……

    这件事后在学校被传为美谈。成为学生夜谈时的话题。李从那时起,在学校威名特响。

    李曾经和一个叫天的对峙过。那时天也很厉害。曾在开学时和班里的几个男生,一起去"镇"整个男生楼,叫嚷到:我们就是这座学样的老大。这宿舍谁不服,露露头。有不服的,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天还有过这样一次辉煌战绩:曾经和校外的一个地痞打斗过。那是很小的起因————就因为洗澡时互相碰撞了一下,一两句话不合打斗在一起。后来那地痞吃了亏。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带着三个壮汉来进学校找李。李随身带着刀子。就和那四个人打在一块。那个人虽有几把子力气。但天的勇猛也让他们犯了悚。最后竟然被天给打跑了。

    不知为什么,天和李竟然打成了朋友。具体细节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是互相佩服对方的勇敢与他们所谓的“豪气”吧?!听说两人曾打了一架:李被天拿刀放在了脖子上让李下跪,李毫不畏惧说,孙子,有本事你把我灭了,否则我要你活不到明天五更。………

    李后来对我说,我和天是英雄相惜惜。

    大部分学生在那时是很少学习的:整天不是吊辫子(就是挂好看的小闺女)。就是打架或讲哥们儿义气,好让人用羡慕的眼光看自己,好象一群无知的愚蠢的动物一样活着的一批兽性的孩子。是无知天真的19至23岁的孩子,是一群不想未来:未来走到哪里算哪里的一群孩子;是从未构思过未来的一群孩子。

    李在学校曾放言:张晓华是我的老婆,谁如果打她的主意。我就一斧子劈死他。

    李在教室和我聊天时,曾教过我一个极下流的姿式:就是拿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圈一个圈。然后用左手的一个手指向里面捅。意为打炮,性交的意思。呵呵,他那时的笑很诡秘。用坏笑来形容也许很合适。

    毕业后的一天,我去找他玩。他见了我说:你能帮我找一个人吗?

    谁?

    就是西代三班的候丽湘。我都25岁了,不好意思去找人家十八、九岁的小闺女了。

    那我就好意思了?!我有点愤怒的问他,真不够意思。让我去替你担风险,你却不劳而获的享受与美女做爱的快乐。

    我不是那个意思,是这里的教师都知道我。他们会骂我的。

    我说:你爸爸是教师,他们都会照顾你,怎么会骂你?

    是我"挂遍卫校美女无敌手"的威名让这里的教师都很反感我!!

    原来如此。

    有一天,李和橄蔚旧情复燃。李在走廊和她边走边用手抚摸她的屁股。极为明目张胆,如果是我,顶多只会在周围无人的时候摸摸橄蔚的屁股。

    我那时在唱张学友的一首当时刚流行起来的歌"吻别"。唱得很伤感,因为我和候敏——我们班里的第二朵花刚分手。还沉浸于于不可自拨的失恋情怀中。

    一天下午,李和橄蔚来找我,先让我出去,他说有点事。

    我于是出去唱歌。

    停了大约三十分钟,李从那间屋里走出来,一脸坏笑——-满足的笑。

    橄蔚在梳理头发,一脸的不乐意的好象有点受凌辱的表情。我明白李喜欢日女孩子的屁股。我想象着他们做爱时的样子。赶紧问他与橄做爱时感觉如何?

    他笑着说:我拽着她的长发象骑在马上一样。她的屁股又很丰满,象拖着什么包裹一样。我拿鸡巴捅进她的屁股孔里的时候,象感觉飞上了天似的,又象坐在火箭上飞翔一样,妙的难以言传,呵呵。要不以后也让你日她一次。

    我说好啊,那太谢谢了,我这两天性冲动很强烈,正处于那种性饥渴阶段。

    呵呵……,我们大笑。

    从那以后,橄蔚也许是被日过的原因,对性好象不太在意了。经常挺着大屁股晃着。让我眼睛尽吃冰淇淋,让我觉得心中的欲望不停的在流转。

    有一次她勾引我。靠近我说,帅哥,你敢不敢和我做一次?

    我说,我抱抱你吧!你很适合我抱。

    我当时只是跟她调侃,甚至于有点羞辱她的意思。

    但她却不自知。看着我好长时间,然后问,你怎么不抱啊?

    我有点发懵,看她的表情甚至还有点渴望的意思,这才明白过来她看我的目光那么长久深情的原因了。

    这世上水性杨花的女人与女孩子敢情这么多!

    但我当时却觉得"朋友妻,不可欺"。没动她。她说我是一个有色心没色胆的色棍。

    我说,你说的太对了。你为什么这么了解我啊,是不是想让我日你的屁股孔啊?!

    她呸了我一脸。

    C

    我是一个英俊的男孩子。对于勾引我的女孩子还没有象橄蔚这么直接得让我胆战心惊的,许多都是向我放电的一双眼。

    或时常跟随我,让我遇见,制造不期而遇。

    我当时对橄蔚没有行动。但是现在,她当时那种凄哀的急切的渴望的炽烈的目光让我怀想……

    橄蔚在夏天时穿着白色内裤,在外面透明的白色裙子下被看到的很清晰。我那时突然后悔未在那时就操了她。

    她的性感,很让我倾倒。有一次她打羽毛球时迷人的神态(大眼睛也在那时因为近视又想看清球而眯成小眼,特可爱)让我突然想拥吻她。

    她穿着一件花色艳丽的裙子跑到我面前妖媚动人甜甜的笑。那时是把我迷得天晕地转的。

    她在校外吃火锅时看到我时深情的眼神。曾被我写成了一首小诗。-————为一个眼神写出诗的年龄,就是那样的如花的年代。

    如果把美女比作花卉的话,那个年代就是喜欢花卉的年代。而现在是掘金年代,对于女孩子不再如当初那样急切了。

    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孩子吗?也许现在该称女人才对。是的。她就是一个那样性感迷人的女孩子。

    我迷上了她白白净净的脸蛋,迷上了她走路时带点模特步的走态。迷上了她穿着苹果牌牛仔裤被包裹的紧绷绷的性感的屁股。

    一次上课我去她班里开晚会。我唱了首吻别(这歌被许许多多的同学赞赏。也是我颇为自负的一首歌。我曾在许多班级里唱过这首歌,赢得许多掌声)那时她深情的目光我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有种引人入痴的媚力。

    但她却是破鞋。虽然这在破鞋如云的这所卫校里,很正常。

    恋爱在这种地方即是性交。很多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是挡不住性的魔力的。

    我那次和她做爱时,干得浑身是汗。她却一点事都没有。一次李说和橄蔚作爱的情景。我们宿舍里的人都笑了。

    ……那次我那么勇猛。那么狠劲捣鼓。她竟然是一种平静的表情。还在我身子底下看书。象个妓女一样。……性经验真她妈妈的丰富,可以说她根本就不把性爱当会事儿,厉害,果真厉害。李眉飞色舞的说。

    我却有点急不可耐的也想尝试一次。我有一次和李吵翻了,并且长久长久的怒目相对,后来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说话。我知道那时因为橄蔚,尽管她是个破鞋。

    但是,我还是喜欢她,我迷上了她的小辫子;她破旧的上身牛仔装;迷上了她倚在车门口时妖媚的样了;我明白了爱情是个魔。让人明明知道不可以爱,但仍然会义无反顾的迷恋上。我迷上了她脸上高傲的神情。我迷上了她说话时动听的声音。

    那时我还对“卫校第一朵花”常波波的白净还不感兴趣。

    我喜欢野性的性感的皮肤有点黑(因为我的皮肤白净,所以也可能是互补的心理吧)娇艳的主动(很主动)的很会撒娇的很有女人味的女孩子。常波波那时尚未象孔雀展屏一样展出她的美来。她有许多地方不符合我当时对女孩的审美要求。

    我喜欢上了屁股丰满,有着大大的乳房的女孩子。所以那时我更喜欢和那些骚灵的女孩子混在一起。如张晓华、高锦霞,殷鸠丽。张伟(起了个男孩子名字的女孩,很漂亮)……

    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梧桐树的落叶在街上飘得很动人,街上漂亮或不漂亮的女孩子在飘过……,有一个女孩子——是上面所记述的当中的一个。在卫校毕业后看我在公车站前等车,竟往返两次至我不远处的前面。期望我挂她。

    感觉被勾引的感觉真好,但,又有种青春岁月消逝,遇到故人的感伤情绪。

    D

    我喜欢在街上注视漂亮女孩子。

    有人问,那有什么意思?问我这句话的这个男孩子很丑,体会不到被漂亮女孩勾引的快乐,——那种深情注视,先是吸引,然后是仔细看你,再后来深情表达爱意的情景是多么美妙。

    或含蓄表达的靠近你,坐在你的身边。或用蕴含着深情的笑意的目光来看你,那种圆脸的北京女孩子特有的媚感、大方、深情、多情、很有涵养的注视。真是不丢首都风范。

    我喜欢。

    我曾经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趴在北京复兴门的地铁站的栏杆上,和蜂拥着走向外面的数百个女孩子深情相视,那种快乐绝非是丑陋的男孩子所能体尝到的,他们体味到的只是美女们的白眼与厌恶的象看见苍蝇一样的神情与目光。当然感到很没意思了。

    我也曾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和许多漂亮女孩子深情注视过。国际大都市就是国际大都市,一个作家曾这样形容淮海路:在这里每走一百步就能遇到一个美女。

    我却说,我在这里一步就能遇见一万个美女。我就停在那儿休息,数过往和我偶尔相注视的美女。上海的美女有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傲。但我却和许多美女深情相视过。真的,是那种一点也不含蓄的注视。有种惊艳的目光从她们的眼中透露了出来。

    那里的女孩子有着很大的屁股。很饱满的屁股。有着很动人的柔媚的声音。………

    但我爱的激情总未被常波波丢弃过,她说要让我想她一辈子,我答应过她的,我要做到。

    我在和她相爱之前有过四次恋爱。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可能就是我这时的感觉吧。

    大家能信吗?曾看到过许多痴情的男人的拙劣表演。今天我也做了一次表演了,是真的表演。

    那些女孩子的勾引真的是很有趣。除了上述几种外,有的还静静的装作等车一样用背对着我,靠的那么近。等车应该在别的地方等,可她那种拙劣的掩饰爱的意图的美艳的脸让我很动心。

    我真想跟她说,我们一起拥吻吧,如果不,你干吗在我面前总是看着我?

    也可能她们喜欢我慢慢的进入她们的身体吧?!得有一个过程。

    我一直都想问问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如果她和一个漂亮的男人一见钟情,这个男人不说话可不可以就和她热吻做爱。她是否会生气??我的常波波好老婆等了我三年的,她就会让我操她。也许我给她写过情书的缘故吧?她比较了解我。

    难以预知。有谁能告诉我?!我所爱过的美丽的勾引过我的美女们,。我所有的旧相好??

四、十本古书的赏析

1 《周易》

  玄妙的阴阳八卦 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有人说它是一部迷信的书,有 人说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还有人说,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 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 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 乏认识,因而产生宗教迷信。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 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 示的手段是占卜。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 “筮者”。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 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 《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 但是,在《周易》这部书中,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 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因此,《周易》不仅 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 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 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 在哲学上,《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 生的。所以说,《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 分:天(乾A)、地(坤A)、雷(震A)、风(巽A)、水(坎A)、火(离A)、山(民 A)、泽(兑A)。其本源是所谓“一”,由“一”的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 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 “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卦,**卦又发展为 三百八十四爻。 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 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周易》的辩证法, 郭沫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 种辩证观。”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指出: “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 “八卦”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它比神学进步,但是,它还穿着神学的外 衣——藉占卜而表现。所以,一提起阴阳八卦,使人有玄妙神秘之感。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 《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 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卦产生于何 时?易传为何人所作?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 《易》之八卦为**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 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 翼也。”据司马迁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 周人哲学是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 说,也有西周末年说,甚至有战国初年说。 《易传》(又叫《十翼》,意思是《易传》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相传是孔子 所作。后人有的认为,不可能是孔子一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战国时代儒家后学所作。 不论作者是谁,但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序卦》),人直接地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是统一的。 《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 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 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就是说,在大自 然中,天(乾)、地(坤)与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 泽(兑)诸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伦的社会关系中父母与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 《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作出解释时,使用了“乾坤”、“阴阳”、“刚柔”等范 畴和命题。《易传》和《系辞》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 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 下去。这是发展了《易经》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据说孔子晚年很喜 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连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次(“韦编三 绝”)。孔子自己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 没有大过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 《说卦》、《文言》。”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还把《易》作为教授学生的内容,“孔子传《易》于 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字子木,鲁人)是孔子的高材生之一。 在孔子看来,有一种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天(乾)一定在上,地(坤)一 定在下,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这种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便形成了儒家政 治思想的基础。 《周易》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如履卦九二爻辞: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这里所讲的“道”,就是作为宇宙本体的 “道”。“十翼”对于《周易》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可以说是理解得很深 刻,发挥得很透彻的,超越了《周易》作者的水平。《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 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说,“道”可以产生出阴和阳来。第 二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说,由阳和阴自己配合和相互配合,就进一步产生 出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征地等八种物体来。从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也都相伴 随而发生,相伴随而发展,以至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具备。 《周易》提出了“道”,但没有展开对“道”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阐 明,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 谈辩证法的经典,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目前世界各国有不少人在谈《易》论《道》, 还有人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有人认为它是开创世界数学史上二 进位制的始祖。 可见,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 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 《管子》

  “天道之数,人心之变” 现存《管子》一书是西汉人刘向编写的,但史学界对《管子》一书中哪些是稷下先 生宋钘,尹文的遗著,哪些是管仲学派的言论还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绝 大部分的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它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杰 出的思想成就。 关于《管子》版本,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宋代的杨忱本,再后的有明 本。郭沫若搜集古本和近人的校注本,系统地写下了《管子集校》,计86篇(有的篇已 亡佚),可供研究。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颍上(今安徽境内)人,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管 仲相齐时,“作内政而寄军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改革行政,编练军队,使齐国 强盛起来,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 第一位霸主。 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有两个基本范畴——天道与人情。 《管子》在谈到王天下时指出,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 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也就接近于危亡的边缘。因此只有根据 “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重令》)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 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重 令》)天道与人情是《管子》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管仲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 哲学原则,他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管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 《牧民》篇说:“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种“予之为取”的思想贯穿于 管仲学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中,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形势》篇中还谈到必须按天道办事的道理,它指出,只有掌握了天道、事情就会自然 而然地成功。管仲学派还十分重视研究处理矛盾的方法,《管子》一书中提到了掌握时 机是第一要素,在实践中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努力使已把握的条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等等。 《管子》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突出在它的“作内政而寄军令”的社会编制思想上, 这一思想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创立霸业时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寓兵于农,把百 姓的乡里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结合起来。到战国时,管仲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管仲的这一思 想,并结合当时齐国的具体情况,构思出一种具有特色的封建性的社会结构,它一方面 利用乡里组织中的宗法制成分作为加强团结的纽带,另方面又通过军队的编制实行由上 而下的集权。这样,它既不同于儒家照搬成周宗法制的那种模式,又与法家的那种全是 军队编制的社会结构区别开来。在《管子》一书的《立政》、《乘马》、《小匡》等篇 中,都谈论过这种社会编制。 《管子》的政治思想还体现在它主张以“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仲学派设想出一 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统治方术,而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这就 是“礼法并用的统治术”。在《互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 张则君令行”。《管子》把维护国家统治的“四维”看成是四条绳索,其中一根绳索断 了,国家就要倾斜。与此同时,管仲学派也极力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 《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上,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 令的是老百姓。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皆发焉”(《任法》)。意思 是,君臣上下不分贵*都要遵从法令。 管仲学派认为,礼与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法是指国君掌握刑赏大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礼则是指依赖于人们的宗 法道德自觉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 我们应当看到,《管子》一书中的这种政治理想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它是不能达到 的。但是管仲学派作为刚兴起的封建制的设计者,确是颇费一番苦心,而提出了一种不 同于儒法两家的封建制的图式。这种图式在战国时期虽然是做不到,但这种礼法并用的 主张却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纳了。 《管子》的政治及经济思想,还体现在它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主张上。齐国的 兴起,原是*收买民心起家的。这样,齐国的封建统治者和*宗室贵族势力起家的鲁国 与*君权势力起家的秦国不同,因而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民心的向背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重要意义。《管子》一书中所讲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思想,就是适应于齐国封建统 治的这一需要发展起来的。在管仲学派看来,只有争取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种 辩证关系,就是上面提到的“予之为取”,就是说,给予就是取得,统治者推行的政策 越是能符合人民的心愿,就越是能从人民那里取得所需要的东西。应当指出,这是具有 民主性精华的政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和发挥。 从争取民心出发,管仲学派很注重耕战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粮食 生产多了,才能国富兵强。同时,他们认为战争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太大,因而主张不 轻易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一书在经济思想方面,还体现出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轻重论。轻重论是管 仲首创的,后来的管商学派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他们主张国家积极 干预社会经济,把握左右经济形势的主动权。主张实行重征商、官山海和禁榷制度等, 使封建国家直接掌握大量资财,以散敛方式控制物价和调节经济,并实行利出一孔,使 每个人都根据其为国家所作贡献大小而得到利益。西汉武帝时桑弘羊等人所推行的各项 经济政策基本上是轻重理论的具体体现。此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理财家如刘晏、王安石 等人所提出和推行的经济政策也都受了轻重理论的影响。因此,轻重论学派是我国宏观 经济管理理论方面最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 总之,《管子》是我们研究先秦哲学、政治和经济思想的一部重要书籍,其内容是 丰富多采的。

  3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 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 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 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 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 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 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 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 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 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 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 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 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 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 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 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 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 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 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 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 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 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 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 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 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 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

  4 《论语》

  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先 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 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 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 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 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 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 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 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 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 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 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 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 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 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 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 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 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 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 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 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 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 《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 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 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 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 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 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 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 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 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 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 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 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 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 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 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 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 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 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 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 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 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 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 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 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 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 《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 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 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 “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5 《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 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 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 证《孟子》为孟轲自己写成的。他说:“观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 (《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作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 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死后他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共同记述的。最初发表 这种议论的,是唐代的韩愈和张籍。韩愈说:“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 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昌黎文集·答张籍书》)后来,宋人苏辙、晁公武也附 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举出有力的佐证。清代的崔述也持这一观点。第三种意 见认为,是孟子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最早阐明这 一观点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是可信的。他是西汉人,他所处的 时代较早,当时所见到的史料,所听到的传闻,比后人丰富而且确实,我们从时间上来 考察,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孟子》一书不是孟子死后,其门徒的共同记述。孟子从62岁 结束周游生活,一直到84岁去世,还有20年左右的闲居生活。他除继续讲学外,没有像 孔子那样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而且《孟子》一书是写他自己和学生的言论 和活动的,类似于现代人写回忆录那样,是力所能及的。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 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人。孟子生于何时,众说纷纭。一般 认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的说法,较为合理。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实现全国的 统一是起了进步推动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提倡“省刑 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 行暴敛,要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好的影响。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为臣 的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 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他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被人们发展为不迷信任 何权威的主张。他的“井田制”理想,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 矛盾的依据。他的仁战思想,启发人们反对非正义战争。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 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岁时,孟 子便带领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他先后到了齐、宋、 滕、魏、鲁等国。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 争霸争利,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 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 孟荀列传》) 司马迁说“作《孟子》七篇”,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却说:“《孟子》十 一篇”。那么,《孟子》到底是几篇呢?东汉赵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便给十一篇分列 真伪,他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十一篇中的《性善辩》、《文说》、《孝经》和《为 政》,这四篇《外书》是赝品,因而不给它作注解。《孟子》的七篇是《梁惠王》上下 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篇,《万章》上下篇,《告 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孟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 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下两篇, 到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后来加以沿用。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 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 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 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儒家经典。《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 《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 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 义”。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 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到五 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议礼》、《周礼》、《礼 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又加 以翻刻,这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 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 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书,即赵岐的《孟子章 句》,朱熙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 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优秀散文。孟子为人耿直豪爽、泼辣大胆,这一性格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充 分的反映。例如,他教导学生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他见了梁襄王之后,对人说: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梁惠王上》)以上这些语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以塑造了一个栩栩 如生的抒情主人公孟子的形象,这是《孟子》散文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孟子不愧是我国 古代的语言巨匠之一,《孟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明白晓畅,深入浅出。例如,孟子 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的一段话: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 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精炼准确是《孟子》语言的另一特色。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要好战时,描述了 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 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这好像是一幅画卷,把2000多年前社会阶级对立的情景再现于我们眼前。《孟子》 还特别注意细节的精工镂刻。有一次,孟子和齐宣王谈论管理国家时,他问齐宣王: “假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做国君的该怎么办呢?”宣王被逼得无话可说,《孟子》 一书对这种窘境,只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个字,既不写脸色,也不记言语,只用 了一个“顾”字,真是画龙点睛。这一描绘,把宣王理屈词穷,只好回过头来左右张望, 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的心理活动,暴露无遗。 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 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孟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孟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同样应该批 判地继承这份遗产。

  6 《商君书》

  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 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 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书》中,《商君书》是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 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注曰: “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 史》或著录《商君书》,或著录《商子》,皆曰5卷。 未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则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因而所记的缺佚篇 数也不一样。今本《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加上《群书治要》 卷36引《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 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 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志的编著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 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 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我们的看法是,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三种意见有一定道 理。《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 商鞅确著有此书。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 是谓以刑去刑。’”这与《商君书·靳令》、《说民》篇文字大致相同。司马迁在《史 记·商君列传》最后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商君书》正好有《开塞》、《农战》篇,这说明韩非、司马迁所见到的商鞅的著 作,基本都在《商君书》中。但此书在后人编纂或流传过程中,搀人一些其他法家的言 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 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 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 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 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 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针对甘龙“因袭人民 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 民也能相安”的说法,商鞅说:“这都是俗人的言论。 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 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 受礼制的约束。我们不能和受礼制约束的人商讨大事,不能和法度制裁的人计议变法。” 针对杜挚“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邪”的说法,商鞅说:“古代的政 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 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所以我说,治理人民,并非一个方法;为国家谋利 益,不必效法古人。”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 倡导变法的名言。《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 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 则塞于势”。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其次是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 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靳令》说:“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 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 《算地》说:“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 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 《去强》说:“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 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垦令》篇还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如 国家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敢作弊, 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可见。重农重战。是法家治国的根本大计。 就三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有时也说厚赏)、是法家的重要思 想。《错法》篇说:“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 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去强》篇说:“重罚轻赏,则 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 利且爱。”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加重赏赐, 减轻刑罚,就是君上不爱护人民,人民就不肯为君上而死。《去强》又说:“以刑去刑, 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 国削。”也就是说,用刑罚来免除刑罚,国家就治;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乱。 《开塞》说:“治国刑多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可见法家 是重刑而轻赏的。 对如何执行刑罚时,法家主张要统一刑罚。《赏刑》说:“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 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这就是说,执行刑赏对谁都一 样。 其四是重本抑末,反对儒术。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壹言》篇说: “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农战》篇说:“农战 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 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 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政,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可见,法家对儒家的儒术是排斥的。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法家著作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批 判地吸收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庄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 艺术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又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结构的,用庄子的观点说,都是 统属于“道”的。也就是说,一部《庄子》不外为了说明一个“道”字。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 北)人。他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而较孟子稍晚。他一生视仕途为草芥,除 做过看管漆树园的小吏外,不追逐官禄,因而一生穷困潦倒,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 还*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住在“穷闾陋巷”,人瘦得“槁项黄馘”。 庄子是一位蔑视权贵、鄙视利禄,而追求个人自由的思想家。他尖刻、猛烈地抨击 当时罪恶的社会。什么圣人、王公大人、圣王之法、仁义礼乐,都给他骂得痛快淋漓。 他在文章中大声疾呼:“圣人生而大盗起。”他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 箧》),直接把矛头指向暴君。他生活的宋国,当时宋王偃“射天笞地”,荒*无道, 不得人心,庄子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奋笔疾书,直抒胸怀。司马迁也说过,庄周“作 《渔父》、《盗跖》、《胠箧》,以诋疖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 韩非列传》) 在《秋水》篇中,记述了庄子拒绝去楚国做官的事。楚威王派使者北上邀请庄子, 答应给庄子高官厚禄。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他对使者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 3000年了,楚王把它珍藏在庙堂之上。就这个神龟来说,是愿意死后使它的骨甲得到重 用,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着呢?我看它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庄子婉言谢绝邀请,使者只好南归。庄子用久已死去的神龟被供奉比喻官爵受吹捧,在 他看来,这不过是虚名而已,他宁可像活龟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也不进入官场以示显赫, 宁肯生活贫寒,钓鱼维生,也不追逐官禄,这是他对现实不满的超然态度。因此他愤世 嫉俗,“终生不仕”。庄子一面鞭笞现实,一面同情劳苦人民。他在《达生》篇中,还 记述了庄公为满足私欲,让东野稷拚命地表演赶车技术,而累坏了良马的故事,表达了 对东野稷的同情。庄子还赞美过杀牛技术纯熟的庖丁、斫轮工匠、运斤成风的石匠、制 锯的梓庆,这些说明庄子和下层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接近。 《庄子》一书,汉代流传的古本,为10余万言,52篇,内篇7,外篇28,杂篇14, 解说3。到晋时,经郭象删定并加以注释的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这些是不是都是庄子的著作,历来有争论。大多数论者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 学派的论文汇编。后人注解《庄子》很多,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 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庄子》既是一个学派的著作汇编,那么其思想内容是不会纯一的,但其主体思想, 毕竟是庄周的思想,其理论主要是庄周的理论。庄子的哲学,庄子思想的核心,都在一 个“道”字上。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 有神的主宰。所谓“道”,是天地阴阳之间共同的东西。道字在《庄子》中出现过362 次,作为道家之道在《庄子》中是什么意思呢?《大宗师》篇描述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庄子看来,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本质是虚无的。他承认物质是运动变化 的,如一年的春夏秋冬,“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天道》)他也认为事 物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他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穷则反”(《则阳》)。 可见,庄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还承认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他在《至乐》篇中,讲了 一个用待人的方法去养鸟的故事:鲁国国君十分喜欢养鸟,有一次,他得到一只羽毛十分美丽的小鸟,不敢把鸟放在露天的花园里,而把它迎进庙堂,派人献酒送肉,又命令 乐工奏乐曲,搞得鸟儿晕头转向,不吃不喝,第三天就死在笼里。 但是,庄子却过分抬高了无形的道,贬低了现实的感性世界,他认为生命不过是暂 时的存在,是无足轻重的。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无界限差别的,而后来发展 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 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这使庄子原先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的思想,走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在政治上是主张“无为而治”的,他认为,帝王要“以无为常”,“帝王无为 而天下功”(《天道》)。在庄子看来,为人处世应是不偏不倚的,不去伤害别人,也 不施舍,不与人争财物,自食其力。因此他主张遵循“中道”,这样可以保身,可以舍 生,可以养亲,可以终年。他劝人们“顺其自然”,不要以好恶损伤天性,应听任自然 变化。“顺其自然”反映了庄子自我解脱的内心世界。他从厌世思想出发,发展到“以 死为至乐”,在庄子看来,人类的产生是道的物化,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也是道的物化。 所以,他妻子死的时候,认为妻子的死是安然睡在天地这个大房子里,得到了宁静,他 不但没有痛哭流涕,竟“鼓盆而歌”(《至乐》)。他自己临终前,也反对弟子厚葬, 他说,要与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总之,以万物为赍送。 道是自然之道,人性是人自然之性,无为而治是任民之自然而治,艺术是主观自然 与客观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一部《庄子》基本可用“自然”二字概括。 《庄子》一书的作者,用以表述“自然”这一概念的,大都是个“天”字,或者“天地 之道”等。 《庄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感兴趣的一本书,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 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闻一多和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 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在美学家眼里,多以为庄子 开辟了有别于儒家的美学系列,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深远。在语言学者看来,庄子是一位 语言大师。 《庄子》语言之丰富生动,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无以伦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 小说的概念,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被 称为“诙谐小说之祖”。在气功师眼里,认为气功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皆源于《庄 子》。 在今天,《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界亦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这是值得 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当然我们在阅读研究《庄子》时,必需看到他思想中有积极和消 极的两个方面。如它破坏偶像,要求个性解放,这是进步的要求,是积极的一面;它的 虚无主义的东西是消极的一面。

  8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况,赵人, 为齐稷下祭酒。”颜师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也有的说“荀”、 “孙”古代同音,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误。刘向的 《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 子》32篇基本相符。《隋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12卷, 这大概是刘向编订的32篇本。《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这是唐代杨倞又重新编定的 32篇本,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杨倞本与刘向本的区别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杨倞改 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 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 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 《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 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 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 礼记》的文字。我们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 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 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 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 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 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 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 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 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 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 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 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 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 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 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 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 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 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 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 “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 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 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 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 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 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 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 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 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 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 性质。 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 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 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 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 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 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 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 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 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 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 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 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 安居乐业。 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 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 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 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 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 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 《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 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 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我们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

  9 《墨子》

  古代劳力者之哲学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 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 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 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 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 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 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 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 有关《墨子》一书的作者和真伪问题,在学术界频有不同看法:一种是三项分类法, 把《墨子》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墨经》类有《亲士》、 《修身》、《非儒》、《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因为这些篇 没有“子墨子曰”字样,所以认为是墨子自著。《墨论》从《所染》到《非命》共28篇, 认为是墨子弟子所记。《杂篇》从《耕柱》到《杂守》共16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与 前两类体例不同,当是后期墨家学派的东西。 另一种是五组分类法,第一组是《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 患》、《辞过》、《三辨》共7篇,有的认为是墨家著作,有的认为是儒家作品,还有 的认为前3篇是伪作,后4篇是墨家记述的墨学概要。第二组是《尚贤》、《尚同》、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共23篇,这是墨学大纲,是墨子弟子所记。 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因三派所传 的学说不同,后人在汇编此书时,便把三派所传之学分上、中、下三篇并列,这种说法 有一定的道理。《非儒》篇,有的认为不是墨家学派的作品,有的认为是墨家学派的著 作,成书年代较晚。第三组是《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共6篇, 又称《墨经》或《墨辩》,有的认为是墨子所作,多数学者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第 四组是《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并5篇,记载了墨子的言 行,是墨子弟子所记,成书年代较早,是研究墨子的可*资料。第五组是从《备城门》 到《杂守》共11篇,讲的是守城兵法。有的认为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家的军事思想史料, 有的认为是汉人作品。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 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尚同》、《非攻》、《节用》、 《节葬》、《非乐》诸篇中。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 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的。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 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 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逸的糜烂生活极为 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 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 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 弱、以贵欺*、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人 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墨子的伦理思想虽然抹杀了阶级性,带有空想的 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 《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尚同》、《天志》、 《明鬼》、《墨经》诸篇中。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认识论。墨子主张把知识分为 “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的知识,“说知”是推理的知识, “亲知”是实践经验的知识。这就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为此,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说: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 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墨子还反对儒家鼓吹的“天命论”,他不相信“天命”的存 在,他提倡“尚力”。在“名”、“实”关系上,墨家认为“名”必须服从“实”,没 有“实”作基础,“名”就是虚假的。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墨子又 相信“天志”,他认为天有意志,天能赏善罚恶,爱人憎人。他还论证了鬼神的客观存 在,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这说明墨家的唯物论思想还有缺陷,还不彻底。 《墨子》的逻辑思想,主要反映在《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 6篇中,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经》中,后期墨家提出了“辩”、“类”、 “故”等一套完备的逻辑概念。在《小取》篇中论述了辩论的作用,即辩论是要分析是 非的区别,审查治乱的规律,弄清同异的所在,考察名实的道理,判别利害,解决疑似。 还阐述了辩论的几种方式,对推理的研究也甚为精细。后期墨学建立了相当严谨完整的 逻辑理论,在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起了开创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到今天, 它仍是人们学习中国逻辑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墨子》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 等篇中。由于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所以它的军事理论主 要是积极的防御战术,这虽然不及兵家的军事思想全面深刻,但它却反映了广大劳动人 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愿望。 《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 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 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 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研究《墨子》,进一步发掘其思想学说的蕴 涵,批判地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十分 深远的意义。

  10 《韩非子》

  法家理论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司马迁在《史记·韩非列传》中说: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 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这说明《韩非子》确系韩非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与 今本《韩非子》55篇相同。《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皆著录《韩子》20卷,这说明《韩非子》从先秦流传到现在,都没有佚失 现象,这在先秦哲学典籍中,是不多见的。《韩非子》本名《韩子》,后因唐代韩愈的 名气越来越大,后人为了加以区别,故改名《韩非子》。 有关《韩非子》各篇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也曾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书中多数篇不可 信,有的认为书中只有少数篇不可信。如容肇祖从考察思想入手,断定只有《五蠹》、 《显学》、《难势》、《问辩》、《诡使》、《六反》、《心度》、《难一》8篇为韩 非所作,18篇为别家之言,24篇不能断定。梁启雄从考察思想和文字入手,断定只有 《十过》、《用人》、《安危》、《功名》、《忠孝》、《大体》、《守道》、《观 行》、《制分》是伪作。刘汝霖认为《初见秦》、《存韩》、《难言》、《有度》、 《十过》、《饰邪》6篇是伪作。我们认为,《韩非子》一书基本是韩非的作品,也不 排除个别篇掺入了别人的东西,这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要反映在《难 势》、《难三》、《定法》、《扬权》、《有度》等篇中。在韩非看来,商鞅治秦只讲 “法”,不讲“术”;申不害只讲“术”,不擅“法”;慎到片面强调“势”,这都是 不全面的,“皆未尽善也”。只有把“法”、“术”、“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 是切实可行的。他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 也。” (《定法》)“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在“法”、“术”、 “势”三者之间,“法”是根本,“势”是基本前提,“术”是执行“法”的必要方法。 他列举“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说明“势”的重要,又列举“弃隐栝之法,去 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无庆赏之功,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不 能治三家”作例子,说明“法”的重要,“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相辅 为用。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 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解老》、《喻老》两篇中。 韩非借解释道家《老子》一书,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进行了唯物主 义的改造,赋予了客观物质性的内容。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解老》)在这里,韩非又第一次提出了“理”的概念范畴。“理者,成物之文 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 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 亡,有死生,有盛衰。”这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总规律,“理”是区别各种事物的 特殊规律。 “道”是“理”的依据,“理”是“道”的体现。各种事物所以客观存在,都是由 它的特殊规律即“理”决定的,而各种事物的特殊规律即“理”又必然受总规律即“道” 的支配。各种特殊规律即“理”的总和,就构成了总规律的“道”。 韩非对《老子》的“德”也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说: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于外也。 神不*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德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事物内在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所以韩非又说:“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 下皆以民为德。” (《解老》)在“道”和“德”的关系问题上,韩非主张“德”是“道”的功效。 他说:“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同上)道是根本的,德是道的功效,两者 不能割裂。韩非对道和德的解释,涉及到了一般和特殊这对哲学范畴,它标志着人们的 抽象思维水平又有了飞跃,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在认识论方面,韩非受荀况的影响最大。他认为,人们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感觉器 官,人的眼睛能看东西,耳朵能听声音,心能思考问题,这都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所 以他称之谓“天明”、“天聪”、“天智”。他说:“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 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失别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 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 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与认识 对象的关系,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在认识方法上,韩非主张“去喜去恶”,切 忌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左右人们的认识。他说:“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合。” (《扬权》)在检验认识标准上,韩非提出了“参验”的方法。 他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劫弑臣》) 韩非所说的“参验”,就是对各种情况在进行排列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检查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认为只有按认识的规律办事,才能“得事理则必成 功”。反之,就是主观的妄想和臆测,他称之谓“前识”。他说:“先物行,先理动, 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喻老》)妄意度就必然失败。韩非的认识 论,虽然还属于朴素唯物论的范畴,但它的理论思维水平,无疑是先秦思想家最高的。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 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虽然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 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 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当然,韩非的矛盾学说,也 有过分强调对立,把斗争绝对化的倾向,这也是不能忽视的。韩非对矛盾的转化条件, 也作了辩证的解释。如国家的强弱,他认为关键是实行不实行法治。“国无常强,无常 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又如祸福的转化条件,他认为 关键是“行端直”和“骄心生”这两个条件。“行端直”,则祸能转化为福;“骄心 生”,则福能转化为锅。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 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 韩非又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了他的进步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在变 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 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当时,韩非的 历史观还有不少缺陷,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初见秦》、《存韩》是韩非的上秦王书。《难言》、《说难》、《孤愤》是韩非 被囚禁秦国时写的,借以抒发自己的孤独愤闷心情。《五蠹》、《八*》、《*劫弑 臣》、《六反》,重点揭露*臣、儒生、侠客、纵横家和商人对国家的危害,必须对他 们依法加以治理。以上都反映了韩非的政治思想。《显学》篇,是韩非对儒、墨两大学 派的学术批判,重点是批判儒家学派,为推行法治理论扫清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 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画鬼最易” 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20182564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十本 #古书 #赏析 #转载

相关文章

  •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分不清ADND和DND、或不知道PH、DMG是什么的新手,请特别留意最后一段“ADD常用缩略语表”   魔幻世界之旅龙与地下城的故事   发表于大众软件CD杂志...

    2024-03-24

  •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大家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记忆中有没有哪些猥琐的老师做过的龌龊之事?   1):大学时的摄影课中,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个从外面聘来的在摄影界颇有名气的老头子。而且...

    2024-03-24

  •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老徐头条巴黎讯(邢彦春)12月5日,主题为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举行。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2024-03-24

  •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在他大三的時候交了一個學妹,兩個人一個帥一個美,   簡直是學校裡最強的一道閃光,經過了約半年的交往後,   男同學想說也該去見見女方的父母...

    2024-03-24

  •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约稿拉《花蕊》约稿拉.尤其欢迎搞笑的东东。稿费在千字100元—150元。每期评3篇好稿在杂志上公布并发一定奖金。   欢迎大家对这个栏目策划多提意见。   ...

    2024-03-24

  • 从鲁迅老先生爬楼梯的小故事,看矛盾之有效与无效-“缩头乌龟”

    从鲁迅老先生爬楼梯的小故事,看矛盾之有效与无效-“缩头乌龟”

    从鲁迅老先生爬楼梯的小故事,看矛盾之有效与无效-“缩头乌龟”     鲁迅老先生是钦定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战线上的旗手”,牛!牛的一塌糊涂!  ...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