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冷笑话 > 唐仲清:思辨的体验哲学

唐仲清:思辨的体验哲学

发布于:2024-03-23 作者:admin123 阅读:21

  第一章:无对象、无我思的概念哲学

  试图给哲学下一个终极的、权威的定义一直是历代哲学家们的不懈追求。但在笔者看来,假设某位大哲真能制定出这样一个定义,这一定义也不能穷尽哲学的意指,因为能够穷尽哲学意指的概念即已达致人类认识的极限,而极限概念这一术语本身即指人类认识目标总是不确定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自在之物的一个意义是指人的认识所不能超越的极限概念,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认为自在之物即本体。新康德主义沿用不以指主体自行设立的表示其认识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概念。F.A.朗格认为,在现象后面并无本体存在,存在因果性等观念后面并无作为它们的基础的自在之物。在池中游泳,它们顶多只能撞击池底或池岸而不能在陆上游泳,池底和池岸就是它们活动的极限一样,人们也永远人能在现象界即他们的表象世界里活动,自在之物只是表明他们活动的极限。柯享等马堡学派的哲学家对此作了更多的论证。他们认为自在之物无非是一种调节原则,其作用是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它只是给人的认识设定一种目标,界限。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生存、变化、创造的过程,是对尚未确定之物的确定过程。人的认识永远没有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总是不确定的,即总是一个疑问号,它表明人的认识所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自在之物无非是一个极限概念。在笔者的理解中,我们认识之所及,即是我们所能触及到的自在之物予我们的极限,正如本体论证明中有限即同时意味着无限,因此在认识论上,穷尽哲学意指的关于哲学的定义是不存在的。而且笔者发现,恰恰是这种试图以大全的姿态来给哲学下定义的概念范式是最没有内容的定义方法。例如,我国教科书辞书中统一规格的哲学定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的定义法制造出来的概念是没有错误的,但也是无内容无意义的。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讽刺那些爱讲空话的人所讲的:他说了,是为了什么也不说。那么,应当采用何种方式显示哲学的形态呢?笔者之所以没有用“界定”而只是用了“显示”一词,是因为:在笔者看来,我们任何人都不具备为哲学下定义的权威性,而只能向受众显示我对哲学的领悟,即是说,我对哲学的领悟只是我本人对哲学的领会和感悟,该领会和感悟不足以达到足以下定义的高标准,而且在笔者看来,能否弄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来远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的哲学领悟是否对受众有触动、有启发、有教益,如果没有这些益处,那么任何定义都不足以够得上有价值的定义这一标准。

  本章试图对无对象无我思的哲学展开批判,在展开批判前,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哲学的已有定义及门类划分:

  (1)“形而上学说”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在于把握一切可感觉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和原则,哲学就是关于“作为是的是”的科学;

  (2)“世界观方法论说”认为,哲学的智慧在于获得关于世界人生的普遍性知识和规律认识,构建和表达关于世界或宇宙整体的完整而系统的观点、观念和一般方法;

  (3)“认识论说”认为,上述说法难以避免独断论的结果,哲学事实上只能提供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过程及其成果的理论前提和根据,所以哲学就是认识论;

  (4)“思维方式说”更进一步把智慧归结为人的思维能力、方式和方法,把哲学看作是关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学说;

  (5)“价值观念说”则基本否定了智慧中的知识化取向,而是强调: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的使命和意义,不在于提供知识,而在于提供并说明人类应有的价值观念系统;

  (6)“文化批判说”与价值观念说相近,但它更注重强调:哲学的智慧在于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综合考察、批判、超越和重新建构;

  (7)“人生境界说”则把重点放在哲学与人生的直接联系上,认为哲学是思考着、追求着的人生所具有的一种自觉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8)“语言分析说”主张摈弃抽象玄远的解释方式,抓住人类思想和智慧的载体——语言进行实证的分析和操作,认为这才是哲学的本质面貌。(李德顺“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在笔者看来,对以上列举之哲学门类再进行简化,似可归纳为三种形态:1)宇宙论哲学:凡是试图探求自然社会的终极原因的学说即可称为宇宙论哲学;2)逻辑论哲学:凡是对各种事物现象的逻辑构成、有关方法论进行探讨的学说即可称为逻辑论哲学;3)人生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关乎人生价值的我与他人及社会的知情意关系作出探讨的学说均可称为人生哲学。

  在笔者看来,随着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分门别类的细致分工和深入发展,宇宙论哲学名存实亡,或者说,在具体科学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宇宙论哲学最后的专属领域即是科学尚不能达致的超验的领域,而宇宙论哲学所能做的要么是纯粹的思辨、概念的游戏、要么就是神学的幻想;对具体事物的构成及其方法论的探讨(包括所谓语言哲学)由于没有具备宇宙证的终极性、也没有涉及人生哲学的价值论,所以不能在严格意义叫做哲学。正如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批判把哲学归结为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体系或者归并到专门科学中去的观点,认为哲学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它研究有关宇宙和人生的一般问题。在笔者看来,既然宇宙(狭义为自然界)即已成自然科学等专门科学研究对象,故而哲学的研究对象就只有关于人生的一般问题。

  当然,人生哲学的外延也很宽泛,几乎任何冠以人、人生的言词都可能自诩为人生哲学。人生哲学不同于宇宙论哲学与逻辑论哲学,人生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直接显现出其价值趋向。据此,笔者对现今的哲学作出如下划分:

  第一类:制度的无我哲学

  第二类:混世的工具哲学

  第三类:玄思的大词哲学

  在笔者看来,以上三种哲学均是笔者所批判的无对象、无我思的哲学。

  制度的无我哲学,其视点不是从个人的视角去看待他人、国家与社会,而是倒置、反转过来;制度的无我哲学一般都会虚拟一个超乎于任何个体之上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又分为现时的理想社会制度和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顺乎逻辑地,个人的理想、价值、命运,也只有放置于这一理想社会制度中才能得以实现,换言之,取消个人的视域是这种哲学的必须,其典型形象的表述即是“我们都是革命机器上的一颗镙丝钉”,个体不能从自己的视域、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判断出发去构建自己的哲学,局部只有放诸于整体之中方能体现其价值,而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制度的无我哲学也就是取消自我、献身制度的哲学。这种哲学最集中地汇聚在伦理学领域,故笔者试以我国官方伦理学辞典之批判阅读为例对其进行剖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关系,作为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理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观点是:(1)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要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个性;(2)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如果就道德的起源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一以现实生活和经济关系作为出发点的研究方法具有十分合理的实证性。但是,言称不同的阶级即有(潜台词即是应当有)不同的道德则是对道德的否定。在鄙人看来,正如尼采所谓奴隶主是两种道德,这说明:只要存在对立的道德(微观又如男性道德和女性道德),那么这两种或多种道德都不是理想的、严格意义的道德。另外,以共产主义为目标而进行道德建设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崇高理想,也可谓“高贵的伦理学”,但这种“制度论”伦理学在微观技术上从一开始即存在两个缺陷:(1)忽略个人,因为个人仅只是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个人即已被抽象化;(2)缺乏操作性。共产主义是一个崇高伟大但又遥不可及的目标,但现时代的个人应当如何具体而再具体地付诸哪些行为却不得而知,因为这显然严重违反了鄙人所谓“伦理操作距离律”。

  【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发扬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关键概念。号召发扬集体主义,这是一种完全符合理想主义的感召口号。但为什么在伦理实践中收效甚微,大概有以下原因:○1集体主义概念本身是模糊的,没有一个范围界定;○2集体主义概念从一开始即抛开了具体的个人,于是,个人也将自己当作是集体的异在;与此相比较,西方理论概念中的诸如合理利己主义等提法更加契合人性,因而更可能具备说服力并在实践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提请注意的是,忽略个人价值的伦理道德并非无一例外地均不具有实效,例如,二战时期日本军士为天皇献身的武士道精神即是否定个人价值的典型的例证;笔者认为,我们的伦理道德体系(至少从纯理论意义上)不能不承认是崇高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问题严重到了我们不得不去求助于本来就没什么有价值内容的所谓传统道德)?问题出在我们的决策者们、理论家们根本就不顾及伦理道德体系的可操作性。也许,在上位者们的习惯意识中对道德操作性的理想主要就是行政化的强制维护,例如,中国也许是世界上举办英雄模范讲用会议最多的国家;并不是说,行政化手段不能用于推行道德,也不是说,这种推行方式一点儿效果也没有,问题在于:热衷于这种做法导致了我们不再愿意甚至没有了勇气去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体系本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滑稽的是,也不知道依据什么理由堂而皇之地宣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三者利益应当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既如此,那就不只是社会主义社会独有的矛盾了,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有三者的矛盾和冲突。

  【时代精神】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时代精神的具体内容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上列“时代精神”没有作出界定,这些究竟是实然意义上还是应然意义上的时代精神。在笔者看来,应属后者。时代精神由执政党文件作出规定,这意味着:任何与文件规定相抵触的有关时代精神的学说或观点都可能是反动的,也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例如,如果鄙人照搬西方伦理,提出我国也应提倡资产阶级那样的合理利己主义的时代精神,那我就是在散布反动言论,散布反动言论(并非自己个儿偷偷写反动日记)就已不是言论而是行动了,言论自由的公民权利也就不适用了;如果真要跟我较真,那我依照刑法被判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颠覆政府罪也不是没可能的。如果中央文件(谁敢著书立说批评中央文件?!)真对伦理学构成了如此大的威胁,那么我们断言中国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也非什么耸人听闻的怪论了。鄙人以为,即使我国仍要坚持社会主义伦理学共产党人道德科学,这样的威胁对我们的红色伦理之建设都是极端不利的。所以鄙人斗胆向党中央建议,应当尽量减少以中共中央名义来颁发伦理学文件,或者,在伦理学文件中特别注明本件思想观点期待人民自愿遵循,不具有强制力;对本件思想观点有异议者概不追究法律责任,等等。

  【制度伦理学】一是指人类道德生活中各种人伦关系中某些道德活动方式的稳定形式及规定规则,是与政治法律制度并存的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的道德法典。一是指一定社会制度的伦理价值。

  笔者曾用“制度伦理学”这一概念批评我国现有伦理学体系,但笔者意下之制度伦理学却与伦理辞典中的制度伦理学具有不同的意蕴,主要指谓以下内容:其一,我国伦理体系是以社会制度来评判伦理体系的优劣,例如,社会主义伦理优越于资本主义伦理的最根本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而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公而忘私大公无私至少先公后私必然优越于自私自利,故而社会制度是崇高伦理的制度保障;其二,“制度伦理”获得了忽视个人自由或个人权利的无可辩驳的理由,而且将伦理学政治化;在制度伦理的霸权话语之下,没有任何人敢于对现行伦理体系进行公开的批评;并不是说,我国的刑法仍会惩治“思想犯罪”,而是说,在制度伦理的框架之下,根本就无法构建出批评现行伦理的逻辑或理由;其三,“制度伦理”的外在表现非常显著地表现在从上往下采用行政手段对伦理观念进行推广、强化;笔者并没有否认行政手段对推广伦理观点的作用,而只是强调:行政手段所取得的成效也许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深入人心的伦理首先应当是契合人性人心人情的伦理。

  以上的分析批判仅只是例证的展示而已;说实话,本人现在对批判官方哲学的热情锐减,其原由是:本人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其实官方意识形态可谓气数已尽,就连官方都只是把这些东西当作招牌挂挂而已。有一种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民间哲学早已把官方的摆设哲学取代了。这种民间哲学,即是以拜金主义为轴心的笔者所谓的混世的工具哲学。在笔者看来,官方哲学无论怎样把制度置于个人之上以致于取消自我,但官方哲学的内核仍然有一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成份,制度的无我哲学仍然是道德哲学,虽然它是说服力不强的、虚假的。可这种混世的工具哲学,这种深得民心大行其道的民间哲学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动哲学,因为这一哲学的永恒主题主要就是教育中国人民怎样成功变成能挣钱会揽权的混世魔王,哲学——这一神圣的、圣洁的、深奥的智慧学,被通俗化、庸俗化、工具化了,变成了一门混世的技术;中国人民热烈欢迎这种不计善恶只看功利的混世哲学是可以谅解的,因为国民的愚昧性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可耻的是那些创造这种混世哲学的哲学家们;正如毛多奇在其幽默情色散文《我为什么不适合包二奶》中叙述的那样,哲学教授教大家“赚钱术”,结果是众人没赚到钱,教授成了大富豪。在鄙人看来,这类书籍(包括美国混世哲学大王卡耐基的书)都应当归入“金融学”、“货币学”、“权钱交易学”的范畴,别再侮辱哲学了。

  本人反对“混世的工具哲学”并不主要因为这种哲学取消善恶标准,主要在于这种哲学在这一点上与制度的无我哲学相通:在既定的、毫不存疑的大前提之下来展开思维,区别只在于制度的无我哲学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前提,混世的工具哲学以金钱至上嫌贫爱富为前提,而一切不对大前提存有疑虑的哲学都不是哲学,哲学连怀疑都不会了,那就没有哲学了。换言之,制度的无我哲学与混世的工具哲学都是弱智的非哲学。当然有一点必须说明:现今行销市场的早已不是制度的无我哲学了(就连笔者都只在打算对它进行批判时才会花钱去买一两本),而是混世的工具哲学,这类书太多太杂,也许读者诸君早就精读过了,在此,本文作者既不打算罗列正文,也不打算进行深入剖析(因为这类书只用一句话即可作出高度概括根本不用进行理论批判,那就是“教你成为一个混得不错的坏人”),仅只展开两本“畅销书”的目录以餮看官:

  《潜哲学》

  引 言

  每日踏进办公室,大家就像按了“PLAY”键一样自动地工作,机器一般转个不停,你是否考虑过适时地停下来,考虑一下对自己而言哪些是值得的事情呢?当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选手唐功红最后奋力一举获取金牌时,你在激动的同时是否想过或许你也有很大的潜能呢?有的人能从忧虑中看到机会,而有的人则从机会中看到了忧虑,这些后面其实都隐藏着丰富的人生哲学。

  哲学似乎是个太过深奥的词,使人往往和历史上的大智慧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等联系起来。人们一般认为哲学的研究是份高雅工作,平常人需仰视之。事实上哲学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通俗点讲就是为人之道、行事之法。本书题目中的哲学便是人生中的哲学,生活、工作中处处都有哲学,只要你有兴趣并稍加思考就可参与其中,打破大家们对哲学的垄断。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其实都蕴涵着不同的人生哲学,正如鲁迅所说的,住在城市中养兰花的煤矿老板,是不懂得山西捡煤球老婆子的苦楚的,生活不同,感悟的哲学也不同。但生活的哲学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学到的,需要去提炼,正如海水要经过晒、煮等过程,才能形成盐,而不是像自然界中的景观那样可以一目了然。人生的哲学也不是每个人生而知之的,需要在经历一些事情时多加思考才可以获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钥匙,找到一片隐藏的桃花源。

  人生的道理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可以引用一段话说明:人生的道理年轻时不明白,也不曾想要去明白;中年时想要明白,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夕阳时都已明白,却发现英雄已无用武之地。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过程都可以多姿多彩,而其中的哲理自然也博大精深。本书精选了其中几个对人生影响比较重要的哲理与读者朋友分享,希望对那些处于人生探索过程中的人们以启迪。

  本书在撰写上力求使每个道理深入浅出,且使每个道理以某种历史的或实际的事例或故事开始,由此引起读者对一些生活潜哲学的思考。正所谓“我思故我在”,等你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后,你会发现生活本来是美好的。

  第一章 潜哲学之一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第一节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第二节 让“火山”爆发出来

  第三节 开发潜能从培养好习惯起

  第二章 潜哲学之二

  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第一节 适者生存

  第二节 天道酬勤

  第三节 顺其自然

  第三章 潜哲学之三

  人都是将心比心的,所以当你埋怨别人的时候,最好问问自己:别人是否也在埋怨着你。

  第一节 学会体谅他人

  第二节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第三节 学会欣赏别人

  第四章 潜哲学之四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

  第一节 积极创造精彩人生

  第二节 养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潜哲学之五

  假如成功,一定是你坚持到底;假如失败,一定是你放弃。

  第一节 忍耐力比智力更重要

  第二节 耐心多大,事业多大

  第三节 通往成功的道路——培养你的忍耐力

  第六章 潜哲学之六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第一节 何谓对的事情

  第二节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第三节 培养自己“做对事情”的好习惯

唐仲清:思辨的体验哲学

  第七章 潜哲学之七

  好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但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第一节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节 制止拖延

  第三节 百说不如一做

  第四节 不要守株待兔

  第八章 潜哲学之八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承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第一节 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第二节 学会使自己不受伤害

  第三节 我所做过的傻事

  后记

  《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

  前 言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范。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低调做人不单是普通人的处世圣经,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诫。

  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适时沉默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保持低姿态以保全自己

  以低姿态化解他人的嫉妒

  低调做人往往是一视同仁

  既要会隐忍,又要能奋发

  不要贬损他人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

  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贬低自己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地位高低都要清醒认识自己

  不可过分表现自我

  李宗吾在其《厚黑学》中将混世的工具哲学概括为心黑皮厚,真是又形象又深刻,真正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极富操作性的俗世真理、混世狡智。关于混世,笔者有如下体悟:

  如果想在现实世界中求名求利,太富于哲学气质是不行的,虽然哲学史上也曾有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因预言橄榄的丰收而暴富,但也就仅只有泰勒斯而已,只能算特例。因为将视点从本己中抽身出来并对其进行观看,对自己的行为之善恶当否进行评判,其结果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发生疑虑,而确定性却是行动的最基本的本体论保障;在与人奋斗的战争中,对自己行为的确定性是决不能受到丝毫损害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怀疑疑虑抽身观看专业户的哲学家们一个个都是穷途潦倒郁郁不得志的烂文人(笔者本人青少年时代也曾被包括前岳母在内的不同年龄段的妇女们讥嘲为烂文人,她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哲学家的气质),因为哲学家们不能够做到取消对生活对善恶的思考而去专心专意坚韧不拔地做事;对混世哲学来说,思考二字基本上就是贬义词,混世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包括第一信号反射和第二信号反射,而反射的本能倾向即是获取物质利益,正如一条狗:1)看到一块肥肉流口水;2)在看到肉的同时听到铃响流口水;3)只听到铃响没有看见肉也流口水,但这条狗决不可能思考我应不应该吃那块肉这个愚蠢的问题。只要思考这个问题就绝对不会吃到那块肉,因为狗儿产生了善恶当否的疑虑!如果它竟会想到我不该吃那块肉,那它连流口水都不会了!

  制度的无我哲学已经奄奄一息,当然仍然被堂而皇之地束之高阁;混世的工具哲学正大行其道如日中天,不过被自诩为哲学家以及哲学爱好者的人们所耻。在咱大中华,在阳春白雪的知识界,还有一种哲学也正热卖(当然销量就比混世哲学小多了),那就是玄思的大词哲学。

  在某种意义上讲,“玄思”与“大词”是近义的,玄思指谓哲学家不着边际的思,而大词则指谓未予较为详尽解释的、语焉不祥甚至不知所云的语词表述;笔者在攻读哲学硕士时,曾在导师辅导下以每天4-5页的速度研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当时心想,这个黑格尔也许是世界上最为晦涩难懂的哲学家了;后来转学了法律,哲学书也看少了。当打算重操哲学时心想,也许现当代的哲学著述应该要比黑格尔们的更通俗易懂一点儿吧,殊不知,捡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尔一看,黑格尔那套醉醺醺的思辨简直有如扫盲班的大字课本那般通俗易懂;鄙人把胡寒尔海德格尔的书拿来几本(上手最多的是《存在与时间》),硬着头皮读下去,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弄了半天,放下书时,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又看见了什么;我想,咱好歹也混过哲学硕士呀,连我都看不懂的哲学书,十几亿人中有多少人能看得懂就可想而知了。

  “尔”们大哲学家拒绝对自家的哲学作通俗化解释,尔们大哲著述的翻译家、研究专家们也拒绝作通俗解释,在玄思的大词哲学圈儿里,通俗化是一个贬义词,凡是说得清楚的就不再是哲学了。“尔”们的逻辑是:我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我就不告诉你;翻译家研究家们的行规是:我也知道尔们在说什么,但我也不告诉你。但依笔者愚见:一件事,如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拒绝对其作出解释,最大的可能性并非知道了不告诉别人,而是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笔者一再表扬光明磊落的大哲胡塞尔,只有他公然宣称自己早上写下的东西到下午连自己也看不懂了。这是什么哲学?这就是让读者对自己的智力感到绝望的玄思的大词哲学。海德格尔曾经自信地宣称,阅读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可以使灵魂得到拯救。应当说,笔者算是中国读者里较为虔诚的(跟老百姓比起来,而不敢跟海氏哲学专家相比,他们是靠海氏吃饭的嘛),他那本世界学术名著《存在与时间》居然硬着头皮看了两遍,灵魂得救的事嘛俺是一点儿也没感觉到,就只觉得头皮胀痛、心脏收缩、眼皮直跳——累呀,烦呀,着急呀,因为就连猜也猜不出来海德格尔在说什么呀,有时候,刚刚有点儿眉目了,还为自己感到幸庆了——终于摸着调儿,可接下来的话又把人打闷了。说句海德格尔不爱听的大实话:也许这是他老人家的一个阴谋:只有一本让人永远看不懂的书才会让人永远看下去。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得懂《存在与时间》;正因为是一部天书,所以便有了一批破译天书的解密专家,正如笔者在拙作《海氏密码启示录》里说的——

  鄙人曾将海德格尔的著作戏称为“天书”,并将其晦涩难懂近乎于胡言乱语痴人说梦的哲学字词句讥嘲为“海氏密码”。说实话,若你想硬着头皮将那本“世界学术名著”《存在与时间》看下去,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充足的睡眠;○2 良好的营养;○3 坚强的意志。另外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在读海氏著作时千万不要开小差去看另一本(哪怕只看几页)稍为通俗的书,那这一来,你极有可能再也不愿掉转头来再受海德格尔的折磨了。

一、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20182564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绝命 #剧评 #铁三角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