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名言 > 气质女人

气质女人

发布于:2024-03-23 作者:admin123 阅读:13

  气质浪漫的女人:

      浪漫是一种气质,懂得制造浪漫的女人像精工绣花的上等丝绸一样,使完美更锦上添花。

      代表人物:《Love Generation》中松隆子饰演的理子。

      特质:外表非常坚强独立,实际上,为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爱情而愿意放下女性的自尊,甚至为心仪的男士主动制造浪漫场景。

      经典场面:在男主角生日当天,她为表达自己的心意,特别送上生日蛋糕,还为男主角表演了一场魔术,替对方营造难忘而浪漫的生日回忆。

      欣赏的音乐类型:《101次求婚》主题曲

      你要看的经典电影:《铁达尼号》

    被誉为最荡气回肠的浪漫经典,结局看似伤感,实际是流露了非常积极的人生观:女主角为了实践对救了她一命的男主角“好好活下去”的承诺,对生命永不放弃,一直活至100岁。这是对爱情最忠贞的表现。

      你希望得到的礼物:

    ·代表爱情之含蓄与浪漫的郁金香。

    ·豹纹手袋。

    ·像在黑夜的星空摘了当中的一颗送你的Thierry Mugler Angel香水。绝对浪漫。

    ·充满巴罗克浪漫的耳环,复古的设计会成为你的新宠。

    ·瓶顶上镶有晶莹的粉色宝石的纯银香水瓶,简单中见心思。

    ·代表你恒久不变的爱的钻石。   

  气质率真的女人:

   率真的女人为生活带来跳跃的生命力,她是春天初生的小动物,以一颗纯真而乐观的心去迎接生命中各种各样的未知数。

      代表人物:村上春树笔下《挪威的森林》中的阿绿。

      特质:对心爱的人直率表白,时刻保持真我个性。

      经典场面:为了彻底了解心上人渡边对性的看法,阿绿跟他大谈性的问题,既率直又大胆。

      欣赏的音乐类型:Spice Girls

      你要看的经典电影:《暗恋你、暗恋你》

    女主角的幸福结局叫你感动,有时候爱情也可以是细致又含蓄的,这是你渴望理解的境界。

      你希望得到的礼物:

    ·代表热情、开朗的太阳花,如冬日的艳阳让人温暖。

    ·可以突出你娇俏个性的别致小手袋。

    ·绝对适合你活泼风格的彩色太阳眼镜。

    ·彩色的球型蜡烛,在浪漫气氛里透露着天真的童心。

    ·纯银饰品或小摆设。

    ·音乐盒。打开盒盖后响起的音乐是一曲《Over The Rainbow》,流露出与他一同寻觅彩虹的意愿。

  气质温柔的女人:

   温柔是女人的杀手锏之一,温柔的女人是一杯白开水,看来可能平凡,却十分解渴。

     代表人物:日剧《星之金币》中的酒井法子饰演的彩儿,愿意牺牲自己,为心爱的人付出一切,而无论在生活上遇到什么挫折,仍然会默默地站在男人背后支持他,不抱怨半句。

      特质:你愿意为他等一世,情愿自己郁郁而终。

      经典场面:当发现自己心爱的医生死掉之后,为了这位自己一生喜欢的人,情愿远走北海道,与女儿共度余生。真是浪子也得回头的温柔乡。

      最欣赏的音乐类型:《Join,Love Club情牵女人心》

      你要看的经典电影:《云中漫步》

      电影内的女主角被男人抛弃后仍坚强地活下来,她的温柔令奇洛李维斯终于迷倒裙下。

      你希望得到的礼物:

    ·一呸代表爱情之美与纯洁的玫瑰。

    ·以地中海的太阳为主题的咖啡杯,暗喻她是你生命中的阳光。

    ·对于热爱家居生活的你而言,一件温暖的浴袍,以及配合浴袍图案设计的成套床上用品是绝佳的礼物。

    ·与温婉柔顺的性格相配的颜色优美的蛋白石首饰。

  气质智慧的女人:

    充满智慧的女人犹如一杯醇厚的佳酿,外表深不可测,喝一口下去,滋味却在喉头燃烧,叫人禁不住再三玩味。

      代表人物:《蝙蝠侠不败之谜》中Nicole Kidman饰演的犯罪心理学家。

      经典场面:美艳性感的心理学家,一面玩着拳击一面与蝙蝠侠的凡人身分对话,甚至到蝙蝠侠的家中共晋浪漫晚餐,已经有十足把握揭穿蝙蝠侠的真面目——目的却不过是为了令眼前人彻底为自己倾倒。

      最欣赏的音乐类型:《The Essential Mozart》

      你要看的经典电影:《贝隆夫人》

    同样出色及懂得为自己打算的女主角,令你产生共鸣。

      你希望得到的礼物:

    ·一束清新、独特,却叫人印象难忘的百合。它代表爱情的独特性。

    ·一条领带。暗喻你在商业世界中能和男人平起平坐。

    ·CD的黑色手袋,能伴你出席公司的大小宴会。

    ·别致的小型手电筒,为喜欢独来独往的你照亮黑暗的路途。

  约会用餐礼仪

    心仪的他终于提出约会,还是在城中有名的高级餐厅用膳。这次不但不可在他面前失态,更要留下良好 印象。马上开始餐桌礼仪特训,为这重要一“餐”做好准备。 其实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 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以下提及一般人常犯的小错误,如果你在这些细微地方都表现 得大方得体,他又怎能不暗暗为你加分?

    心动第一招:赴约前心情点点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十五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赴约时尽量不要带太多随身物,先shopping后约会显然是不适当的安排。

     ·进入餐厅后男士通常会让女士先行,这时不妨自信地跟着侍应到预订的座位,不要坚持做他“背后的女人”。

     ·来到座位后毋须第一时间拉椅就座,因为对方可能已准备好为你拉开椅子,就给他一个表现绅士风度的机会吧。

     ·坐在椅子上时应坐直,不要紧靠在椅背上,以眼正视前方,别只顾垂头逃避对方的视线。手腕(不是手肘)可自然地放在桌子边缘上。椅子瑟桌边的距离不宜太远,否则进餐会增加身体移动的机会。

     ·等对方拿起餐巾后,你便可把它放在大腿上。如果餐巾很大可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较小的则可直接把餐巾放在大腿上,以防用餐时汁液弄污衣服。

     心动第二招:点菜时心意万千

     ·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加添麻烦。

     ·通常侍应会站在主人家(在这情况下是男方)身旁,记下你们点的菜式。如果想表达你对对方的尊重,可告诉男方你想点的菜,再由他向侍应落单。这样强调了他主人家的角色,并暗示你对他的信赖。   ·等候上菜时,通常会有开胃饮料及面包奉上,不妨边倾谈边享用。面包可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左手边的小碟上。如牛油是共用的,可以切一刀取一小块放在自己的小碟上。吃时先把面包撕成适口大小,再涂上牛油吃。吃完一小口再撕出下一口的分量,才是正确的吃法。

     心动第三招:用餐时细节种种

     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 用餐的事已算合格。以下列出部分常犯的错误:

   ·用餐前以餐巾角轻印嘴唇,可减淡唇膏留在杯上的痕迹。喝水、酒时尽量固定一个位置喝,以免整个杯口都布唇印。

     ·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就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如甜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丛个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  

    ·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喝汤时身子要坐直,头不能低下去造就汤匙,而要把汤匙送到嘴边。所以汤不要太热,每匙也不要太满, 更重要是喝时不能发出声响。喝到最后,可把碗子稍向外倾出。

     ·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也不要含着食物喝水,因为用水将食物冲下是不礼貌的。

     ·嘴角或手指上沾上污渍,可用餐巾的角落轻印几下,但不要大力擦拭。如中途要离席,可将餐巾对折两下,整齐地放在椅上,紧记弄污了的一方应折向内,别让人看到到你“战绩斑斑”的餐巾。

     ·大模斯样地将用过的餐巾放在台上,等于把自己失礼的一面展示人前。   ·将手肘放在餐桌上并不是淑女作为。

     ·将汤盘子向外倾以掏起最后一口汤,才是合乎礼貌的做法。

     心动第四招:晚餐后轻轻梳妆

     ·如有需要补妆,可选一道菜与另一道菜中间的空档,向对方小声说明便可。拨头发、弄衣服或涂唇膏等动作只可在洗手间内进行。

     ·离席时,可将餐巾放在椅子上或桌上,同样要将干净的一面向外。

     到这里,晚餐考验已告一段落。回想这两、三个小时间的吃饭时间,便明白只要保持心情轻松、谈吐举止 自然,即使是元首级的晚宴,你也可从容应付。

    你有没有令他心动?

  白领小姐的礼仪

    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小姐,学会在各种场合扮好自己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美丽,也是为了维护公司的整体形象。有关白领小姐仪态有一些不成文的规范,还是注意为好。

    先说发型。要想扮靓,从头做起。作为一位干练的白领小姐,发型上应力求流畅、简洁。那些赶时髦的或浪漫或花俏的发型,还是“忍痛割爱”适可而止好。奇异,花样百出的罕见发型和黑色之外的染发更是不可轻易尝试。不过,为了调剂单调、沉闷的工作气氛,发型或绾或扎或放,倒是可以交替变化使用,不妨使用一些发带、发夹、发箍之类的花饰品。同时,一些保湿液,发雕油,顺发露,摩丝之类,就可成为你梳理时的得力助手,让你有效率的做出各种发型。

    再说化妆。应以轻柔、优雅的淡妆为主,切忌浓妆艳抹。画眼线、涂口红也是可以作到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的,不过,不宜涂过多彩色眼影,口红不可以涂得太鲜太亮。

    第三说服装。最好以大方、舒适,便于行动为要。当然,简朴、利落感并不是每日套装、窄裙的硬梆梆形象,也不单是千篇一律的制服。身为白领小姐的你,可以让柔和的线条与干练的敏锐感同时出现在你身上。款式上的选择可以不必过于拘泥,颜色方面则不妨避开死灰、黑色之类,而改选较为鲜明一点的宝蓝、翠绿、亮橘、鹅黄......等色系,为无色的办公室增添“色”彩。如果不是下班后有特别的应酬,需要做华丽摩登的打扮,办公时间则应以套装或衬衫、裙子的搭配为宜。值得注意的是,你穿着服装的色彩虽然可以跳眼一点,但不可以把所有的颜色往自己身上堆,打扮得像个调色板,丰盛得像棵圣诞树,丑化了形象,降低了品味。

    最后说举止。一个白领小姐的仪容服饰,无论多么亮丽可人,她的举止投足稍有闪失,就可使其整体形象“全军覆没”,所以必须对行为举止有所规范。

    注意你的化妆风范

    对白领小姐而言,时常为其他同事所指责的是化妆公开化。有的当众拿自己的芳容“开涮”,涂脂抹粉(这些都是应该在洗手间里完成的),有的上洗手间的时间过长,无论是早上刚到办公室,还是下班前,为了化妆在洗手间花上大半个小时也无所顾忌,这种作法是不合适的。

    注意护理头发

    衣领及头上的头皮屑有碍观瞻,应保持勤奋护理头发的好习惯,并选择合适的洗发精。

    注意你的姿态

    在办公室脱鞋是仪态的大忌,如果穿着暴露足趾的鞋,就要小心注意足趾间的整洁。

    坐下来不要跷二郎腿,正确的坐姿应该两腿并拢,双脚并立或作相互交错的倾斜。

    保持微笑这是最最重要的仪态。行走时不可以额首凹胸,显得无精打采,最可贵的是昂首阔步,收腹挺胸,以显示你的自信。

    注意打电话的姿势

    最好养成用左手拿话筒的习惯,右手空出来后随时都可将对方所讲的话或重要事项记下来,尽量站着听电话,即使采取坐姿,也要伸直上身,如此有助于语调的提高,精神集中,更能展现你高雅的神韵。通话时,如遇到不礼貌者也应该稳定情绪,稍安勿躁,以礼相待。

  女性对男性的礼仪

    1、拒绝或者轻视男性为你服务的好意,而使男性尴尬,都不是好的礼仪。当男性给你点火,或下巴士时给你伸出手,不能置之不理。

    2、另一方面,不要拘泥于男性一时忽略的小事。例如不要把没有点火的香烟含在嘴里,坐在那里等男性站起来。换言之,即使男性有时不留神,也不要使他因此困惑不安。

    3、年轻女性和年纪非常大的男性或者友人的父亲、长辈等说话时,必须站立。

  独身妇女的人际关系

    一位妇女,如果她周围的许多朋友都已经结婚了,而她却没有结婚,那并不表明她不想结婚。但她已经变得习惯于独身的生活,并且已经开始考虑,拥有一生不结婚,过单身生活的念头。  

    与独身妇女相关的一些因素:  

    1. 独身的职业女性大多数的独身妇女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不过她们中也有一些人,积极高效地做好每件事, 却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奇怪,其实她们是在工作中寻求一份自身价值的体现。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使她们在遇到枯燥、乏味,单一的工作时学会了包容和耐心。当然她们的月薪也与她们的能力是对等。   

    2. 独身妇女的住宿问题。工作、收入、性格,是影响独身妇女住宿条件的主 要因素,其中工作和收入是大多数独身妇女选择住宿的首要参考依据。同时住所处的地区,周围的环境,室内装饰,是否偏僻,治安良好也是独身妇女选择住宿的重要依据。因为该住所是独身妇女一人居住,没有人去帮她粉饰,什么都需要她亲力亲为,如果原有的住宿条件较好的话,就可为她省去不少麻烦,而所处的环境的是否热闹,治安良好也是独身妇女晚间下班回来安全的保障。   

    3. 独自租用一套房子。如果经济没问题的话,独自租用一套房子还是很棒, 很自由的。对一些独身的职业女性来说,一间小小的宾馆客房就是一个理想的住宿所在地,因为她们不必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打扫家务上。如果想用餐的话,只要打个电话请别人送上来即可。如果你即想拥有足够的自由,又不想浪费太多时间来做琐碎的事,租一间小小的宾馆客房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但宾馆毕竟是宾馆,它没有家的温馨,并不是真正的家。对大多数喜欢有家的感觉的独身的职业女性来说,她们更愿意选择的是那种能够由自已一手设计,布置,拥有并带有自身风格的房子。这样的居所,带给人一种稳定与安全,身处于其中她们会觉得满心的舒畅与温馨,这样感觉是宾馆所不能给予的。  

    4. 独身妇女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位独身的职业女性,想要保持原有的吸引力 和竞争力,她就必须搞好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同其它所需掌握的技能一样,需要很好的掌握运用它。已婚妇女们碰到困难,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有人为她们分担、为她们出谋划策、当她们的出气筒、甚至辞职不干,但独身妇女却要独自一个人面对,独自面对这其中的艰辛与酸楚,这就需要她们更坚强,更圆滑,更果断。如果平时能拥有一份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活动,那么当风浪来临时,她们所受的伤害也会相对小些。   平时多和同事交往、以诚相对、真挚的交流,学会忍让与谦虚,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 独身妇女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于拥有家庭的已婚妇女来说,为社会尽义务, 有时差不多是在不经意间就可完成的,但对一位独身妇女来说,则需要靠她们自身的努力来实现。   

    a ) 为社会服务。一位妻子,尤其是一位母亲,每天都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做 家庭生活所必须面对的许多琐事。而一位独身妇女每天的工作就不会像她们那样的繁忙。相对而言,她的私人生活会比已婚的妇女更轻松,丰富些。除非她是一位自私、自立、或认为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会伤害她的自尊心的人,否则去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无疑是打发私人生活的又一良方。   通常来说,志愿者的工作是培养未婚妇女无私的忘我精神的最好方法。她们可以采取直接(如:到医院去做义工)或间接(如:捐款给需要帮助的人)两种方法来实现。通过这种方法,使她们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知识。   

    b ) 学会温文的接受。相对已婚妇女而言,一位独身妇女她们每天所接受的 礼物、信函、问候等一般会比已婚妇女少许多。其原因就是她们不怎么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繁文缛节(物品,信函、问候等)。她们常说的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是,她们认为这样东西并不可爱、或者是认为这些繁文缛节完全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尽管她们本身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并不是为了逃避回赠所带来的麻烦,只是因为讨厌所谓的繁文缛节,但她们的举动很可能会因此伤害那些关心她们、爱护她们、支持她们的朋友,所以应该学会温文的接受,去适应那些繁文缛节,因为带有民族特色的繁文缛节,往往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所不可缺少的方式。

  成熟女性的生活礼仪

    女人上了年纪会比许多人都有魅力。在岁月的沉浸中,老妇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曾经的磨难和挫折会使老妇人处世不惊地与人交善。年纪尚轻的女人们还要面对于大堆幸福和痛苦时,老妇人已坐在生命的轮回中心静如水地看世界的起起落落。智慧、宽容、静美会在老妇人那里闪耀放光,不要以为年纪大就有魅力,哦!真正有魅力的老妇人都是这样做的,这需要在日常生活里慢慢去做。   

    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可以让老妇人更加自信得安排时间和事务。内心的愉悦自然而然会让老妇人神采飞扬,甚而轻舞飞扬,让周围的人体会一种赏心悦目的美。   

    不会离群寡居,一般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这要比生活在熟知的圈子里更重要。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即使是最会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老妇人也会感到有此心要。这样不会使远离儿女,自动独居,反而会因为惦念儿女而心情不畅而郁郁寡欢。而且和下一辈同居一处,会从他们那里更容易得到时代的讯息,而且还因与年轻人共吃共住。使自己更有活力。  

     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安康的老妇人会有自己的爱好,外出旅游、访亲结友等与社会亲近。这类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恰当的社交,会有很多朋友帮助她度过生命中的难关,如丧偶、离休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长年的习惯,有外在的组织性,使内心平衡,这促使她们按时起来,把屋子收拾干净,进行会客。饮食有规律和节制,遵循可行的作息表。   

    生活有目标。很多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都觉得时间短促。然而,一旦丧偶或离职在家,会发觉时间一下子漫无天际,度日如年,手里抓着大把的时间却不知道怎样撒出去,而那些老妇人会确定了一个生活目标,可以使其望着未来,而不至于在往事中流逝。她们休闲悠畅找一份兼职工作,或者关注于流行话题,如书市、体育、电影。   

    老妇人通常还会这样做:以自我为中心。她们经常融入一个小团体,虽然并不喜欢这样去做,但这样做了,强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情以适应这外团体;不会沉缅于往事。怀旧的人往往会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如果她还延续这种习惯的话,会发现周围的世界与她无关,自然自艾。(各年龄段)不同年龄的人都会有沮丧颓丧的时候,总对自己过份怨责,不会结识新友,更会让在朋友都跑开;她们说话时,语音轻缓,不紧不慢,话不多,但句句中听。

  清秀佳人之“交谈篇”

    说话声音

    学会使谈话更具魅力的方法,要点有三。首先是面带微笑。对着镜子,练习发“一”,这是微笑的表情。接着练习“腹部”发声,张开嘴,别忘了保持正确姿势。第三项是“手势”,手势的适当与否,以是否能使听众更了解谈话内容为原则。  

    利用镜子帮助你更了解自己

    站在能照出全身的镜子前演讲,仔细观察自己的表情和手势。

    增加手势

    手势可以使心情放松,也能使情绪平稳。  

    自然地看着观众

    演讲时,如果能以自然的眼神看着观众,应该能使情绪变得较平稳。  

    与对方交谈

    谈话的开始总是先说天气、房子的装潢等等,慢慢的再进入主题。

    专家的意见

    想成为一位谈话高手,不仅要能言善道,更要懂得倾听,如果两个人的对话有十句,最好是对方谈七句、自己只说三句。当对方在讲话时,更应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模样,最后别忘了保持微笑。

  女性在社交场合的八个

     女性要在各种社交场合给人留下美好印象,必须避免出现下列举动:

    1. 不要耳语。耳语是被视为不信任在场人士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同伴耳语是很不礼貌的事。

    2. 不要失声大笑。无论听到什么"惊天动地"的趣事,在社交宴会也得要保持仪态,最多报以灿烂笑容。

    3. 不要滔滔不绝。在宴会中若有人对你攀谈,要保持落落大方,简单回答几句足矣。切忌向人汇报自己的身世,或向对方详加打探,这样很容易把人家吓跑,或被视作长舌妇。

    4. 不要说长道短。在社交场合说长道短,揭人隐私,必定会惹人反感,让人"敬而远之"。

    5. 不要大煞风景。参加社交宴会,别人期望见到的是一张可爱的笑脸,即使是情绪低落,表面上也要笑容可掬,周旋于当时的人物环境。

    6. 不要木讷肃然。面对初相识的陌生人,可以交谈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开始,切忌坐着闭口不语,一脸肃穆表情。

    7. 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涂脂抹粉。如果需要补妆,必须到洗手间或附近的化妆间去。

    8.不要忸怩忐忑。假如发觉有人在注视你--特别是男士,要表现得从容镇静。若对方曾与你有过一面之缘,可以自然地打个招呼。若对方与你素未谋面,不必忸怩忐忑或怒视对方,可以巧妙地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自己要与时代主题走在一起

     作为一个女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恶习可以令人讨厌的,但最有可能让她失去朋友的就是不停的借钱,直到发工资为止。   

     扣除日常必须的花费后,通常会所剩无几。而她还要给朋友购买各种礼物,外出旅游,而个人的娱乐、兴趣爱好、运动装备、各种场合的服装也需要购买,钱不够用,只能放弃购物或是向人借钱。   

     服饰对一个女孩子而言至关重要,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她们都希望自己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但是,经济问题不允许她们有这样的支出。而作为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当然很注意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形象,她们宁可放弃其他的娱乐项目,也一定会保证在服装上的花费。   

     对于一个活跃的,喜欢交朋友的女孩而言,当你有自己的地方可以使用,而且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时间和精力时,这里就提供一些交友经验来增长你的社会阅历。   

     1. 不断充实自己要与时代主题走在一起,并努力学习其他领域的各种知识, 学习的范围越广,与人谈话时越得心应手,越容易取悦你的听众,如果一个主题特别吸引你,那就不断深入学 一领域专家的意见是最有价值的。   

     2. 待人和善真诚绝大多数聪明的女孩都知道要使自己受欢迎的最好方法就 是学会忘记。一个想要留给他人好印象的女孩,她不仅在意的是自己的穿着,还在意自己与别人交谈时的语气,与他人的意见等多方面的因素。待人真诚,以诚相等到是与人交往成功的秘决所在。  

      3. 大方的接受邀请如果有一位男士诚挚的想邀请你去参观一家展示罗马古 硬币的博物馆,可能他想用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感染你,使你因此而被他深深的吸引。你大可大方的接受邀请,但必须要注意交往时的分寸,和外出的频率。   

     4. 当认识新朋友时要记得和老朋友保持联系一个出门在外,远离家庭和朋 友的女孩,应记得时常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写信,以增进情感,不可因忙于接触新事物,认识新朋友而忽略了与自己的家人和老朋友的联系。   

     5. 学会与已婚者相处一个身处在陌生环境,新工作氛围里的女孩,有时会 受到周围那些与她适龄,但已结婚或怀孕的人的影响。她或许会认为她们与自己的已属于两个世界的人了。而事实上她可以从她们身上了解到那些她以前所不知的信息,如她们对生活的新的追求、对房屋装饰的新计划、对即将诞生的宝宝的期盼等一切她们所经历的开心的事情。用心的听,努力的去了解她们,这样你的业余生活就会更丰富多彩,也会因此而增进你与她们的友谊。   

     6. 学会与长者保持联系告知你父母的朋友你的近况,如果他们住的离你近 的话,要时常去看望他们。别认为你对他们没什么帮助,或者你的拜访会占用他们的时间。相反的,年长者看到小辈去拜访只会感欣慰与开心。而你也可从长辈身上获得许多你不曾经历过的经验和知识。   

     7. 交友广阔我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应将性别作为选择朋友的关键,在 拥有许多女性朋友的同时,也应去多交一些男性朋友,但这些男性朋友决不该是一般的纨绔子弟。因为一份深厚的柏拉图式的友谊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建议,一个新观点,从而激发了我们对问题深层次的洞察力,避免了某些事件的发生。而男性朋友的诚挚建议往往带着一股男子汉所特有的霸气和果断,这些是女性朋友所不能比的。

  社交登龙术

    所谓“社交政治”,就是以欢宴气氛为掩护而各自寻找机缘攀附权贵,努力登龙,如果看官不热衷此道,便会减少许多参加宴会的乐趣,如飞短流长、巴结上司、开拓关系、增广见闻等,那还不如回家用吸尘器吸地板。

    社交登龙术与火箭科学或直肠病学一样,是一种专门学问,在夜总会、餐厅、私人宴会等不同的社交场合,宴客和游戏规则互异因此需要有不同的策略。以下便分别详述:

    在夜总会通常没有特别社交法则,因为在乐声喧哗下,宾客翌日都记不得前一晚的事,且尽情疯狂玩乐吧!但切记倘若麦当娜也在现场,你应该马上离开,因为她将成为所有人注目焦点。离开时千万别告诉朋友,否则他们会强留你,你应该独自悄悄开溜,第二天再对朋友宣称在人潮中找不到他们,所以先自行离开。

    在餐厅时应牢记,那是人们吃饭的地方,而非来此地看人或被人看,因此你该收敛侵略性,谨守餐桌礼仪并压抑自己的社交狂热,在纽约的Cafe Tabac,Casa Le Femine,The Markham或The Russian Tea Room等观光色彩浓厚的餐厅,你尽可自由转台,但在Le Cirgue这种四星高级餐厅,这么做便逊大了,在此地你应该与心仪的大人物闲聊两句后,便知趣地立即告辞,如此才不失礼。

    向别人问候时,应想好要说什么话以避免冷场,否则便会出现令人难堪的沉默,并使对话中断,以致失去拓展新关系的机会,整个宴会也因此搞砸了。你不妨想一些与宴会有关的有趣话题,如美国总统以及天气之外的任何事物,如果鱼儿仍不上钩,赶快另起炉灶吧。

    别一整个晚上都谈同一个话题,谈话应见好就收,别谈个没完没了以致对方生厌。你可以借机告退,说你要到隔壁大厅与经纪人商谈事情。此外,绝不要主动递名片,如果对方真地对你有兴趣,他们会想办法和你联络,如果他们没有聪明到会这么做,也就不值得你认识了。

    宴会中最忌说“有什么新闻吗?”或“你好吗?”,这是全世界最无聊的问话,对方若非回答“没有”或“很好”,便是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你应该问些明确而有建设性的问题,如“你前一阵子在写的那本有趣的书,现在进度如何?”倘若对方回答:“早在两年前就出版了。”赶快借机告辞,佯称要到隔壁大厅与经纪人洽商。

    千万别津津乐道对方的发型或服装、配件,除非你真心欣赏和赞美。如果某个人的新发型令你不敢恭维,你可说:“哇!你换新发型了!真适合你的脸型。”

    此外也不能承认自己无知,如果有人告诉你张三昨天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尽管点头表示同意,装出一副早已了悟的神情,然后把话题岔开。

    主动向名人打交道,但别做得太过火而引起反感,在离开会场前应和在场所有大人物打过招呼,但别一副诌媚神色,应该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向他们示好。

    如果你想结识的对象和别人在谈话,耐心等上半分钟,如果你的目标与对方为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陷入马拉松式的辩论,你可以上前打岔说:“是啊,‘柏林 亚历山大’的前八小时蛮有趣,不过朱丽亚 罗伯茨最近要拍什么新片呢?”你可能因此加入他们的讨论,有机会与心仪对象交谈,把不相干的人气走。

    宴会虽然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竞技场,但也应对那些内向沉默的人们付出同情,对于因羞怯而粘着你不放的人,多给他们一些关怀,但别让他们毁了你的交际机会。替他们拿杯饮料并陪他一段,然后引介几个活泼外向的朋友给他认识,帮他打开人际关系。

    有人为你引见知名人物时,应暗示他们你知道他们是谁,让他们了解你并非白痴。但千万别大惊小怪地喊道:“噢,天哪,你不是.......吗?”只消说:“我很欣赏你在什么什么里的演出。”如果你实在不喜欢他的演出,可以说:“我看过你演什么什么。”倘使你根本对此人一无所知,便不该和他攀谈。

    如果你希望结识某个名人却无人可代为引见,不妨从认识他身边的人下手,在强调自我推销的八十年代,人们会说:“我喜欢你的衣服,它让我想起某某出版社快替我出版的某某新小说里的女主角。”但在崇尚爱与分享的九十年代,你应该先热心谈论对方的问题,再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

  餐厅品酒礼仪

    用人约黄昏后,在高级餐厅的浪漫晚餐上,想配一点葡萄美酒,打开wine list却茫无头绪,既不懂点酒,又不懂品酒礼仪,弄出洋相,难免坏了气氛。

    在餐厅里点选餐酒,其实并无法则,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先订下消费预算。一般来说,点选的餐酒价钱,应大概为晚餐消费的一半。例如两人用餐,每人消费五百,点选一瓶约五百元的餐酒共饮,就最为大方恰当。当订下预算后,就要从餐厅wine list里拣选合适的餐酒,若然你对餐酒毫无认识,也不妨直接请教侍应,皆因一般高级餐厅里的侍应,均会对各类餐酒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并乐于给予意见。想简单一点,你亦可点选已包括餐酒的set menu,那就不用再为点酒而心烦。

    然而,By the glass已成为最近fine dining的点酒趋势。在大多数的高级餐厅内,均设有多款餐酒可供order by the glass,而且种类品牌齐全,每杯价钱只不过约数十至百余元。事实上,二人共晋晚餐,若只得其中一人喝酒,开一支餐酒未免有点浪费,而by the glass点酒,则分量刚刚好,酒量好的可多试几款,又可避免饮得过量,因而被控醉酒驾驶。

    品酒三部曲

    品酒要用眼、鼻和口来监别酒液的色、香与味。简单来说,品酒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步骤:

    先用眼睛观赏酒液的颜色。

    选定餐酒后,侍应会先将酒奉上,给你核对瓶上的标签,以确认餐酒品牌无误后,就会先倒少许酒液于杯内给你试饮,若你对酒质口味感到满意,侍应便会继续添酒。

    试酒前,先要微微举起酒杯,轻轻打圈摇晃,先欣赏酒液的「挂杯」情况,再于灯光下观赏其色泽,并要留意酒中是否清澈无杂质。

    用眼观赏过后,就要用鼻子去感受酒香。

    先握紧杯脚,将酒杯轻轻打圈,让红酒在杯内晃动,跟大量空气接触,释放香气,然后将酒杯凑近鼻子,慢慢享受酒香。只要你多试几次,慢慢就能分辨出酒液中的果味、木味、花味、泥土味以及橡木味,亦可凭味道分辨出酒的级数。

    呷一口酒,让酒香在口腔中慢慢释放散开。

    饮用餐酒,「咕噜咕噜」的吞下去,是一种浪费和失仪;应先呷一口,让味蕾感受酒的味道,然后才慢慢吞下。而一瓶优质佳酿,喝后酒香会留于口腔之内,久久不散,为晚餐带来丰富的味觉享受。

  宾主礼貌对客人

    当客人打电话询问能否携伴参加酒会时,如果你有足够的空间,请大方一点爽快地应允。你的客人不会全选在同一时间抵达与离去,有些会比较早,有些则会迟点,所以你的宴会场地不会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应有足够的空间可容纳更多人。而且也有些人会临时取消赴约,就好象原本说不来的却突然出现一样。

    如果是每个人都有席位的晚宴,而你的客人也都答应赴约,切勿同意他们携伴参加。请向客人解释说,你准备的食物分量、椅子数目、桌面大小等,都只够招待计划的人数,实在无法再加。(如果对方还不死心,那他就太无礼了。)对方若回答:“那么我也不来了!”你可以干脆说:“好罢,我很抱歉,但这是不得已的。”作主人的往无法承受客人威胁,但也用不着招待那些额外的不速之客。

    如果客人大部分自己开车来,请雇名泊车小弟,或你的孩子有驾照,也可以帮客人停车。客人上车准备离时,通常会给泊车小弟一点小费,但如果你是个体贴的人,经济又宽裕的话,应该自己掏腰包,别让客人出钱。

  与金钱有关的礼仪

    因为慈善原因筹钱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有责任心的人不仅认为参加这种基本的活动是自己的责任,而且对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比较有兴趣,乐意花时间和精力。他们意识到这种善意的无私投入也是极有回报的一种经历。最后他们发现这种志愿者工作可以给自己带来珍贵的友谊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不管人们积极加 入这种资金筹集活动的动机是什么,他们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件事,一旦他们提供了这种服务,他就得承担两个责任:一个是对事情本身,另一个是对他的合作伙伴,有诚意的志愿者一看便知,他们同那些没有诚意的人不同。

    资金的筹集可以以几种方式进行。大型的国家性的活动,由一些组织机构精心筹划。地方性的筹资也是这样,或者计划一次或多次特殊的活动,比如剧院舞会,电影首映式、宴会、鸡尾酒舞会等等。可行有效的方式都要经过讨论,一些可行有效的方式可以作为样本拿来展示。对于资金筹集的详细的情况,应该参照一本或更 多的有权威性的书。

    借钱和还钱是人们之间常常会发生的事情。一般来说数量越大,这种联系越大,数量如果很小,借者就容易忘记。借用者,一位男士或女士不应该向自己的好朋友或亲戚之外的任何人借钱。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借款也应该认真对待。借邮票、代价券或零钱的人,及从小店主那里赊一盒香烟或一瓶墨水的顾客,应该用手写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并把它放在醒目的地方。

    借用者应该尽快偿还。中国有句老话: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首先,只有这样做才是礼貌的,其次,这件事延迟的时间越长,借用者就越容易忘记。习惯性的借用是没有理由的。这种不经意的习惯会使好意的出借者感到厌烦,并且给借用者带来坏名声。

气质女人

    比较可行的是向银行借用适当数量的一笔钱,而不是向个人借。和代理机构打交道要比和个人方便地多。如果一个朋友或亲戚愿意借出一笔相当数量的款项,明智的借用者就应该就此交易签订书面证明,并且写明确归还时间。

    出借者在说行或不行之前应衡量后果,他应该知道这样做是否会有所牺牲或引起自己的不满,以及借用者是否可靠。他应该明白,借用者能够及时归还,否则常常会伤害双方的友谊。

    对任何借款的请求,最简单的回答是立即默许,不要过分推让,然后忘记它。如果借用者忘记了还钱,那么这种好意就得不到回报了。通常,人们还是乐于归还的。如果借的是很小数量的一笔钱25美分、1 美元或2 美元之间的,例如付个小费或出租费,就不太好意思要求归还了,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也别说,下次让对方付 钱就是了。如果借款的数量比较大5 美元或更多最好是适当的在一个星期或两星期之后提醒一下借用者。人们可以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并且假定他是乐于归还的,只不过忘记罢了。

  参加舞会的礼仪知多少

    无论是参加家庭舞会或是夜总会跳舞,除了化妆打扮上要特别适合舞会的气氛外,应该保持你的兴致,使你周围的人也跟着快乐起来。

    当你要参加舞会时,下列各点可供你做参考:

    (1)确切的知道今晚舞会的性质,再决定该穿的衣服与做适当的修饰,过与不及都要避免。不可浓妆艳抹地参加舞会,也不要穿牛仔裤挤在人群里;因为你是去参中舞会,不是去郊游。

    (2)如果你与男朋友坐在一起,此时有人向你邀舞,礼貌上必须征得他的同意。

    (3)当你单身去赴一个舞会时,你就听从舞会主人给你安排舞伴好了,同时,当别的男孩到你面前彬彬有礼地邀请时,不答应是极不礼貌的,你应该微笑地站起来,接受他的邀请。   

     (4)对不熟的舞步,不要冒然地,很有勇气地去跳,除非邀舞的人,不在乎你踩他的脚,或你自己不怕出洋相。

    (5)当你不想跳,而刚好有人向你邀舞,你可以拒绝他,但请注意拒绝的艺术,不要让他有“下不了台”的感觉。

    (6)正在跳舞时,不要晃动你的肩膀,以表示你所正在说及这事物的重要性;那样,会让人觉得轻佻、不庄重。(7)跳舞时,不要讨论或争辩一件事情,更不要在散会时做出企图似的详细身家调查。

    (8)跳舞时,对方问你的姓名时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不想让他知道,只告诉他你的姓便可以。他问你的地址时,如果不愿意让他知道,你可以说:“××知道我住在什么地方,”这不是拒绝得很巧妙吗?作为男士,也应知所进退了。

    (9)如果对方向你询问一些有关你的一切事情时,大可坦白的告诉他,如果你不愿意让他知道的话,你可以拒绝回答,但不可编造谎言。

    (10)注意你的坐姿,舞会中的灯光通常是比较暗,而且朦胧,男孩只能看见你的形态,所以你要随时注意保持优美的仪态。

    (11)舞会正在进行中,不可因音乐、气氛的感染而表现得太过放肆,尤其是在跳舞时,不要闭上眼睛。

    (12)除非你们已是一对被公认的情侣,不然不要在跳舞时把面颊靠在他肩上。至于跳“一贴”、“二贴”、“三贴”的舞更要避免。

    (13)当你一个人坐在角落时,不要做出傻里傻气的动作。

    (14)参加任何性质的舞会时,在服装和首饰上都不能喧宾夺主。

    (15)请小心,不要把口红沾染在男伴的衣襟上或领带上。

    (16)如果你想提早离开会场,仅悄悄的向人招呼一声即可,千万不可在大众面前,言明要早走之意,以免破坏其他人的玩兴,而使主人难以控制场中的气氛。

    (17)即使有别的男孩要送你回家,而你又是和另一位同伴前来,请注意:不要撇下他不管。假如没有男伴同行,而在舞会中有男友要送你回去而你又不愿意时,假如大家是相熟很久的,可用半开玩笑的方式去回绝对方。如果是新交的,可礼貌的说声对不起,并告诉他你已经有人送你了。记着说话时要婉转些和得体些,对方使不会难堪,也不会对你苦缠下去。

  敬茶之道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待客用茶应做到:茶叶质量好,沏茶水质好,茶具质地好,泡茶调制好,待客礼貌好。在华北、东北,老年人来访,宜沏一杯浓醇芬芳的优质茉莉花茶,并选用加盖瓷杯;如来客是南方的中年妇女,宜冲一杯茶味淡雅的绿茶,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并选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盖;如来访者嗜好浓茶,您不妨适当加大茶量,并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汤味浓,经久耐泡,饮之过瘾;如来客喜啜乌龙茶,则用小壶小杯,选用“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招呼贵客;如家中只有低级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壶泡茶,只闻茶香,只品茶味,不见茶形。以上就是所谓“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道理。

    另外,我国还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一般倒茶或冲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冲满茶杯,不得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敬茶时一定要洗净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汤上不能飘浮一层泡沫或粗枝大叶横于杯中。茶杯有柄与否,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双手奉上。

    总之,我们待客敬茶所遵循的就是一个“礼”字,我们待人接物所取的是一个“诚”字。让人间真情渗透在杯杯茶水中,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灵里……

  作客礼仪

   作客主要有拜访、探望、请教、赴宴、留宿等,这里仅介绍拜访。

    拜访前,最好用电话或书信与主人约好时间。时间约定后,要准时赴约。如遇特殊情况,要事先与主人打招呼,重新约定拜访时间。拜访的礼仪要注意选好拜访时间。尽量回避被访者的用餐时间;仪表应整洁、庄重,着装要朴素大方,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到主人门前时,要轻轻敲门或按门铃。主人听到敲门或电铃声出来后,互相问候方能进屋,不可门开即进;即使门口大开,也不可直入屋内,而应在门口说一声:“×××同志(先生)在家吗?”忌讲“里面有人吗?”待主人招呼进屋后方可进屋。敲门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切忌使劲和用脚踢门。敲门或按门铃后,屋内若无反应,可再敲或再按电铃,但时间不可过长。进入主人家门后,要将自己的帽子、大衣、手套、雨具等交给主人的家人处理,如果主人家屋内是地毯或地板铺地,则应向主人要求换拖鞋。进入屋内后,要向长者、熟人以及其他先来的客人打招呼,待主人安排座位后就座;主人端茶点烟,要起身道谢,双手迎接;主人献糖果,要等年长者和其他客人先取之后自己再取用;烟灰要弹在烟灰缸内,果皮、果核不要乱扔乱放;不可随便翻弄主人家的东西。告辞前要向主人表示谢意。主人送出门口时,客人迈出一步要转回身致谢。如果主人站在门口,客人要走出几步后或在转弯处,回过身来告别,并向主人说:“请回”、“请留步”等话。

  交谈礼仪

  (一)问话的礼仪

    问话是引起话题,展开谈话或转换话题的一个好办法。问话有三种功能:一是通过发问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二是将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某个要点上;三是打破冷场,避免僵局。在实际生活中,问话特别要讲究以下两点:

    首先,发问要注意内容,不要问对方难于应对的问题。如对方难以启齿的隐私。其次,发问要注意方式。切忌查户口式的发问。比如家中来了一位东北客人,你若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你第一次来北京吧?”“东北比北京冷吧?”等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如果你换种问法:“这次北京之行有什么新的感触?”“东北建设得怎么样有什么新闻?”等,这样的话,对方不仅可以介绍一些你所不了解的新鲜事,还会使客人能充分叙述自己的感受而使交谈的氛围自然融洽。

  (二)交谈的礼仪

    交谈中的对话,是每个人都要涉及到的事情。但是,对话取得良好的效果,则需注意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以免扰乱了人家思路;避免由于自己注意力分散,迫使对方再次重复谈过的话题;不要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当对方对某话题兴趣不减之时,你却感到不耐烦,立即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这些都属不礼貌的做法。

  敬爱父母的礼仪:

   道德把敬爱父母列入规范;法律把赡养父母定为准绳;舆论将虐待父母作为谴责对象。那么,作为子女对父母要讲究哪些礼仪呢?

    首先,虚心听取父母的教导;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婚后另居子女要经常回家探望父母;要支持父母丧偶后再婚;要理解老人的一些特殊心理与行为特行政征。其次,出入都要向父母打招呼;行踪去向要主动告诉父母,以免为之担忧;早晚应向父母问候;吃穿娱乐要懂得礼让父母;父母生病应全心照料等等。

  夫妻之间的礼仪:

  夫妻是一种没有血缘、只有姻缘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虽然不如血缘关系(指父母子女)稳定,但却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主体和核心,是血亲和姻亲的基础。夫妻之间要讲究哪些礼仪呢?

    首先,夫妻之间要互爱互谅。夫妻间要互敬互爱,继续培育爱情。特别在对方遇到烦恼、不幸的时候,关怀和体贴会增添夫妻的情意。夫妻相互谅解,是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地说,应注意“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对一些原则问题,要讲究方式、方法,对非原则问题,要学会“一笑置之”;夫妻之间当一方发火的时候,另一方必须冷静,切不可“针尖对麦芒”、“硬碰硬”,即使对方无理,最好等以后再说;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不要雪上加霜;对待家庭中的各种问题要事先商量,口径一致,尤其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更应如此;要善于“转弯”善于“下台阶”,不要认为夫妻吵架后,谁先与对方说话,就是“屈服”。

    其次,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务劳动。丈夫不应该把家务都推给妻子,认为“女人应该围着炉灶转”,而作为妻子也不应该娇气,把自己能做的事都推给丈夫。对家务事可以做出不同的分工,这样做起来有条有理,忙而不乱。

    其三,夫妻双方在婚后仍应保持和修饰好自己的仪容。这样,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爱情。

    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夫妻双方应注意以下问题: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男方不搞“大男子主义”,女方不搞“夫人专政”;一方不要随便怀疑对方;一方不要贬低对方家庭及家庭成员;夫妻间不要责备求全、斤斤计较。

  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

   提起手足情,人们自然会想起兄弟姐妹,并十分珍惜这种可贵的感情。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仅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还同吃一锅饭,同在一个家庭长大,彼此间你帮我扶,朝夕相处,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甚至有的弟妹是依靠哥哥姐姐的抚养和扶助长大成人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要注意:不分亲疏,一视同仁,赤诚相见;兄姊要爱护弟妹,关心弟妹,还要平等相待,不要摆老大的架子,弟妹应尊重兄姊;兄弟姐妹之间接触频繁,发生分歧和矛盾的机会也就多一点。因此,互相谦让是消除矛盾,增强手足之情的重要方面

  钟爱子女的礼仪:

   首先,要关怀、体贴、照顾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要为子女做出表率;要把收养的子女或前夫前妻的子女视为亲生骨肉;要与子女民主、平等、互尊、互爱地相处。其次,要正确对待子女的婚姻问题,既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但又不能撒手不管;尊重子女的人格,不能把子女当成商品,不能用子女搞交易。

  恋人之间的礼仪:

  恋人之间的礼仪主要有求爱、约会、情书、拜见未来的公婆及岳父母等几个基本环节。

    (一)求爱的礼仪

    求爱礼仪,通常有约会式、直抒式、借物式、含蓄式、书简式等几种方式。

    约会式,即邀请自己的心上人去看电影、逛公园、跳舞等。一般说来,敏感的对方会从你的约会中觉察到求爱的信号。直抒式,即两人你有情我有意时,可以开诚布公,直抒胸臆。借物式,即为 借物传情的方法。含蓄式,为寄感情于体贴里,寓爱慕于行动中的求爱方式。书简式,即写“求爱信”、“情书”等。

    (二)约会的礼仪

    第一次约会对于初恋的情人来说,往往留下终身难忘的确良印象,对于爱情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初次约会者,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准时赴约,不可失信。第二,交谈要自然、大方、诚恳、文雅。过份羞涩,会引起对方拘束,而过分洒脱,往往会惹对方猜疑。在倾听对方言谈时,切忌心不在焉,不认真听而想别的事情,或者目不转睛盯着对方打量,应以自然的神色为佳。第三,谈吐热情而不轻佻。按照中国的习俗,初次约会的主角应是男方,女方的表现是比较含蓄的。但是,男性不擅长辞令,女方则应主动提些问题,引起谈兴。双方避免长时间的冷场。第四,要谨慎从事,好见好散,不能有不礼貌的举动。第五,服装整洁而不矫饰。

    (三)情书的礼仪

    一封成功的情书往往能打开对方心扉。那么如何写好第一封情书呢?

    一是语言朴实不宜花俏。第一次给对方写信,切忌“亲爱的”、“我的”、“吻你”之类的发烫的字眼,即使你心地是纯洁的,但这些字眼会被对方理解为“轻佻”。二是内容真实不宜虚假。三是情感宜委婉不宜勉强。一般宜用委婉的口吻表示自己的爱慕。

    当你突然收到了一封求爱信时,这时该怎么办呢?精神不要紧张,更不要到处张扬,而要冷静考虑慎重处理。倘若认为双方根本没有建立爱情的基础,那就陈述理由,婉言谢绝;若已经有了意中人,那就要直言相告,以免误人;若认为自己年龄尚小,眼下不想考虑这个问题,可以坦率地讲明情况,请对方谅解。切忌把对方的信公布于众,或传阅,或是大肆宣传;也不能轻率地指责对方冒失,或耻笑人家“自作多情”、“瘌蛤蟆想吃天鹅肉”。

    (四)拜见未来公婆及岳父母的礼仪

    当你的朋友及其父母邀请你到他(她)家作客时,你一定会紧张、激动、兴奋和喜悦。因此,你应注意以下礼仪:

    首先,适当打扮一下自己。过分修饰化妆大右不必。其次,要与你的朋友商量一下,是否携带礼物。礼物不宜过分破费,礼物与好感并不成正比。再次,进入居室前,应先轻轻叩门等待允许进入,不可擅自破门而入。对室内不熟悉的人,则要等你的朋友介绍后再一一亲切称呼、问候。对朋友的父母,要大方地称呼“伯父”、“伯母”、“大叔”、“大婶”。称呼“爸爸”、“妈妈”还为时过早。第四,举止要大方。第五,说话要得体。要多聆听长者问询,让长辈掌握话题。也不要过分拘谨,束手束脚。第六,留下用餐时,待主人安排后入座。饮酒不能过量。临行时要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同时,对其他客人也告别。

  待客礼仪

   待客分为迎客、敬烟、敬茶、送客等基本环节。

    (一)迎客的礼仪

    如果你事先知道有客人来访,要提前打扫门庭,以迎佳宾,并备好茶具、烟具、饮料等,也可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准备好水果、糖、咖啡等等。客人在约定时间到来,应提前出门迎接。

    客人来到家中,要热情接待。如在家中穿内衣、内裤,应换便衣,即使是十分熟悉的客人,也应换上便衣。客人进屋后,首先请客人落座,然后敬茶、递烟、端出糖果。端茶送糖果盘时要用双手,并代为客人剥糖纸,削果皮,点香烟。

    (二)敬烟的礼仪

    敬烟是我国现代家庭待客的一种习俗,是待客时不可忽视的礼仪。另外,一般不对女性客人敬烟。

    (三)敬茶的礼仪

    要事先把茶具洗干净。在倒茶时,要掌握好茶水的量。常言待客要“浅茶满酒”。所谓浅茶,即将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为佳。

    端茶也是应注意的礼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应双方给客人端茶。对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给客人,随之说声:“请您用茶”或“请喝茶”。切忌用手指捏住杯口边缘往客人面前送,这样敬茶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四)送客的礼仪

    客人告辞,一般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客人起身后,再起身相送,不可客人一说要走,主人就站起来。送客一般应送到大门或弄堂口。有些客人常常会带礼物来,对此,我们送客时应有所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请求客人以后来访再不要携带礼品了,或相应地回谢一些礼物,决不能受之无愧似的若无其事,毫无表示。

  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一)打电话的礼仪

    打电话时应该用自然音调,不必提高,也不要装腔作势,娇声嗲气。说话口齿要清楚,保持正常速度,使人听起来清晰、明了,如同面对面谈话一样。

    一般人在听到电话铃响时总是说:“喂”。打电话的人便问:“请问××在吗?”或者说“劳驾,请您帮我叫一下××接电话。”如果要找的人不在,接电话的人应该主支问是否有事要转告。最好的办法是打电话的人将自己的姓名、电话留给对方,并请他转告自己要找的人,不要听对方说××不在,就马上挂断电话。

    给同学、同事、朋友家里打电话应该在早晨8点钟以后,晚上10点钟以前,太早或太晚都不适宜,除非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告知或商量。拨错电话号码,应该向对方道歉。接到找错的电话要温和地告诉对方:“你打错了!”粗暴和不耐烦的回答不仅会使对方反感,也会使周围的人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

    (二)礼尚往来的礼仪

    社会交往中,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对尊长送一些敬贺之物,表示敬重。走亲访友,带些糕点、糖果、玩具之类的礼品,表示对幼小的喜爱。祝贺新婚,送上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表示庆贺和祝愿。升学、毕业,送些书籍,激励上进。重大节日互赠贺卡,可以共享快乐。受人帮助,得益非浅,送份礼物,表示感谢。朋友受挫折,送礼物,表示劝慰等等。

    “送礼”的本意,不是施舍,也不是资助,不应该把礼物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因而,送礼不可太俗太奢侈。名贵礼品,不见得表示情深意厚,微薄的礼品不一定不成敬意。

    送礼要注意对象、场合和内容的不同,尤其要注意对象的身份、性格、习惯和爱好如何。男女之间送礼,不宜送贴身之物。对长辈或病人,不宜送药物。过时送礼,应为失礼。对婚嫁、祝寿等较大的喜庆,等到参加了人家的喜庆宴会之后再补礼,应为失礼。

  家里请客吃饭时的原则

  生活中,每家都会有宴请客人的时候,请客人里面也是有学问的。

    a.请客的菜,要根据来客的口味配制。如果客人中有老人或小孩,最好突出一两个适合老人或小孩口味的菜。

    b.入席时,如果是熟悉的客人,可自由入座。反之,则应按传统方式来坐,主宾坐上首,其他客人坐在下首。

    c.上菜时,应从主人旁边端菜,以便主人摆菜。菜上好后主人要主动热情地招待客人进食。

    d.敬酒时,主人对宾客或长辈应亲自持瓶斟酒,态度可亲。劝酒要在客人放下筷子时方能进行,不可强劝。

    e.宴席中,和客人谈话内容要高雅、愉快,使席间充满欢声笑语。也不要说太逗的话,以免来客“喷饭”,使大家感到不雅。

    f.散席后,主人要陪客人闲聊一会儿,但不宜太久。

    g.送客时要握手道别并送一程,以表诚意。

  如何安排客人就座:

  当晚餐准备就绪,在没有助手的时候,第一道菜(如果不是热菜)应当提前摆在桌上,这样女主人就可以和客人一起入座。如果人不多,女主人可以高声宣布开始用餐,人比较多的时候,可以让来宾相互通告入座。

    安排客人入座是很有学问的,男主人应引着最尊贵的女士走进餐厅,并让她坐在他的右侧。特别尊贵的客人,也可以是最年长的女士,或久未造访的朋友。次重要的女客人应该被安排在男主人的左侧。女主人通常坐在桌尾,重要的男客人应该坐在她的左侧。必须注意的是男女客人要均匀地安排,并且尽量让夫妇分开坐。

    当人太多的时候,女主人很难说得清客人们的座位,这时候可以使用座位卡。如果没有座位卡,女主人应当上前去告诉客人他们的座位。女士们找到座位后会马上坐下来,但女主人应最后入座。男士应当为他右侧的女士拉椅子,然后等到女主人入座后再坐下来。最尊贵的男客人在进客厅的时候会挽着女主人,但入座时应当为他右边的女士拉椅子,而女主人则由她左边的男士来为之效劳。

    左撇子的客人,应安排在角落上,这样,当他和旁边的人一起举筷的时候,不会碰到对方的手臂。

  常用礼仪客套话

    初次见面说[久仰] 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 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临用[光临]

    送客出门说[慢走] 与客道别说[再来]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离开说[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 请人勿送叫[留步]

    欢迎购买叫[光顾] 归还对象叫[奉还]

  人际交往中的招呼礼仪

     招呼用语言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如果遇到熟人打招呼或别人给你打招呼,你装作没看见,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1.“你吃了吗?”

    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大多数劳动都求的就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方的一种关心。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然而,“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是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问声“你吃了吗”也单单是一种招呼,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于对方真得过且过吃饭没吃饭,都是无关紧要。所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你吃了吗”的问话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代替。

    使用这保存招呼语时要特别注意场合,在卫生间打招呼,显得语言极其贫乏,彼此也显得尴尬。

    2.“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至于对方干什么却都无紧要,只是表示一种问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自己干什么”是属于个人的隐私,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了国人的一种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代替。

    3.“你在哪儿发财?”

    这是中国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问话。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君子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利”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使全国人民奔富裕,并以“发财”相互祝福。所以,这句招呼语如实反映了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以经济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温饱后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4.“你这段时间忙吗?”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都在为事业,金钱,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喜欢用“你这些时间忙吗”问候校友,同事,特别是年龄相当者。觉得这一问候语,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又显得很文雅,不俗。问话人对对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实质性的了解,重在招呼。若对方回答“很忙”,问话人如果不再问一句“忙什么”显得又不礼貌了。

    5.“你好”

    这句招呼语简洁明了,通用性强,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一种祝福,因此,这句话解放以后经常使用,如今也常出现在经济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又比较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以前那种交谈型的招呼语已经不适用了,彼此见面时一声节奏明快的“你好”,同时伴以微笑,点头等致意方式便是礼貌之极。所以,这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招呼语。

  哈佛经理的交往礼仪--说话的素材

    言语是以生活为内容,有生活,就有谈话的内容;生活内容丰富,谈话的内容自然也比较丰富。因此,你对于你的国家、社会、朋友、亲属、以及同事等等,都要经常注意而且关心。你对于所见所闻,都要去研究一通,尽量地去了解它们的意义,而不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地让它们在眼前在耳旁溜过。你要随时都在计划、安排、改进你的生活,而不是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和国家大事、社会人群息息相关,而不是安于作一个井底蛙,对于身外事都不闻不问呢?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遇事认真、兴致勃勃的人,那你就和“口才”的距离不远了。即使你现在还是一个不大会说话的人,你已经具备了大批的本钱。如果不是呢?那你就需要下决心和努力了。

    在你看报纸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见的好文章勾起来。要是能剪下来就更好。每天只要两条,两个星期之后,你便记得不少有趣的新闻了。在你看杂志或书籍的时候,每天只要能够记住其中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用红蓝铅笔,在那句话旁边画上线,若能抄在你的日记本上或是笔记本上那就更好。开始时不要贪多,否则不几天,你就会放弃了。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记一两句下去,两三个月后,你就会发觉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随地都会跳出来,帮助你或排除你的困难。在听演讲时,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遇见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或是谚语。把这些记在心中,抄在纸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越来越丰富了,你的口才就越来越纯熟了,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有条有理。

    为提高我们的口才能力,在此举几个常常利用的话:①无论何时都不要拒绝工作中间的细小事情,因为伟大的事情是由细小的事情构成的。②爱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爱他的将来。③个人一定要顾及团体,因为团体可以保护个人。④如果别人给你束缚手脚的爱和友情,就宁可两样都不要。⑤永恒的东西只有事业!生命是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⑥对于学习,永远没有太老的时候;对于改过,永远没有太迟的时候。⑦聪明人从傻瓜所学到的,比傻瓜从聪明人所学到的多。⑧你真爱她吗?那么为什么不为她的前途打算一下呢?⑨你如果爱她,为什么要她牺牲努力多年才得来的学业或是社会地位呢?10无论你的男朋友说他怎样爱你,都是假的。除非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你的前途着想。单是为你着想,还是不够的,一定要为你的前途着想才是真正的爱。11请你放心,我是很看重我自己的前途。

    为了远大的前途,就不能过得太偷懒、太马虎、太随便,多少要强迫自己努力去做现在所希望做的事情。“他出去找一匹驴子,结果却发现一个王国。”这是说人常常有这种的奇遇,本来自己所要求的很小,结果却得到无限的收获。学习口才,你将来得到的却不只是口才,是比口才不知大多少倍的王国。这王国是什么呢?是你的伟大而丰富的生活!你整个的品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地提高。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懂得去吸收,一方面懂得去应用。只要懂得去应用,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也往往会得到惊人的效果。

    有一个慈善家动员他的朋友们去募捐,供建教堂用,募捐的情形是很困难的。他有一个朋友,打算放弃这项工作,并且引用一句古诗“十叩柴扉九不开”,来说明募捐困难的情形。“十叩柴扉九不开”真是把募捐困难的情形形容得恰好,确实会令人感到灰心泄气啊。可是这位慈善家把同一句话,以另外的角度去应用它,就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他说:不错,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十叩柴扉九不开;可是这也是说十叩柴扉有一扇是开。那么,我们要敲开十扇门,只要努力一点,多敲几十个门就是了。于是他把这句十叩柴扉九不开这句诗,发展成“百叩柴扉十扇开”,此语果然鼓舞了他的朋友们,而完成了募捐。

    从前还有一个发明家想发明一件东西,他和他的助手已经举行了一千六百四十二次的试验,可是都失败了。他的助手说:你看,试验了一千六百四十二次,一点用也没有。这个发明家说:为什么没有用呢?这使我们知道这一千六百四十二次的方法是不能成功的,要成功必须在这一千六百四十二个方法之外去找。

    有一个音乐家被关在监牢里仍经常拉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就问他:“明天你就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呢?”音乐家说:“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有什么时候拉呢?”

  自我介绍礼仪

     现代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与他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是人与人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

     在社交场合,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在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自我介绍:在社交活动中,如欲结识某些人或某个人,而又无人引见,如有可能,即可向对方自报家门,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对方。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则被视为不礼貌的。

     自我介绍的时机:应当何时进行自我介绍?这是最关键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在下面场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

     1、应聘求职时。

     2、应试求学时。

     3、在社交场合,与不相识者相处时。

     4、在社交场合,有不相识者表现出对自己感兴趣时。

     5、在社交场合,有不相识者要求自己作自我介绍时。

     6、在公共聚会上,与身边的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

     7、在公共聚会上,打算介入陌生人组成的交际圈时。

     8、交往对象因为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或担心这种情况可能出现时。

     9、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

     10、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或是对方不在,而需要请不相识者代为转告时。

     11、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时。

     12、在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

     13、因业务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业务推广时。

     14、初次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进行自我推荐、自我宣传时。

     自我介绍时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等。自我介绍的具体形式:

     1、应酬式: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

     “你好,我叫张强。”

     “你好,我是李波。”

     2、工作式:适用于工作场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职单位及其部门、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

     “你好,我叫张强,是金洪恩电脑公司的销售经理。”

     “我叫李波,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外国文学。”

     3、交流式:适用于社交活动中,希望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它大体应包括介绍者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

     “你好,我叫张强,我在金洪恩电脑公司上班。我是李波的老乡,都是北京人。”

     “我叫王朝,是李波的同事,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我教中国古代汉语。”

     4、礼仪式: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规而隆重的场合。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同时还应加入一些适当的谦辞、敬辞。

     “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张强,我是金洪恩电脑公司的销售经理。我代表本公司热烈欢迎大家光临我们的展览会,希望大家……。”

     5、问答式: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问答式的自我介绍,应该是有问必答,问什么就答什么。

     “先生,你好!请问您怎么称呼?(请问您贵姓?)”

     “先生您好!我叫张强。”

     主考官问:“请介绍一下你的基本情况。”

     应聘者:“各位好!我叫李波,现年26岁,河北石家庄市人,汉族,……。”

     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1、注意时间: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自我介绍时还要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为了节省时间,作自我介绍时,还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2、讲究态度:进行自我介绍,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应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既不能委委懦懦,又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语气要自然增长率,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

     3、真实诚恳:进行自我介绍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辞。

  名片使用礼仪

   (1)初次见到顾客,首先要以亲切态度打招呼,并报上自己的公司名称,然后将名片递给对方,名片夹应放在西装的内袋里,不应从裤子口袋里掏出。

    ① 递接名片时最好用左手,名片的正方应对着对方、名字向着顾客,最好拿名片的下端,让顾客易于接受。

    ②如果是事先约好才去的,顾客已对你有一定了解,或有人介绍,就可以在打招呼后直接面谈,在面谈过程中或临别时,再拿出名处递给对方。以加深印象,并表示保持联络的诚意。

    ③异地推销,名片上留下所住旅馆名称、电话,对方递给名片时,应该用左手接。但是右手立刻伸出来,两手一起拿着名片。

    ④ 接过后要点头致谢,不要立即收起来,也不应随意玩弄和摆放,而是认真读一遍,要注意对方的姓名、职务、职称,并轻读不出声,以示敬重。对没有把握念对的姓名,可以请教一下对方,然后将名片放入自己口袋或手提包、名片夹中。

    (2)名片除在面谈时使用外,还有其它一些妙用。

    ① 去拜访顾客时,对方不在,可将名片留下,顾客来后看到名片,就知道你来过了;

    ② 把注有时间、地点的名片装入信封发出,可以代表正规请柬,又比口头或电话邀请显得正式;

    ③ 向顾客赠送小礼物,如让人转交,则随带名片一张,附几句恭贺之词,无形中关系又深了一层;

    ④ 熟悉的顾客家中发生了大事,不便当面致意,寄出名片一张,省时省事,又不失礼。

   注意你的手机礼仪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无论是在社交场所还是工作场合放肆地使用手机,已经成为礼仪的最大威胁之一,手机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国外,如澳大利亚电讯的各营业厅就采取了向顾客提供“手机礼节”宣传册的方式,宣传手机礼仪。

    公共场合特别是楼梯、电梯、路口、人行道等地方,不可以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

    在会议中、和别人洽谈的时候,最好的方式还是把手机关掉,起码也要调到震动状态。这样既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又不会打断发话者的思路。而那种在会场上铃声不断,并不能反映你“业务忙”,反而显示出你缺少修养。因为在会场或会谈的短短时间里,你不和别人联系天也不会塌下来!

    在一些场合,比如在看电影时或在剧院打手机是极其不合适的,如果非得回话,或许采用静音的方式发送手机短信是比较适合的。

    在餐桌上,关掉手机或是把手机调到震动状态还是必要的。不要正吃到兴头上的时候,被一阵烦人的铃声打断。

    无论业务多忙,为了自己和其他乘客的安全,在飞机上都不要使用手机。

    使用手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应该把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压低一下,而绝不能大声说话,以赢取路人的眼球。

    在一切公共场合,手机在没有使用时,都要放在合乎礼仪的常规位置。无论如何,都不要在并没使用的时候放在手里或是挂在上衣口袋外。

    放手机的常规位置有:一是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这种位置最正规)。二是上衣的内袋里。

    有时候,可以将手机暂放腰带上,或是开会的时候交给秘书、会务人员代管,也可以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如手边、背后、手袋里,但不要放在桌上。

    手机短信的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使得它也成为手机礼仪关注的焦点。在一切需要手机震动状态或是关机的场合,如果短信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么和直接接、打手机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会议中、和别人洽谈的时候既使用手机接收短信,也要设定成震动状态,不要在别人能注视到你的时候查看短信。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查看手机短信,能说明你对别人的尊重吗?

    在短信的内容选择和编辑上,应该和通话文明一样重视。因为通过你发的短信,意味着你赞同至少不否认短信的内容,也同时反映了你的品味和水准。所以不要编辑或转发不健康的短,特别是一些带有讽刺伟人、名人甚至是革命烈士的短信,更不应该转发。

  如何让你的名片受到重视

   有人说,名片像一个人的履历表,递送名片的同时,也是在告诉对方自己是谁、住在何处及如何联络由此可知,名片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书面介绍材料。在我们从业之初,设计及印制名片是首要任务,而名片也常常成为送礼时的附件。精美的名片使人印象深刻,但发送名片的时机与场合可是一门学问。

    发送名片的正确时机

    若想适时地发送名片,使对方接受并收到最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除非对方要求,否则不要在年长的主管面前主动出示名片。

    对于陌生人或巧遇的人,不要在谈话中过早发送名片。因为这种热情一方面会打扰别人,另一方面有推销自己之嫌。

    不要在一群陌生人中到处传发自己的名片,这会让人误以为你想推销什么物品,反而不受重视。在商业社交活动中尤其要有选择地提供名片。才不致使人以为你在替公司搞宣传、拉业务。

    处在一群彼此不认识的人当中。最好让别人先发送名片。名片的发送可在刚见面或告别时,但如果自己即将发表意见,则在说话之前发名片给周围的人,可帮助他们认识你。

    出席重大的社交活动,一定要记住带名片。

    无论参加私人或商业餐宴,名片皆不可于用餐时发送,因为此时只宜从事社交而非商业性的活动。

    与其发送一张破损或脏污的名片,不如不送。应将名片收好,整齐地放在名片夹、盒或口袋中,以免名片毁损。破旧名片应尽早丢弃。

    交换名片时如果名片用完,可用于净的纸代替,在上面写下个人资料。

    名片也能体现你的个人风格

    使用名片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建立及展现个人风格。于名片空白处或背面写下个人资料,将使名片更为"个人化",例如:送花答谢宴会的主人时,可在名片上写谢谢您安排的丰盛晚餐,这真是个愉快的夜晚,然后签上名字。送东西给别人,在名片后加上亲笔写的"希望你喜欢它"。介绍朋友互相认识时,在名片后可写上朋友的简历,以帮助相互了解。

  公务礼仪手册

   上客户公司开会其实是一场考试。能否代表公司争取到最佳利益、留下好印象,取胜之道可能是从小处表现出来的礼貌。

    早到等于守时

    世界太多意外,搭车会迟,等电梯也会迟,所以时间一定要充分预备。记著,准时只是下限,早到5分钟才是守时。可以的话,先进洗手间整理衣裳、补妆抹汗。不过刚一进对方公司就找厕所,可能影响印象,厕所位置若不在大门附近,亦不宜到处找,还是看看临近的商场酒吧

    座位等候安排

    接待员带你坐下的地方,未必是会见负责人之处,分清楚等候室和会客室,别把文件全拿出来才知道要换地方,闹笑话!若是走入偌大的会议室,先坐在进门的位置,等负责人入内,才由他带你到适当的位置。

    握手掌握分寸

    一见负责人马上伸出手来──是错的!握手应该由平辈或辈分较高的人先伸手。若有手汗,先假意整理衣服把汗拭干。握手要伸出整个手掌,用力一握,顺势上下微摇。握手不用力,只由对方去握;光伸出手指,没把手掌给别人;握手左右乱摆,都是不礼貌的表现。

    名片谨慎交换

    有没有试过拿错名片,把别处收到的名片送给对方,或者拿出了优待卡?要避免这种尴尬场面,还是用名片夹,把收到的名片与自己要发出去的名片分类放好,随手在名片上记事的习惯要改掉,名片等于是人的脸部,没有人愿意在脸上写字。

    送名片是以方便对方阅读为准,中文一面给讲中文的客户,英文一面亮给讲英文的客户。

    善于利用眼神

    在职场上有一招“肯尼迪总统眼神”非常有效,方法是轮流看对方的眼睛,看左眼、看右眼,再看回左眼,两眼交替注视。据说肯尼迪总统经常使用,最能打动对方的心,若不敢直视对方,看著对方鼻梁、眼镜也是方法之一。

    注意聆听

    见客户眼神很重要,但耳朵更要紧,不听清楚对方说什么,不明白对方想什么,见面便失去意义。礼仪专家赵玉莲有六个字首组语是关于聆听(LISTEN)的:

    L:LOOK,注视对方,试用“肯尼迪总统眼神法”。

    I:INTEREST,表示兴趣,点头、微笑、身体前倾,都是有用的身体语言。

    S:SINCERE,诚实关心,留心对方的说话,做真心善良的回应。

    T:TARGET,对牢目标,对方故意离题,马上带回主题,对方说溜了嘴更要接著上。

    E:EMOTION,控制情绪,就是听到过分言语,也不要发火。

    N:NEUTRAL,避免偏见,小心聆听对方的立场,不要急于捍卫己见。

    离去最后一击

    会谈完毕亦要留心小节,让对方印象更佳。如离开前先把椅子推回原位,这是有教养的表现。客户若送你到电梯前,可把握机会聊天,这是最能显露个人魅力的时刻。

   不可不知的职场礼仪: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了解、掌握并恰当地应用职场礼仪会使你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使你的事业蒸蒸日上。

   职场礼仪的基本点非常简单。首先,要弄清职场礼仪与社交礼仪的差别。职场礼仪没有性别之分。比如,为女士开门这样的“绅士风度”在工作场合是不必要的,这样做甚至有可能冒犯了对方。请记住:工作场所,男女平等。其次,将体谅和遵重别人当作自己的指导原则。尽管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工作场所却常常被忽视了。

  进行介绍的正确做法是将级别低的人介绍给级别高的人。例如,如果你的首席执行官是琼斯女士,而你要将一位叫做简?史密斯的行政助理介绍给她,正确的方法是“琼士女士,我想介绍您认识简?史密斯。”如果你在进行介绍时忘记了别人的名字,不要惊慌失措。你可以这样继续进行介绍,“对不起,我一下想不起您的名字了。”与进行弥补性的介绍相比,不进行介绍是更大的失礼。

   握手礼仪

   握手是人与人的身体接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与某人握手感觉不舒服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那个人消极的性格特征。强有力的握手、眼睛直视对方将会搭起积极交流的舞台。

   女士们请注意:为了避免在介绍时发生误会,在与人打招呼时最好先伸出手。记住,在工作场所男女是平等的。

   电子礼仪

   电子邮件、传真和移动电话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职场礼仪方面的新问题。虽然你有随时找到别人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著你就应当这样做。

  在今天的许多公司里,电子邮件充斥著笑话、垃圾邮件和私人便条,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反而不多。请记住,电子邮件是职业信件的一种,而职业信件中是没有不严肃的内容的。

  传真应当包括你的联系信息、日期和页数。未经别人允许不要发传真,那样会浪费别人的纸张,占用别人的线路。

  手机可能会充当许多人的“救生员”。不幸的是,如果你使用手机,你多半不在办公室,或许在驾车、赶航班或是在干别的什么事情。要清楚这样的事实,打手机找你的人不一定对你正在干的事情感兴趣。

   道歉礼仪

   即使你在社交礼仪上做得完美无缺,你也不可避免地在职场中冒犯了别人。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真诚地道歉就可以了,不必太动感情。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歉意,然后继续进行工作。将你所犯的错误当成件大事只会扩大它的破坏作用,使得接受道歉的人更加不舒服。

一、楞严经讲记

  讲记前言

  这一次我们在扬州市文峰寺开讲《大佛顶首楞严经》这样一部妙法,这是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盛事、妙事、微妙之事、殊胜之事。

  大家知道,在佛门无量经典中,有两句自古以来为一切修行人所公认的说法,叫作「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读这两部经典的任何一部,都能叫你当下成就。诸佛出世,根据时间、空间、众生的习气等各个方面的特点,都讲了无量的法门。但有一部经,十方佛土共议、公认、共尊这是标准经,这是道场经,这就是《法华经》。那么我们今天讲《楞严经》,怎么说到《法华经》了?告诉各位,《楞严经》就是《法华经》。这两部经呢,《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众目归纲。《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是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的方式,一点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也可以,讲「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也是一样。我这是总讲、概讲,再具体到本土而言,佛在娑婆世界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归宗到《法华经》。

  佛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讲:「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不光是我娑婆世界,十方佛土都只有一部《法华经》,其它经是方便说,乃至喻为「诸法戏论之粪」。这在《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有佛金口玉言(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juan除诸法戏论之粪)。那在《楞严经》第四卷讲出:十方如来宣讲了无量的妙法,如恒河沙,只是戏论(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唯有《楞严经》讲真实。

  自古以来有言,「石破天惊说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讲到《楞严经》,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听了《楞严经》使人大开圆解,深叹一口气:哎呀!原来如此啊!我过去修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是白修了,我读了无量的经典都是白读了!因为这部经典彻法源底,把我们当人当下以及所面对的周边环境——从人事环境、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全部说个透彻明了。明白这个道理,深信不疑,你当下成就——不需要等一下,而是坐在这里成就,站在这里成就,跪在这里就成就!不需要离开讲经堂,不需要离开板凳,更不需要等到临死的时候,更更不需要等什么来世,来来来世才成就,诸佛菩萨异口同音。

  那么三藏十二部经大概可以归纳为「八大次第」。今天在这里各自对号入座:在遇到《法华经》《楞严经》之前,你属于哪一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是「人法」。这就是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三宝,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来世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圆满,你的人身就很圆满;其中有差错,你的人身就不圆满。同为人道,为什么有些人富贵、健康、长寿,而有些人下贱、贫穷、多病?这就是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个次第,是「天法」。二十八层天都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修天道是在五戒的基础之上加「十善」。十善是对五戒的进一步圆满——不犯杀、盗、淫这三戒叫「三善」;不妄语又分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qi语,这「四善」。所为「不恶口」,好话要好讲,有些人连好话到他嘴里都变味;所谓「不两舌」,不可以背后挑拨离间;所谓「不妄语」,不讲假话;所谓「不绮语」不讲废话、不讲无聊的话。还有三善,不贪、不嗔、不痴。不贪名闻利养,不对人耿耿于怀,不以下劣心、牛羊眼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乃至坏人坏事。能做到这十善,你可以升到一层天、二层天。

  十善再加未到地定——所谓未到地定就是禅定功夫没有圆满、达到初禅的境界,你最高升到第六层天。这是在欲界天。如果再修禅定功夫,证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以达到第二十四层天。在这四禅之外再加「四空定」可以达到二十五至二十八层天,叫四空天,属于无色界。二十八层天上上胜下下,一层比一层的生命和智慧要殊胜。

  第三个次第,是「声闻法」。修证阿罗汉果位,永远超越六道轮回,连天道都不在。二十八层天的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小则往下界落,重则落到三恶道。它的代表作是《阿含经》,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法门。这些圣人始终保持一个无色的命体,不愿意现肉团相再到六道中来教化众生。

  第四个次第,是「缘觉法」,证辟支佛果位。辟支佛属于中乘,高于阿罗汉。他还可以从空出有,到世界上来度化一些有缘众生,但不像菩萨那样广度无缘众生。其代表作就是十二因缘。我们笼统地介绍就行,在这里不作详细分析。

  第五个次第,叫「藏教」。一般说为是大乘法。藏教修行人发心要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广度一切众生——发的是大乘心,修的是方便行。他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这种般若是小乘般若,从有形有相的法门下手。代表作有《地藏经》《无量寿经》等等。修这种法门呢,永远不能明心见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证的是不了义的大乘果位,因为他不能明心见性啊!他可以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超越六道轮回。祖师说为,一万个人修这种法门,可能有个把人成就。

  第六个次第,是「通教」。通教比藏教有进步,就是常讲的禅宗,他是从空门入手,破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统统判为无明相,是所谓的「见空性」。其代表作是《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等等。这种法门修行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按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这个法门「恒沙莫一,亿劫稀成」(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稀有一人)。能修禅宗证果的人,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这样的根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亿劫稀成」,无量百千万亿年很少有人成就。

  那么与藏教法比较呢,通教修得不好容易落空,变成「空散销沉」,像萤火虫这样的一些众生。它的风险很大,「楞严经」后面讲了五十种阴魔境界。但是修得好也能明心见性。而藏教法门不会落空,最起码来世能得人天福报,但是永远不能明心见性。

  禅宗五祖拜四祖拜了两世。第一世这个五祖已经到了八十高龄,打禅把腿也盘歪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他的法号叫「栽松长老」。怎么得的这个雅号呢?因为他坐在那里端端正正,就像松树一样栽在那里。所以四祖逗他:「太老了!换一个身来!」实际上是看看他有没有这个功夫。好,栽松长老站在那里就投胎,而且投在一个大姑娘的肚子里——人家还没有结婚,你不是给人家惹祸?那个马姑娘因此而被家里扫地出门。那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在投胎,说走就走,而且不需要男女生活就能投胎,你说有多大本事啊!到第二世又来向四祖拜师,大概是七岁,四祖又逗他说太小了。这个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前世来你说我太老,今世来你说我太小,我到底什么时候来啊?」然后四祖给他剃度了,也就是说五祖是带着宿命通而来。就这样的人还必须来求大法呀!你说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神通就怎么样怎么样。鬼都有五种神通。到了阿罗汉才有六种神通——要加漏尽通。这是帮助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啊!

  另外一个著名的公案呢,是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来到大雪山——玄奘法师也是开了天眼啊!看到雪山堆里埋了一个人,于是就把雪扒开,三弹指叫他出定。

  那个人眼睛一睁:「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

  玄奘法师跟他讲:「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了!」

  「那好吧,我再等弥勒佛来!」说完马上又入定。可见他在雪山堆里少说已经埋了一千多年,多说千年、万年、亿年都有可能呐!而且他还准备再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不吃不喝不睡,就在那里禅定,等弥勒佛下世。这种功夫都不过是个外道啊!你说修禅定的人能坐个几天几年又怎么样?这些法门可难了!把这个难字讲在前面,你们后面就知道珍惜那个容易的法门,要不然你还不知道天高地厚啊!

  玄奘法师再次叫他出定,说:「像你坐这个鬼窟窿,弥勒佛出世以后谁来叫你?」「那怎么办?」「怎么办?到唐朝去投胎,我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给你剃度,拜我为师。」

  好,也是跟五祖一样说走就走。后来玄奘法师取经十七年回来以后,找到李世民要查问这个人,某年某月某日王宫里有没有人怀孕,他应该在什么时候生。李世民查了一下没有,最后查到了尉迟恭大将军府中,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花花公子了。所以叫他剃头,「我才不干呢!」唐太宗命令他「代朕出家」,他不敢不出家,可是他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给我一车肉;第二,给我一车酒;第三,给我一车美女——不是要一个美女,而是要一车美女!所以皇帝也犯愁:出家人一个美女都不能有,还要一车美女?于是玄奘法师给皇帝使个眼色:你先答应他再说。就这样,「三车和尚」浩浩荡荡来到了白马寺,而白马寺早有众僧做好迎接准备。当他到白马寺听到钟鼓齐鸣以后,过去世修行的那种自性反应就出来了,当下将三车退回,当生因为授持经藏而成为贤首宗一代祖师,即窥基大师。你们看看授持经典重要不重要啊?

  无独有偶,在终南山有一位道宣律师,持戒极其精严。修到什么程度呢?天人给他送饭。窥基大师就去度他:「听说天人给你送饭,今天我也来尝尝这个味道怎么样。」结果从早到晚天上人影也不见一个。吃不上饭就睡觉吧!那个窥基大师一睡觉就鼾声连天。

  所以道宣律师——所谓「律师」,他是持戒第一啊!第二天早上轮到他做人了,说:「你怎么睡觉还打呼噜?」意思是你看我这个常年不倒单呐!结果窥基大师怎么讲呢?「一个跳蚤飞到你身上你还想把它捏死了,你的嗔恨心从何而有啊!不过还好,最后想到没有伤它的命,你把它扔到外面去了,但是跳蚤给你摔断了一条腿啊!吵到半夜,我根本都没有睡好觉。」道宣律师听他一讲,呆住了:「他明明在打呼噜,我扔了一个跳蚤他怎么就知道?」所以不敢再讲话了。然后窥基大师度他:「你坐这个鬼窟窿没有用啊!我前世在雪山堆里修了几千年,有什么用?」但是道宣律师还不太相信。等窥基大师走了以后,天人给他送饭来了,这时候他埋怨了!天人跟他讲:「昨天来找你的法师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漫山遍野都是天人护法,我怎么敢来呀?」这下他反应过来了。后来道宣律师写了一个《弘传序》,可见,他是不是读《法华经》开悟的?

  第七个次第,是「别教」。这是在禅宗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来修,只能破除十二分无明,不能究竟成佛。这是不是比通教更难修?其代表作是《圆觉经》《唯识》,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是从亦空亦有双门而入。《金刚经》所讲的那种佛相当于《法华经》《楞严经》的初住位菩萨,与圆满佛相差四十一个等级;《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法华佛、楞严佛的境界要低三十个等级。

  第八个次第,是「圆教」。代表作有《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无量义经》,称为一乘大法。《无量义经》是为《法华经》打前阵,《涅槃经》是为《法华经》收尾,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说尽了宇宙万法来龙去脉。人怎么来的?佛、菩萨、天、人、鬼、畜怎么来的?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怎么来的?人我是非、香甜苦辣、种种妄想分别这种意识怎么产生的?明白了万法的来龙去脉,我们再进一步地归纳总结这无量的万法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十方三世到底有几尊佛、几尊菩萨、几个人、几个鬼、几个天、几滴雨、几片风……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当下了生脱死,成分真即佛,永远不落六道轮回;往上不封顶,从住位菩萨到地位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可以当下一念就成就,乃至于个别的像龙女那样成为究竟圆满之佛。

  修圆顿大法,无量劫无量次第之功德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就看听经闻法的思维观照如何、你的心态如何;而且,即使你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你只要明白「如来藏」的道理,如恒河沙数的罪恶一笔勾销。即使地狱境界现前,你可以当下变地狱为佛土,这叫「带业往生」。只要悟了,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一个不漏、一个不卯,这是不可思议的大法呀!

  我写了四句诗,大家看到了吗?「稽ji首恭闻惊天法」,这是惊天动地的大法呀!「六动一时法眼明」,所谓「六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以后当下震动。震动什么?把我们的无明烦恼、邪知邪见震动为菩提,震动为佛知佛见。「法眼明」就是明心见性。这些是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反反复复金口强调啊!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师父在这里说的法。我对天明誓,我讲一切法都有佛金口玉言为证。

  一定要十分地珍惜这场法会,《法华经》《楞严经》在十方国土都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连佛都不轻易开示这样的大法。《法华经》讲:佛不轻易讲《法华经》;《楞严经》也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我们今天有幸在这里开讲《楞严经》,诸位要珍惜!你们可以把过去最恭敬的祖师大德也好,注解论著也好——哪一个人讲《楞严经》讲得最好的版本,随身带过来。我讲到哪一段,你就对照哪一段,你看我讲错了没有。

  由上看出,在前面讲的人、天、声、缘、藏、

  通、别这七个法,都非常非常难修证!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可是你很难圆满。你要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更不要说阿罗汉身,更不要说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想想看,它那么难,《法华经》《楞严经》这么容易,一念就成就,是不是?前七种方便成功的比率那么低,万分之一、亿分之一、无量分之一,而《法华经》《楞严经》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有些同修还带有各个法界里的众生——通常说为附体——这些众生来了也是当下成就!再从成就的时间来看,前者须历经无量百千万亿劫,后者则只需当下一念,这是帮我们选择最佳最快的法门来成就佛道。

  毋庸置疑,《楞严经》的地位不可思议。有些同修可能要问:为什么佛没有一开始就讲《法华经》《楞严经》?为什么要绕大弯子?为什么绕大弯子的时候讲这部经也是第一,那部经也是第一?我们就要从中深刻地理解、体会佛的良苦用心。这是由于众生的福报所决定。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一般来讲,这片国土起码已经有几万年乃至几亿年的时间没有佛法了。你说佛一开始来讲:这个泥巴也是我,压块也是我,所有人都是一个人,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泥巴也是瓦块,瓦块也是树木花草,树木花草也是风云雨雾,风云雨雾也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也是观世音,观世音也是白骨精,白骨精也是牛——谁相信啊?

  有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给大家听一听:

  越南的一个新科状元被派往西方去考察,回来以后向国王汇报了三件事:西方国家这个水很好玩,在墙上有个什么东西一拧,水就哗哗地流下来了——实际上他是不是讲自来水啊?可是当时越南没有自来水的概念呐!所以他没有办法打比方,他讲自来水国王也听不懂。国王一听就烦恼了:朕以为你是个老实人,叫你去考察,怎么还学会打妄语?水一定要从井里往上提,墙上怎么能有水流下来?他又讲第二件事:西方那个牛真是奇怪,人不是骑在牛背上,而是坐在牛肚子里,用脚一蹬,那个牛跑得比我们这个牛不知道要快多少倍。国王又不高兴了:人怎么可以钻到牛肚子里去?认为他这是打诳语。他实际上讲的什么?汽车。他又讲第三件事:西方人讲话可好玩了,对面看不见人,拿起个什么东西,对着它说话,里面还就有人讲起话来了。三件事情一讲完,国王下令把这个新科状元杀头。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

  诸佛出世,如果一开始就讲一乘法,修行人可能要被吓死了。所以佛逗机观教,讲了无量的方便法。三藏十二部经,比如说行善积德、持戒,都叫世间善法。修世间善法能得人天福报,乃至能证阿罗汉果位。外道最高境界一念可以看到八万大劫内的时间、空间、万法的变化。比如天人鬼畜怎么变成树木花草,泥巴瓦块又怎样变成妖魔鬼怪,都可以看到。不要一提到外道就汗毛直竖,世间法讲外道特指强盗土匪、坏人坏事,佛法里讲外道仅仅是因为他不究竟而已。

  佛法是讲真,不是讲善,不是讲恶,但是真已经包含善和恶。它圆融一切的万法,归于当人当下一念。简单说来: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时间,东南西北、上下十方无量的空间,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树木花草等一切的有情无情万法,我们耳闻、目睹、深受,包括打妄想想象到这一切的一切,你以为有多少人啊?就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念,叫「一真之人」。

  一个念可以变化出无量的万法。如人在梦,梦中境界千千万万,都是梦人一念变现而已啊。佛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从梦中醒来。你对此深信不疑,现在就了脱生死,不要等到下课。《楞严经》就是讲啊:「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卷七)「何籍劬qu劳,肯綮qi修证?」(卷四)。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想成为像我释迦摩尼这样的圆满佛都易如反掌啊!有什么困难!?可是无量劫以来无数人修无量法门,把成佛看得比登天还难。不要说成佛,你说哪个明心见性了,他还要跟你拼命——他不承认,还攻击你,他不服气。这是众生本能的嫉妒心。所以诸佛感慨万分呐!众生都是冤枉受苦,冤枉轮回。众生本来是佛,跟佛一样——跟佛一样还是方便说,所有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哪一个不是阿弥陀佛,没有哪一个不是牛魔王、乌龟王八蛋,没有哪一个人不是哪一个人,没有哪一部分人不是哪一部分人。这叫圆顿大法,无修无证,不立阶梯,一步登天。许多念佛人只知道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念佛法语,却不知道大师一生开示的精华就是四句话:「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以上讲了八大次第,讲了诸佛开示三乘法的良苦用心,那么该怎样受持《法华经》呢?有些修行人疑惑:佛当年是从小法讲起,再讲中法,后讲大法;你们凭什么上来就受持大法?《法华经》《楞严经》是大菩萨修的法门,你们有什么资格修行?这些话看着是不是很有道理?迷惑了很多人啊!这个问题要搞明白,不把这个预防针打好,很多人可能半途而废。

  讲正法,必须据理力争。第一,《法华经》讲到,日月灯明佛出世是不是依次讲了三乘法呀?佛陀灭度以后,他的继承人是妙光菩萨,是不是像日月灯明佛一样依次讲三乘法?没有。他一开始讲的什么经啊?《妙法莲华经》。第二,大通智胜佛示现成佛以后也是先讲小法、中法,再讲大法;那么大通智胜佛入定以后,十六王子一开口讲的是什么经呐?还是《妙法莲华经》。第三,在《法华经•见宝塔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对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菩萨、天人大众发出了号召:在末法时代——特指末法时代,哪一个菩萨能够承担如来家业、弘扬《法华经》的,你给我站出来!是不是这样讲的?他有没有讲这个末法时代任何人都要像我一样,先讲小法、再讲中、再讲大?而且在〈药王菩萨本事品〉嘱托药王菩萨护持《法华经》。

  从这三段佛经的文字根据,我们是不是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佛出世就是为了《法华经》能够久住于世。所以他讲完《法华经》,即化缘已毕,最后嘱咐弟子继承下去,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也意味着:我灭度以后,你们生生世世只可以弘扬《妙法莲华经》!就如同国家宪法一般——五十年代的宪法,六十年代修改了,你能不能再去翻五十年代的宪法?九十年代修改了,你能不能再执行六十年代的宪法?

  所以,对于想要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来讲,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尊重事实,尊重真理,放下过去所修的一切法门,把《法华经》《楞严经》受持好。正如文殊菩萨在《楞严经》所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成佛,「性」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无非是受持「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在这个前提之下,把无量法门作为明心见性以后助修的高级法门,用来增上品位,成就圆满之佛。

  下面简单地来介绍一下《楞严经》的来历。据记载,《楞严经》最早先是藏于龙宫。有一次,龙树菩萨到龙宫说法——龙树菩萨的记忆力跟阿难几乎是无二无别,他不多久功夫就看尽了世间所有的书——后来,他在龙藏中看到了《楞严经》,叹为稀有,便默诵而出,后传至皇宫。《楞严经》由此被古印度视为国宝,藏于国库,禁止外传。

  后来,印度一位和尚见到智者大师,谈到一心三观,对此大加赞叹:你这个止观与《楞严经》的意旨非常相似。所以智者大师为此建了拜经台,每天都要跪在那里向西方祈祷,希望《楞严经》能够尽快传到中国。这一拜就是十八年,遗憾佛是,智者大师往生前也没看到《楞严经》。

  不久,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谛法师,想把《楞严经》传到中国,不料出关时被守边官员查获。但是,大师弘法之心反而更加坚决。他用一种极细的毛毡,把《楞严经》写在一种细布上,然后把胳膊剖开,把《楞严经》藏进去后再用线把胳膊缝合起来,方才得以出关。法师乘船来到广州,正好当时房融宰相被贬谪在广州,就和其他人等聚在一起把《楞严经》这部伟大的经典翻译了出来。

  今天想一想《楞严经》的这个来历,我们应该作何感慨呀?自古以来,《楞严经》被称为天书。现在世界上也有些人在讲《楞严经》,我没有全部了解,其中圆瑛大师、交光大师做的注解基本正确。那么关于《楞严经》呢,我给大家许愿:每一个人都能听得懂,每一个人都能大开圆解!为什么?因为《楞严经》就是我,就是你,就是讲我们的心。真正把楞严经听懂以后,你才知道原来《楞严经》最简单,其它的经典最复杂。你过去认为其它经典简单、一读就懂;读懂了《楞严经》以后你才知道,过去都没有懂,都是打妄想,都是依文解字;你才知道你过去读了那么多经,一部经都不懂,一句经都不懂,一个字都不懂,你连一撇一捺一点都不懂!相信不相信?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吃饭穿衣走路你都不懂,你吃的是饭吗?你穿的是衣服吗?你走的是路吗?统统都是邪知邪见。我讲是饭在吃你,我讲是路在走你,对不对?你去想。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拒绝惊天动地的大法,而去打妄想。一个人这一生如果把一部《楞严经》圆满地听完,你生生世世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没有边没有际,十方佛土任你去留。

  同时,听这样的大法人越多越好,来一个成就一个,来两个成就一双,只问你来不来。《法华经》讲了:你劝一个人来道场听经,哪怕听一会儿,功德智慧暂且不论,你来世的福报就是做天王,比我们现在当国王、将军、元帅是不是美得多?比我们当大老板发大财是不是更美?何况有些人还在打工,先把大福报捞到手再说。你让半座:「哎呀,我们挤一挤,两个人位置三个人坐,坐这儿听经。」只让半座,你来世就是玉皇大帝。《法华经》是不是这么讲的?领众修行的人,功德不可思议!

  在开讲这部经典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说明:古往今来的法师对于讲经都有一定的仪轨仪式,最典型、最著名、最普遍、流行最广的要算是贤首宗「十门开启」以及法华宗「五重玄义」。跟大家讲,种种的开讲仪式,无非是为了作一个开堂白,介绍介绍大体的情况、重点要害等等,而且这种仪式一般说来很细很长。

  当年智者大师按照五重玄义讲《法华经》,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我看贤首宗的十门开启比五重玄义还要复杂。讲法要对机,根据末法时代众生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特点,如果按照祖师大德那种讲法,我怕一部经讲不了几天,人就都跑光了。因此,我们对佛法的教育也要来一场变革。你与圆顿大法见面,三两句话就成就,没有什么好拖泥带水。

  那么,这次教学采取两重方针:第一条方针是横向综合。即法华道场以《法华经》《楞严经》《心经》和《阿弥陀经》作为道场指导经典;第二条方针是纵向综合,即采取教、禅、净这三个次第深入开展。

  具体展开,从横向来看,这四部经典分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一心三藏」的本体。《法华经》是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是纲举目张,一点一滴、一撇一捺、步步深入,展开《法华经》之纲,详细具体开示宇宙人生真理;《心经》是把《法华经》《楞严经》从性、从理这个角度,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体;《阿弥陀经》最滑稽,它是从相上秘密地、含蓄地、采取瞒天过海的方式来暗示「一心三藏」的本体。

  《阿弥陀经》自古以来被说为「法华秘髓,华严小本」。我讲《阿弥陀经》跟任何人讲法不一样。什么叫「一心不乱」?什么叫「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什么叫「饭食经行」?你听了以后,思想会大解放!你到时会发现,三藏十二部经无非是一部《阿弥陀经》,无非是一句「阿弥陀佛」,无非是一个「如是我闻」。十方万法,上至诸佛菩萨,下及天人鬼畜,旁及泥巴瓦块、树木华草,无非是一个「阿弥陀佛」,无非是一部《妙法莲华经》。点点滴滴无非是一句「如是我闻」啊!

  纵向上的方针。第一条前面讲了是横向上用圆教的四部经典共同印证,《法华经》、《楞严经》、《心经》、《阿弥陀经》,这是横向方针。下面是正文:

  从纵向上来看,佛法里无量法门——自古以来有什么净土啊、禅宗啊、教下啊、密宗啊、相宗啊等等等等,堪为无量法门。其实,只要明心见性,一切法门都是一个法门!佛法就是万法平等,问题是你有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前你讲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统统是无稽之谈。小孩子哭着要吃一个饼饼,老妈到处找,怎么样买不到一个饼饼,买了一个团团回来了。小孩子还是哭,老妈心生一计:把团团往桌上一放,用手一压,压成个饼饼,小孩子笑起来了,高兴了。饼饼和团团是不是一个东西啊?要明白。没有明心见性之人开口就是错,他还自以为是。

  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第六卷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想成佛首先要明心见性,在此前提下一切法门都能成就。《法华经》《楞严经》采取欲高先低、欲擒故纵的方法,把其他一切的法门统统判为戏论法,看上去杀气腾腾、贡高我慢,其实真正听懂以后,你才知道这是个慈悲法门。你一旦明白了什么是牛屎狗粪,它当下就是诸佛菩萨,当下就是「妙法莲华」,你信不信?因为所有的万法都是我们当人当下一个念之所变现而已。

  鉴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采取教下、禅宗、净土三位一体的方针,从教入禅,归宗净土,这是总体原则。我们这个「从教」不同于「教下」的专门把无量经典展开来研究;而是要利用教下的精华,把它最关键、最核心、最要命的部分提示出来,明白宇宙人生真理。很奇怪的是,当我们在教下的基础上明白了佛法真义,你当下就是禅定——把你禅在「一心三藏」,把你定在当下一念,叫即教、即禅、即定、即慧、即戒,这就叫「圆顿大法心地法门,一修一切修」。到了当下禅、当下定的时候,你当下即是「阿弥陀佛」,即是「极乐世界」,即是「往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千口共认。

  印光大师讲:「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闻」,门字里面一个耳朵,这是表慧耳、表心闻,而不是耳朵听。也就是说,你真正听懂了《法华经》,当下就是佛,你的境界、你的地位可以跟等觉菩萨并论。

  看上去教禅净是三个次第,其实教、禅、净可以成就于一时,成就于当下,成就于一念。圆顿大法心修法门历来为一步登天,不立阶梯、当下成佛。这是从纲领、原则上来讲;如果从方法上来讲,就是八个字:「依文解字,会相归性」。如果再加它的妙用,叫「立竿见影」,十二个字。

  鉴于众生的习气和好奇心,我们讲经不能离开经典,离开经典他会怀疑你,不知你所讲从何而来。所以不仅不能离开经典,还要按照一般的凡夫的心态,按照世间人那种逻辑思维的方式来解释表面文章,叫「依文解字」。你不这样的话人家会怀疑你是歪门邪道,即使你讲的真的,人家没有办法相信。讲经说法的法师必须按照这样的原则:你讲任何一个法,必须要有佛之教诲为依据。

  「会相归性」,是在依文解字以后,透过现象看实质。怎么看实质?我这个拳头变现为手掌以后,你讲一加一等于二,这就是依文解字,怎么叫会相归性呢?我讲一加一等于一、一加一等于五,对不对?这叫会相归性。你能不能归性?一是不是还是个拳头?这里二是不是还是个拳头?五是不是还是个拳头?你怎么讲它都是一。整个宇宙万法就是拿手好戏。在梦中梦到老爸老妈,还梦到一条狗、一只猫,这四个东西是不是你一个人啊?这就是会相归性。明白了这个道理,刻骨铭心、深信不疑——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当下就成佛。这就叫「立竿见影」。

  整个教学的次第、讲经的原则和方法就是这样,大家能不能认可?这个方法至简、至易、至快。根据十多年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在座的各位,这一次就是对这个法门以及它的教法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检验。

  下面开始讲经题。常流通于世的有三种:简称《楞严经》或者《大佛顶首楞严经》,全称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解释的时候按照全称展开,最后总体概括:

  第一个字:「大」。这个「大」字不可以用世间法、用对待法、用凡夫的心态来解释:哦,这个苹果比葡萄大,房子比苹果大,地比房子大,天比地大。讲真实义,这个「大」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大」。首先从大字的字形字相来观照。谈到字形字相又必须作一个重要的说明:中华民族的汉字是象形字发展而来,是结构形字——比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等等。那么这种结构形字真正体现了诸佛对汉字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大」字,「一」字加一个「人」字。一个人从相上来看,在宇宙连一粒小小为微尘都算不上,可是它的字义是大。这个也就回答了我之前提出的问题:十方三世森罗万相、千变万化,到底有几尊佛、几个人、几个天、几条狗、几个太阳、几个地球?这个「大」字回答我们,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就是一个人这叫「真人」,我们这里都是「假人」。你明白了假人当下你就是真人。所有的假人都是一个真人,泥巴瓦块、风云雨雾都是一个真人,所有的真人都是一个假人,怎么样讲都是对。大根机之人、大智慧之人,就这么几句话他就成就,深信不疑。一个「大」字,一人之相虽微妙至小,其义其法却无量无边,遍周沙界,贯通三世,就是一个「大」。

  下面我们再分别从时间、空间、万法之量、万法之相这四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照我们的本来面目怎样体现出一个「大」。

  从时间上来讲,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地球人是不是都认为一天比一个小时长,一年比一天长啊?这个时间呢,往过去世看无边无际,没有开始;往未来际看无穷无尽,没有结束。不要说凡夫,就是修行之人都还在执著时间。昨天就是昨天过去了;未来就是明天,还没有到;现在就是当下,念念分别。这就是我们的同分妄见。现代科学已经意识到,时间是人类的一种错觉,但没有办法突破时间的束缚,除非他变成明心见性的科学家。讲科学,是把它局限于世间法来认定。那么也有种种的奇迹出现,说明我们的心可以超越时间的束缚。

  许多人往往在梦中、在定中就能知道未来几天、几年、几个月的事情。或者梦到未来的事情,几天以后、几个月以后、几年以后,就真实发生了!我在讲经的过程中讲这么几个典型的事情。在太原有一位居士梦到自己的嫂子死于车祸,梦到的她哪敢讲啊?半年以后果不其然。有一位比丘尼梦到娘家六个侄儿玩火,五个被烧死,一个人被烧伤逃出来,三个月以后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是梦到未来的事情。

  我记得在学校的一次考试,大概是起床之前梦到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考物理啊,高中物理不是有一个加速度吗?梦到我把加速度后面的2(平方)忘记了,加速度变成了速度,老师咬咬牙扣了我五分,本来可以扣一分。为什么呢?他把我训了一顿,说我太狂妄,没做到十分钟就要交考卷,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样子。我起床后,果然老师瞪着眼睛把我叫过去,旁边坐的其他几位老师一个都不少。我当时就感到奇怪,怎么提前梦到了?你看这个妙不妙?

  那么自从我登台讲经以来,在全国大概有五个道场,或居士,或出家人,提前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还有提前八年,或梦中、或定中,就看到我在这个道场讲经,什么样的寺庙、多少人参加,最后出现的跟所梦的一模一样。五台山宝华寺一个寅林老和尚99年端午节往生,他对弟子们讲:我往生以后三年,太原就有法师来传大法,讲《法华经》《楞严经》,你们要去护法。99年来讲我还没有剃度啊!我剃度很晚,我01年才剃度,是年老的小和尚。可是我就是02年去讲《法华经》《楞严经》。太原地区讲《法华经》《楞严经》没有第二个人。你说这是什么问题?所以时间有没有一个准啊?没有呐!

  我们一个念可以变现出过去现在未来。至于一个念怎么样变现出时间的,后面讲到「一时」的时候再解释,大家先不着急。

  在盘腿打坐的过程中,一般地能够达到两个小时以上的人,他必有灵感爆发。几个小时感觉就是几分钟而已。窥基大师前世在雪山打坐,他眼睛一睁,就问玄奘法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实际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多年了,说明他在雪山里禅定最少一千多年,是不是?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活在当下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

  从时间上来看,这个「大」是不是把大小、不大不小、无大无小、有大有小统统圆融为一个东西?它叫「大」吗?它当下就是小,它当下就是不大不小,它当下就是有大有小。有大有小、不大不小是不是都是它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首先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感。你懂得了有来世,懂得了不生不灭,你现在最起码是初果罗汉。初果罗汉永远不落三恶道,往上不封顶,乃至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说不准啊!

  可见听经闻法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舍利佛、憍陈如大根机之人,耳朵过一下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因为他就修这个心,深信不疑。钝根之人修阿罗汉要七返人天,乃至证到三果罗汉以后,为了证四果罗汉还要修二十万大劫——一个大劫少说五十二亿年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想想看,你要不要来听经闻法呀?从明心见性开始,才能真正上路,这是特对初根机之人而言。现在搞反了,认为初根机之人、刚修行人要从方便法慢慢来,这是颠倒!《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成佛太简单了!这佛不是在鼓励我们更不是在安慰我们,更更不是在恭维我们,佛是在讲真实语。真人讲真话,要明白啊!我们何必要去受冤枉苦啊?

  第二,从空间来看这个「大」。你问一个凡夫,我们的心在哪?他会说:在我们的肚子里。没有哪个会讲在肚皮外面,或者我的「心」在这桌子上,谁会这样讲?人呢?人在房子里。谁也不会讲房子在我肚子里,我人在房子外面包着。房子在虚空里,是不是都这么认为啊?

  有一位官员问禅师,说「虚空包芥子」一听就懂,而「芥子包虚空」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呀!禅师反问他:你们读书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啊!你脑袋不就是这么大嘛,怎么装下这么多书啊?官员很有智慧,一下明白了。现在坐在这里,你能不能把文峰塔想起来?可你脑袋只有这么大呀,文峰塔那么高大,怎么就装进来了?要开智慧啊!那么坐在这里,你能不能把家里一张沙发想起来?

  世间有一句训斥:「你这个小东西没大没小的」。这叫歪打正着。就是没大没小啊!哪有大小?但是我们的心可以示现大小,这是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角度来观照这个「大」。

  再从数量的多少来看。比如在梦中梦到无量的人、无量的事、无量的山河大地,是不是?那么做梦的你,有没有增加一丝一毫一斤一两啊?醒来以后梦境消除,你有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一斤一两?多多少少都是我们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啊。我们往往把「多」与「大」联系在一起,把「少」与「小」联系在一起。可是以做梦为例,大小、多少没有区别。

  有的人对梦不敢相信,那么再以心为例子。翻译《妙法莲华经》的法师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随母进庙烧香拜佛,他在外面把大殿门口的千斤宝鼎一手托起,如同玩纸人一样,其他人吓呆了:哎呀!这个小孩力气这么大啊?这个大宝鼎我们十个人也抱不起啊!当鸠摩罗什听到他们的讲话后脑袋里就有了重量的概念,以致这个宝鼎也随即唰地一下落地。他这时再两个手来推宝鼎,它却纹丝不动。由此这个七岁的小孩当下开悟。重量大小是不是我们的妄想执著?那个重、那个轻,那个宝鼎是不是还是一个东西?一念前一念后,天地之别,天地之别的东西还是一个东西。

  再从万法之相来看。大概是05年,我到山西阳曲县传法。一位69岁的老居士向我请法:「师父啊,有一个事情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我有一天按照墓林僧划道道念阿弥陀佛,念到九点多一片光亮。我老婆从门外进来叫了一声:黑咕隆咚的,你在干什么啊?老婆这一叫着实把我吓了一跳,眼前当下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了。」这也就是说,连白天和黑夜都是假的。白天黑夜是不是有形有相啊?我们的心有没有白天黑夜?在《楞严经》叫「同分妄见」。在《楞严经》第五卷,二十五位菩萨各说圆通法门:月光童子修水观,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肉团变成一团水;虚空藏菩萨修空观,到了一定的境界肉团消失,变成无形无相的虚空。从这个肉团身就要明白,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想在起作用。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皮肉筋骨,所以要吃得好、要穿得好,这里还要描得好、那里还要挂得好,就是对这些东西执著,叫我们不能出六道轮回啊!那么讲到这里就明白了,白天是不是就是黑夜?有形有相的肉团是不是就是无形无相的虚空?有形有相的肉团是不是就是有形有相的水火?全在我们一念心。

  要开智慧啊!为什么顺治皇帝放下江山当和尚,能海将军放弃功名来剃头?因为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明心见性之人、破除烦恼习气之人,叫「那伽常在定」,他「和光同尘」,可以自在无碍地变现万法。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修行各种各样的法门,最后变成鬼、神、仙。即使二十八层天,层层天都会腾云驾雾、排山倒海,但是福报满了以后仍然要往下落。

  我告诉各位一个秘诀:种种神通不需要修,都是各自本有。你一旦断气,在中阴身内,每一个人都可以上天入地,千变万化,无所障碍。但是好景不长,只有四十九天,对有些人可能只有几天、几个小时,此间他会被各种境界所转,不是落到鬼道就是神道。

  看了《楞严经》后面讲的五十阴魔境界,你会不寒而栗,倒吸一口凉气!那种神通还叫走火入魔。而现在所谓的那种小小的神通,讲你走火入魔都还是抬举你,可不要不知道天高地厚。修行人特别忌讳以神通来度人。但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可以示现神通,护法的正神可以用神通来帮助人、成就人,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是从四个角度来观照这个「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每一个人都能千变万化。梦中想要解手,就冒出一个厕所,是不是你变出来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变啊?因为做梦时,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闻,就剩下一个梦中独头意识。相对于白天无量的妄想,它就变成了一个妄想,明白吗?修行的目的是要去除纷飞的妄想,把我们的心由外到内归于清净。一旦归于清净,你就会灵感爆发。为什么道家能够肉团身飞天、腾云驾雾?无非是减少妄想,加一定的功夫培训。

  经题的第二个字,「佛」。我们仍然先从「佛」字的汉字结构来看。讲到这里,为了防止有些同修讲:哎呀,你这个人真会强词夺理,真会狡辩!明明一个汉字,你怎么就变出那么多理来?大家要深信不疑:中华民族汉字传统得到诸佛特别加持。为什么这样讲?不是我们想当然呐!诸佛出世之前必须在兜率陀天内宫,也就是在弥勒内院观察四千年(人间几亿年)——就是观察佛将来在哪一片国土、在哪一个王宫投胎,出世以后哪些菩萨来护法,要组织多少场法会;再一个就是研究灭度以后佛法在哪一片国土生根、盛行,哪些菩萨来传什么法,无非是这些。也就是说佛准备第八千次于娑婆世界示现的几亿年之前,就早已经做好了种种安排。中国的汉字文化,据说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是不是佛有备而来?建国以后进行汉字改革,有些汉字改革以后更加能够体现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是不是佛在冥中加持?要作这样的观照啊!

  在这个前提之下,来开示这个「佛」字。「佛」字全称佛陀耶,由印度语音译而来。它的结构是,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佛的弟子叫舍利弗,舍利弗又叫什么?舍利子。「弗」是梵语音译而来,就是「子」的意思。「人」字,一撇一捺,一撇就是我们的相,一捺就是我们的性,透过一撇之相你能看到一捺之性,一个真人、一个假人。而真假是一个人,是不是「人」呐?那么这个「佛」,「佛」是什么?「佛」是人子啊!单人旁那个「人」是无分别法,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人;单人旁边「弗」表这个「子」,无分别不妨分别,这是表因缘法则——成佛要在人中修成,成佛必须在人道。所以,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那么这个「弗」,与「否定」的「否」是不是一个意思呐?这又涉及到一个修行次第的问题。怎么样修行?就是在否定——否定错误的思想、否定错误的语言、否定错误的行为。成佛就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把我们一切的烦恼习气破除,在佛法里叫一丝不挂、一无所有,你当下就成就了一切的所有,这就是辩证法门。听经闻法就是破无明、证菩提,就是在「否」——我们要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破除我们的迷惑颠倒!

  把这个「佛」字按照这种汉字结构这样解释,你们能不能认可?就是这样啊!不要有任何怀疑。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正法在中国。中国的正法在哪里啊?读了《法华经》你就懂了,在哪里啊?就在《法华经》。什么地方有人受持《法华经》,正法就在哪里。除了《法华经》《楞严经》,任何一部经典不能代表正法。要「依法不依人」。

  下面我们从如来十号来观照这个「佛」字。他不是讲一个释迦牟尼,也不是讲个什么阿弥陀、观世音,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你如果把「佛」就说成是个释迦牟尼,说成是阿弥陀,我们是凡夫,《金刚经》怎么讲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见都见不到如来,能不能成如来?听经听到这里啊,你要倒吸一口凉气!我这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生生世世都在干啥呀?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多如马毛」啊!不是多如马毛?讲错了,是「得道者凤毛麟角」。只有听闻《法华》《楞严》大法的人才是「多如马毛」!为什么!马比牛大嘛!受持《法华经》《楞严经》的菩萨,我们承担着挽救如来家业的重担,都要发如此大心。

  下面我们从如来十号来解释这个问题。有一本经叫作《佛说万佛名经》,在这本经里呀,佛列举了一万一千一百尊佛的名号,分别从一万一千一百种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明白什么是佛、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可是由于我们地球人的心量太小,所经历的时间、空间太小,他没有这个心量来观照。为什么这么讲啊?我们地球人寿命不过百岁、身材不过八尺。即使我们在人均寿命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身材可以达到几百米甚至几公里,但是与其它佛土的众生相比,我们仍然是个小爬虫、是个短命鬼。佛在《法华经》介绍其它佛土众生的寿命动不动就是无量百千万亿年阿僧祇大劫,身高动不动就几千里高、几万里高、几千万里高。所以佛有一本经叫作《观无量寿经》,你地球人去观一观,十个人里有九个半恐怕要观出心脏病来,你没有办法观。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时间、空间太小——时间来讲,寿命不过百岁;空间来讲,这么个小爬虫,他再蹦很少有蹦出本省的人,更不用说能蹦出地球到太阳系。这个法是真的。有些人不相信:人均寿命还有八万四千岁啊?还有几公里高啊?这是真的。

  大概在二十年之前我看到一本科学考古杂志,上面有一个考古之迷,是记载在四川青城山挖掘出一具古尸骨,大概长十几丈,相当于几十公尺长,旁边还有木头的痕迹。专家后来分析得出,在几千万年以前四川青城山是在海底,渔人出海打渔葬身海底,几千万年以后海底变成高山,那这个人尸骨变成了化石,但科学家很难分析出,那个时候人怎么那么高?可这是事实啊!那么按照佛法来观照,我们是不是应该相信那个时候可能人均寿命就是几万岁?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讲这一万一千一百种佛号。由于地球人心量小、见识短,所以佛把一万一千一百种佛号又浓缩概括为一千种佛号,也就是常说的将会在贤劫出世的千佛之名号,这本经叫《佛说千佛名经》。其实这一千种佛号也好,一万种佛号也好,都是佛试图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解释宇宙人生真理。现在有不少的寺庙在拜万佛忏、千佛忏——可能拜万佛忏的不多,我们慈航净苑是每年一度拜万佛忏。你即使不懂,只要能拜一次万佛忏,可能你这一生一世就会平平安安。唸佛拜佛不能了生死、不能开智慧,但是能够得到很大的人天福报。这个不要怀疑,它也是一种方便接引。可是这一千种佛号,特别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地球人仍然不能接受,佛一不做二不休,最后归纳为十号。

  我们要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良苦用心、慈悲用心,以这十种佛号集中体现一万一千一百种佛号的精华。这十种佛号,你把其中的任何一种佛号搞明白,当下成就了生脱死!成佛没有那么什么好复杂的事,就是一念悟而已!

  如来十号,第一个就是「如来」。有些菩萨曾经问我:是如来佛大,还是阿弥陀佛大?我告诉他,所有的佛都叫如来佛,所有的众生都叫如来佛,所有的泥巴瓦块都叫如来佛,无非是迷悟之差——迷中的佛、悟中的佛、自在的佛、被束缚的佛而已啊!那么我们现在给「如来」来个一锤定音:十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皆从「如」而来;十法界没有一法不是「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换句话说,从「如」而来,从「如」而去。既然是从如而来,从如而去,是不是没有来去?不动道场,周遍法界。

  下面我们分别从打官腔、对比法、打比方这三个角度来理解「如来」。

  首先打官腔。按照别教、通教的分别法,把「如」说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把「来」说为我们的假面具。在诸佛菩萨、天人大众乃至虚空世界、山河大地、风云雨雾出现之前,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就是一个灵体,这个灵体无形无相,什么都没有;他什么都没有,而又灵灵不昧,他就知道自己可以现天、现人、现鬼、现畜生、现佛、现菩萨、现风、现雨。这个法在第四卷会作详细开示,这里只作简要概述。在万法假面目出现之前,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纵横方圆、大小多少就是这个东西,叫「空性」。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阴、非阳、非有、非空、非多、非少……非一切,在《楞严经》叫「离一切相」;可是它可以现阴、现阳、现有、现空、现多、现少、现一切,在《楞严经》叫「即一切法」。

  那么,在天地万法出现之前,我在哪里,你在哪里,他在哪里?其实那时我们都共一个灵体,什么相都没有。可是他刻骨铭心地知道我们是真实存在。这里没有飞机大炮,没有坦克汽车,没有电脑沙发,可是我们心里有没有?对眼睛看来讲是「离一切相」,对心来讲是「即一切法」。这个法妙啊!禅宗就是强调破一切相见空性。他这种「见」是通过坚强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毅力就这么定在那,把对外面一切的观照全部收回,往里集中集中……把无量的空间就集中在这一个点,这一个点这个时候什么念都没有,但是就知道自己是存在的。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到最后灵感大爆发,风起云涌,见一切的万法都是由我们自性本心所显现。法,毫无疑问是妙法:可是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妙人又当别论。法是妙法呀!可是这个法门百千万亿人难有一人,百千万亿劫难有一人成就。

二、郜元宝:在汉语中理解汉语

  音本位与字本位--在汉语中理解汉语

  郜元宝

     一

    任何关于语言的追问都不能离开语言本身,否则就是谈论某种子虚乌有之物。追问语言的本质如果还并非完全荒谬,其决定性的前提乃是我们依然生活在语言中,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在语言中理解语言,比如我们就只能置身于变动不居的汉语世界来理解汉语。

    在汉语中理解汉语,就是要听汉语说话。

    汉语确实一直在说话,一直在暗示着中国传统独特的"语言之体验"。比如,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始终是语言本身的一个难解之迷,而在这方面,汉语就说出了许多。

    现在中国高校中文系的汉语专业,为求齐备,一般皆称作"汉语言文字学",据说这个名称源于章太炎改中国传统"小学"为"语言文字之学"的倡导,但太炎所谓"语言文字之学"是统起来讲"语言"和"文字"的,他认为传统"小学"发展到近代,于音韵、文字、训诂三门依然各有偏重,而事实上这三门学问各自研究的对象已经密不可分,因此应该合而观之,"合此三种,乃成语言文字之学"(《国学讲习会略说》),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字学"实际上是将语言和文字分而治之,其所依据的理论背景乃是西方近代割裂语言文字为二物的潮流,语言不是文字,文字不是语言,语言学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文字,不容混淆。通过模仿西方现代语言学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对语言和文字之关系的理解,与章太炎当初提倡用"语言文字之学"代替"小学"的精神并不相合。

    目前"汉语言文字学"的理论基点,是把语言和文字分开,具体说来,就是把"汉字"从"汉语"的整体概念中驱逐出去,仅仅将"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一种无关乎汉语本质的游离性与工具性的存在。

    传统"小学"虽然在具体研究中区别语言和文字,但因为"小学"并没有一个西方式的以语音为中心的整体性语言概念,所以被分而治之的语言和文字在学者的观念中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整体当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方的"语言"概念输入以后,中国传统对语言整体的模糊想象被改造为德理达所谓以"语音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清晰的语言概念,在这个清晰的语言概念中,原来不可分割的语言和文字不得不拆开来,其中语言(汉语)是根本的,本质的,文字(汉字)则是非根本、非本质的。

    关于汉语的这种新的整体性想象以及由此获得的汉语概念,显然来自西方,有别于中国传统的"语言之体验"。汉语称写下来的文字为"文"(花纹交错的意思,《左传 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为"名"(指称事物的标志或符号,《周礼 春官 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为"字"(许慎《说文解字 叙》:"字者,言孳乳浸多也"; 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也称作"书"、"书契"(《韩非子 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周易 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唐张怀灌《书断》:"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而称口头说话为"语",为"言",为"言语",为"语言"。"文"、"名"、"字"、"书"和"语"、"言"、"言语"、"语言"似乎分别指称现在所说的语言、文字二物,但事实上这种分别并非绝对,二者的混合倒是极其平常。通常说法乃至学术文章中,"语"、"言"即是"文"、"字","文"、"字"即是"语"、"言"。比如说某某的文章洋洋数万言,就是指文章有几万个字;所谓万言书或几十万言书,就是一万多字或几十万字的一封书信,而"四言诗"、"五言诗"、"四言绝句"、"五言绝句"之"言",指的都是"字"。又譬如"用语奇特"、"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之"语",也都是"字"。"言""语"连用,有时指说话(《说文解字》:"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但也可以指文书写作(班固《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全唐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所有这些用法中,"语"、"言"、"言语"、"语言"都和"文字"不可离析。西方人以说话发声为本质而排斥文字书写的那个整体性"语言"概念,在中国语言传统中并无对应的名称。如果说中国传统也有关于语言的整体性想象,那么这个整体性想象是包含了可以分开来看待而到底又不可分开的"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中国传统中"语"、"言"和"文"、"字"这两组概念并不存在高下、主从、包含与被包含或相互排斥的关系,相反,它们好像倒是彼此倚赖而不可分离,任何一个概念离开了其他的概念,立刻就变得不够完全了。最重要的是在"语"、"言"和"文"、"字"这些概念之上,并不存在另外一个更大更高的清晰的概念来涵摄一切。中国传统一直就习惯于这两组概念既分散又密合的浑然关系,一直就习惯于将"语言"和"文字"并举,无须在它们之上另外树立一个西方那种本质性的"Language"概念来统领一切,更不曾用这样的概念强硬地将"汉语"和"汉字"分派在高与下、内与外、本质与非本质两个不同的概念层次。

    西方人现在拼命要超越他们文化中已经凝固的"语言"概念,竭力透过他们的"语言"概念(不包括"文字"或只把文字当作记录语言的工具)的障碍,寻找、归依将文字也包括在其中因此超越狭隘的单纯"人说话"的"语言"而抵达所谓"本质的语言/语言的本质"。他们努力做这种工作时,中国传统根本不把"汉语"和"汉字"分开的那个混沌的语言观念,无疑有某种启发价值。

    西方人如果还要继续谈论他们的"语言",就不应该撇开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国人要想继续谈论自己的"语"、"言"、"文"、"字",实际上也已经离不开西方人的"语言"了。在现代的语言问题上,东西方隔绝的状态一去不复返了。孤立地思考西方的语言问题,正如孤立地思考中国的语言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发生在中西方语言以及关于语言的语言之中的这些趣事,也许正是语言本身正在对我们说话的证据。

    语言本身要以这样的"说"来说出它的本质给我们一直生活在语言之中的人听。

    不仅中国传统对语言的理解一直由语言本身说出来,现代中国人在理解语言文字的方式上受西方影响最为显著之点,也由语言本身说出来了。

    现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人理解"语"、"言"、"文"、"字"的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将"语"、"言"二字合并,成为一个新的概念,来翻译现代西方人所说的"语言",并且在此一翻译过程中几乎完全接受了现代西方人理解语言的方式,即把"人说话"视为语言的本质,而贬低文字的作用,甚至视文字为可有可无--这也可从中国现代语言学最终用"语法学"代替"文法学"而略知一点消息。"语法学"代替"文法学"的结果,或者"语法学"代替"文法学"的原因,就是会说话的人越来越多,会作文的人却越来越少,文章退化为对说话行为的片面摹仿与呆板的记录,而说话也因为失去文章的对立面的挑战与支持,越来越粗俗破碎--轻视文字的结果,必然也影响到语言的品质。

    尽管中国传统早就有"语"、"言"二字,但首先这两个字所指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论语 乡党》有言:"食不语,寝不言",朱熹《四书章句注》解释说"答述为语,自言为言",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无论"语"还是"言",单独皆不能涵盖"人说话"这个更大的概念。其次,虽然中国传统也将"语""言"二字合并以指称"人说话"(等于"言语"),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并不想建立一个类似西方以"逻各斯-声音中心主义"为基础的那个排斥文字的所谓本质性的"语言"概念,因为"语言"一词在汉语传统中分明也指书面的文章。

    《通向语言之路》一书记录了海德格尔和一位日本学者的对话,当海德格尔问起在中国或日本,是何时合并汉语的"语""言"二字成为一个新词以对译西方的"Language"的概念的时候,日本学者只好承认,这件事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不知道究竟起于何时(也许多半是日本在先而中国在后,但也不是没有例外)。不管怎样,现代汉语中,专门用来对译西方"Language"等概念的"语言",虽然用的是汉语里两个本来就有的字词,但就其概念所指来说,乃是一个超出了既有的汉语系统的崭新的词汇,它指的既不是"语",也不是"言",甚至也不是"语"和"言"简单的相加(中国国内许多辞书包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的《辞海》在"语言"这个词条下面,都没有举出汉语书籍里任何"语""言"连用的成例,而是直接用现代语言学关于语言的定义来解释这个词语,这也许正是为了回避此"语言"并非彼"语言"而又共享一名的麻烦罢)。

    这一有趣的翻译现象,可以看作用汉语字面翻译西方语言时所遇到的全部语言问题的浓缩反映,也可以看作是对约瑟夫 列文森所谓中国传统在西方冲击下已经发生了从"词汇"到"语言"的深刻变化的一个注脚。它再次说明,语言确实在说话,人和语言之关系的任何一种变动都已经由语言自己说出来了,哪怕是冲破重重伪装,用一种几乎无声的声音、无形的形式说了出来。

     二

    究竟中国传统所谓"语"、"言"是否可以等同于西方人的"Language"概念(这里仅以英语为例)?中国传统如何理解语言和文字的分别,又如何理解语言同文字的混合,并在语言文字这种既分又合的关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整体存在?这些内在于中国传统的特殊问题,可以留给专门家去进一步考究。

    我们感兴趣的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在现代的命运如何?它是如何与西方的语言文字概念相遇并重新塑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语言观念的?在西方语言文字的观念取得统治地位之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在多大程度上继续发挥作用?或者就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说,这样的作用还能持续多久?它最终也会消失吗,还是越来越有力量?

    晚清以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母语的反思,一开始就借助西方分裂的语言和文字概念。也许正是因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开始就非常轻易地接受了西方语言文字彼此分裂的概念,所以才那么自信,以为看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根本问题,因此要从这个根本问题出发,重新审视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字的关系状态,并且据此从整体上改造中国的语言文字。

    他们以为这个根本问题就是: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字长久以来一直处在十分可怕的彼此分离乃至彼此悖反的关系状态,中国人口说的语言和笔写的文字完全是两码事。有些人甚至夸张地认为,中国口语和书面语距离之大,犹如两个国家的语言隔膜之深。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大发现,可以作为攻击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一个总关键。

    由此出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发表了各自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许多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意见。许多人认为,中国的"言"(语言、口头语)和"文"(文字、书面语)在上古时代原来是不分的(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想当然的假设而很难证实),只是后来才分开;这个"后来",就是所谓的"阶级社会",因为一部分人(贵族和依附于贵族的知识分子)霸占和垄断了文字(还好只是霸占和垄断文字而未能霸占和垄断语言),所以文字日益远离大多数平民口说的语言,日益贵族化,官僚化,腐朽化,日益丧失语言的真精神;同时,平民阶级大多数没有或者被根本剥夺了学习文字的机会,不会写字,只会说话--说未被文字玷污的"纯粹的语言",也是唯一的"活的语言",因而最能够以素朴的直觉的方式领悟语言的真精神(平民阶级在文字上的不幸顿时转换为在语言上的幸运),他们偶有书写,便能将语言的真精神输入文字,从而一定程度上救活濒临灭亡的死文字(几乎无人追究他们最初是如何避免文字的毒害尤其后世处在日益严重的"言文分离"状态的贫民作者是如何办到这一点的)。

    根据这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混杂的理解,中国文化现代化方案,在语言文字的方向上,就被确定为让千年分离的语言与文字重新合并起来。当然,合并的主体是语言(汉语)而不是文字(汉字);也就是说,不是让汉语迁就汉字,而是勒令汉字无条件地去迁就去接近直至融入汉语,使二者之间再无一丝裂痕。倘若汉字不肯就范或者难以朝这个方向完成合乎理想的改造,那就只能消灭汉字,另造一种新文字,使其仅仅作为汉语显示其在场的尽可能透明的装置--大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认为西方人就是这样用神奇的拼音文字克服了他们的"言文分离"的问题的。

     三

    在语言的基础上合并语言和文字,曾经有过许多十分有趣也相当混乱的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借助某种辅助性工具,比如"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将已经死去的只能写和看而不能读和听的汉字救活过来(黑格尔在《哲学全书》中认为象形文字是"聋子的阅读和哑巴的书写"),也就是说,让主要依附古代文人人为制定的发声规则的所谓死人的文字靠近今天活人的唇舌,从而叫无声的汉字重新发出声来。

    汉字并非无声,更非不能读。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才华,不断丰富着用汉字写成的文学作品的声读系统。文论家们认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情感就是通过这套声读系统而获得艺术的表达。但问题在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并不承认古代作家按照一套精细的韵律结构的"吟咏"是自然出声的"朗诵",相反,他们认为正是隐藏在汉字中的那套人为的韵律结构使得汉字严重歪曲乃至根本遮蔽了汉语的真实发声。因此,解救之道,就是在"注音字母"或更先进的"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让国人放弃由传统文人硬性规定的文学作品乃至一般文本的声读系统,代之以大多数中国人口头所讲的语言的实际发声规则。"五四"以来诗歌界的革命,"白话诗"、"自由诗"取代"旧体诗"、"格律诗",主旨也就是要求取消只有少数文人才能通晓的旧体诗词的韵律(人为的因而是不真实不健康的发声规则)而代之以新诗真实而健康的自然发声规则。

    争执的双方,似乎是驳杂的至少当时并无统一标准的"今音"和其实已经不在场的"古音",实际上,这种历时性的古今两套发声规则的较量,只有在真正精通古今音变的音韵学家那里才有意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今音"、"古音"的争执并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真正和他们有关系的乃是共时性的当代语言和当代文字的关系的历史性颠倒:文字的权威彻底丧失,让位于语言的权威。特别在文学写作中,修辞规则主要依据说话的实际情况,而不再依据文字的特殊构造,文学的语言根基,从文字移向语言(口头说话)。

    既然问题的根本是要褫夺文字的威权而树立语言的垄断地位,所以尽管"注音字母" "汉语拼音"这两套方案所包含的对汉语和汉字之关系状态的批评反映了当时的共识,但它们所提供的具体措施在更多的人看来又并非彻底的解救之道。果真延长了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汉字的寿命,岂不是反尔让汉字更加有能力来玷污汉语了吗?

    因此进一步的方案便是"汉字拉丁化",即在根本上取消汉字的书写形体,而只部分地保留汉字固有的对汉语发声规则的拙劣模仿。不过,汉字的不真实的读音要想为拉丁化新文字所采纳,首先必须进行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造使其更加接近当今的口语,才能和所谓从来就不曾用汉字书写过因而完全没有进入汉字系统的"大众语"一起,用新文字--拉丁化的新式汉字--书写出来。

    但进一步的审查与挑剔,又使那些热心到狂热的拉丁化提倡者们发现,如果说辅助性的"注音字母"或"拼音方案"是搀着汉字走路,最终不得不容忍汉字继续毒害汉语,那么,表面上似乎彻底摆脱汉字鬼影的"拉丁化新文字",本质上还是对汉字的一种隐秘的翻译和无可奈何的挽留:直接取代汉字的"拉丁化新文字"固然只是形体的变化而不可能尽变汉字原来的读音(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消除中国人头脑里面和汉字紧紧连在一起的那一套声读规则),就是所谓从来未曾进入汉字书写系统的纯粹的"大众语",认真分析起来,和汉字之间其实也割不断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除非根本取消汉语,否则"拉丁化新文字"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它所取代的汉字划清界线,因为汉字和汉语的天然联系谁也不能抹杀。但取消汉语也就等于取消了"汉字拉丁化方案"本身,因为这套方案的提出本来就是要为假定可以和汉字剥离的汉语造一种不同于汉字的新的书写形式。一旦连汉语也取消,这套新的书写形式也就跟着失去存在的必要了。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认定汉语和汉字是分离的,进而认定和汉语分离的汉字阻碍了汉语言特别是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然后再发明种种办法,竭力让汉语冲出汉字的围困,获得一种接近于无限透明的新文字,像西方拼音文字那样直接表征在他们想象中以声音为中心的现代汉语。但最后,他们不无沮丧地发现,所有这些努力根本上都是徒劳的,就好象让一个人的灵魂冲出他的肉体,或者让一个人的肉体冲出他的皮肤。

     四

    在种种论争趋于疲敝,种种实验归于失败之后,甚至就在论争与实验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一些头脑较冷静的人士却在另一个方向上思考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并且在此关系上进一步思考汉语的本质。

    指责"言文分离"是虚妄的,要求"言文绝对合一"不可能,接下来要做的,自然是在承认言文既分离而又重合的前提下,就是反思传统的汉字在已经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汉语整体中的地位。

    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两种语言观念--字本位和音本位--的对立,就愈加分明了。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一直认为文字(包括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很容易以视觉上可见的形体侵犯、玷污作为语言之核心的声音(语音),人们往往被文字这个可见之物弄得眼花缭乱,而疏忽了作为语言的本质的声音,疏忽了那和人的灵魂具有直接关联的语音的存在。索绪尔认为文字在本质上是"外在于语言的内在系统"的一个游离性的"外在系统",他指责这个"外在系统"经常掩盖语言的真相,"它不是一种外衣,而是一种伪装"。索绪尔认为语音乃是语言的意义和人的感官之间"唯一真正的自然纽带",语言的所指(概念和意义)与语音能指之间这种"自然纽带"决定了文字对语言的绝对从属关系,但这种从属关系常常被文字所颠倒所破坏:"文字图画通过牺牲声音而最终将自身强加给它们------自然关系被颠倒过来"。索绪尔开创的现代语言学为语言设计了一个以声音为中心的封闭系统,这个系统原则上排斥文字以确保自身的纯洁性不受侵犯。相对于语音,文字意味着污秽、堕落、懒惰、虚假、遗忘、背叛、暴力、侵犯、掩盖、僭越、人为、肉欲、尘俗、腐朽、垄断、死亡和罪恶。在索绪尔之前,卢梭也认为文字是引诱人类偏离自然语言的一个可怕的圈套与陷阱,"必须立即以自然的东西代替人为的东西------对发音的生理知识一无所知的第一批语言学家总是陷入这种圈套:放弃文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放弃立足点,对我们来说这却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德理达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西方传统对文字的恐惧和贬斥,指出这是基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声音中心主义"的语言哲学而形成的对文字的最大误解,他的《论文字语言学》可说是发千年之覆,一洗西方传统蒙在文字上面的不百之冤,认为文字并非外在于语言的一个不详的系统,文字在任何意义上都和语音一样就是语言本身。要想探察语言的本质,不但不能割裂语音和文字、言语和书写,相反应该将文字书写从被排斥被驱逐的地方请回来,纳入语言的整体来考虑。

    德理达对西方语言文字思想传统的解读,揭示了在西方传统上,始终存在着从声音、说话和从文字、书写两个不同的侧重点思考作为整体的语言存在的倾向。郭绍虞先生在梳理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时,也一再讲到中国语言文字在历史上既分又合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文学演进的深远影响。"文学的基础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特性上的",因此,要认识文学的特征,首先就必须认识文学赖以为基础的语言文字的特征,比如在中国文学史家所谓"文学史分期"的问题上,郭绍虞就别出心裁,主张以不同阶段的"文学的形式"或者所谓"体制之殊"来分期,而不以通常看重的"历史的背景"、"文学的关系"、"情感"、"想象"、"思想"作为分期的标准:"普通文学史的分期,每由立场的不同而异其区分,或重在历史背景,或重在文学的关系,而我们则重在文学的立场以说明文学本身之演变,所以不妨以体制为分期;而且,由文学之性质言,论情感则今古如一,论想象与思想则又各人不同,并不一定受时代的影响,于是欲说明文学本身之演变,便只有重在形式方面,就是所谓体制之殊了"。但对于郭绍虞来说,文学的"形式"与"体制"仍然"不免过涉抽象,而且有时也不免过于琐碎;为欲求其具体,所以不如重在构成体制之工具"。这个"构成体制之工具",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因此中国文学的不同分期,主要就是中国文学所倚赖的语言文字之不同的演变阶段。

    中国文学所倚赖的语言文字当然就是汉语和汉字了,汉语和汉字怎样从文学的体制方面清楚地为中国文学史划分出不同的阶段呢?郭绍虞认为这主要就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不同的关系结构来实现的,就是说,因为中国文学所倚赖的汉语言文字,有时候主要偏重于文字(此时的文学呈现为"文字型"),有时侯主要偏重于语言(此时的文学呈现为"语言型"),有时则是追求古人语言文字的合一,实际是复古,复古的字句虽然号称接近古代的语言却仍然离开现实的语言,因此文学就呈现"文字话的语言型"。语言文字的关系变化,就这样为中国文学史清楚地划分出不同的演变阶段。郭绍虞认为中国文学史按照语言文字的不同关系,一共可以分出五大阶段,1、"诗乐时代,这是语言与文字比较接近的时代。语文合一,声音与文字语在此时代中犹没有什么分别。"但在这个时代,一开始就已经潜伏着一条为了适合文字的要求而"改造语言"的线索,只是这时代对语言的改造并没有离开当时的口头语太远,基本上仍然是"语言型文学"。2、"辞赋时代,沿袭以前改造语言的路线,逐渐造成离开语言型而向文字型演进的趋向,因此也可称是语言文字开始分离的时代"。3、"骈文时代,这才是充分发挥文字特点的时代。利用字形之无语尾变化,于是可讲对偶;利用字音之一形一音,有时一音一义,于是可讲声律。对偶是形的骈俪,声律是音的骈俪。再加文学的技巧,又重在遣词用典,剪裁割裂,以使错综配合,所以进到此期,文字的应用之能事已尽,可以说当时是文学语言以文字为工具而演进的时代"。4、"古文时代",这是对骈文式的"文字型文学"的一个反动。"大抵骈文家所注意者,只重在发挥文字之特长,而不曾顾到语言的方面;所以这种文学语言可以和口头语言距离得很远。不仅如此,有时襞积累叠,甚至气不能举此辞。这是骈文时代末流的主要缺点。至古文家则虽用文言(按即古代可口语接近的文辞),仍与口语不同,然而却是文字化的语言型,是摹仿古代的语言型的文学语言。因是语言型,所以骈文家只能讲声律而古文家讲文气,声律属于人工的技巧,文气出于语势之自然。又因是文字化,是摹仿古代的语言型的文学语言,所以不合口头的声音语,由于这种关系,所以古文家也讲音节"。5、"由此再进,索性应用当时的声音语以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于是遂成为语体的时代。语录体的流行,小说戏曲的发展,都在这个时代,甚至方言的文学亦以此时为盛。所以至这一时代而语言的应用之能事亦可谓发挥殆尽了。"对郭绍虞来说,没有可以离开文学的抽象的语言文字问题,也没有可以离开语言文字的抽象的文学问题。他讲语言文字离不开文学,讲文学也离不开语言文字。他说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时候,有的注重"口头词本位",有的注重"字本位",这个看似简单的观察,不仅抓住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和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根本的区别,也揭示了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出发认识整体性语言存在的两种典型的语言观念。正因为人们对整体性语言存在有这两种侧重面不同的认识与对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就相应地出现了"声音语"和"文字语"、"语言型文学"和"文字型文学"的异趋。

    无论德理达还是郭绍虞对语言文字问题的思考,都选择了文学为突破口。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个角度追问语言的本质,之所以往往不约而同选择了文学,乃是因为只有在文学的场合,语言问题才那么触目而不容回避地显现为文字的问题。和许多现代语言学家一样,索绪尔在指责文字对语言的侵犯时,就经常迁怒于文学,因为在他看来,正是文学让文字更加跋扈:"文学语言增加了文字不应有的重要性。文字事实上窃取了它无权享有的那种重要地位"。在中国现代,来自现代西方的整体性语言概念所包含的"字"和"音"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语言整体中的地位问题,也只有落到文学发展和文学创作的实际经验中才能获得有效的谈论范围,而在非文学的日常言语或实用写作中,语言的本质的问题,并不容易像在文学的场合那样几乎无可选择地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来。

     五

    "字"和"音"的关系问题如何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所面临的主要语言问题?在郭绍虞所谓"语体文"的"语言型文学"阶段,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字"与"音"在语言和文学中的地位的?中国古代"文字型文学"在文字运用之能事发挥到极致以后,激起了一个对自身的反动,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学史演化的事实,那么现代"语言型文学"在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时,是否也有某种倚轻倚重的不平衡现象?倘若现代(包括当代)"语言型文学"对"语言的应用之能事"亦"发挥殆尽",那是否也会激起一种新的反动?我们将如何思考这种新的反动并为之作好必要的准备?如果新的反动(来自文字方面的)迟迟不来或根本就不可能再有,对于依然以中国语言文字为根基的现当代中国文学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

    白话文在取代文言文成为"文学正宗"之后,甚至就在白话文为自己争取所谓正宗地位的同时,便已经碰到它在攻击文言文时提出的类似问题: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将如何处理"声音语"和"文字语"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白话文能完全不同于文言文吗?也就是说,白话文果真能够使汉字绝对成为汉语的附庸或者汉语的一种接近于无限透明的载体吗?如果白话文最终并不能实现这个理想的承诺,那么白话文在处理声音和文字的关系时,只要稍微迁就文字的特点(即仍然受到文字的制约),那么它和文言文之间的界线又将如何划分?

    这些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许多问题,一直潜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却没有被认真对待。

    "五四"以来,从"字"和"音"的关系角度出发理解白话文的语言属性,向来就有两种不同的主张。

    一种认为,白话文是用主体可以控制和加以改造的文字记录下来的"话",作文在本质上就是"说话",而且必须等于"说话",否则就脱离文学的"正宗",做不好文章了。做好文章,在语言文字上的标准,就是要让文章(书面语)达到通常说话时应该追求的那种清楚明白的境界。胡适一再强调"白话文"的"白"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规定白话文的语言属性。他用这个标准"重写文学史",发现了被文学史家长期无视的一部"白话文学史",能够进入他的"白话文学史"的文学作品,首先必须在语言文字上注重声音的特征而淡化文字的特征。注重声音的特征,就是文章写得尽量接近口语;淡化文字的特征,就是写文章时要尽量避免受到与汉字有关的那些文学修辞手段的诱惑。

    和郭绍虞一样,胡适也是从文学的语言文字特征出发来梳理中国文学史,不同的是郭绍虞不仅看到文学和语言的密切联系,也看到甚至更加强调文学和文字的关系,这是因为首先在语言本身,郭绍虞就十分敏感于中国语言受到中国文字的牵制,所以中国文学受到中国文字的影响在郭绍虞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胡适似乎只承认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而没有或者不想看到中国文字对中国语言并通过语言对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所以,胡适对注重文字技巧的古代文学诸样式均无甚好感,惟独赞许那些脱离了文字系累而接近口语的浅易之作,比如,他用专门一章讲王梵志和寒山、拾得的白话诗,却根本不提陈子昂、李贺等人。他甚至片面抬高杜甫的几首在他看来有所谓打油诗风格的作品,而公然贬低那些形式谨严传诵千古的律诗,说它们(比如《秋兴八首》)只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失败的文字游戏而已(郭绍虞则认为中国文学的许多特性恰恰就和"文字游戏"有关)。胡适考察文学的语言属性,基本上是一条腿走路,也就是说,他仅仅承认文学和语言的关系,而将语言、文学实际受到文字制约这一显著的事实竭力抹杀,放到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去了。

    另一种主张认为,白话文在一定程度上固然也可以说是记录"说话",但白话文和"说话"的联系只是白话文语言属性的一个方面,在白话文的实际写作中,作者并不完全受自己或同时代人"说话"方式的限制,相反,白话文的作者完全可以超越实际的"说话",因为白话文毕竟是用文字写出来的"文",不是用声音记录下来的"话"。作文、作诗,除了说话,还要写字,而且主要靠写字。所谓主要靠写字,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依从字的指引来运思,在这情形下,所谓白话文和"说话"的联系,仅仅作为以字作文时可供利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严格说来只是在文字许可的程度上对"说话"的想象性模仿罢了。章太炎、《学衡》同人、鲁迅、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废名、冯至、沈从文、闻一多等《新月》同人以及郭绍虞、朱光潜等人,先后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过这种观点。

    上述两种关于现代白话文语言属性的理解,可以粗略地分为"音本位"和"字本位"两种不同的语言观念。"音本位"和"字本位",是我根据德理达的学说,并参照郭绍虞"口头词本位"和"字本位"、"声音语"和"文字语"、"语言型文学"和"文字型文学"的讲法(分别见郭氏《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论中国文学中的音节问题》、《中国文字型与语言型的文学之演变》等文)而生造的概念。所谓"音本位",就是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人发音说话的行为,而文学写作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所谓"字本位",就是承认书写文字(不管是拼音文字还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在语言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抹杀的作用,并且认为文学尤其必须以语言的书写方面为其根基。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大趋势,是"音本位"压倒"字本位",作家主要趋赴语言的声音层面而忽略语言的文字层面,由此,一种"声音语"的诞生,或者瞿秋白等人所说的一种现代"文腔"的确立,就成为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历史性变革的一个显著成果。这种"文腔"或者说"声音语",不仅取代中国传统文学所倚赖的"古代汉语"的声读体系而成为现代中国作家情感思想的主要投射方式,同时也使现代中国文学日益疏离汉字所包含的无限丰富的文化信息,日益疏离汉字中潜藏着的无限丰富的文学修辞的可能性。而且,现代中国文学越是疏离汉字,就越加依赖内在于中国现代文学或者说主要由中国现代文学建立起来的那种"文腔"和"声音语"。这也许是限制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根最大的紧箍咒。

    借用德理达的术语,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鼓励着并且自身也一直依赖于一种"声音中心主义"的语言观。

    德理达认为,西方传统一直就很重视Logos=the Word(口头说话),而轻视Ecriture=Writing(文字书写);尤其在西方的一系哲学中,文字总是后起的,人造的,假的,迁就肉体的,不洁乃至邪恶的,言语则与之相反,是源初的,神授的,真的,属灵的,洁净的。中国老庄、儒家和印度佛教至少中国禅宗也有对文字的攻讦,但这种攻讦和对语言本身的不信任紧密相联,并非放过语言而仅仅否定文字,这和西方传统肯定语言的价值而单纯贬低文字是很不相同的。德理达称西方传统的这一思想倾向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逻各斯"就是人的言语、声音,以"逻各斯"为中心,其哲学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的言语声音赋予周围世界以意义和秩序,以此显现周围世界乃至人自身的"真理"。在古希腊,人被称为"逻各斯(说话)的动物",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解释说,古希腊人所理解的"人"这个存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自己也揭示世界"。后世经常将这句话翻译为"理性的动物","逻各斯(说话)的动物"与"理性的动物"在表述上虽然有差异,但二者在思想史上乃是一种有序的展开:西方近代哲学所说的人的理性力量,突出表现为一套精致的能够包容一切真理性陈述的语言结构,而占据这个结构的中心位置的,就是一套更为精致的声音结构,所以德理达也称"逻各斯中心主义"为"言语中心主义"或"声音中心主义"(phonocentrism),或者合起来称为"logophonocentrism"("逻各斯声音中心主义"),其主要信念就是认定听一个人的声音,就等于把握了那个人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最真实地显现于他的声音,文字则做不到这一点。德理达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有声"、"无声"与"在"、"不在"是两回事。我们可以用录音带来倾听已故亲友的言语,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接触到了他们的存在。相反,阅读古人的著作,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在"。因此,文字不"假",言语也并不绝对为"真"。德理达1967年连续推出《写作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erence)、《论文字语言学》(Of Grammatology)及《声音与现象》( Voice and Phenomenon)三本书,就贯穿着这样的思考。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开始就把声音设定为语言的本质同时也是语言的真善美价值的源泉。在德理达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声音中心主义"并不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西方传统中,这二者确实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但在非西方的文化中,也许并不同时出现,"我以为无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音中心主义是可能存在的。非欧洲文化中也完全有可能存在这种给声音以特权的情况,我猜想在中国文化中也完全有可能存在这种语音特权的因素或方面。但中国文字在我眼中更有兴趣的常常是它那种非声音的东西。只是,在中国文化或其他文化中,赋予并非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声音某种特殊地位也是完全可能的"(《书写与差异》中译本"访谈代序",页11;三联书店北京2001年9月第1版)。中国传统究竟有没有"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个问题,可以暂时搁起,但如果说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普遍存在"声音中心主义"的语言观,恐怕与事实并不太远。章太炎的"新方言"和三十年代左翼作家提倡的"大众语",一个认为今天的某字就是古代的某音,语言文字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某种一成不变的声音的始基,一个则将具有严格政治内涵的所谓人民大众的纯正口音规定为现代汉语和汉字发生学上另一种合法性始基,二者尽管一个将语言的根基定在往古,一个将语言的根基定在当下,但就注重语言的声音层面来说,则又殊途同归。在章太炎和"大众语"之间,是"五四"作家对现代白话文的提倡。现代白话文最显目的特征,是语言本体向着多元语言因素的开放,这里有古代的白话,文言文,混合着各地方言土语的现代人的口语,欧化语法和外来词汇,在这些供给新文学家任意驱谴的多元语言要素中,"五四"一代作家也明确地将文学的基础认定为当代活人的口语(尽管究竟什么才算是这个口语的标准始终未能确定下来),其他的语言要素则围绕这个不确定的口语的中心而依次向外辐射,在和这个中心或远或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看来,所谓语言的本质,一直就是声音。在语言的各要素中,惟独声音最能反映人的"在",最能表达他的权力意志。文学如果疏离声音这个语言的中心,就不能成功地代中国人说话,而不能充公地代中国人说话,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的存在,就会使中国人在语言(包括文学表达上)失去自己的权力,他们的生命也就因此不能以真实的面目显现出来,而一直处于被忽略被压抑的状态。不幸的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恰恰就处在这种悲惨的境地中,几千年来的主流中国文学就是没有抓住中国语言的声音中心,而只是在遮蔽声音的象形文字上做无谓的消耗和不道德的游戏,以至于即使现代的作家们也往往只能借助邪恶的、有毒的文字,借助已经死去的古代人的语言或片面移植过来的外国人的语言,以及其他一些非本质的语言的替代品,模糊地、扭曲地、不真实地显现中国人的生命。

    语言(包括文学表达)上的这种失败,其结果,在鲁迅那里就曾经被极生动也极便当地描述为一种悲惨的"世界图画"--"无声的中国",中国的种种落后、黑暗、不符合现代国家普遍准则的地方,就这样以一种语言学的方式概括为"无声":"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大家知道的是要用文章,然而拿文章来达意,现在一般的中国人还做不到。这也怪不得我们;因为那文字,先就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可怕的遗产。人们费了多年的工夫,还是难于运用。因为难,许多人便不理它了,甚至于连自己的姓也写不出是张还是章,或者简直不会写,或者说道:chang。虽然能说话,而只有几个人听到,远处的人们便不知道,结果也等于无声。又因为难,有些人便当作宝贝,像玩把戏似的,之乎者也,只有几个人懂,--其实是不知道可真懂,而大多数的人们却不懂得,结果也等于无声","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三闲集 无声的中国》)。中国的象形文字太难,使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表达自己的能力,说不出话,发不出声音来,而发不出声音来,生命的力量就无以实现,中国因此才如此羸弱,所以要把这样的中国变为先进、光明、符合现代国家普遍准则的新中国、少年中国、充满希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种种神圣使命,自然也就以一种语言学的方式被浓缩地概括为:将一直被压抑的中国人的声音从文字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变无声的中国为有声的中国,让大多数中国人冲出几千年的汉字的牢笼,使他们甩掉文字的羁绊,直接用自己的声音或者用最尽可能接近声音的另一种新文字向世界发出"生存的战叫"。

     六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声音和文字的关系角度对汉语言文字以及建基于其上的中国文学的上述理解,可以用一个简明的表式概括如下:

     声音--------------------------文字

     先-----------------------------后

     本质--------------------------现象

     拼音文字-------------------象形文字

     自然--------------------------人为

     真实--------------------------虚假

     新知--------------------------蒙昧

     民主共享-------------------贵族垄断

     健康--------------------------腐朽

     有声--------------------------无声

     活文学-----------------------死文学

     光明--------------------------黑暗

     现代--------------------------传统

     西方--------------------------东方

    在这里,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变,首先表述为语言的本质、人和语言的关系的某种历史性变革。无论人的本质还是文学的本质,其现代性的进步与解放,首先都被理解为以西方现代为榜样的语言的进步与解放。只有成为自己的语言的主人,人才能自由地接受教育,自由地获取知识,自由地扩大视野,自由地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益,并在文学美学上成功地表达自我。

    不消说,语言的这种历史性变革,最终以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理解的很大程度上被理想化了的西方语言为参照标准,其核心则是让声音取代文字,从而使语言整体得到优化。

    压抑声音的传统汉字的罪状既然已经被几代知识分子反复罗列出来,解放声音的拉丁化"新文字"和"大众语"的好处,就自然在汉字的反面显示出来。

    比如,"新文字"与"大众语"首先被普遍视为启蒙大众的利器。汉字让大多数人不能看书,更不能写文章,因为汉字是象形的方块字,不是表音的拼音文字,和人们自然的表达和自然的发声距离太远,而抛开汉字,取用拉丁化新文字,提倡大众口语的书写,就可以"把几万万一向住在文化国土以外的大众从无知的深渊中解放出来"(聂绀驽《一九三五年的中国语文运动》)。汉字作为中国语言的唯一书写形式,因其和声音(大众口头说话)的距离之远,以及构造的繁难,剥夺了大多数中国人求知的权力,使他们蒙昧无知,而接近中国语言的声音核心的拉丁化新文字则能够授予大多数中国人以求知的能力,轻易就可以将他们"从无知的深渊中解放出来"。一旦中国语言摆脱文字的恶魔的纠缠,回归或接近纯粹声音层面,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就可以几乎在一夜之间获得革新:"因为拉丁化一实现,把他们底什么庙堂文章,什么公文布告,乃至那载着支配中国大众几千年了的任何昏乱思想的高文典册,都一股脑儿从根本上不知扔到什么地方去了。"(聂绀驽《大众语跟土话》)这对中国文化来说,无异于出生入死。"新文字运动就是主张废除十恶不赦的汉字,用拉丁字母记录中国话的运动","新文字运动和手头字或通俗文运动都不同,它不是个临时的手段,也不是局部改良,更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中国文字底根本革命。不仅是形式问题,而是从形式到内容一系列的各种纠纷第总解决。------新文字在语文阵线上是个坚强无比的坦克车,它底轮齿会把它底敌人和敌人底一切嚼得粉碎"(《一九三五年的中国语文运动》)。汉字改革的意义决不等于一般的书写形式的变换,因为取消汉字,取用拉丁化新文字,这个汉字改革的总体设计,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的"语言之体验"的一种根本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文字被彻底逐出语言的本质范畴,而降低为单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本身的语言功能由此被彻底抹杀,它所内涵的丰富文化信息也由此被彻底清楚。文字的改造,其意义决不限于文字本身,而是语言整体的一种根本转变。虽然拉丁化至今并未实现,虽然汉字仍然是汉语的唯一书写工具,但经过中国现代连续批判和否定汉字的运动之后,汉字在汉语整体结构中的实际地位已经从根本上被削弱了,今天的汉字不仅在内容上已经不是传统的汉字延续,在语言整体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和传统汉字不可同日而语。比如,传统的汉字乃是传统的中国文学主要的语言基础,而现代的汉字就不能说还是现代中国文学主要的语言基础--在现代,汉字本身甚至都已经不能说是汉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了,因为它的功能,仅仅被规定为记录汉语的发音而已;与这样的汉字相联系的文学,当然可以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文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才偏激地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并不彻底,因为它仍然保留了汉字,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发不出声音来,而取消汉字,使用拉丁化新文字,就不仅能够让大多数人有学习文化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由只识拉丁化字的人们写起创作来,才是中国文学的新生,才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因为他们是没有一点什么'庄子'和'文选'之类的毒的。"(《且介亭杂文二集 论新文字》)。

    对语言的声音本质的这种狂热追求,必然要向新语言的写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解脱文字束缚的同时(这种束缚不仅被夸大而且还从社会伦理学、历史进化论和文艺价值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讨伐),无限制、无条件地突出写作活动中的拟声性,让写作尽量成为对实际说话时的发声行为的模仿与追随,所谓"做诗如作文","作文如说话","有什么话,说 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新文学在语言上的最高追求,在胡适看来,就是"白",直白(直书胸臆)、明白(条理清楚)、清白(无事雕饰),总之,尽量排斥文字(汉字)的可能性对汉语写作的诱惑。胡适明显抄自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所谓"胡适之体"的"白"字秘诀,几乎成为新文学家的共识:"据我个人的愚见,大众语文学在诗歌小说戏曲三类,说听看三样都须顾到,尤其要注重听,叫人听得懂。因为诗歌朗诵也好,唱奏也好,听得懂就是深入大众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为什么白居易的诗在当时社会特别流行?为什么黎锦晖先生的歌曲如今特别流行?除了其他的条件以外,听得懂,也怕是一个重要原因。至于戏曲上演,动作姿势虽能帮助大家了解剧情,重要的还在说白曲词能够叫大众听得懂。还有如今的小说虽然不必由说书的人说给大众去听,但是念起来能够和说话差不多,也是深入大众层的一个条件罢"(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

    写作活动中"说-听"模式当然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写-看"模式的作用。姑且不论"写-看"模式对汉语写作实际提供的巨大可能性,就是假如应该竭力排斥"写-看"模式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不至于在书写过程中被玷污,但取消了"写-看"模式,在实际写作中,"说-听"模式又寄托在何处?新文学的成立,本来就是"写-看"模式从传统小说的"说话"腔调中挣脱出来而宣告独立,个人的写作和同样个人的阅读,本来就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通俗文学的最大特征之一,现在又要求新文学放弃作为主体的"写-看"而退回到"说-听",这岂不是历史的倒退?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纯粹无文字的语言。在初民和现在一些原始民族中,也许确实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或者至今也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但那正是语言不进化的特征,而非语言进步的标志。欲求语言进化却反而退到不进化的甚至随时濒临灭亡的原始形态的赤裸裸的没有文字的所谓纯粹的语言,这如果只是诗人的修辞和渴望,倒不失为对语言的一种深刻的批判和怀疑(比如鲁迅《野草》所谓"无词的言语"),如果在现实的层面大规模实施,无疑是不折不扣的退步。

    任何进化的语言都是声音和文字的水乳交融,二者不可偏废。西方的拼音文字,本质上也是文字,而不是单纯记录声音的音标;既然是文字,就有文字的相对独立性,并非意义通过单纯的声音载体的表出。"拼音文字是'文字',不是'音标',它也是'尚形'的,也是'望文生义'的(不是'拼音生义'的)"(倪海曙《结束符号,建立文字!》)这是坚定的汉字拉丁化提倡者的意见。有这种意见的,当然不止倪海曙一人,早年致力于罗马字拼音方案的赵元任也有类似的想法:"欧西的文字虽然大多可以从字形上读出声音来,但不必定要拼出声音来才认得出字来,非但不必拼,而且平常用字的时候,没有人像初学的慢慢拼着念的","西人看书认字的时候,一点也不拼音,一个字有一个字的'面孔',看见了同时就想到意思,叫出声音来,和中国人认汉字一样的,并不是先读出声音,然后想到意思的。西人当中看书快的,是用'versual reading'读法,把眼睛沿着字,一行一行地晃过去就能领会意思,连字音都不必清楚地想到的。由此看来,拼音和不拼音的文字的分别大半在学习的时候和遇见生字的时候,前者比较后者容易认识学习;到实用起来的心理,两样都是见面就认得的,实用上罗马字比汉字的优点不是拼音文字的优点,乃是字母文字的优点"(《反对罗马字十大疑问》,《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在赵元任的表述中,对汉字的批评与否定,从文化整体层面的夸大其辞的仇恨与贬斥,稍稍冷静地返回到单纯技术(速写)层面,即又退回到晚清王小航、劳乃宣的"简字"和章太炎的"注音"路线。退回这个原点,汉字改革,除了建立一套帮助大家学习汉字的表音符号系统之外,又有什么理由非要取消汉字而将本来只是为汉字标音的符号"扶正"为代替汉字独立使用的"新文字"不可呢?

    赵元任的这种认识,对于一直被误解的汉字在汉语这个概念中的地位,乃至一般来说文字在"语言"概念中的地位,应该有一种提醒作用:至少可以舒缓一下对汉字的排斥与冲击,叫人们不要撇开文字而单纯地想象所谓无文的语言,叫人们渐渐学会承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汉字必然具有打不倒的合法性,叫人们不要撇开汉字而致思汉语的诸般问题。

     七

    八十年代以来,语言问题渐渐为中国文学界所重视。始作俑者,当推汪曾祺。1987年他在哈佛和耶鲁两次演讲,皆以"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为题,此后又连续写了多篇谈语言的文章。《汪曾祺文集》"文论卷"许多文章都和语言有关,语言问题始终是他理解文学的基点。

    "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这是汪氏讨论文学语言时的基本观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这就是说,语言并非附属于文学的工具,相反乃是文学赖以存在的根据;语言直接制约着文学,作家用什么样的语言写作,直接就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才性。

    汪氏所谈的"语言",当然是汉语,不过他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并不等于西方现代语言学那个以语音为中心而排斥文字的语言概念,而是从声音与文字、"声音语"和"文字语"(郭绍虞语)、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关系着眼,具体考察"中国文学的语言"。他的结论毋宁说是"字本位"的,即强调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始终受中国文字的制约:"写小说用的语言,文学的语言,不是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言。是视觉的语言,不是听觉的语言。有的作家的语言离开口语教远,比如鲁迅;有的作家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比如老舍。即使是老舍,我们可以说他的语言接近口语,甚至是口语化,但不能说他用口语写作,他用的是经过加工的口语"。这话看似平凡,却从根本上颠覆了"五四"以来认定文学语言的唯一基础只能是口语的顽固信念,重新提出书面语的地位和性质问题,而这必然要超出文学的范围,触到语言的本质的问题:语言可能并不就等于说话发声,文字也可能并不只是记录语音的工具,即并不仅仅是无关乎语言的本质的游离性存在。

    正因为汪曾祺敢于批评"五四",敢于对抗"五四"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的文学观和语言观,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文学和语言问题(他曾多次提到闻一多对他的启发),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小说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写给人听的","中国字不是拼音文字。中国的有文化的人,与其说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我不太赞成电台朗诵诗和小说,尤其是配了乐。我觉得这常常限制了甚至损伤了原作的意境。听这种朗诵总觉得是隔着袜子挠痒痒,很不过瘾,不若直接看书痛快。"八十年代重提"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汪氏虽是始作俑者,但其所见之深,远远为现在一些谈论语言者所不及。汪氏有关语言的卓见,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德理达所谓"语音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主要从文字书写而不是从发声说话的方向来追问语言的本质及其对文学的制约。他甚至已经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思考从"音本位"重新拉回到"字本位",他想阐明的主要一点是:撇开汉字而致思汉语的问题几乎不可能。

    在文化交往中,尽管民族语言首当其冲,却往往最不受重视,因为语言的问题在本国已然扯不清楚,向外国人以及含辛茹苦在外国语言文化中讨生活的海外华人讲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字,就更容易变成对牛弹琴。在萨伊德所说的"东方学"构造自己的过程中,西方确实涌现出不少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专家,但这只限于"古代汉语",而且其成绩也实在不容高估。相比之下,研究现代中国的新一代汉学家们就很轻视现代中国的语言问题;他们以为可以穿过现代中国语言透明的墙壁直接把握现代中国。这是他们从事现代中国研究的前提性假设,如果取消这个假设,愿意整个置于汉语现代性转变的实际过程,他们的现代中国研究就应该是另外一副样子了。但这种情况不太会发生,因为忽略现代汉语而研究现代中国,不仅是西方汉学的方法论前提,也是西方汉学的本质。汉语包括汉字必须被忽略,否则就不可能有现代西方的汉学研究,就不可能有效地抹杀隐藏在变动不居的"现代汉语"内里的中国心灵与中国生活的丰富的差异性。

    现代西方汉学的这种思想逻辑也得到了来自中国现代文化特别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强有力呼应: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本身就是忽略汉字之特点进而忽略汉语之特点的一个历史性过程。一个显著的事实就是:"小学"曾经是古代中国学术的基础,而"现代汉语"的研究或广义的现代中国语言学,在整个现代中国人文科学中,却仅仅满足于扮演一个甚至与文学都没有什么关系的专门学科。

    汪曾祺在哈佛和耶鲁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用西方人想听而许多中国作家也爱讲的现成的题目,偏偏选择西方人不想听、听不懂而许多中国作家不爱讲也讲不好的中国语言问题,不讲则已,一讲就从近代以来备受挤压的汉语言讲到更加被挤压的汉文字,讲出了不仅中国作家和学者讲不出恐怕西方汉学家也想象不到的许多真知灼见。汪氏此举盖有深意存焉:这位秉承了现代中国文学优秀传统的温和而倔强的老人,满怀善意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国文学最根本也最易被忽略的问题--同时也借此机会,向长久忽略现代中国的语言问题的西方汉学界与中国文学界发出委婉的也是最强烈的抗议。

    1987年的讲演过去十五个春秋了,汪氏去世也已经有好多年,中国作家对汉语可有怎样新的思考?这里不妨从汪氏生前寄予厚望的几位青年作家谈起,并将问题集中于声音和文字的关系,即看看这些作家是如何通过处理声音与文字的关系来理解自己的母语的。

    最近在朋友的一再敦促下,终于看完了莫言的《檀香刑》。我不喜欢这部作品,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讨论中国文学与汉语言文字之关系的一个合适的话题。

    莫言出道时的语言和《檀香刑》大不一样,当时他受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很大,语言也有一种魔幻色彩,非常强调贴近个人的感觉记忆和感情体验方式,尽管有点雕琢与夸张,但大致不失其真实性。实际上,人们一开始注意莫言,主要也是惊讶于他的文字个性(记得王晓明当时就专门写过一篇很精彩的《在语言的挑战面前》)。不过那时候许多批评家都把语言当作一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把作家的文字降为主体的"话语"而非主体也被包括在其中的"语言",所以总是离不开作家如何"运用语言"之类的问题,而未能触及作家对语言的整体认识。我觉得现在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文学和语言的关系:不是把语言纳入文学中去思考,而是像汪曾祺那样,反过来把文学纳入语言中去思考,看看我们的文学究竟处在汉语现代性转变的何种位置上,看看汉语的现代转变究竟怎样从根本上制约着我们的文学写作。

    我们的文学的基础是语言,但我们究竟选择哪一种语言作为基础?"五四"启蒙话语对中国语言进行改造,以改造过的汉语作为我们新文学的基础,于是演化出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中国新文学或者叫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是不断被改造的变动不居的因此也蒙受了许多非议的"现代汉语",现在,许多作家对自身所处的这个语言传统感到不满了,希望有所突破,莫言就开始检讨,认为自己最初的语言并不好,书卷气太浓,现在他为了追求一种"民间气息"、"比较纯粹的中国风格",宁可"牺牲"原来的语言,制造另一种适合在广场上高声朗诵的语言。照他的说法,这种新语言应该具有"流畅、浅显、夸张、华丽的叙事效果"。

    有人认为莫言《檀香刑》(还有贾平凹《废都》)是对"五四"以前民间语言和文人语言传统的一种回归,但莫言、贾平凹等人求学和创作之始,直接面对的都是"五四"之后文学/语言的现实,他们真的能跨过"五四"话语而回到"五四"前的话语,即回到属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体系的文人白话小说与民间说唱传统中去吗?这个问题背后潜藏着一个根本问题:当代中国作家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究竟怎样?在语言上,"五四"文学革命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遗产,以至于使他们对这份遗产感到不满而竭力要摆脱它?

    我注意到一些朋友对《檀香刑》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我想知道他们是怎样评价莫言早期作品像《欢乐》、《大风》、《石磨》、《透明的红萝卜》等的。那时候的莫言从直接的生存体验出发,似乎随意抓取一些天才性的文字纵情挥洒。一般认为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结果,但在我看来,这种比较文学的所谓影响研究至少疏忽了莫言开始文学写作时所依靠的"五四"启蒙话语、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的民间文学以及翻译的外国文学彼此混合的一个相当模糊的语言背景。这个语言背景虽然没有鲜明的旗帜来标志它具体属于哪一种文学/语言的传统,惟其如此,莫言在语言的选择上才显得十分自由,从而更加有可能贴近他的文学创作爆发期的丰富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他近来的创作是一种退步,即从几乎无意识地依靠一种混合型的语言背景撤退到有意识地依靠某种旗帜鲜明的单一的所谓民间语言传统。莫言是在刻意倚赖一种非西方(非欧化)、非"五四"(非启蒙)的语言,因此很难再像前期创作那样自由地释放芜杂而狂放的体验,相反只能将这种体验、想象与记忆用一种来自民间传统的现成的语言简化为一连串单调乏味的一传奇故事。

    莫言所说的具有"民间气息"和"纯粹中国风格"的语言,对那些喝着"新时期文学" 的奶水长大的青年作家来说,也许不失为一种诱惑,因为这听起来似乎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未被开采过的地下宝藏,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误会。中国新文学史上,始终存在着一股潜流,就是中国的通俗文学。现在有许多中国文学研究者(比如我所尊敬的袁进先生)都大声疾呼要研究中国的通俗文学,似乎通俗文学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就会永远迷失在启蒙话语的一元论模式中。我认为应该谨慎看待这个问题。对莫言来说,重要的不是讨论他所选择的语言传统本身如何如何,而是应该仔细分析民间语言资源的引入对作家个人生存体验的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莫言现在引入的传统语言如民间说唱的文学形式,究竟是更加激发了他的创造力,还是反而因此遮蔽了他自然、真诚而丰富的感觉与想象?我看答案很可能是后者。

    现在大家都赞同作家在文学上要想有更深的发掘,更大的突破,就必须超越所谓纯粹个人的才气和个性,而回到一种传统,借传统的力量说出自己的话;这也就是本世纪初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那篇文章中深刻揭示的道理。但作家要建立与传统的关系,并不等于简单地回到某一种传统--至少艾略特要求作家必须熟悉的是从荷马以降整个欧洲思想文化的传统。不错,在现代中国,闻一多也曾批评郭沫若等作家缺乏传统,而只知道撇开传统(闻一多用的概念是"地方色彩")说自己的话,他认为那是一种浅薄的"伪浪漫派"。但反过来,要克服这种"伪浪漫派",是否就应该毫无批判地回到某个一度被忽略的传统?比如,像贾平凹那样回到传统文人小说的话语传统,像莫言那样回到"猫腔"?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回到传统,必须警惕传统对作家的消化和诱惑。艾略特在强调传统的重要性时,并没有忘记作家个性的可贵。他批判的只是无视传统的个性的泛滥,而不是个性本身。他认为恰恰是那些有个性的作家,才真正懂得传统的重要。传统有两面,它既可以使人有力量,也会把人淹没。就贾平凹和莫言来说,他们从"五四"以来混合的也是日益收缩的语言背景中脱去来,转身回到某个具体的语言传统中去,在这样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对他们的淹没,显然要超过他们自己的生命力从传统中的再生。

    不妨再拿另外两个作家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代末以后占据统治地位的"革命话语"以及"文革"中囊括一切、笼罩一切的"政治语言",无疑是许多当代中国作家深入骨髓的语言传统。那么,如何面对这个语言传统?王蒙和阎连科就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王蒙确实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大量使用他所"熟悉"的革命话语和政治术语,但在这过程中,他并不是单一地收集、再现这种语言本身的历史信息,而更多地倒是要显示处在这种语言洪流中个人的被扭曲、被伤害、被迫压的那股子可怜加疯狂的劲儿,所以在强势的语言暴力之中,我们还能够听到一点几乎没有个人语言的个人的呜咽。我以前写过一篇《戏弄与谋杀》,主要就是研究王蒙如何通过对文革政治语言的充分模仿,使这种语言在疯狂的舞蹈之后自动露出它的荒谬。当政治语言掩盖一切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个人是很难跳出三界之外来冷静反思这种语言的,所以让读者和身处这种语言旋涡中心的人物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因为那无疑拔高了人物的思想水平,使人物和人物所置身的政治语言的旋涡脱节。王蒙的方法,是干脆割断读者和人物的交流,政治语言的旋涡彻底吞没思想上完全受到时代局限的小说人物,读者清楚地看到人物在语言旋涡中心覆没的每个细节,从而更真切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语言对生命的吞噬。

     如果说"文革语言"已经进入现代汉语的内部,成为一种语言的传统的话,对作家来说,这个传统乃是无法对象化的,你必须切实地生活在这个传统之中,感受到这个传统和人的种种复杂关联,才能较深切地表现它或者用它来表现与它发生过这样那样历史关联的人们的生活,否则就容易流为一种猎奇性的语言展览,在这种展览中,语言是语言,人是人,两不相粘。阎连科新作《坚硬如水》就是这样,表面上,他也是想通过频繁使用铺天盖地的文革语言以再现那个时代个人生存的真实,实际效果却仅仅是"文革语言"刻意的大展览。个人和时代语言,都被具有清醒的主体意识的作者操纵着,这个操纵者始终和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世界保持着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时代的语言就被控制在一个有限的意识范围,成为一个被观照的对象,它的覆盖一切的声音的威势的历史意义因此也就并没有被真实地揭示出来。切实地描写一个时代的语言体验,就必须真正深入那个时代的语言,而不是仅仅收集那个时代的语言材料。所谓深入一个时代的语言,就不能仅仅夸张地描写那个时代的语言的声音层面--尽管声音确实是那个时代语言的突出现象--还必须在细节上揭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文字的形体与意义的丰富感受。否则,单纯从声音的记忆中捕捉一个时代的语言,只能是对语言的一种片面描写。

    "现代汉语"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我喜欢把它想象为一种吸收了多种因素、无法预计其未来发展、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的语言。讨论中国文学与中国语言的关系,就是讨论中国文学和这个活的、不确定的语言本体的关系。"五四"时期,在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中国文学几乎一夜间挣脱了与母语的天然联系,落入瞿秋白所批评的"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人不鬼、非骡非马"的尴尬境地,造成新文学大面积的粗糙。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苦涩的遗产。然而,也必须看到,正是在这种语言的破碎局面中,在中国知识分子对语言传统的激烈反抗乃至普遍的绝望中,产生了鲁迅这样的作家。对于他和语言传统的关系,我们不能像对其他作家那样进行简单的理解。比如,他对文言文有铭心刻骨的仇恨,而实际创作中与文言文的关系又非常紧密。他很好的吸收了口语,但决不像胡适那样过分推崇讲话风格对写作的绝对统治;胡适的文章都像讲演,而鲁迅的讲演稿也还是文章。鲁迅也并不满意青年作家的生造字句,但他一直更加坚定地为"欧化语体"辩护。鲁迅是要在多重的似乎无路可走的语言困境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语言的道路,其中既包含对传统的批判,也包含了对传统的新的认同,同时更包含了对当时所有的各种语言资源的巧妙改造与大胆运用。我们无法用"回归"、"依靠"这样的概念来定位他与任何一种传统的关系,只能说他与纷乱的中国现代语言传统有一种鲁迅式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鲁迅已经把汉语言文字的问题有效地隐喻为现代中国的道路。在讨论当代作家与汉语言文字传统的关系时,我总是忘不了鲁迅,总希望能够在鲁迅的语言中找到一条中国现代的文化创造之路。我以为鲁迅的语言之路至今仍然不失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可贵的提醒,即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地面对传统,尤其不要自以为发现了某一件传统的宝贝而沾沾自喜。否则,我们的格局将日见其小。

    莫言在《檀香刑》"后记"中告诉读者,他"在这部小说里写的其实是声音。小说的凤头部和豹尾部每章的标题,都是叙事主人公说话的方式,如'赵甲狂言'、'钱丁恨声'、'孙丙说戏'等等。猪肚部看似用客观的全知视觉写成,但其实也是记录了在民间用口头传诵的方式或者用歌咏的方式诉说着的一段传奇历史--归根结底还是声音",这种声音在小说中由不同的人物发出来,最后都汇入整体性的声音,那就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即"猫腔"。莫言的这一段创作谈使我更加迫切地意识到声音不仅是语言学上一个难解之谜,也是文学上一个重要问题。语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说着一种语言的人的本质或灵魂是什么?是声音吗?那么文字的地位又如何界定?文字只是一种外在的工具,用来记录作为语言和人的本质的声音的吗?但对文学来说,难道真的可以离开文字而想象一种以纯粹声音为中心的所谓人的历史、人的生命、人的语言吗?

    莫言很得意的是,《檀香刑》制造了一种"声音"。但究竟什么是文学上的声音?它是否就等于人们说话的声音?恐怕未必。几千年汉语言文学所表现的世界,鲁迅确实曾经认为那只是一个"无声的中国",在他看来,文学上的声音直接就是生命的呐喊,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学简单粗暴地把自然说话的声音改造成与文字的一定结构相符的人为的声音,文人不自然的吟咏遮蔽了百姓自然的说话,汉字遮蔽了汉语,中国就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语言,这大概就是鲁迅所说的"无声的中国"的意思。然而,像莫言、李锐、阎连科这些作家在作品中尽量排除知识分子身份的作家的叙述语言,"让人物自己说话",让人物自己发出声音来,甚至像李锐的《无风之树》经常所做的那样,文字只记录人物的发声而没有本身的意义(类似拟声词的连缀),是否就能够使文学语言摆脱文人字面传统的限制而回归语言的自然的声音,并且使中国文学从此用自然的语言发出中国人的生命呐喊呢?

    首先应该区别两种声音:文学家制造的声音和生活中自然的声音。如果说文人或知识分子的文字对人们自然的发声构成了一种遮蔽,那么这种遮蔽乃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文学要想将自然的发声表达出来,非得通过文字不可。文字确实可以遮蔽声音,但文字的遮蔽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敞开,或者说,文字之所以要遮蔽一部分声音,目的就是要传达另一部分声音。我们在作家的文字中确实不能像在留声机旁那样听到人们自然的发声,但我们却能听到他对自然的发声的某种选择、清理、修饰、过滤、强调与重新组合。作家正是充分利用了文字对声音的遮蔽作用制造了另外一种声音,他并不奢望文字像留声机那样真实地记录人们的自然发声。除了自然的发声,之所以还要有文字,还要透过文字而发出另一种声音,主要就是因为那自然的发声在表达生命渊深处的呐喊时总显得无能为力。如果人类在地球上只有自然发声的能力,而没有文字书写的能力,人类生存的真相又将蒙受怎样一种根本的遮蔽?所以我怎么也不能把书写仅仅想象成对自然发声的呆板记录,或者仅仅是自然发声的一种延长。在我看来,书写明明也是一种发声,是更高形式的发声,是灵魂的似乎有形而无声的呐喊。一个文学家,如果他撇开文字的奥妙而大谈声音如何神奇,语言(说话)如何重要,我总疑心他多半已经在文字书写中败下阵来了,总疑心他所说的神奇的声音或重要的语言(说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以他的文字书写经验为基础的。

    莫言在《檀香刑》中抛弃了他以前主要诉诸视觉的有"魔幻气"的文字书写,全力以赴追求一种声音效果,他希望作品被接受的方式将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李锐也曾自豪地宣称,他已经摆脱了白话文的书卷气,进入了身边老百姓口语的汪洋大海,似乎"白话之后"的汉语写作就只能这样;他的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就是摈弃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完全让书中人物--农民--自己说话。其实,这一切都不是莫言、李锐的发明,四十年代初,周扬曾经根据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指出中国文学在逼真地模仿人物语言这一点上已经很有进步,而叙述语言仍然停止不前,仍然是知识分子式的,因此应该对叙述语言来一场"打扫"。这种文学理想是把文学建立在声音层面上,把文字视为一种记录工具即声音的载体--如果文字不肯就范,那么不仅记录声音的功能将被剥夺,还会被宣布为声音的敌人,十恶不赦。如此贬低文字而解放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知道一点五十、六十直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人,都不难做出自己的判断。那时候,伴随着普遍的文字游戏(阴险的,放肆的,佯狂的)的就是一种疯狂的声音的洪水从民族语言的整体结构中冲决出来,横流漫溢,以赤裸裸的暴力抹杀了在游戏中被尽情玩弄的濒临死灭的文字,甚至也抹杀语言本身。语言整体变成粗暴的嚎叫,"高音喇叭"理所当然成为一个时代语言精神最好的隐喻。

    声音压倒文字,并不是从周扬才开始,胡适早就认为作文就是用文字记录说话,早就把文字降到从属地位,在对文字进行善恶评判之后,几乎一劳永逸地使之驯服于声音。可以说,"五四"开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口语在文学语言乃至整个民族语言中霸权地位的强调,早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传统了。口语不断侵蚀着文字,迫使文字降低到奴从的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乃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特点,但这个特点也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严重的虚症之一:灵魂的声音已经越来越不会从仅仅作为记录工具的文字中透现出来了。文学贬斥文字,终于受到文字的报复,其结果,那主要追求声音的文学反而没有声音,反而变成新的案头摆设,新的无声的"死语言"。

    我觉得,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充分释放了文字力量的古代小说和诗文词曲大都可以吟咏,同样充分发掘了文字功能的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也是可以吟咏的,而贬低文字功能、单纯依靠声音的莫言们的小说,反而没有多少真正被创造出来的文学的声音,反而不能吟咏。我曾经听过莫言在《收获》杂志举办的朗诵会上朗诵他自以为非常适合朗诵的作品,结果什么也没有听到。 在这个似乎微不足道的问题上,或许已经可以想象当代作家和"五四"传统的关系了。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什么是声音,仍然值得一再追问。我倾向于认为,文学中的声音并不等于人们特别是某一部分人群(比如老百姓)的自然发声。鲁迅作品中的声音,主要还是人为制造的效果,他以全部生命的力量呐喊,这种呐喊不是模仿一次性的说话行为,更不是模仿中国人说话的某种强调(即使他所珍视的"女吊"的唱腔)。可以说,在鲁迅作品中,就其所要传递的声音整体来说,我们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活人口中,是无法找到任何对应物的,因为那是鲁迅精神的呈现,是通过看上去有形而无声的文字把全部精神思辩和情感力量"组构"而成的呐喊。

    说到这里,不妨把莫言的"猫腔"与贾平凹的"秦腔"稍微做个比较。贾平凹很聪明,他知道用文字做工具直接模仿"秦腔"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采取了迂回曲折的方式,以不断的铺垫、烘托、描写、暗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秦腔"。他没有用文字"模仿"声音,而是用文字"描写"声音。声音在贾平凹这里不是简单地通过声带、唇齿、口舌发出来,而是通过文字曲折地传达出来。莫言则简单地把文字作为模仿声音和日常说话的工具,这就很容易遮蔽作家自己应该建构出来的声音。《檀香刑》因为推重声音,结果降低为对一种民间说唱的简单模仿;因为疏离了文字的沉潜含玩,结果损失了文学应有的丰富与精细。但也许我们应该反过来说,《檀香刑》的作者和文字的因缘不过尔尔,多年的跋涉之后,他已经没有多少耐心再从字里行间讨生活了,所以索性疏离看似无声的文字,而乞灵于未必和文字有关而更多只是飘荡于人们口舌和耳鼓之间的声音,乞灵于片面理解的语言。这种转变其实就包含着作家对语言的一种普遍误解,即仅仅以声音为语言的本质而轻视文字在整体性语言概念中应有的地位。

     就个人爱好来说,我更喜欢善于驱谴文字的作家,他们的文字具有雕刻的力量和不可动摇的稳定性;开始可能悄无声息,然而慢慢的,会有一种声音从字里行间升起,漾开,覆盖全篇。我不喜欢另一种类型的作家,他们一开篇就给制造出我很多声音,就像走进闹哄哄的群众集会,文字反而可有可无,变成模模糊糊的影子。在前一种类型的作家作品中,我可以真切地感到在文字的徐徐展开中有一种声音被悄然建构着,在后一种类型的作家如莫言、李锐以及阎连科的某些作品中,一种未必经过作家自己精神咀嚼过、而只是由单纯模仿所获得的外界的声音,喋喋不休地传来,不管是人物说话,还是作者说话,都给我以压抑感,使我难以进入作家们自己欣赏的声音的世界。他们作品中的声音是以牺牲文字为代价的,就好象把生活中的声音以录音的方式搬到文本中去,使文字成为一种装载声音的工具,甚至最终使整个文本淹没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已经相当熟悉的那些声音。

    鲁迅之后,依附于声音而抹杀文字,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汉语写作"。不难想象,在汉语言文字不断蜕变的这个历史中,任何看重文字的作家,注定都会以其"风格"的特异而引来惊讶的目光。汪曾祺是这样的作家,此外还可以举出孙甘露,尽管后者的"风格"迥异于汪曾祺,但就痴迷于汉字的无穷组合的游戏来说,俩人实在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孙甘露之前,当代作家还不曾有人将小说做成朦胧诗般变化繁复的文字游戏。他把小说从口语世界拉回来,彻底使之书面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五四"所谓的"欧化",而是凝聚了自那以后汉语写作所经历的丰富的历程。50年代,郭绍虞读到峻青的几篇散文后惊喜万分,认为白话终于也能去掉平淡乏味的弊病,直追文言文曾经达到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老先生是向来喜欢"赋"的,所以称那种含华佩实、充分展现汉字之美的散文为"白话赋"。这其实并非凌空蹈虚的假想,峻青、碧野、刘白羽、秦牧、杨朔等当代散文家也许还不能穷极汉字游戏的妙用,但像汪曾祺的散文与小说,实在已经十分注意到汉字在汉语写作中的地位了,汪曾祺甚至就真的用白话写了一篇《岳阳楼记》。这种努力在鲁迅、朱自清、陆蠡等现代作家中已经很普遍,当代作家中除了汪曾祺,其作品当得起"白话赋"的称号的,应该还可以算上孙甘露。在孙干预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古代文人视为头等大事的辞章之美确实被史无前例地突现出来了。遗憾的是,孙的实践因为未能开掘更多的资源而多少有点难以为继,更加遗憾的,孙从一开始就是孤立的,他固然吸引了许多人惊讶的目光,却并没有将他们真正吸引到汉字上来。

    思考中国文学和语言文字的关系问题,应该回到"五四",尽管今天,所谓"回到五四"在许多人那里已经变成一种空洞的口号。所谓回到"五四",不是回到学者们所总结的几条关于"五四"的结论,也不是回到"五四"人物的气派、成就--严格说来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回到"五四",主要是回到"五四"所提出的我们至今尚未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上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自己的来历和去路,看清楚自己实际的文化/语言处境。"五四"文学革命开辟的语言天地很广阔,只是后来才逐渐缩小。在我看来,即使"五四"人物对汉语言文字粗暴的指责与简单的改造,其中也包含着决心引入异质因素的要求以及对母语的无法割舍的感情。今天所说的鲁迅式的绝望的反抗,在几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执着,就诞生在这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五四"以后,我们的文学又经历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和六十年代、"文革"与"新时期"、九十年代以及世纪之交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巨大转变,文学所可依靠的语言资源益发显得丰富而驳杂,我们的作家在进入这个丰富驳杂的语言传统之时,也就更容易碰到选择的困难,重新认识传统的困难。如果轻视这个困难,随意选择某种传统作为自己的依靠,就很可能因为误读了传统而为自己误读的传统所欺骗。老实说,当我在李锐的《无风之树》中持续地经受他的人物语言单调乏味的叙说,当我在《檀香刑》的最后听到一地猫声时,我是有一种恐惧感的。不是因为在整部书中只有"瘤拐"们在说话、只听见一片猫叫而恐惧,乃是因为看到这些有才华的作家在语言的道路上越走越窄自信心却越来越大而感到恐惧。

  《世纪中国》(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20182564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汉语 #元宝 #理解 #转载

相关文章

  •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分不清ADND和DND、或不知道PH、DMG是什么的新手,请特别留意最后一段“ADD常用缩略语表”   魔幻世界之旅龙与地下城的故事   发表于大众软件CD杂志...

    2024-03-24

  •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大家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记忆中有没有哪些猥琐的老师做过的龌龊之事?   1):大学时的摄影课中,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个从外面聘来的在摄影界颇有名气的老头子。而且...

    2024-03-24

  •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老徐头条巴黎讯(邢彦春)12月5日,主题为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举行。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2024-03-24

  •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在他大三的時候交了一個學妹,兩個人一個帥一個美,   簡直是學校裡最強的一道閃光,經過了約半年的交往後,   男同學想說也該去見見女方的父母...

    2024-03-24

  •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约稿拉《花蕊》约稿拉.尤其欢迎搞笑的东东。稿费在千字100元—150元。每期评3篇好稿在杂志上公布并发一定奖金。   欢迎大家对这个栏目策划多提意见。   ...

    2024-03-24

  • 从鲁迅老先生爬楼梯的小故事,看矛盾之有效与无效-“缩头乌龟”

    从鲁迅老先生爬楼梯的小故事,看矛盾之有效与无效-“缩头乌龟”

    从鲁迅老先生爬楼梯的小故事,看矛盾之有效与无效-“缩头乌龟”     鲁迅老先生是钦定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战线上的旗手”,牛!牛的一塌糊涂!  ...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