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情笑话 > 再买一遍的书——记2003年10月所购图书(外一篇)

再买一遍的书——记2003年10月所购图书(外一篇)

发布于:2024-03-22 作者:admin123 阅读:16

再买一遍的书

  ——记2003年10月所购图书

  1.书不如旧

  十月的大半,几乎都被我用来扫校旧书了,其间,只在15日去过一次书店。昨天,又去了一次书店,这个月就过去了。这两次,买下的书不能算少,但新书却不多,所以,这个月似乎可以算做一个“购书怀旧月”。

  每天,书店里会出现多少种新书?这就像每天有多少人自杀,多少人被杀一样,恐怕没多少人能说得清。我想,这个数字应该是令人惊讶的。可是,对我来说,那些新书中,却几乎没有几种是我所需要的。

  新书,往往如路边的那些秋叶,尽管绚烂,在风里抖了几抖之后,便萎落到泥土中了,而我要的,却是那种可以或已经成为化石的东西。

  2.勉强自己

  15日,在几家书店里觅了半日,才勉强选了这样两本四折书:《世界童话精品宝库3》、《孔子家语注译》。

  前者是黑人版的一套儿童文学丛书,共四大册,都是“剪刀工程”的结果。编者将各国的童话、儿童小说等一律按类编排,不论作者的国籍,也不论年代甚至作品水准的高低,把书弄得像杂烩饭一样,里面什么货色都有。

  我买下的这一卷就是这样。不过,因为其中包括几个优秀的短篇,一部我以前校对过的《倒长的树》,还有《金河王》与《水孩子》,我不得不买。其中,最难得的是《水孩子》,因为它的译者是周煦良先生——该书的译本虽然不少,以前见到的,却都是下四滥的货色。

  这套书中还有一本,也是我想要买的,因为其中包括《洋葱头历险记》。可是,其余的那些,要么我早有了,要么特别乏味,只好等以后遇到它的单行本再说了。

  《孔子家语》,以前买过辽教的本子,但那个本子没有注释,字体又小得让我生气,这种三秦出版社的本子,起码不必用放大镜来看。

  3.迟来的书

  28日下班,从马路书摊前路过。在一堆标价为“一元一本”的旧书中,意外看到一本《捣蛋鬼的日记》。封面已经很破旧了,前后数页也有很多折角,可是,这是初版的,还是铅印的呢。所以,我立刻将它买下了。有一本几乎全新的《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冯至先生翻译的,大概是80年代初或更早的本子,译文不错,但我没买。海涅、席勒、歌德等人的各种诗文译本,都引不起我的阅读乐趣。

  有些书,好像一直都在某个地方等我,如这本封面充满童趣的《捣蛋鬼的日记》,还有今年夏天以两元买到的康馨先生译的《夏洛的网》。可是,为什么,它们总是姗姗来迟呢?要是早得到这本《捣蛋鬼的日记》,为新版写序及书评时就不必对着电脑苦苦翻找了;要是早得到这本《夏洛的网》,当初译它时就可以有一个极好的参考译本了。不过,如果真是如此,我还会以极大的热情校对《捣蛋鬼的日记》吗?我还有译《夏洛的网》的勇气吗?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则小笑话:某人听人说起在马路上意外拣到钱的快乐,心里很是羡慕,便把身上的一枚硬币扔到脚下,再弯腰拾起,却没有任何快乐的感觉。也许,要扔得再远些?这样想着,他又把硬币抛得更远一些,但还是没得到那种感觉。再远些!这一回,他用尽了全力,钱也滚得更远。不幸的是,那枚硬币滚入了路边的排水沟。他花了许多时间,将水沟淘净,终于找到了硬币。这时,他快乐地大喊道:现在我终于体会到拣钱的快乐了!

  有时,我常常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最后终于体会到快乐的人,尽管我为此付出了很多。

  下一次,我希望能在这里遇到《亚瑟王之死》。

  4.意外收获

  31日,想去书店买《五卷书》。我想,现在,八折的好时候肯定过了,但是,如果译文还算不错,就算八五折也可以。来到书店,发现书店内外都变得花花绿绿的,心中一动,便问店员:“现在买书,用卡可以打几折?”她的回答是:“店庆期间,用卡可以七八折。”十月初,这家店不是庆祝过一次么,怎么又来了一回?真是幸运。

  在外语部,看到一本中国社科版的郭译《鲁拜集》,还有原文及序、插图。可是,我已经不需要它了。上到二楼,听一个男子在向店员打听《鲁拜集》,看来,他的消息虽然灵通,眼力却比我差一些。

  拿起《五卷书》,发现它的译者竟是季羡林先生。这套书共三种,另外两种是《故事海选》、《佛本生故事选》,我以前偏偏没有翻《五卷书》,以为它们都是别的译者所译,才没有放在心上。这一次,才算细细翻了《五卷书》。虽然是名译,还是感觉有些沉闷。我想,季羡林先生的译文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可是,他的译文,读时却往往感觉没有别人改写的故事有味道,如《罗摩衍那》。比起来,常任侠先生译的佛经故事,却那样有声有色,比《故事海选》和《佛本生故事选》的译文都有趣得多。可是,既然是冲着这本新版的“旧译”《五卷书》而来,还是买了它吧。

  然后,看到三联新出了一本钱理群先生的演讲集“之二”,因为之前出版的那本《话说周氏兄弟》被看作“之一”了。书是大开本的,字体比较大,行间距更大,所以,尽管内容不多,页数却不少。定价30元——一种恶劣的灌水价。翻了翻,感觉没太多新鲜东西,不买也没什么损失。

  三联最近出了很多“大”书,价格也都贵得可怕。还有一个新动向:三联最近开始关注漫画了。可是,它出的那些“大”漫画,几乎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以前出过的,有的漫画书,连编选者都是同一个人。三联在挖山东画报的墙角,还是这两个社有火并的意向呢?第一个吃螃蟹的,叫做勇士;跟风而笑的,叫做效颦。我更爱山东画报版的各种漫画集。

  最后,盯上了两种文学史:《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美国文学简史》。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是外研社出的,主编者是王佐良、周珏良,精装,70万字,1025页,定价才32.8元;《美国文学简史》是人文社的,平装,764页,定价32元,显然更贵。

  以前,买过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的《现代美国小说史》,书虽不错,但前松后紧;复旦大学近年出过一些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之类的课本,但往往浅尝辄止,内容又太时髦了,定价也很吓人。这本《美国文学简史》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它的主编是董衡巽先生,撰写者包括董衡巽、施咸荣、李文俊等人,品质应该会有保证。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写法很有特色,基本按时代归类,而不是按作家分。这样写,有助于把握总方向,查找起来却不甚方便。王佐良先生在序言中说,该书从84年底写到91年底,编写宗旨之一是“要有点文学格调…少些套话术语…要有点文学散文格调”。我感觉,这一点它的确做到了。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英国文学,在必要的时候,编者能结合着美国甚至中国文学,旁征博引,开拓出一番新气象。

  对一些如今变得比较时髦的怪论,该书也敢于批驳,不为时尚所动。如,伍尔夫曾在她的文章中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比较“落伍”,王佐良先生却在重读了高的主要著作后坚持认为,高的主要作品仍是闪光的,伍尔夫的这种看法却是偏颇的。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是“英国文学史”丛书中的一套,该丛书共五本,很想看看第四卷,即《英国十九世纪文学史》如何,但书店没有。

  现在,我只缺一本《德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了。见过的几种,始终没有值得我买的。

  5.再买一遍

  离开这家书店,在另外一家书店又选了几本四折的旧书:三秦出版社的“三言”、“二拍”,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玉台新咏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柳宗元全集》。

  “三言二拍”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很多年前,我就买到了齐鲁书社1993年初版的小字本,“三言”、“二拍”各合为一册,定价分别为20和14元。可是,由于字太小,我只读了不到两遍。这些年来,一直在找便宜的大字本,最后发现,只有三秦的这种精装本最便宜,质量也还不错。(这套书的唯一缺陷是,在《警世通言》的第40卷后,应该附录出三桂堂本的第40卷“叶法师符石镇妖”——它与原书的第40卷,内容是很不同的。)不过,就算四折,这五本也需要五十元左右,所以,我一连犹豫了几个月。昨天,我在书店翻看了许久,直到人家怀疑我要偷书时,才狠心拿起它们。

  那本《柳宗元全集》,里面没有丝毫注释,阅读难度很大。可是,我始终找不到它的新注本,旧注本也只见过两种:中华书局的是四卷本,78元;中国书店的为一卷本,38元。

  昨天上午,我差一点就把中国书店本的简体本买下了,可是,翻了翻前言,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从前言看,该书的整理者是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他说,在整理旧注的过程中,改正了旧注的一些错字等,如果按“一字千金”的标准,他不知该得多少钱了——这种炫耀的态度,我很不喜欢;他又说,他的整理很用功,有时需要同屈原的原文进行核对——难得这不是他起码该做的吗?对旧注,他还讲了一些有趣的话。我想,如果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即旧注,他又怎能将此书整理好?总之,越读,越感觉这篇序是“忘恩负义”的,所以,我宁愿买上海古籍的这本点校本,也不愿去买这种书。

  吴兆宜注的《玉台新咏笺注》,我也早有了中国书店的影印本,可是,那个本子读着实在太累了! 好几次,我甚至想重新买下中华版的两卷本《玉台新咏笺注》,每次都因价钱太高而作罢。

  回到家,先将三秦版的“三言二拍”与齐鲁书社的小字本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一个错字都没挑出来。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再对《玉台新咏笺注》,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已另撰文,这里不再说了。

  离开书店时,夜色已经铺开了。一条比我的猫还小的小白狗,兴奋地在街石上追逐着行人。或许,它把自己幻想成了猎人,就像花生那样。可是,我有什么值得你追捕的呢?手中,只有四个越拎越沉的塑料袋而已。唉,没进这家书店之前,手上还只有两个书袋呢。这倒好,两手都是满的,可以暂时戒烟了。没走多远,两个站在某酒店门口的服务员吓了我一跳:他们怎么都戴着表情凶恶的面具?一个人的手中,还拎着一盏带着南瓜脸的,发出吱吱怪叫的小灯笼。

  今天是万圣节?是的,那家酒店的门前就是这样写着。哦,万圣节!今夜,那个痴痴的男孩,是不是又去南瓜地里等待大南瓜了呢?那个聪明绝顶的男孩,会不会有收到了一堆沉甸甸的礼物?

  我想,他们大概还和从前一样。我也如此。可是,以前的空气,并没有这样令人窒息……

  6.结语

  最后,再来一齐看看十月买的这十三本书:除《美国文学简史》(修订本)外,别的不都是以前出版过的旧书吗?而这本《美国文学简史》,也是在旧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而且,其中的大半,都是过去曾经买过的。

  现在,我宁愿将不如意的旧书“再买一遍”,也不愿贸然去买新书。旧书往往更好,这是一个原因;新书贵得连想都不敢想,这是另外一个原因。

  尽管如此,这个月的花销还是不小,希望下个月能够节约一些。

   2003年11月1日晚18:03肖毛

  附:2003年10月购书记录

  2003年10月15日,实付:16元

  1.《世界童话精品宝库3》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定价24元

  2.《孔子家语注译》三秦出版社1998年初版 定价16元

  (以上四折购)

  2003年10月28日 ,实付:1元

  3.《捣蛋鬼的日记》北京出版社1987年初版,印数3600,定价1.25元

  2003年10月31日中午,实付:66.3元

  4.《五卷书》季羡林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 定价20元

  5.《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王佐良、周珏良主编 外研社1994年初版,97年第2次印 定价32.8元

  6.《美国文学简史》(修订本) 董衡巽主编 董衡巽、施咸荣、李文俊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定价32元

  (以上七八折购)

  2003年10月31日傍晚,实付:66.7元

  7.《喻世明言》三秦出版社1993年初版,97年第6次印,定价22元

  8.《警世通言》三秦出版社1993年初版,97年第6次印,定价22元

  9.《醒世恒言》三秦出版社1993年初版,97年第6次印,定价30元

  10.《拍案惊奇》三秦出版社1993年初版,97年第6次印,定价23元

  11.《二刻拍案惊奇》三秦出版社1993年初版,97年第6次印,定价25元

  12.《玉台新咏笺注》吴兆宜注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初版 定价19.8元

  13.《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定价25.1元

  (以上四折购)

  总付:150元

  难读的《玉台新咏》

  昨天,买到一种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的《玉台新咏笺注》(吴兆宜注)简体横排本。然后,将其与中国书店1981年影印本等书稍微核对了一下,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初步印象

  在吉林人民版的《玉台新咏笺注》与中国书店的影印本中,对第一卷“古诗八首”中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这两句的部分原注分别为:

  1.1 陶隐居云:……叶似蛇(茶)床而香。

  1.2 郭璞《赞》:“蘼芜善(香)草,乱之蛇(茶)床。不陨(懼)其实(贵),自别(烈)以芳。

  1.3 乐府:白兔长跪捣,虾蟆丸(九)奉上。

  其中,括号后的字为影印本中的原注。

  不管怎么说,“蘼芜”总是一种植物,而“蛇床”也是一种植物,所以,原注应该不是“茶床”,1.1这一则,影印本写错了。

  1.2这一则,则要复杂些。我想,原注应该是“香草”,即吉林人民版为错;“蛇床”仍然为是,即影印本为错;对原注的后两句,意思不大明白,但是,我感觉影印本的写法是对的。

  1.3这一则,影印本肯定是错了,因为有诗为证:

  陆龟蒙《上云乐》:青丝作筰桂为船,白兔捣药虾蟆丸。便浮天汉泊星渚,回首笑君承露盘。

  该诗同时见于《全唐诗》卷129,《万首唐人绝句》卷33第42首。由此可见,白兔“奉上”的不是九只蛤蟆,而是九粒“白加黑”:)

  然后,又回头看《玉台新咏》序,又发现一处影印本的错误。吉林人民版的序文中有这样一句:“按:《陈书#8226;徐陵传》云:太建三年,迁尚书左仆射。”而在影印本中,却被印成“太建二年”。

  查电子版《陈书#8226;徐陵传》(我没有《陈书》),得:“太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三年,迁尚书左仆射…”。《陈书#8226;本纪第五#8226;宣帝》则云:“四年春正月……尚书仆射、领大著作徐陵为尚书左仆射…”。可见,徐陵是在太建三年末得到任命,次年正月就职的,不是在“太建二年”。

  二、一诗定音

  那么,吉林人民版的本子居然比影印本还好?以往的经验告诉我,那又未必。最后,我决定“一诗定音”,便开始核对我已经比较熟悉的那首《娇女诗》。它收在第二卷。先看看吉林人民版的几句原文:

  2.1 明义为隐赜(颐)

  2.2 翰墨戢闲案(按)

  2.3 动为垆(罏)钲屈

  2.4 菓下皆生摘

  还是老规矩,括号中的字代表影印本中的原文。既然吉林人民版是简体字本,那么,2.4中的“菓”字就该被改成“果”,这是无须再说的;2.3 中的“垆”与“罏”相通,也不必细分。对前两条,却需要考虑一下。

  在《中国历代叙事诗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编》(路南孚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2年初版)一书中,也收录了《娇女诗》的全文。那里,原文印的也是“隐赜”和“闲案”。

  在《儿童杂事诗图笺释》(钟叔河笺释 中华书局1999年初版)的“附记”中,也附录了《娇女诗》的全文。其中,这两个词被印成“隐颐”、“闲按”,与影印本相同;“垆(罏)钲”则被印作“爐钲”。

  到底哪种写法更合理些?没人讲给我听。那就看看Context吧:

  2.5 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丹青日尘闇(暗),明义为隐赜。

  2.6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

  我想,2.5的大意可能是这样:只要见到了屏风,就对上面的画左看右瞧,用小手指指点点。(时间一长,)画上的油彩都被她们弄脏,原本清晰的画面,已经变得影影绰绰,难以分辨了。

  2.6的大意则是:笔墨经常在几案上“赋闲”,难得见到它们的小主人。因为只要一高兴,她们就趿拉着鞋子,跑到外面的酒肆(市场)闲逛,或者去听流行歌曲。

  那么,原文就该是“隐赜”,而且,我还有旁证。《易经#8226;系辞上传》第十一章云:“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这个“隐赜”,难道不是“探赜索隐”的“缩写”吗?对这个词,《辞源》中的解释是:“窥探幽深,求索隐微”——在左思的这四句诗里,写得正是他的女儿们对家中的屏风画“窥探”、“求索”的情况及可怕结果。所以,影印本及《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中的写法都是错的。

  同理,2.3中的“垆(罏)钲”都是确切的,因为“垆”与“罏”相通,但“垆”较为常用。但是,“垆(罏)钲”似乎不该被写作“爐钲”。我查了《辞源》,发现“垆”虽通“爐”,“爐”却不通“垆”。而且,“垆”通“爐”时,指的是别种的“炉子”,而非“酒垆”。所以,《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中的写法应该是不确的。

  2.2中的“闲案”也是更确切的。因为“案”在通“按”时,虽然共有五种解释,其中却没有“几案”的意思。那么,影印本及《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中的写法,就是不确切的。

  另外,“鬓发覆广额”中的“鬓”字,在《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中写作“髩”。这两个字虽然相通,但还是“鬓”字看着顺眼些。

  三、互通有无

  再来核对一下诗中的各种原注。

  在“皎皎颇白皙”这句诗后,吉林人民版的原注为:

  3.1案,屈原《远游(逝)》:精皎皎以往来。

  3.2《西(酉)阳杂俎》……

  在“止为荼菽据”这句诗后,吉林人民版的原注为:

  3.3《尔雅》:茶(荼),苦菜。

  同样,括号中的字代表影印本中的原注。

  在3.1中,影印本肯定错了;在3.2与3.3中,影印本才是正确的;这些都不必再说了。

  在《中国历代叙事诗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编》中,“止为荼菽据”被写作“止为茶荈据 ”。到底是“茶”还是“荼”,是“菽”还是“荈”,却是一个悬案。要是让陆羽来说,他肯定认为是“茶荈”,因为他在《茶经》中就是这么看的。可是,既然“茶”字在唐时才有,“止为”的后面,跟着的就应该是“荼”字。

  四、三分天下

  看来,虽然有了新排的《玉台新咏》,影印本仍不可废。下一次,如果我再买到一种《玉台新咏》,它们会不会在我的书柜里形成三分天下的壮观局面?我想,这不是没有可能。

  唉,如果大家不是各自为“印”,《玉台新咏》或许没有那么难读。

  另外,钟先生在《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中说:“…娇女诗,知堂文中不止一次说到过,今据《玉台新咏》全录如左…”。但是,我只看到过三次。

  一次是在《儿童杂事诗》的乙编附记中:“左家娇女,珠玉在前,未敢弄拙。”

  一次是在知堂1944年10月10日所作的《关于教子法》(收于《立春以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初版)一文中:“左思《娇女诗》是描写儿童的好文章,见于《玉台新咏》,世多知者…”。

  一次是在知堂发表于1950年4月6日《亦报》上的《古诗里的儿童》(收于《饭后随笔》上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一文中:“《玉台新咏》中左思的《娇女诗》……是难得的佳作……在这几十句诗中活现出一个顽皮乖巧的小儿女,在别国作品中大概也少有其比。”

  周作人之所以念念不忘这首《娇女诗》,诗写得生动,是一个原因;始终不能忘怀对若子的爱,大概是另一个原因吧?此外,知堂还在别的文章中提过这首诗吗?可惜,我却再也找不到了。

  2003年11月1日晚17:28肖毛

一、[人物焦聚]职场政治华尔街大银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美)裔锦声 著

  今天,全世界所有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不外乎是就业问题,如何在勤奋学习四年后,能

  寻到一份适合自己又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要关注的问题。作者以自己在华尔街求职和

  工作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怎样去面试,怎样应对办公室政治以及华尔街的银行精英们求职跳槽、升职和

  职场斗争的真实故事。

  上部:我的华尔街生涯--从博士毕业生到公司副总裁;

  下部:华尔街的精英们--谁在为大银行赢钱

  裔锦声出生在成都,“锦”字就取之于“锦官城”。1977 年参加高考,成绩远超北大录取线,但政审未通

  过。第二次她的英语口语考了全川第一,吉林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1984 年获南开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

  位。1984-1985 年在北大英语系任教。1985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华盛顿大学前研究生院院长、诺贝

  尔奖的多次提名者盖多维斯教授,将华盛顿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交给了她。1992 年获华盛顿大学

  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华尔街,就职于舒立文人力资源公司,为华尔街大银行搜寻和输送人才,1995

  年成为公司副总裁。主要作品:《中国,我心脏跳动的地方》《华尔街职场》《海尔之路》《红睡衣》。

  第一部分 人才战争

  四年的大学,能让你有四十年满意的职业吗?现在,看看我的华尔街生涯吧,看看我在全然不知华尔

  街与华尔街文化的情形下,怎样一头撞进去,怎样跌跤,怎样拼打,怎样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哈佛商学院综评》(Harvard Business Review)是对全世界商界和企业界都有着绝对权威影响的商

  场指南,当它将一个关于人才的崭新观念呈现在高层管理者面前时,人们对人力资源与人才的传统看法立

  即被刷新。哈佛商学院强调Human Capital(人才资本)与Human Resource(人才资源)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那就是“资本”可以再创造资本,正如钱能创造更多的钱一样,因而人才与钱财一样重要。Capital Management

  (资本管理)是一个最复杂、最艰深的学问,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大洋行,例如花旗集团(Citigroup),摩

  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ty),李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美林证

  券(Merrill Lynch),高圣(Goldman Sachs),瑞士联合银行(UBS)以及香港汇丰银行等,用尽当今世

  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最能受到法律保护的方式,管理着现代资本,以期在资本市场上获取最大回报。然而,

  谁能管理人才资本呢?这是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是:如果将人才只当作资源来看,那么正如世上的煤气、

  电气、石油一样,人才资源迟早也会被用尽的。因而,哈佛商学院对今天商场取胜的决策是:掌控人才。

  《人才战争》(The War of Talent)一书出版后,立即让所有的大企业、跨国公司、银行界对人才

  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认识与评估,人才战略从此被正式提到公司的操作风险层面,而掌控人才则是今天世界

  范围内经济战争的上上战略,公司的人事部门再也不是单纯的招人部门,其工作也绝非发发薪水、讲讲公

  司各种福利、保险如住房、医疗、生活、孩子教育等那么简单了。

  紧接着《人才战争》一书的出版,哈佛商学院又接连推出了三本重量级案例:《怎样管理人》(On

  Managing People);《什么造就领袖》(On What Makes a Leader);《跨文化管理》(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三本书从不同方面讲述着同一个道理:怎样开发人才。因为只有不断地开发人才,人才才

  能源源不断,用之不尽,取之不竭。1992 年当我被舒利文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聘用时,那时关于

  人才的见解各持己见,《人才战争》这本书在宏观管理层颇有权威,但并不能具体详细地解释人力资源作

  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更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很多时候我们得自己分析研究各个领域不同的案例,很多

  感觉和理念要自己去摸索。但由于有着丰富的第一手人力资源案例资料,当哈佛商学院推出的这些新视角

  逐渐被90 年代的金融现实与银行间、大公司间相互合并的现实、全球越变越小的“合作伙伴”(globalization,

  global partnership)验证后,我们这个行业便首先开始对哈佛的理论加以重视并付诸实践。其结果是,我们

  公司按照哈佛提出的“忠于关系”(relationship loyalty )超过“忠于品牌”(brand loyalty)的商战策略,在人

  才战争中,靠资深的个人关系,靠“一分钱必争”的认真态度,得以在咨询服务业后来居上。

  在《怎样管理人》一书中,杰夫瑞·费飞(Jeffery Pfeiffer)教授将“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挣钱”这一传

  统观念来了一次刷新。他指出雇用者在对待薪水的问题上犯了六个错误,尽管这些错误在观念上是完全正

  确的,它们是:

  人力开支≠劳力开支

  酬金减少≠劳力开支减少

  劳动开支公司总开支(租金、厂房、电话、税收等)

  劳力底=公司有能力吸引人,如形象好,产品好,钱少人也愿去

  个人增值酬薪方案=会导致更好的表现,因为人们为钱工作

  费飞教授指出:上面六点,一般而言公司经理都十分认同,并且他们会在这六个方面去努力,这

  没错;但错在他们都忘了一点,那就是:最优秀的员工是在公司最令人满意的平台上将自己的专长与热情

  结合一体的。这样的员工不计较任何一切外在的因素,他们爆发出来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因为他们干

  的正是他们喜欢干的事,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工作。所以最佳的雇员不是为了钱而工作,是为了实现自身价

  值而工作。这种价值的最终体现是薪水处在本行业的最高点,自己的技术不断革新而永不被职场淘汰,自

  己的位置也因之不断得到提升,不断改进自己,同时提升他人。一句话:The best employee is the most

  motivated employee(最优秀的雇员是最受激励的雇员)。由此来看,管理雇员的最佳方式并不仅仅是提薪

  或强调公司的形象好,而是为雇员创造一个得以发挥自己长项和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

  《什么造就领袖》一书中,最强调的是领袖的社会能力与前瞻力,其次是气质、性格、献身精神、勇

  气、专注、热情、向上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领袖人物必须能够领导、且能够雇佣正确的人,而不

  是错误的人;领袖必须能够鼓动雇员,能够建立优秀的团队,能够与他人沟通,能够处理不同利益的取舍,

  能够安排具体工作,能够评审雇员的表现,能够面对现实和不断出现的变化,而且还能够管理人的习惯。

  但最主要的能力是有前瞻力。

  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与前瞻力(forward thinking)往往被连在一起来看,因为商业是一种社会

  行为,商业上的前瞻意识决定超前决策。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把今天的顾客利益放在心里,也就不能把明天

  的顾客放在心里,给自己、给企业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决策。

  这些书大有其观念上的指点意义,但是要将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完全发掘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我时

  常面对的问题是:“我学习全优,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或者:“我的工作还可

  以,但不尽人意,我该怎么办?”“我每天工作十小时,怎么知道适合我的工作,能让我‘尽数张扬’的工作在

  哪里?”或者:“今天的世界已发生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因其高科技手段变得越来越小,我胆敢不

  踩点跟不上趟吗?如这样,我很快就会被淘汰!”与此同时,我还遇到更多更为直接和细致的问题,如:雇

  主究竟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真的能把工作做好?我该怎样掌控面试,把面试做好使雇主想雇用我?我

  该怎样才能给人一个愉快的第一印象?什么样的穿戴适合什么样工作的面试?

  为了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一个人力资源专家必须清楚地知道雇用者需要的是什么。诚然,他

  们需要的是素质好的雇员(Quality guy),但具体的工作要求是什么,这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任何

  一个雇主找人的第一条件首先是该应聘者能够将工作完成。找一个投资组合管理经理一定不同于找一个融

  资专家,尽管都是银行部门,尽管都是与资本打交道。同样地,雇主该怎样才能聘到顶尖人才?高招在哪

  里?谁来做他的咨询帮他招人?应聘者与雇用者同时遇到同样的问题,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征询猎头》(Ask The Headhunter)一书也许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一经上市,立即成为美国主流

  社会的畅销书,我们公司人手一册。人力资源的咨询工作如果不与猎头连起来,许多话便会成为空话,不

  被现实的世界验证。在《征询猎头》这本书中,作者从应聘者的角度提出许多具体方案,帮助应聘者解决

  怎样应对人才市场、怎样面试高薪和高难度的工作、怎样掌控雇主的挑战、怎样“有利可图”地为公司解决

  困难、将工作做好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第一次将“猎头”这份工作变得“合情合理”,因为“猎头”

  与“红娘”相似,找工作的面试期和试用期与介绍两位陌生人“拍拖”一样,中间人因知道二人的底细,能够

  在二人不知对方的情况下提供最权威、最内线的消息,消息的可靠、正确与否当然还待二人接触后再加以

  验证。根据许多过来人的经验,找工作的最终目的一定是找到自己,只有在找到自己并清楚自己是谁以后

  (Who am I?),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无论是在公司求职还是自己创业。世上有你,就有一份

  属于你的工作。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专家,一名雇主与应聘者之间的“磨合人”,在华尔街高级人力资源、世界精英

  角逐的十年锤炼中,我替我的银行雇主们寻到最合适的人,同时替我的应聘者觅到最合适的工作;我的客

  户是我的应聘者解决问题的途径,我的应聘者是我的客户问题的答案。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考虑以下问题:

  1.你懂你要去应聘的这份工作吗?

  2.你能做吗?

  3.你能做好吗?

  4.你能按雇主要求的那样去做吗?

  5.你工作后能替公司赚钱吗?

  6.有你无你都一样吗?

  7.你的态度热情吗?

  8.你对工作有责任心、自趋力吗?

  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去应聘,你告诉雇用者:

  9.你过去干过什么?(5 分钟)

  10.现在你想干什么?为什么?(5 分钟)

  11.你想干的正是雇主寻求的,将接轨点摆出来(10 分钟)

  12.你将来的发展方向与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吻合(1 分钟)

  如果你的雇用者满意,他会主动提一些问题来完善并补充你说的话,帮助你得到这份工作。这时,

  你一定不能洋洋得意,因为洋洋得意后,自然会忘“形”。我曾经送一个应聘者去面试一份工作,因为面试

  进行得非常好,雇主立即就表示愿意聘用他。为了表示感激,他在离开面试时,与雇用者握手时多握了半

  分钟,还捏了一把,结果被雇用者猜忌,另一位应聘者因过于激动,站起身来收拾他的公文包时,兴高采

  烈地将一杯冰水撞翻,刚好倒在雇用者的裤裆处。两位应聘者得到工作了吗?当然没有!

  最后,有了大学或研究生或博士生的文凭,能找到可心的工作吗?

  四年的大学,能让你有四十年满意的职业吗?

  一个月的新婚爱意,能让你有一生的幸福吗?

  现在,看看我的华尔街生涯吧,看看我在全然不知华尔街与华尔街文化的情形下,怎样一头撞进

  去,怎样跌跤,怎样拼打,怎样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先从华尔街文化入手,因为华尔街文化标志着白领文化。

  第二部分 华尔街文化

  今天,全世界所有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不外乎是就业问题,如何在勤奋学习四年后,能

再买一遍的书——记2003年10月所购图书(外一篇)

  寻到一份适合自己又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要关注。然而,无论在任何企业就业,我们

  都不能避免“ 企业文化” 这一概念。我们先从华尔街文化入手,因为华尔街文化标志着白领文化。

  今天,全世界所有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不外乎是就业问题,如何在勤奋学习四年后,能

  寻到一份适合自己又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要关注。然而,无论在任何企业就业,我们

  都不能避免“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什么叫“企业文化”?从单纯的汉字“企”来看,去掉“人”就只剩下“止”,而

  企业又讲求“团队精神”或集体主义,讲求“众”字,于是,企业文化与个人就如此连在一起,相依为命或相

  映成趣。而今天的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还往往要做得大,做得强。有跨国公司,就有跨文化管理,因为两

  种文化很难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会“神同貌合”,用孔子的话来讲,性可相近,习却相远。跨国公司的出现,

  对企业管理者们造成一个更大的挑战,正如INSEAD 跨文化管理著名教授安德尔·劳伦斯(Andre Laurent)所

  指出:“一个管理者,已经认可不同国家在烹饪、文学、音乐和艺术方面具有差异而平行存在,也应该学会

  接受彼此间管理艺术上的差异。”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跳入国际商务的大潮之前,在聘用今天有着中西方双重

  文化影响的年轻雇员之前,不仅要考虑到当今的顺流(如“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和“大熔炉”Melting Pot,这

  些意指世界越变越小,差异因而消失了的神话),更要考虑到潜在逆流(文化的不同带来完全不同的管理方

  式与用人决策)的深度与力度。也就是说,就业要成功,应聘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都得努力,而这,是一个漫

  长的教育与适应的过程,是一个“掏心窝”的磨合过程。如果你刚涉足职场时对这一点没有充分认识,就像

  当年在美国毕业就失业的我一样,毫无“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就要吃很多亏,走很多弯路,碰很多壁,哭

  很多场,于人于己都痛苦。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生产可见产品的企业,如美国的通用电器GE、中国的海尔集团,

  他们的企业文化不同于生产不可见产品的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如果前者是靠产品信誉(高质量、优

  秀售后服务、合理价格等等),那后者靠的是人的信誉。这种信誉体现在五个方面:个人与银行,个人与

  客户,个人与上司,个人与下属,个人与平级的同事。

  那么什么是华尔街的企业文化呢?

  浮现在人们面前的也许是华尔街上那些衣冠楚楚、举止得体的年轻人,他们代表着成功与自信;

  或是美国全国广播电台CNBC 那些声音清楚洪亮的分析员和他们对市场走向的预测——尽管他们的预测往

  往将投资者引入误区;或是纽约证交所门前宽阔的大理石石阶上,那永远坐满从世界各国慕名前来的人群;

  再或许是热闹的42 街、百老汇以及世界闻名的公园大道(Park Ave.)上各高楼大厦顶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

  的股市自动报价系统和互相交错的红绿线;再或许是各大洋行醒目的广告话/画:花旗银行的“生活富有”

  (Live Richly);或波士顿第一银行的“最便宜直接线上交易,五美元一次”(CSFB Direct,$5 a trade),

  等等,不胜枚举。但在这一切联想画面中,我们看不见华尔街拥有一个工厂,生产一双鞋袜,不为人们提

  供任何一个“可见产品”。那么,他们是靠什么赚钱的呢?靠什么来维持华尔街数百幢大楼的每天营运?

  我们知道,财富均是由人创造的。华尔街是怎样创造财富的呢?世界第二首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靠什么致富的呢?靠投资,走长线,人们会立刻这样回答。这个答案最多只对了一半,因为在

  人人投资的今天,并不是人人在致富,致富的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也许有人靠的是侥幸,有的撞上了机遇;

  然而作为一个工业(industry),华尔街能存在二百多年,不可能靠偶然的机遇。财富五百强(Fortune500)

  的大公司,平均寿命也只有四十六年。在1929 年与1987 年的股市大崩盘以后,华尔街均能反弹,这说明

  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华尔街与工厂一样,有能力并且在过去二百多年中创造着财富,只是他们创

  造财富的途径与传统工业的方式不一样。

  简单地说,华尔街以自己的智能才干通过管理资产的能力而获得财富,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再是人们需

  要的穿在脚上的一双鞋袜;在鞋袜满足以后的今天,根据投资人占有资产的多少以及投资风险的包容能力,

  华尔街替银行的客户们制定投资方案,替投资者们设计或买进卖出各个不同的金融产品,又称“不可见产

  品”,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在为投资者创造财富的同时,自己也致富。

  不同于一双鞋袜,一幢房屋,金融产品摸不着、看不见,是以“合同”、“契约”的方式出现。比如,

  用三千元购买十元一股的“中国电信”三百股,或者买进三千元固定利率在8%的政府十年国债券,这种成交,

  交到投资者手中的是一纸“合约”。如果这两个项目——中国电信和十年国债——是两个很优秀的投资项目,

  三年后,也许十元一股的“中国电信”变成二十元一股,投资总额翻了一番;而三千元的国债投资,在国民

  经济搞得好,物价稳定,通货膨胀控制在1%~3%的情况下,效益也同样十分可观,真的是“守株待兔”,

  坐在家里拿钱。但如果国民经济萧条,加上战乱、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变为8%或以上,8%的国债投资就

  是很糟糕的投资:本金虽然保住了,但利润率还比不过通货膨胀。这两个例子是极为简单化了的例子,要

  说明的是:华尔街是人为的市场,生产的是不可见产品,因其各大银行所拥有雇员的优秀程度与资金多少

  取信于投资大众。当在大众管理资产妥善有“赚头”的前提下,华尔街也“大发其财”。

  由于华尔街的回报主要是靠人这“软件”得来的,华尔街对个人的要求就特别高;又由于银行各个

  部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华尔街对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团队的要求也同样高;再由于华尔街永远面临的是不

  断的新产品与风险的出现,新的市场的开发,新的顾客的要求,华尔街必须保持“年轻化”——在华尔街工

  作的最佳年龄在二十五岁至四十岁;更由于在这个行业里的有限时间段内,人们期望他们的“最佳岁月”得

  到“最佳回报”,华尔街也是人性最暴露的地方:胆小(Fear)与贪婪(Greed)往往同步,公司的“办公室政

  治”也应运而生,成为华尔街的一个可怖景观,时时听见从华尔街退下的或仍然坚守阵地的人们摇首叹息,

  将办公室政治与美国人惧怕的另外两件事税收和死亡相提并论。华尔街的白领心事重重,高收入的他们难

  逃这三大劫难:办公室政治,税收和死亡。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视死如归”地要去华尔街。

  华尔街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全球性:无论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华尔街”、巴黎的“华尔街”、

  东京的“华尔街”,均是孪生姐妹。这些跨国大洋行的投资行为是全球行为,因而华尔街的文化也许是最不

  带有“种族色彩”的企业文化。一个世界,一个人类,一个市场,二十四小时交易(One world,One people,

  One market,Twenty-Four hours trading),是我们常听见的口头禅。这里,不要将个人的偏见与企业的统

  一文化相提并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总是有冲突的,尽管这些冲突有时根本不源于宗教信仰、

  政治偏见、皮肤颜色或地域口音。事实是,企业文化确实还因地而异。我认识一位华尔街高层对冲基金风

  险控制专家,他在纽约市场呼风唤雨。当公司将他借调到东京市场时,他的技术能力非但没有体现出来,

  反而因其个人开放的性格与在特定环境下(纽约)培养起来的心直口快的“企业文化”在东京惹下大祸:纽

  约与东京企业文化发生了冲撞,受牺牲的则是夹在两个文化间的雇员。也就是说,这位华尔街高层对冲基

  金风险控制专家,对对冲基金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十分清楚,可是对企业文化之间,以及个人在不同企

  业文化中的个人风险却不明白,因而导致工作失误,最后他只好被迫离开公司——回纽约的退路也中断。

  华尔街文化首先是以人为本(People As Asset)的文化。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一切剩余价

  值与财富均是由人创造的;毛泽东也把人放在一切之上:“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可见没有人,

  便没有一切,当然也不会有靠人的智力运转的华尔街。华尔街各大银行、各董事局的大老板们,公司的执

  行总裁们或下面各个部门的决策者们,均把雇人(hire)或者裁人(fire)当作企业运转中最重要的两件事。

  根据我在高圣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的一位客户的说法,如果公司把人招错了,这人会把公司给毁掉

  (run down);如果公司把人裁错了,这人也会通过法律诉讼,洗净公司,让公司“连裤子也穿不上”(sue your

  pants off)。他当时指的是两件在华尔街让人侧目的事:一是1995 年巴林兄弟投资银行(Baring Brothers)

  在亚洲东京市场上雇用的一名外汇交易员,他将失去的资产掩盖起来,直到公司输掉上亿的资产而不得不

  宣告破产,让另一家老牌欧洲银行ING 买了去;另一件事则是摩根史坦尼(Morgan Stanley)在纽约市场

  上雇用的一名股票分析员,这名分析员三年后被摩根史坦尼辞掉,被辞退的原因引起这名雇员与银行的法

  律纠纷,为平息这场纠纷,据《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则消息,摩根“长痛不如短痛”,以庭外和解了结。

  据说这名雇员拿到摩根上百万的巨额赔款后,办了一家报纸,专门与华尔街的银行作对,人见人躲,华尔

  街的公司没有谁敢再雇用他。为找到正确的、合适的、同时又十分能干的人才,华尔街的大洋行不惜投入

  大量资金与人力进行这方面的努力。这些人才的来源分为三个渠道:(1)学校;(2)内部推荐;(3)猎

  头公司。

  每年四五月份,跨国大洋行——美国银行、欧洲银行、英国老牌银行甚至亚洲银行如新加坡发展

  银行(DBS)、英资的香港汇丰银行(HSBC)——都派自己人力资源部门(Personnel Department)的职员

  到全世界各大名校面试学生。各大学校的“工作分配部”(Placement Office)每年三四月中也将哪些公司将

  前来校园面试的信息告诉相关的系和院部,有兴趣的学生前往填表,受其推荐甄选后,被银行人力资源部

  门的人士面试。根据面试结果(A、B、C、D)而被告知下一轮的面试,或被客气地推掉:谢谢对该公司

  的兴趣,我们祝你在以后的工作求职时走运!诸如此类的话,我不少同学、朋友、同事以前都听到过。

  如果校园面试成功,接下来的将是去公司本部或总部进行第二轮的面试。这次面试是与公司的各

  个部门的决策人见面。这第二轮的面试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其主要目的是让公司的不同部门对该学生

  的潜力有充分的认识,再按其潜力分配到合适的部门。有时,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是天生的交易员,十个面

  试下来,也许这些有资历的华尔街老手们会认为该学生更适合去做市场国债营销。

  如果这个学生被公认为在公司有前途而被雇用后,他首先要受三至六个月的公司培训。这个培训

  是由公司好几个主要部门联手进行的,如交易部门、推销部门、投资银行(corporate finance)部门以及分

  析部门等等。如果应聘者是去法规部、财会部、风险控制部或后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训练过程要求又不

  一样。这些训练的目的是让这位新雇员对银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直感直观和亲自动手的认识(hands-on),

  从而根据自己的好恶、能力来决定最终哪一个部门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从一个新雇员到一个独当一面的好雇员,通常需要五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四年的大学生活能让

  一个学生在四年后得到一份大学毕业文凭,五年的华尔街生活,一般能使一个具有大学文凭的好雇员,从

  助手(Associate)成长为一个称职的副总裁(Vice President)。虽说是五年,但不是“一刀切”,时间可长可

  短。我认识一位从中国大陆辗转到东南亚后进入哈佛获得商学院硕士学位的学生,加入波士顿第一银行后,

  仅三年时间就从助手直接提升到董事(Director),跨过了副总裁的职位。

  这里,我得提一下银行的职称体制与基本报酬。

  银行的职称体制大体分为五个等级:1.助手(Associate);2.助理副总裁(Assistant Vice President),这

  个职位处于助手与副总裁之间;3.副总裁(Vice President);4.董事(Director);5.执行董事(Managing

  Director)。华尔街一是论资排辈,二是论贡献排辈,每一级之间相差大概五年。

  由于华尔街完全是“以人为本”的企业,人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的回报,因而报酬是十分清

  楚的,职位的提升与经济上的回报,一点不含糊。助手每年的底薪又叫年薪在五至七万美元之间;助理副

  总裁的底薪在七至九万之间;副总裁的底薪在十至十五万之间;董事的底薪在十五至十八万之间;执行董

  事在十八至二十五万之间。在此底薪之上,视其银行的利润,所在部门的利润,以及个人的贡献,还有年

  底分红,分红是年薪的20%-100%不等。但这里要将银行的三个部门除外,它们是:投资部,交易部,

  销售部(分为企业团体或私人银行部)。这三个部门是银行最赚钱的部门。

  投资部(investment banking)负责大公司、新公司的上市,上市盈利是投资银行的第一利润。其次是

  销售部(sales)。销售部门有企业(institutional sales)与个人/私人银行部(high-net-worth individual/private

  banking),他们一方面要将银行的产品卖出去,一方面还要吸引“有资产者”和新客户进入银行。第三是交

  易部(trading)。交易部也分为两个部门:用银行的钱在股市做交易的(proprietary trading),和用银行客户的

  钱在股市做交易的(sales-trader)。这三个部门的分红往往视他们的纯利润而定,按不同的比例关系分红,

  拿七位数分红的并不少。我认识的交易员里,有一年分红好几百万的,我的一位客户在1998 年的分红是三

  千万美元!当然,也有年头不好的时候,这时候,银行为保护自己的人力资源不流失,有时只好“变卖家当”,

  如,1995 年,波士顿第一银行将自己在曼哈顿的两座大楼给卖了,集资给银行最不能失去的雇员分红,以

  留住他们。

  我们应该知道,美国与新加坡和香港相差无几,人均收入均在三万美元,而且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

  家,全世界的前几十名首富均在美国,但绝大多数财富却集中在很少数的人手里,所以这个人均收入的参

  考值不能真实地反映一般美国人的生活。其实,75%的美国人都过着很一般的生活:工作,养家,操心孩

  子的教育费用,操心自己的退养社保,担心医疗保险不足,担心房屋贷款、汽车贷款不能按期支付。今天,

  要维持中产阶层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依地域不同,一年至少得有七至十五万美元的收入。从中产阶层开

  始,大学教授的薪水与电脑专家的收入平均在五至十万之间,六七万居多;医生和律师,薪水的平均值拉

  得很开,五至二十万不等,十万居多——如果是私人开业,还得自己去找客户和病源;各行各业的销售部

  门如卖车卖房做进出口生意,薪水相差悬殊,二至二十万不等,八万居多;一般中小学老师和工厂工人的

  薪水在四至七万之间,相对稳定;警察的收入与在超级市场、麦当劳、电话局、邮局等政府部门的公务员

  的收入相差不大,二至六万不等,四万为多,也相对稳定。每年,美国经济杂志都要公开社会财富与各个

  行业的收入情况,以引导人们就业。画家、音乐家、作家、诗人和从事艺术的,这些行业的收入,从来没

  被刊登过,也许收入太微薄吧,无法算做行业,只能看做个人爱好。美国政府虽说把言论自由看做第一,

  但还是以纳税的多少来衡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球星、歌星、影星也没上“排行榜”,成名前与成名后是两

  个世界的对比,无平均值可求。

  在这样的经济气候下,华尔街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有才之士,便一目了然了。不过,我还是得指出

  这么一个重要事实:华尔街职场,相对而言,办事确实是一是一,二是二。无怪乎商学院、经济学院、理

  工科的高才生,他们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华尔街的大洋行,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才的第二来源当然是内部人士的互相推荐。在股票市场上,谁是谁的对手,银行间彼此都十分

  清楚。互为对手的企业,往往在企业文化上也十分相似。比如,高圣最喜欢雇用摩根史坦尼与美林证券的

  投资银行家与证券交易员;JP 摩根银行和花旗银行则“你抢我的人,我夺你的才”。华尔街流传的佳话是:

  花旗银行的“学生”受到全方位训练毕业后去JP 摩根银行创业挣大钱,退休后又回到花旗银行当资深望重的

  咨询,安享“清福”。高圣在上市配股中表现出色的业绩,美林在共同基金的管理与资产分配上具有非凡的

  能力,两个公司的互补能力,显而易见。如果人才“跳槽”时跳对了,公司、个人之间都获益匪浅。我在欧

  洲银行任高职位的一位客户,后来跳槽到另一家欧洲银行时,将近一百名从事国债的交易员、销售员、分

  析员、计算机模型设计师等等,全跟着他先后进入这家欧洲银行。内部人士的推荐因其相互的信任与长期

  工作中结成的搭档关系(partnership),应当是最理想的“人力资源”。

  人才的第三来源当然是“猎头公司”或美称“人力资源”公司的推荐。由于人才是华尔街大洋行立脚

  的根本,按其严厉的行规——这些行规或公司条例在合同上清楚地写明,其中包括加入公司后必须对公司

  “忠诚”,对公司的一切秘密必须严守,不能泄密;不能拉走公司的客户源等等。如果证据确凿,公司想跳

  槽的雇员与想拉这个雇员的公司(或先前离开这家公司现又向这家公司拉人的人)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法

  律制裁。这和高科技公司比如微软或硅谷那些软件开发公司的原则是一样的:高科技公司与银行创造财富

  的渠道大同小异,均是将一种想法(idea)变成可以牟利的产品(product),想法与产品之间则是人的才

  干、智能和集体力量。

  为保护公司的人力资源,美国有一种称之为第三者破坏法(third party sabatage)的法律,对那些

  同行企业之间的相互“恶意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我的一位客户是美林证券公司外汇交易组的组长,除管

  理正常业务外,他的任务之一就是每天下班前,将自己小组的录音电话抽样倾听,防止任何对公司的“不轨

  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与猎头公司的交谈。猎头公司不受限于第三者破坏法,猎头公司的出现正是因为同行

  的大洋行之间不能互相“直接”从对方挖人而产生的“曲线”接触法。我记得刚加入舒利文这家人力资源与人

  才评估和推荐咨询公司时,我曾读到一个带插图的故事:美林的 与高圣的 共进午餐,席间谈到各

  自的高手——高圣的上市公司能手与美林共同基金设计专家均是世界级的人才。谈完后,两人都表示这场

  谈话是具有极高私密性的,因涉及到各自公司的业绩,“我不打电话给你的得力助手。”美林的老总说。“我

  也不断你的右手。”高圣的老板说。两人握手表示要恪守诺言。当天下班前,高圣老板的得力助手与美林老

  板的右手同时接到被邀晚餐的电话,电话是从各自的竞争强手处打来的,打电话的当然不是美林的老总也

  不是高圣的老总,而是他们雇用的公司猎头!

  猎头公司的产生也是因为有买主要快速获取人才资源应运而生的。那么,猎头又从哪儿来呢?他

  们的职业道德是什么?他们在应聘者与雇用者之间,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什

  么在美国的白领阶层,特别是“最高级打工仔们”包括各大银行的 、副 ,都需要一个猎头朋友?今

  天的职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质的变化?这些问题,我将在文中一一回答。现在看看我是如何被舒利文

  这家华尔街的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猎头公司给雇用的。

  第三部分 这样找工作

  我们通常会认为专业知识应该放在第一位,但根据企业成功用人的案例看,往往在决定起用一个人材

  时,专业知识被放在人品素质之后。我1992 年在舒利文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面试七次才被录取,

  问题出在我完全不懂专业又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上—— 我是厚着脸皮蹭上去的。

  我工作的这家公司——舒利文企业管理与人才咨询公司——最初是波士顿当地一个小猎头公司,

  专为波士顿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寻找人才。后来业务拓展到法律、医院、金融界,并且从单纯地替别的公司

  找人,发展到咨询该公司成长的全部计划,开办培训班,培养在职总裁、副总裁的管理能力以及对人才进

  行评估与考核。1992 年我去时,舒利文公司已经拥有十四个分公司,公司市场评估价值七千四百万美元。

  三年后,因其金融界业务在全球的剧增,公司的市值翻了一倍,我在公司的扩展中,在客户的获取上,起

  了很大作用。

  美国的猎头公司与其他公司一样,人力资源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学校毕业生中招人;二是从其

  他猎头公司或企业规划管理等公司去挖人;三是不少从华尔街“退休”下来的交易员和产品推销员成为华尔

  街“猎头”。舒利文人力资源公司有许多项业务:训练各大公司的领袖人才,训练计算机人才,训练营销人

  才,“猎头”只是公司的一小部分业务,是由1987 年股市崩盘后失去华尔街工作的几位交易员和国债推销员

  进入公司后发起的,因华尔街1989 年指数反弹后需要大量人才应运而生的“衍生物”。

  华尔街的文化本身就是“青年文化”,各部门的雇员,四十岁一过,便进入“老年”,他们往往来到

  猎头公司工作,因他们懂业务,又有关系,干起这个行道来驾轻就熟,而且收入不菲,二十万美元一年是

  常见的。我被雇用后工作的那个组——全球金融高级人材资源推荐中心,十五人中,有十一人曾在华尔街

  各大公司就职,工作年限十到二十七年不等,有的做交易,有的做投资,有的做上市,有的做市场分析。

  他们爱发脾气,几次电话“搬”不动一个人,就难以忍受这种“失败”;而从学校直接到此地或从其他企业过

  来的呢,苦于不懂专业知识,不懂华尔街的行话,就往往不能与华尔街的高级人才“对上话”。记得我刚工

  作不久,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电话打到美林欧洲部的政府证券市场推销部一位资深销售员手里,刚说完

  两句话,他便说我该回家做家庭作业:“你太嫩了,我敢把我的前途交给你?”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电话,使

  我产生了对我手中工作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让我去熟悉业务,熟悉华尔街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评估标

  准,以及怎样认真倾听客户与应聘者的要求,在将人才按其能力、专长、性格定位后,再定其价。这些努

  力,使我后来能在跨国投资银行所到之处,都能完成他们交给的项目。

  “我们是媒人,”我的大老板曾对我们这些新来的雇员这样讲,“我们的任务是将公司的利益与个人

  的利益在一个可以接轨的点上连接起来,使公司与个人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从而得到最大的回报。”

  也许我在入门时听了并牢记着我这位大老板的训导,使我在以后的十年中能在东南亚的华尔街圈

  子里建立起一种信誉:经我推荐的个人,都在自己的新位置上“再进一尺”。我不是替人“找工作”,而是替

  人“创机遇”;不是替公司“找人”,而是替公司“创资产”。十年的努力与成功案例,使我能对自己作出这样

  的承诺,那就是:只要有华尔街,就有我的工作。通过第一年的努力,后面的九年全是客户找我,而不是

  我找客户。到1995 年亚洲华尔街起飞时,指定让我替他们东南亚分行服务的大洋行,我们公司给他们送出

  去的账单真可谓拦路打劫(highway robbery):每小时有的竟高达一千美元!

  现在回到1992 美国经济的冰点期:那年,我毕业了。

  对毕业接着就是失业的我来说,能立即找到一份工作,真是十分幸运!一年前的1991 年毕业论文

  完成前期开始找工作时,我一直眼睛放在学校内,我从没想到过在学校外面去找份工作:教书,是我的天

  职;写论文,是我的最爱;书,是我最好的伙伴。读书,想问题,眼睛往心里看,找到最新颖、最原始、

  最有创造性的命题与答案——我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一天,我去请求教过我中国诗学、聪明才智过人

  的助理教授约瑟夫替我写推荐信,他诧异地看着我要去的学校,然后告诉我他也在申请同一学校的终身教

  授职位。我吃惊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从才智和学业上讲,平心而论我比不过约瑟夫。约瑟夫早我四年从斯

  坦福大学东亚系博士毕业,已得到过许多美国政府和各种有名学术机构的基金,去年还在哈佛大学费正清

  研究中心写了一年的中国诗学论著,在学术界小有名声,甚至他想找一份终身教授的工作也还找了四年!

  我们学校原来那份给他的教书位置本来是终身教授职位,但因经费问题,临时砍掉了那份工作,现在,约

  瑟夫也只好“另寻高就”。

  我思前想后,决定把自己在美国的位置摆正。现实是,我必须忍痛割爱,放弃去美国大学当终身

  教授的愿望。我一边潜心把毕业论文写完,一边盘算去哪儿工作为好。我想到过回北大教书,但当时人人

  都在往外走,而我读了近三十年的书,其中包括受了十三年的高等教育,在碰了如此大的钉子以后——我

  得和一位比我强得多、没有得到终身教授的美国人一起在美国学校竞争同一份“终生教授”教书工作,我确

  实有点灰心,也有点想换一种活法了。我想,美国是一个梦想可以成真的国家,什么人、什么行道都可以

  有成功的机遇,校园里清高然而清贫的生活,也许从今将与我无缘了吧?

  这些原因以及想和丈夫结束“牛郎织女”的美国生活,使我坚定了去波士顿的决心。忘记教书吧!

  到丈夫身边后再做决定,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我们至少可以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吧?我希望能和丈夫生

  活在一起的这个要求,在过去十年中,简直是奢望!为了求学,我和丈夫从1982 年大学毕业后——我们是

  高中同学,后来他去上海读本科,我去吉林学英文。大学毕业后,我去南开英文系念硕士学位,他去北京

  航天部当出国研究生,我们1982 年开始谈恋爱到1984 年结婚,几乎就没怎么单独相处。1984 年夏天他去

  了美国,一年后我因在北大教书时,绕未名湖晨跑巧遇丈夫所在学校的文学院前院长,他慷慨地帮助我去

  了美国读文学博士,可我刚到学校不久,丈夫就转学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两地求学,我们在感情上受的苦,

  只有我们和我们的女儿知道,因为小小年纪的她,也是个受害者,我们求学,她也得付代价:在美国她也

  无法与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因为她的父母要两地读书,她幼儿园的老师也不止一次问过我是不是单

  亲母亲!(这段求学的经历,我已在自传体小说《中国:我心脏跳动的地方》描述过。)到1992 年,我和丈

  夫虽说结婚八年,但究竟有多少日子生活在一起呢?决心一下,拉了一车书我搬家北上波士顿。结果,这

  也许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地位,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感情,从此以

  后全方位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我的这一段经历让我认识到知识是可以转换的,学文学的可以去干管理,

  可以去设计金融产品,可以去做人才评估。社会变了,职业结构变了,信息产业的出现,知识的膨胀爆炸,

  要求我们改变。求职的方式、求生的方式在新的社会大环境下也不得不随之改变,正如世界先于我们,我

  们得先顺应世界再说改变世界一样。离开中国到美国,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这对我来讲,是一个最大

  的改变,因为那是一条重新植根的艰难路。

  实话实说,比起许多中国学生,我比较灵活,而且十分执著,知道我想要什么,怎样去获取,这和我从

  小失去母亲迫使我的性格独立自主很有关系。比如去应试,尽管没人给我讲过应该怎样面试,我的直觉告

  诉我如果想要得到舒利文公司的这份工作,我必须对面前这份工作表示极大的热心和喜爱,而且必须要让

  公司的决策人认为在我身上的投资是正确的。很明显地,如果他们认为雇用你只是给他们的payroll(发薪

  部门)增加了一个负担,当然不该雇用你。我后来精于在华尔街替银行巨头寻找我认为最优秀、挑得起又

  放得下的人才时,我发现雇用者最看得上的素质要求有五:

  第一、性格。性格的开朗、活跃,不怕困难,不怕被拒绝,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承认自己

  的错误,与人相处既能融洽,但又有鲜明的态度,是最能引起面试官和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的。

  第二、信心。性格又与信心连在一起,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信心十足,在企业改变的今天,销售部

  门——无论是华尔街的金融产品或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洁精,都需要人来推销它们,否则,好的产品也

  是死的产品。企业是人干出来的,人们的性格和做人做事的信心决定着公司能否生存下去。我认识华尔街

  的一位超级证券推销员名叫葛丽丝,她得到在美国八十年代最走红最难进入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的工作,

  便是她决断认真的性格所致。在应试官对她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他中央银行证券推销部所需要的人才,不是

  什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是华尔街街头风里雨里卖“热狗”的小摊贩时,葛丽丝抓起自己的高档西装外套

  就蹿出面试官的办公室并扬声说道:“需要我卖多少热狗?”就因为这,葛丽丝被所罗门兄弟纽约总部证券

  推销部雇用,而那一年,整个所罗门兄弟在全球一共只招收了三名亚裔!

  第三、谈吐要清楚。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或中国人在外企求职时,一定要有口头上的准备,一定

  要战胜非母语带来的实际障碍与心理障碍而得到雇用者的认同。这就要求对工作了解详熟,明白公司是干

  什么的,自己的职位是什么,需要自己以前哪些成功的案例来支撑面试时取胜的机会。滔滔不绝是不可饶

  恕的,面试官在你开口五秒钟后便知道你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或毁掉公司。我的一位朋友初次去纽约银行面

  试文秘工作时,面试官问她有什么资格在银行做他的高级秘书,她文不对题地讲到她在哈佛大学进修过,

  见过众多的国家级企业领袖,知道他们的意图和性格;同时,自己是学英文的,能够准确地了解纽约银行与

  中国银行在业务上沟通的难点。她眉飞色舞地讲得正起劲时,面试官打断她说要接一个电话,一去就再没转

  回。他给她的教训是:当文秘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时候终止讲话。但碍口害羞、吞吞吐吐也注定要失败,应

  试官会认为你的脑子出了毛病,所以反应才如此迟钝,口也跟不上趟。一问一答,答话的时间是问话时间

  的两倍为最佳;还有,当回答不上所提问题时,一定要诚实以待,回说自己不太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或

  说请指教我这问题该怎样回答为佳;或说这正是我的弱点,有待改进。千万不要装懂或文不对题地自圆其

  说甚至狡辩,因为这给人不诚实的印象,不诚实将使你失去一切求业的机会,特别是银行供职的机会。银

  行的第一要求便是诚实,因为这是公众对银行的要求。如果人们对银行置疑,还敢把辛辛苦苦劳作的报酬

  存进银行?同样地,你对银行不诚实,银行敢雇用你?把千百万资金交你手中?把二十四小时电脑运转的

  责任交你担负?不敢!

  第四、专业知识。我们通常会认为专业知识应该放在第一位,但根据企业成功用人的案例看,往

  往在决定起用一个人材时,专业知识被放在人品素质之后。这样讲吧,如果我们去一高档饭店用餐,我们

  不会因为食品本身不是特别中意就发誓再也不去那餐馆了,而往往是因为那高级餐厅的劣等服务与怠慢使

  我们恼怒,使我们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去这家餐馆。所以英文有句俗话:不好的饮食因其优质的服务能被人

  原谅,但没有任何可口的菜肴,会使你忘记糟糕透顶的服务!(A good service can save a lousy meal, but a lousy

  service can never save an excellent meal!) 专业知识,配上高尚的人品和清楚的谈吐,往往立马能得到第二

  次面试的机会,我1992 年在舒利文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面试七次才被录取,问题出在我完全不懂

  专业又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上——我是厚着脸皮蹭上去的。

  第五、个人背景。个人背景是应聘者能否得到面试通知的决定因素。没有良好的个人背景:学校

  的成绩,就读学校的排名,以前工作的经验,做了多少社会义工,是否在体育上有特长等等,都会被考虑,

  这是对一个人全方位的评判。中国人不太看重体育在人的素质培养上的重要性,而美国人却特别看重。在

  他们看来,体育运动能向一个人天生的素质挑战。能否接受挑战,不仅反映身体素质的好坏,更反映心理、

  脑子的承受力。比如说一个人的天生素质只能让他跑上八百米,但他靠超人的毅力跑上五千米,那么用人

  单位仅就这一条就会对他刮目相看。我的小老板就是这样一个长跑者。他没有天生的长腿,可他有天生的

  毅力,这毅力使他的“短腿”能跑过公司所有的长腿。想想,那些成天在华尔街各大楼里手执千万、亿万资

  产,在交易场上杀进杀出的年轻交易员,他们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体力来接受每个人在决策金额时,

  给公司、给自己带来的危机或机遇?华尔街那些年轻气盛的交易员,个个头发斑白,而他们的年龄也不过

  三十到三十五岁!

  在1992 年发疯找工作的日子,我并不知道上面这些要点,也无人指点,但我决心很大,我敢去撞。我

  能失掉什么呢?如果我不去撞,我将失掉机会,道理,不是明摆着?

  每天,我买回一大堆报纸,《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理财》,《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波

  士顿环球报》,等等,报上征人栏的所有金融机构征人广告,条件都需要商学院毕业,金融专业或银行工作

  经验至少三年以上,我不灰心,手指翻起了茧,也不丧气。找到舒利文这家公司在华尔街报纸上登的征人

  启示,是在整整翻了七天的报纸后才发现的。征人启示这样写到:

  公司旨在开辟亚洲市场,诚挚征求具有下列五项条件的资格人才:(1)商学院毕业;(2)五年银

  行或证券交易所工作经验,特别是香港金融界的工作经验;(3)有亚洲客户源;(4)有文件证明亲手处理

  过的人力资源成功案例;(5)至少会两种语言,英语和粤语(国语也可以考虑)。

  五个条件中,我只有一个:讲英语和国语。

  接下来关于这份工作的报酬和公司待遇,让我看得眼花缭乱,心动不止:

  “薪水从优,底薪加分红;医疗保险,包括保牙医、眼镜(后面这两项一般保险都不保,发病的可

  能性太大,医疗保险就贵)以及生命保险;退养金;工作突出成绩显著者,公司提升机遇不断。”

  更吸引我的一条是工作时间:晚间八点到凌晨两点。这就是说,整个白天都是我的,既可以和女

  儿亲近——我读博士的代价,是使我和女儿相处的时间很少,我真挤不出时间和她在一起,她两个月大时,

  我还将她送回中国十个月。这样的工作时间,既可以工作,又可以读书,读了近三十年书的我,不管我愿

  意还是不愿意,书已成为我生命的原动力,一天不看书心就空,哪怕有时拿着书并没有看进去,也能起到

  麻痹心理的作用。我思来想去,决心定了,舒利文这家公司找人去开辟香港亚洲金融人才资源与企业咨询服

  务的这份工作,就是我的——我非得到不可!

  说干就干,我立即开始在电脑上打印我的履历表。我没有银行工作经验,但我有前后七年的教书

  经验。我从在南开大学上研究生时,在经济系就开授了一门“托福”课,在教托福的同时,我还在天津一家

  工厂兼职英语教学;我又写上北大的英语系正式教学工作;华盛顿大学教授过的三门汉语课:我写得如此

  详细,把课的代号101、201、301 全都写上;还有我教过的一百多名美国各界人士——这些人学汉语,有

  七十多岁的老翁、老太太;也有仅五岁的小孩。洋洋洒洒的三大页履历表,把我的底气写足了。然而,这

  正是我犯的第一个大错,当我后来与我们全球人力资源部的小老板(Team Head)米切尔成为“朋友”,一次

  酒后吐真言,他告诉我他看了我履历表的前五行,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你不是做毕业论文,你是找工作,

  找工作不就只需一句话吗:你们公司这份工作,是专为我设计的!”求职信写得太长,又不对口,确实烦人,

  伤人眼,伤人脑子,烦人心!但那天我在电脑上打完自己的“辉煌”履历表后,可是另外一番感受:心里美

  滋滋的,我七年教学(英文、中文全教),加之中西方比较文学博士,尽管与这工作文不对题,我能言善写,

  怎能被拒之门外?

  信发走了,我左等右等,等了一个星期,天天去查邮箱——我们区的邮递员每天三点送信,我总

  在三点以前就等在公寓大门口,没有公司回信,有好几次我想驱车前往,直接打上门去,但别人连电话也

  不愿接,会愿见我?这期间我共打过六七次电话,但每次公司接线员那甜甜的声音总是重复同样的一句话:

  “We are still collecting cvs.”(我们正处于接收履历表的初级阶段。)有次我实在受不了这甜甜的拒绝,便大

  声喊起来:“I need to talk to your boss, Mitchell!”(我需要跟你的老板米切尔直接对话!)也许被我的怒气或

  我的绝望震惊,这甜甜的声音顿了一下后对我说:“Can you hold a second? Let me see if he’s free.”(你能稍候?

  我看看他是否有空。)我为自己的好运暗自庆贺,心想这下一定成了,能和雇用经理直接说上话了。但等了

  足足一分钟后,等来的却是一句客套话:“Thank you for holding. Mitchell is in a meeting.”(谢谢你等候,米

  切尔在开会。)“要开多久呢?”“不知道。”“我能继续等吗?”“不用。”电话挂了。

  在以后的七天里,我几乎每天打一个电话过去,米切尔要么在开会,要么在电话上,要么见客户去了,

  最后一次是他出差伦敦了。不管是真是假,总之,他没有时间给我。然而,就是这最后一次救了我。拿着

  电话发呆的我,那天突然灵机一动:我将第二个电话直接挂到了总机,请总机接线员接转公司总裁。这“胆

  大包天”的举动,给了绝望的我一线生机。电话接通了。

  这里,我得打断一下。1992 年,我去舒利文这家公司工作前,我曾有过一段让人心碎的炒股经历,

  这经历我一直想瞒着,因为回忆起来太需要勇气,但对我后来的求职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十来天前,我和

  一位朋友循着报纸去一家大陆人开的炒外汇中心去炒外汇,结果这家公司没有合法手续,被联邦政府给查

  收了,仅三天,我失去了全家的积蓄:一万七千美元。查封关门的那天,我们这么多可怜的留学生和访问

  学者,想到的、谈到的都是街上那可怕的到处卖房子的广告,卖车的广告,失业工人手牵手在市政府门前

  做成的人体广告:“我们要工作。”站在被查封的公司门外,我眼前的街上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带着他们

  的小狗小猫,跪在大街的十字路口,脖子上挂着一大块厚纸牌,上写:我们要零活(Odd jobs)。希望有人雇他

  们去割草做家务。现在,我将加入他们的行列,可我还跟他们有本质的不同:他们至少还可以领救济金,

  而我还领不到,因为我那时还没获得绿卡。当时我可真恨透了自己,我必须找份工作!我和朋友心急如焚地

  离开大楼,在被查封的公司外面转了很久不敢回家。我后悔万端当时不该去炒股,但钱已经丢了,该怎么

  办呢?我不愿回家,不愿看到丈夫的失望,不愿让他伤心。我和朋友在河边放声大哭,哭够了,我们无处

  可走,只有回家。回到家,坐在家门口的阶梯上等着,月亮和星星早已出来,洒在波士顿的夜空。我不知

  等了多久,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推门进家。丈夫早已知道丢钱的事,他看见我进屋,一把拉住我的手说,人

  没有出事就好。他把我的手抓得好痛,然后告诉我他下午出去把车卖了,也刚回家。

  “车卖了,你怎么上班?”丈夫刚在一家电脑公司找到一份工作,离家十多里路,没车怎么上班?

  “换了一个便宜的车。”这时我才知道丈夫将他花六千五百美元买了仅仅几个月的七成新的红色皇

  冠小跑车,以四千五百美元卖了出去;又用五百元买来一辆十多年老掉牙的旧车,虽然能开,但很破旧。

  唉,世上只有我知道他曾经是多么喜欢那辆红色的拉风小跑车!

  “至少我们能有几个星期不用担心交房租,而且,我很快就会有薪水。”

  我的眼泪哗哗地滴淌在他的手上,同时发誓要在股票市场或跟金融有关的地方把钱找回来,哪里

  跌倒,哪里站起来,手上还抓两把土!

  八个月后,当我从公司拿到我的第一笔分红:扣掉税后的二万四千美元,我将丈夫约出去吃午饭,

  然后欢天喜地地和他一起去看车。我要给他买一辆当时在男士中最流行的红色日本跑车米亚塔(Miyata),那

  车很亮丽,只需一万八千美元,丈夫摸着车,十分喜欢,可坚决不买,把卖车的美国大个子急得流汗。结

  果我们的第一笔收入,在他的建议下送了他母亲八千美元,我的大舅父八千美元,其余的,我们自己留下。

  在我等公司接线员转接电话时,我把最坏的结局已经想透了:不就是公司总裁不接我的电话吗?

  即使那样,我也没有失去什么,我能失去的已失去了,别人不要我,我得不到这份工作。谁知总裁秘书接

  到我的电话后,让我等等,接着很快传来宏亮道地的美国男中音,像电视广播上的声音那样浑厚、清楚、

  动听:“This is Donald. Howmay I help you?”(这是唐纳德。我能替您做什么?)

  在这一瞬间,我把准备了一个多星期的话,我的优缺点一古脑儿全讲出来。我告诉他——在紧张

  状态下我连他的名字也没听清楚——我没有商学院的学位,但是我有文学博士学位,文学是人学,我善解

  人意;在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我知道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告诉他我是一个女性,是一个

  少数族裔,我经受了很多艰难困苦,它们没有让我倒下,而是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我还说,“女人总有一种

  土地感,坚忍不拔,长于应对生活中的不测。哪怕你们的雇佣经理再三不答理我,我也坚决不退。你可看

  到我的决心和勇气。”最后,我还专门补充说虽然我没有银行工作的经验,但基于我有上述这些优点,我恳

  请公司一定为我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或者至少让我获得一份除教书和餐馆打工外的主流社会的工作经验。

  “您能失去什么呢?录用我期间的薪水?您可以不付我!”

  等我被公司雇用后,我的这位大老板唐纳德告诉我,他当时听到我在电话上一口气用流利的英文

  说的这些话后,十分震动,立即就想雇用我,“因为你是一个不会向生活妥协的人,而我们公司需要的正是

  这样的人。”但按公司规矩,他仍然让我经历了七次面试,两个星期后,在拒绝了其他一百多应征人后,公

  司雇用了我。

  我的命运从此改变。

  在我和公司大老板谈了近十分钟后,他说他将让米切尔立即跟我联系,安排我来公司面试。

  半个小时后,米切尔的秘书打来电话,让我第二天上午十点到公司接受面试。

  我无法言表我当时的心情,我只记得我慢慢地滑坐到了地毯上,让我的脑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

  乱想。我想我在美国七年求学所受的一切感情之苦和经济之苦,立即就会成为过去,我们一家三口,再也

  不会各奔东西;我们去商店,再也不需精打细算;去超级市场,再也不会专捡便宜的食品买了,更为重要

  的是:我再也不会因为天天要找工作又找不到而变得心灰意冷。一想到去年(1991 年)4 月在新奥尔良开

  国际比较文学会议时,见到在会议走廊墙上那一百多名求职的中国博士生和教育学硕士生的名字和与之对

  应的少得可怜的几个教书名额,我的心就发麻。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何况就算我这鸡蛋绕幸碰得过石

  头,我还有胆子抛家不顾,“走美国四方”,哪儿有工作就去哪儿吗?没有!今天是我选工作,不是工作选

  我。我已过而立之年,我们这一家三口,该结束东奔西颠的局面了。读博士的分离之苦,我受够了,骂我

  意志不坚、唯利是图吧!我要一家三口好好地生活在波士顿,置下我们的房产,实现我们的美国梦:好车,

  好房,好学区;银行里有存款,股票市场有债券,身上有体面的衣服,家里有无尽的温暖,心里有无限的

  幸福,工作上有无限的满足,生活中的一切不测,我们一家三口共同面对。难道我一定要具备经济学硕士

  或国际金融博士学位,才能干好这份工作,实现我的梦想?我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时所受到的严格训练,

  不是同样可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吗?企业管理,管理企业,讲的不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企业有一

  个问题,就一定会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读书的精髓就在于让我们有能力去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企业管理,说到底不就是找到最佳的管理方案,以帮助企业得到最好的发展,从而获得最高利润?没有利

  润,所有的企业都会关门。到那时,再上大学教书吧!随便什么大学都成,两年制的,三年制的,四年制

  的!教中文、教英文都成!

  不过,那也不成。在美国要能当上终身教授,也得自己给自己设立项目、给教案找资金去,要用

  三分之一的时间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写稿发表文论,三分之一的时间给自己的科别申请各种资金,那是

  跟干企业一样的辛苦,清高也清高不成!这苦,我不能吃了。如果不能吃,就只好一辈子在美国教中文,

  学中文的美国人,总是大有人在的。哎,还是先把手中这份工作干好再说吧!

  就在我这样胡思乱想的时候,我又犯了一个大错:我忘了考虑应该如何准备第二天的“面视”。别

  人同意给我一个面视的机会,并没有说给我一份工作,面视不等于工作。我没有写错字,是面视。我得先

  让别人面面相视我,先让将要雇用我的人在视觉上对我有一种认同感,建立了这种认同感以后,面试(或

  口试)才有可能成功。可当时坐在地毯上的我,哪里懂得这些?我连舒利文这家公司具体是干什么的也不

  知道!我没有人可问。

  我跳起来,从衣橱里拿出我去年前往新奥尔良开会时买的只穿过一次的黄色廉价西装套裙,在镜

  子前比试了一阵,觉得还可以,又找出一对大耳环套在耳朵上。我没有合适的皮鞋。校园里,哪有穿高跟

  皮鞋的时候呢?记得1985 年夏天初到美国时,连着一周,我轮换着穿从北京带来美国的好几条连衣裙,结

  果被几个美国同学追着问了好几次我是否天天去派对,从此我就改了装,再也不穿裙子皮鞋,换成牛仔服

  运动鞋了。尽管在过去的几个暑假里,我在高档的美国和中国餐馆带过位子,当过领班和招待,那也不用

  穿皮鞋。我咬咬牙,决定买一双新皮鞋。我于是开车去离家不远的麻省大道上payless 鞋店买了一双$9.99

  的白高跟皮鞋。那鞋原价$14.99,我暗自欢喜节约了五美元。就这样的一身装束,我第二天斗胆“面视”去

  了。这是一家给美国大洋行在人力资源、企业规化方面出谋划策的公司,成功形象第一,可我那一身穿戴,

  引用米切尔秘书后来对我的直言:惊得她差点将电话掉地上!

  我当时浑然不觉。1992 年的我,一来不懂公司的dress code(职装规矩),二来也许我是从中国大

  陆去美国的,我小时的大陆教育里,从来就轻视涂脂抹粉,三是来美国后的学校环境,培养了我一副穿“破

  衣烂衫”的校园风。我在骨子里压根儿就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被人笑话。到美国后,我只怕一桩事:早上

  醒来,无路可走。也怕和丈夫吵完架后,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地方,孤燕难飞,无人心疼!

  话说回来,面试,怕不怕呢?

  怕。怕面试失误而失去机会。我怕在美国没有工作,早上醒来,就无路可走!

  美国有一句名言:在美国,机会人人均等,正如在篮球场上,人人都有投篮的机会,能否把住机

  会,能否投篮成功,全在于个人。

  一个人,一生能有几次机会呢?更何况在异国他乡?

  我拼了:这份工作是我的!

二、说话技巧:能说会道

  第1节:前言

  前言

  在如今社会中,口才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已经被人们所共识,它不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知识、魅力等,所以说我们应当掌握能说会道的方法和技巧。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时候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让朋友变成仇人,可以功败垂成,更可以改变人生。可见,说话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到处都会受人欢迎。他们能够使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成为朋友;他们能够为人们排忧解难,消除疑虑和误会;他们能够安抚人们烦闷的心灵,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们能够鼓励悲观厌世的人,使其微笑着迎接新生活。

  能说会道,还是一种立足社会的能力。它能够使你的难成之事心想事成,从而让你在社会中处处顺利;它能够使你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从而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事事如意,在商战中左右逢源;它能够使你迅速说服他人,从而赢得与他人宝贵的合作机遇;它能够使你受到上司的重视,得到同辈的尊重和赢得下级的拥戴,从而让你的事业锦上添花,一帆风顺。

  人生要想提高质量,说话就需要提高水平。时至今日,语言已成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说话更是人际沟通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提高说话水平,掌握语言艺术,已发展成为如今成功人生的必备能力。

  成功者曾经这样总结过:"全凭自己的能说会道";而失败者则这样归纳:"都怨自己的这张嘴"。可见,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如果你没有语言障碍,如果你并不缺少才智,如果你想成就人生的梦想,就不能不具备能说会道的本领。而不善言辞,或尽说废话、空话、套话的人,他们的人生必然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说话的水平,掌握高水准的语言技能。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语言大师,所以说话水平技巧只能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只要运用其中的方法和技巧,任何人都可以自如地驾驭语言,潇洒从容地与他人交流。

  第2节:内涵深厚才能妙语连珠(1)

  1.内涵深厚才能妙语连珠

  总有一些人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口才,和别人在一起总是无话可说,于是总是埋怨自己没有天生的好口才。

  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或者说只要胆子足够大就可以了,口才是要有足够的底蕴作为基础的。

  苏秦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苏秦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纵横家。什么是纵横家呢?纵横家就是战国时期一些依靠自己的口才来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些靠着嘴皮子吃饭的人,而苏秦就是他们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但是,苏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成功的。他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学成出师之后,曾经先后去游说过周王、秦王,但是都失败了。

  随后,苏秦很落魄地回到了家里,受到了亲戚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冷遇。于是他发愤图强,拼命地刻苦攻读,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打瞌睡,他就用一把小锥子朝自己的大腿上狠狠地刺一下,使自己继续学习下去。

  苏秦经过了这一番刻苦的钻研,终于使自己的学识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于是他再次出马,以自己苦心钻研出来的"合纵之道"游说各国君主,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身佩六国相印,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雄兵,成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例子。

  从苏秦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拥有好的口才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口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像白开水一样,哪里还能说服别人呢?

  朱君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看各种书籍,各种类型的书都喜欢看一些,各个学科都喜欢研究一下,甚至连佛经、周易等都看过一些。这些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了解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头头是道,很让人信服。

  他的一位同学却总觉得研究这些学问没有什么用,只要口才好就可以了。结果有一天,两个人因为一个问题产生分歧,展开了一场讨论。朱君因为平时看书多,肚子里有"货",所以说出来的话很有说服力,而那位同学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能,只能做一些狡辩,显然胜负很容易就分辨出来了。

  口才的好坏与说话的技巧有关,但更与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正是这个意思。肚子里没有多少知识的人,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多少说服力,又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当年诸葛亮在隆中苦读27载,一出山后便有舌战群儒之功,恐怕当年的诸葛亮并不曾专门去学习过如何辩论,所依靠的是他数十年的苦读。

  知识面不够宽广,就算口才学得再好,技巧掌握得再多,也是无法说服别人的。准确、缜密的语言,头头是道,能够说服人;清新、优美的语言,饱含激情,能够打动人;幽默、机智的语言,妙趣横生,能够感染人。而这些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广博知识,那种不学无术的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算不上好口才,那种不着边际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夸夸其谈也不是好口才。只有那种以丰富的知识为坚强的后盾,能够给人以力量、愉悦之感的谈话,才是真正的好口才。

  第3节:内涵深厚才能妙语连珠(2)

  所以,要想有好的口才,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倾倒众人。

  那么,想要拥有好的口才,应该让自己具备哪些知识呢?当然,知识面是越广越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什么都要学习,还要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优美动听。具体来讲,大家要想有好的口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一、好学上进,加强知识积累

  渊博的知识是睿智的体现,而渊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则来源于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演讲与口才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做到读万卷书,识万般理,平时养成多读书看报的习惯。没有人天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博闻强记的背后是艰辛的汗水。

  二、关注生活,加强生活积累

  有些人在和人谈话时,为什么别人都不大爱听呢?关键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是很难打动人心的。所以,要想有好口才,多加强生活积累显然也很重要。加强生活积累关键是要走出去,积极面对生活,感受生活,尝试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用眼睛欣赏生活的色彩,用耳朵聆听生活的声音,用心灵感受生活的脉搏。因为,毕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紧跟时尚,把握时代脉搏

  现在的社会进步很快,只有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说出的话才能够吸引别人。如果你用上个世纪的口气和词语与现代的人来交流,那就只能够被人称为"土老冒"了,谁还愿意听你讲话呢?所以,一定要多注意一些时尚的语言,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崇尚真情,加强情感积累

  "言为心声",口才最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没有感情就等于人没有生命。从表面上看,口才不过是用嘴巴去叙述,而实际上,是用心、用感情去和听众进行交流。当然,感情不可能凭空产生,感情要来源于平时的经历和积累。没有丰富人生情感经历的演员不可能成为出色的演员,同样,没有丰富情感经历的人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语言,所以,一定要注意加强个人的感情积累。

  写文章讲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话其实和写文章是同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看的东西多了,才能够说出有水平、有见解、有说服力的话,才能够打动人心。

  第4节:让自己的声音充满魅力(1)

  2.让自己的声音充满魅力

  很多人都爱听相声,都会被相声中那种惟妙惟肖的声音、语气给逗乐了。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的相声艺术至今还是经久不衰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声演员的声音充满了魅力,能够使人爱听,愿意听。所以,侯宝林、马三立等艺术大师的精品段子如今还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声音是语言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媒介,美妙的声音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要不宋世雄、赵忠祥等人的声音怎么会感动那么多人呢?人们总是被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所吸引,当你处于茫然无助之时,温暖的声音可能会让你顿生雄心,重新站起来,从而使事情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所以古谚语中就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说法,声音的确具有超乎寻常的魅力。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上午,女主人独自在家,当听到门铃声后打开门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愣住了,一位彪形大汉手拿一把菜刀凶神恶煞地站在门口,妇人见此情形,很快就镇定了,面带微笑温和地说道:"哟!您卖刀啊!请进吧。"进屋后,女主人请他坐下,又热情地为他倒茶,这一意外之举令本想来打劫的大汉不知所措,接着女主人又坐下来温和地与大汉谈论刀,还不时地讨价还价。整个过程,女主人始终用一种亲切的语气和这位男子说话,一切都显得如此的亲切与从容。男子紧张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心中本要抢劫的念头渐渐消散了,借机把刀卖给这位女主人,就赶快跑掉了。

  声音的魅力竟是如此神奇,着实让人意想不到,但女主人的确凭着那温和而亲切的声音打动了一个本打算打劫的男子,让他迷途知返。

  所以,能说会道的人都需具备声音的魅力。要想使自己的声音具有魅力,就要提高自己的口语发送能力。

  那什么是口语的发送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说话时对语言的速度节奏、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大小、语流的顿挫断连的控制和变化能力,它是语言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有较好的声音发送能力,不但发音明亮悦耳、字正腔圆,而且还能随着交际的内容、场景、双方的人际关系的不同,有高低抑扬、快慢急缓、强弱轻重、顿挫断连、明暗虚实等多种变化,其声音就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怎样才能提高口语发送能力呢?

  一、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读错字或发音不准,会闹出笑话,毫无魅力可言;吐字不清,含含糊糊,使听众感到吃力,也会降低其接受信息的信心。

  二、要注意声调和语调

  声调即单个词的调子,语调即贯穿整个句子的调子,两者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抑扬。语调可分为降调和升调两种基本类型,随着句子的语气和表达者感情的变化,可以变化出多种类型。语调有区别句子语气和意义的作用。如"你干得不错"说成降调,是陈述性句式,带有肯定、鼓励的语气;说成升调,是疑问性句式,带有不信任和讽刺的意味。在谈话时应注意把握语调,以增强吸引听众的魅力。

  第5节:让自己的声音充满魅力(2)

  三、注意语言的速度节奏

  人们说话时,影响速度节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速度节奏的控制和变化一般要通过音调的轻重强弱、吐字的快慢断连、重音的各种对比,以及长短句式、整散句式、紧松句式的不同配合才能实现。人们应掌握这些规律,做到快慢适中,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增强语言形象的美感。

  此外,提高口语发送能力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从语言的音强变化等方面来改进语音形象。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是语言的载体,声音动听,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别人都爱听自己所说的话,所以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要注意使自己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够打动别人。

  第6节:要有点"变色龙"的本领

  3.要有点"变色龙"的本领url=

  一个人要善于说话才会受欢迎,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来和人沟通,通俗一点,就是要有"变色龙"的本领,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说不同的话。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方法:"与智者言依于传,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川,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要见识广博;和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有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说话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情;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好斗的人说话要态度谦逊;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要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而在这方面,《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例子。凤姐就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经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时,她便已经猜到了;若是对方刚说,她就已经办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王夫人问:"是不是拿料子给黛玉做衣裳呀?"凤姐答:"我早都预备好了"。

  脂砚斋评《红楼梦》曾这样说: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机变欺人,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像这样的例子多得很。还有在大观园那个诗社,探春这里刚出口,说凤姐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我兜里的银子,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做会社东道。"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凤姐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像我们刚才所举的还是一些比较平常,比较普通的例子。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同一件事情,原来还这样说,现在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得入情在理,十分动听。

  邢夫人要讨鸳鸯,便先来找凤姐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做妾,就是把这件事先跟凤姐说,凤姐一听,就连忙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反而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这个邢夫人呢,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未必好驳回,反而埋怨凤姐,说我还没有去你倒说我不是。凤姐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听不进去。见邢夫人心性大发,凤姐知道方才那番实话全不对路,就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赔笑:"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例子,她说那个贾琏,就是贾赦邢夫人的儿子,"琏二爷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但是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

  你看她这个出言何等现成,何等有说服力。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凤姐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理,急转直下又不着痕迹的本领,我们在《红楼梦》里,只有在凤姐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我们说凤姐的这种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在现代社会里,仍然不乏这类"会说话"的人。他们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置身一个环境,必先搞清人和人的关系,搞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搞清人们喜欢听什么厌恶听什么,人们高兴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讨嫌的话绝对不说。特别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双方,他们会左右逢源,两面讨好;说此好,能挠到痒处,引来发自内心的欢喜;论彼非,能点到痛处,触及软肋,让人频频颔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十分谨慎,对谁都露笑脸,唱颂歌,对谁都客客气气,热情洋溢,对谁都不讲掏心窝子的话,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如果参加讨论会,他们会尽量避免开第一腔,轻易不显露自己的观点。有时逼到头上不得不讲时,也是说些模棱两可、不疼不痒的话,一旦后面发言同自己观点不一致时,能够很自然地拉回来,绝对避免观点交锋。在领导面前,更是鼓动如簧之舌,说恭维话,说体面话,但由于"会说话",更显得落落大方,言辞恳切,娓娓动听,不温不火,既不显得谦卑,又不露阿谀奉承之态,领导听了不讨嫌,很舒服,有时还心旷神怡。

  你看,具有"变色龙"的本领对于一个人的交往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变色",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注意观察他人

  说话一定要看对象,要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确定自己说话的方向。如果是一个豪爽的人,那你说话就应该豪爽一点;如果是一个内秀的人,说话就应该文明一点,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所以,在张口说话前一定要注意观察人。

  第二,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

  说话还要看周边的情况,说话要能够恰当地和当时的情景融合到一起,避免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来。

  每一个人同样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风格,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抓住对方的喜好,说别人愿意听、喜好听的话,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你备受别人喜欢。

  第7节:有"礼"说遍天下都爱听(1)

  4.有"礼"说遍天下都爱听

  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充当什么样的身份,礼貌一直是维持人际关系不断互动的规则。

  有句话叫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有礼貌的人到处都会受欢迎,受到人们的热诚接待,而一个习惯于出口不逊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然见一位老汉从路边经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然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便掉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还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貌。"人而无礼,不知其可",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便能说明一个人在言谈举止方面如果不注意礼貌所带来的后果。

  秦昆老师是一所高校有名的教授。有一天,一位外校的同学来找秦教授,要秦教授做他校外的论文评阅人。因为当时规定,论文答辩时要请一个校外的专家来指导。

  这位同学一进门,见秦老师的屋里坐了好几位老师在商讨什么问题。他也搞不清哪位是秦教授,就张口问道:"谁是秦昆呀?"

  秦老师听到这个学生直呼自己的名字,脸色微微一变,但还是有礼貌地对他说:"我就是,找我有什么事吗?"那位同学大大咧咧地说:"噢,你就是秦昆呀,我可早就听说过你了,我是某某教授的学生,我的论文你就给我看一下!"

  第8节:有"礼"说遍天下都爱听(2)

  秦教授到底是有涵养的人,看到这个学生这么没有礼貌,只是随口说道:"那你就放那里吧!"

  这名学生就把自己的论文往秦老师的桌子上一扔,对秦老师说:"你快点看呀!后天我们要论文答辩,你可别耽误我的事!"

  秦老师这么有涵养的人也忍受不了了,火气顿时上来,他对这位同学说:"这位同学请留步。请问一下是谁找谁办事呀?你的论文拿走,我没有时间给你看!"

  一向很有涵养的秦老师为什么这么生气呢?都是这个同学不懂礼貌惹的祸,对方是一个名满天下的教授,他却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直呼其名,一点儿都没有尊敬人的意思,怎么会让秦教授高兴呢?

  其实,找人办事得像个找人办事的样子,这名同学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对秦老师这样说:"秦教授,我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了,所谓名师出高徒,以前没有机会师从于您,临到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您的栽培,知道您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但是我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导,希望秦教授您百忙之中给弟子一个机会。"

  他能够这么说,不要说秦教授这样有涵养的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会热心地为他评阅论文的。

  礼貌就是一个人的名片,说话有礼貌的人到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礼貌不礼貌,看似小事,可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大事的成败。正如有位名人说的那样:"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礼貌是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的感情","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所以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待人。

三、说话技巧:能说会道

第1节:前言

    前言

    在如今社会中,口才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已经被人们所共识,它不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知识、魅力等,所以说我们应当掌握能说会道的方法和技巧。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时候一句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让朋友变成仇人,可以功败垂成,更可以改变人生。可见,说话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到处都会受人欢迎。他们能够使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成为朋友;他们能够为人们排忧解难,消除疑虑和误会;他们能够安抚人们烦闷的心灵,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他们能够鼓励悲观厌世的人,使其微笑着迎接新生活。

    能说会道,还是一种立足社会的能力。它能够使你的难成之事心想事成,从而让你在社会中处处顺利;它能够使你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从而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事事如意,在商战中左右逢源;它能够使你迅速说服他人,从而赢得与他人宝贵的合作机遇;它能够使你受到上司的重视,得到同辈的尊重和赢得下级的拥戴,从而让你的事业锦上添花,一帆风顺。

    人生要想提高质量,说话就需要提高水平。时至今日,语言已成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说话更是人际沟通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提高说话水平,掌握语言艺术,已发展成为如今成功人生的必备能力。

    成功者曾经这样总结过:"全凭自己的能说会道";而失败者则这样归纳:"都怨自己的这张嘴"。可见,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如果你没有语言障碍,如果你并不缺少才智,如果你想成就人生的梦想,就不能不具备能说会道的本领。而不善言辞,或尽说废话、空话、套话的人,他们的人生必然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说话的水平,掌握高水准的语言技能。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天生的语言大师,所以说话水平技巧只能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只要运用其中的方法和技巧,任何人都可以自如地驾驭语言,潇洒从容地与他人交流。

  第2节:内涵深厚才能妙语连珠(1)

  1.内涵深厚才能妙语连珠

  总有一些人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口才,和别人在一起总是无话可说,于是总是埋怨自己没有天生的好口才。

  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或者说只要胆子足够大就可以了,口才是要有足够的底蕴作为基础的。

  苏秦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苏秦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有名的纵横家。什么是纵横家呢?纵横家就是战国时期一些依靠自己的口才来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些靠着嘴皮子吃饭的人,而苏秦就是他们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但是,苏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成功的。他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学成出师之后,曾经先后去游说过周王、秦王,但是都失败了。

  随后,苏秦很落魄地回到了家里,受到了亲戚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冷遇。于是他发愤图强,拼命地刻苦攻读,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打瞌睡,他就用一把小锥子朝自己的大腿上狠狠地刺一下,使自己继续学习下去。

  苏秦经过了这一番刻苦的钻研,终于使自己的学识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于是他再次出马,以自己苦心钻研出来的"合纵之道"游说各国君主,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身佩六国相印,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雄兵,成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例子。

  从苏秦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拥有好的口才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根本,那么口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像白开水一样,哪里还能说服别人呢?

  朱君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看各种书籍,各种类型的书都喜欢看一些,各个学科都喜欢研究一下,甚至连佛经、周易等都看过一些。这些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了解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头头是道,很让人信服。

  他的一位同学却总觉得研究这些学问没有什么用,只要口才好就可以了。结果有一天,两个人因为一个问题产生分歧,展开了一场讨论。朱君因为平时看书多,肚子里有"货",所以说出来的话很有说服力,而那位同学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能,只能做一些狡辩,显然胜负很容易就分辨出来了。

  口才的好坏与说话的技巧有关,但更与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正是这个意思。肚子里没有多少知识的人,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多少说服力,又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当年诸葛亮在隆中苦读27载,一出山后便有舌战群儒之功,恐怕当年的诸葛亮并不曾专门去学习过如何辩论,所依靠的是他数十年的苦读。

  知识面不够宽广,就算口才学得再好,技巧掌握得再多,也是无法说服别人的。准确、缜密的语言,头头是道,能够说服人;清新、优美的语言,饱含激情,能够打动人;幽默、机智的语言,妙趣横生,能够感染人。而这些都来源于头脑中的广博知识,那种不学无术的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算不上好口才,那种不着边际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夸夸其谈也不是好口才。只有那种以丰富的知识为坚强的后盾,能够给人以力量、愉悦之感的谈话,才是真正的好口才。

  第3节:内涵深厚才能妙语连珠(2)

  所以,要想有好的口才,首先就要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倾倒众人。

  那么,想要拥有好的口才,应该让自己具备哪些知识呢?当然,知识面是越广越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什么都要学习,还要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优美动听。具体来讲,大家要想有好的口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一、好学上进,加强知识积累

  渊博的知识是睿智的体现,而渊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则来源于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演讲与口才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做到读万卷书,识万般理,平时养成多读书看报的习惯。没有人天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博闻强记的背后是艰辛的汗水。

  二、关注生活,加强生活积累

  有些人在和人谈话时,为什么别人都不大爱听呢?关键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是很难打动人心的。所以,要想有好口才,多加强生活积累显然也很重要。加强生活积累关键是要走出去,积极面对生活,感受生活,尝试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用眼睛欣赏生活的色彩,用耳朵聆听生活的声音,用心灵感受生活的脉搏。因为,毕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紧跟时尚,把握时代脉搏

  现在的社会进步很快,只有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说出的话才能够吸引别人。如果你用上个世纪的口气和词语与现代的人来交流,那就只能够被人称为"土老冒"了,谁还愿意听你讲话呢?所以,一定要多注意一些时尚的语言,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崇尚真情,加强情感积累

  "言为心声",口才最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没有感情就等于人没有生命。从表面上看,口才不过是用嘴巴去叙述,而实际上,是用心、用感情去和听众进行交流。当然,感情不可能凭空产生,感情要来源于平时的经历和积累。没有丰富人生情感经历的演员不可能成为出色的演员,同样,没有丰富情感经历的人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语言,所以,一定要注意加强个人的感情积累。

  写文章讲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话其实和写文章是同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看的东西多了,才能够说出有水平、有见解、有说服力的话,才能够打动人心。

  第4节:让自己的声音充满魅力(1)

  2.让自己的声音充满魅力

  很多人都爱听相声,都会被相声中那种惟妙惟肖的声音、语气给逗乐了。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的相声艺术至今还是经久不衰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声演员的声音充满了魅力,能够使人爱听,愿意听。所以,侯宝林、马三立等艺术大师的精品段子如今还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声音是语言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媒介,美妙的声音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要不宋世雄、赵忠祥等人的声音怎么会感动那么多人呢?人们总是被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所吸引,当你处于茫然无助之时,温暖的声音可能会让你顿生雄心,重新站起来,从而使事情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所以古谚语中就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说法,声音的确具有超乎寻常的魅力。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上午,女主人独自在家,当听到门铃声后打开门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愣住了,一位彪形大汉手拿一把菜刀凶神恶煞地站在门口,妇人见此情形,很快就镇定了,面带微笑温和地说道:"哟!您卖刀啊!请进吧。"进屋后,女主人请他坐下,又热情地为他倒茶,这一意外之举令本想来打劫的大汉不知所措,接着女主人又坐下来温和地与大汉谈论刀,还不时地讨价还价。整个过程,女主人始终用一种亲切的语气和这位男子说话,一切都显得如此的亲切与从容。男子紧张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心中本要抢劫的念头渐渐消散了,借机把刀卖给这位女主人,就赶快跑掉了。

  声音的魅力竟是如此神奇,着实让人意想不到,但女主人的确凭着那温和而亲切的声音打动了一个本打算打劫的男子,让他迷途知返。

  所以,能说会道的人都需具备声音的魅力。要想使自己的声音具有魅力,就要提高自己的口语发送能力。

  那什么是口语的发送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说话时对语言的速度节奏、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大小、语流的顿挫断连的控制和变化能力,它是语言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有较好的声音发送能力,不但发音明亮悦耳、字正腔圆,而且还能随着交际的内容、场景、双方的人际关系的不同,有高低抑扬、快慢急缓、强弱轻重、顿挫断连、明暗虚实等多种变化,其声音就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怎样才能提高口语发送能力呢?

  一、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读错字或发音不准,会闹出笑话,毫无魅力可言;吐字不清,含含糊糊,使听众感到吃力,也会降低其接受信息的信心。

  二、要注意声调和语调

  声调即单个词的调子,语调即贯穿整个句子的调子,两者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抑扬。语调可分为降调和升调两种基本类型,随着句子的语气和表达者感情的变化,可以变化出多种类型。语调有区别句子语气和意义的作用。如"你干得不错"说成降调,是陈述性句式,带有肯定、鼓励的语气;说成升调,是疑问性句式,带有不信任和讽刺的意味。在谈话时应注意把握语调,以增强吸引听众的魅力。

  第5节:让自己的声音充满魅力(2)

  三、注意语言的速度节奏

  人们说话时,影响速度节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速度节奏的控制和变化一般要通过音调的轻重强弱、吐字的快慢断连、重音的各种对比,以及长短句式、整散句式、紧松句式的不同配合才能实现。人们应掌握这些规律,做到快慢适中,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增强语言形象的美感。

  此外,提高口语发送能力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从语言的音强变化等方面来改进语音形象。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是语言的载体,声音动听,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别人都爱听自己所说的话,所以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要注意使自己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够打动别人。

  第6节:要有点"变色龙"的本领

  3.要有点"变色龙"的本领

  一个人要善于说话才会受欢迎,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来和人沟通,通俗一点,就是要有"变色龙"的本领,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说不同的话。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方法:"与智者言依于传,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川,与战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要见识广博;和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有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说话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情;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好斗的人说话要态度谦逊;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要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而在这方面,《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例子。凤姐就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经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时,她便已经猜到了;若是对方刚说,她就已经办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王夫人问:"是不是拿料子给黛玉做衣裳呀?"凤姐答:"我早都预备好了"。

  脂砚斋评《红楼梦》曾这样说: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机变欺人,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像这样的例子多得很。还有在大观园那个诗社,探春这里刚出口,说凤姐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我兜里的银子,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做会社东道。"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

  凤姐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像我们刚才所举的还是一些比较平常,比较普通的例子。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同一件事情,原来还这样说,现在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得入情在理,十分动听。

  邢夫人要讨鸳鸯,便先来找凤姐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做妾,就是把这件事先跟凤姐说,凤姐一听,就连忙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反而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这个邢夫人呢,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未必好驳回,反而埋怨凤姐,说我还没有去你倒说我不是。凤姐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听不进去。见邢夫人心性大发,凤姐知道方才那番实话全不对路,就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赔笑:"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例子,她说那个贾琏,就是贾赦邢夫人的儿子,"琏二爷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但是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

  你看她这个出言何等现成,何等有说服力。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凤姐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理,急转直下又不着痕迹的本领,我们在《红楼梦》里,只有在凤姐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我们说凤姐的这种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在现代社会里,仍然不乏这类"会说话"的人。他们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置身一个环境,必先搞清人和人的关系,搞清身边每个人的所好所忌,搞清人们喜欢听什么厌恶听什么,人们高兴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讨嫌的话绝对不说。特别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双方,他们会左右逢源,两面讨好;说此好,能挠到痒处,引来发自内心的欢喜;论彼非,能点到痛处,触及软肋,让人频频颔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十分谨慎,对谁都露笑脸,唱颂歌,对谁都客客气气,热情洋溢,对谁都不讲掏心窝子的话,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如果参加讨论会,他们会尽量避免开第一腔,轻易不显露自己的观点。有时逼到头上不得不讲时,也是说些模棱两可、不疼不痒的话,一旦后面发言同自己观点不一致时,能够很自然地拉回来,绝对避免观点交锋。在领导面前,更是鼓动如簧之舌,说恭维话,说体面话,但由于"会说话",更显得落落大方,言辞恳切,娓娓动听,不温不火,既不显得谦卑,又不露阿谀奉承之态,领导听了不讨嫌,很舒服,有时还心旷神怡。

  你看,具有"变色龙"的本领对于一个人的交往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变色",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注意观察他人

  说话一定要看对象,要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确定自己说话的方向。如果是一个豪爽的人,那你说话就应该豪爽一点;如果是一个内秀的人,说话就应该文明一点,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所以,在张口说话前一定要注意观察人。

  第二,注意观察周围的情况

  说话还要看周边的情况,说话要能够恰当地和当时的情景融合到一起,避免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来。

  每一个人同样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风格,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抓住对方的喜好,说别人愿意听、喜好听的话,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你备受别人喜欢。

  第7节:有"礼"说遍天下都爱听(1)

  4.有"礼"说遍天下都爱听

  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充当什么样的身份,礼貌一直是维持人际关系不断互动的规则。

  有句话叫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有礼貌的人到处都会受欢迎,受到人们的热诚接待,而一个习惯于出口不逊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然见一位老汉从路边经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然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便掉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还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礼貌。"人而无礼,不知其可",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便能说明一个人在言谈举止方面如果不注意礼貌所带来的后果。

  秦昆老师是一所高校有名的教授。有一天,一位外校的同学来找秦教授,要秦教授做他校外的论文评阅人。因为当时规定,论文答辩时要请一个校外的专家来指导。

  这位同学一进门,见秦老师的屋里坐了好几位老师在商讨什么问题。他也搞不清哪位是秦教授,就张口问道:"谁是秦昆呀?"

  秦老师听到这个学生直呼自己的名字,脸色微微一变,但还是有礼貌地对他说:"我就是,找我有什么事吗?"那位同学大大咧咧地说:"噢,你就是秦昆呀,我可早就听说过你了,我是某某教授的学生,我的论文你就给我看一下!"

  第8节:有"礼"说遍天下都爱听(2)

  秦教授到底是有涵养的人,看到这个学生这么没有礼貌,只是随口说道:"那你就放那里吧!"

  这名学生就把自己的论文往秦老师的桌子上一扔,对秦老师说:"你快点看呀!后天我们要论文答辩,你可别耽误我的事!"

  秦老师这么有涵养的人也忍受不了了,火气顿时上来,他对这位同学说:"这位同学请留步。请问一下是谁找谁办事呀?你的论文拿走,我没有时间给你看!"

  一向很有涵养的秦老师为什么这么生气呢?都是这个同学不懂礼貌惹的祸,对方是一个名满天下的教授,他却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直呼其名,一点儿都没有尊敬人的意思,怎么会让秦教授高兴呢?

  其实,找人办事得像个找人办事的样子,这名同学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对秦老师这样说:"秦教授,我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了,所谓名师出高徒,以前没有机会师从于您,临到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您的栽培,知道您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但是我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导,希望秦教授您百忙之中给弟子一个机会。"

  他能够这么说,不要说秦教授这样有涵养的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会热心地为他评阅论文的。

  礼貌就是一个人的名片,说话有礼貌的人到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礼貌不礼貌,看似小事,可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大事的成败。正如有位名人说的那样:"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礼貌是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的感情","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所以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待人。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20182564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能说会道 #说话 #技巧

相关文章

  • 福建一美女写的2004高考作文!不佩服不行呀!

    福建一美女写的2004高考作文!不佩服不行呀!

      选择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2024-03-23

  • 《鲁提辖拳打陈冠希,不是,镇关西》内幕大爆尿!我就是那把杀猪刀,关于事件的真相,本刀有话要讲

    《鲁提辖拳打陈冠希,不是,镇关西》内幕大爆尿!我就是那把杀猪刀,关于事件的真相,本刀有话要讲

      内幕大爆尿!我就是那把杀猪刀,关于事件的真相,本刀有话要讲,有图有真相   您的眼睛没看错,我就是那把郑屠常所用杀猪大刀!!杀猪的日子我是过腻了,这么多年我...

    2024-03-22

  • 抓兔子的技巧有哪些?

    抓兔子的技巧有哪些?

      抓兔是养兔日常饲养管理中常常要做的事情之一,如给兔子分窝、配种、免疫接种、摸胎以及出售时,都需要捕捉兔。若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会造成兔受伤,操作者也容易被...

    2024-03-22

  • 关于鹦鹉的笑话全集(爆笑)

    关于鹦鹉的笑话全集(爆笑)

      关于鹦鹉的笑话全集(爆笑)    小x又去逛鸟市。发现一只鹦鹉标价3元钱。   于是他就问卖主:您这只鹦鹉怎么这么便宜呀?   卖主:我这只鹦鹉笨!妈的我教...

    2022-06-08

  • 肖毛2005年扫校图书目录

    肖毛2005年扫校图书目录

       肖毛2005年扫校图书目录    说明    本目录包括我2005年扫校、编写、录入的各种中外图书、文章目录,其中,凡不加特别注明的...

    2022-06-08

  • 如何做到讲笑话的时候自己不笑场?

    如何做到讲笑话的时候自己不笑场?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我们首先来换位思考,从观众的角度剖析,当听到一个笑话时,观众会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有的人会哈哈大笑,乐得前仰后合...

    2022-06-05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