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笑话故事 > 司马懿故里博爱县孝敬村考

司马懿故里博爱县孝敬村考

发布于:2024-03-23 作者:admin123 阅读:21

  司马懿故里博爱县孝敬村考

  魏美智

  (博爱县民政局,河南 博爱454450)

  原载《焦作大学学报》2018年第一期

  摘要:从《晋书·宣帝纪》《史记·太史公自序》提供的历史线索入手,对孝敬里与司马卬,沁河改道与孝敬里的变迁,用丰富的史料深入考察宣王冢、招贤镇、安乐寨与司马懿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在唐德宗贞元年前,孝敬里曾属温县;唐德宗贞元年后,孝敬里属于河内县孝敬村;1927年至今,为博爱县孝敬村。

  关键词:历史人物;司马懿;故里考证

  《晋书·宣帝纪》:“司马懿,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①这篇文献为寻找司马懿的故里提供了一条捷径,就是说,只要找到了司马懿的先祖司马卬的故里,就找到了司马懿的故里。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对司马懿先祖的繁衍情况明确记载:“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②”

  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沿革考》载:“《史记》:赵成后五年,卫败我怀,卫惠王败赵于怀。是战国时又为韩、赵地”。说明在赵国一支司马氏,就是河内支属的司马氏。

  经对怀庆府地区司马氏的排查,在赵国一支世居赵国的柏壁寨,即今博爱县唐村。

  唐村战国时名为柏壁寨。隋朝末年,李渊起义。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利用小丹河(运粮河)转运粮草,发现运粮河畔一个村内的司马氏与李氏因使用太极宫内井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司马氏提出了兴司灭李的口号,时常发生宗族争斗。李世民了解到这一情况,遂让军士在太极宫墙外又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宗族争斗问题。在大唐王朝建立时,柏壁寨村民感恩李世民平息宗族争斗之恩,将柏壁寨更名为唐村。唐村世代都是司马氏的家园。村的西畔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司马氏墓群;千载寺内过去还有一通司马懿衣锦还乡的碑刻;文物部门也在那里发掘过多座司马氏墓冢。

  司马氏到了司马宪的时候,家庭发生了变故,身怀六甲的司马宪夫人从柏壁寨逃荒到孝敬里,生下了司马卬,司马氏在那里繁衍生息,孝敬里就成了司马氏的家园。

  一、司马卬的家乡孝敬里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是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司马卬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作曾孙)。 秦朝末年,司马卬担任武信君武臣的部将,率军攻占朝歌。巨鹿之战后,司马卬跟随项羽入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司马卬因平定河内,屡立战功,项羽分魏国土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 ,统领河内,建都朝歌。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从临晋渡过黄河,攻下河内,俘虏殷王司马卬,将其地设置为河内郡。

  有关司马卬的历史,明、清两版《怀庆府志》,清康熙三十二年《河内县志》、道光五年《河内县志》皆有记载。

  记载最为详尽的当属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志》。该志提供了司马卬的出生,物证,与司马卬相关的村名、地名等资料:

  1、司马卬出生在孝敬村。秦朝末年,司马卬的母亲因家庭变故,讨饭到孝敬里,在破旧的师祖庙生了司马卬。生他的时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庙门前放了半袋面,才没把他母子二人冻饿而死。靠讨饭,母亲把他拉扯大,后来参加了赵国的军队,并当上了将军。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殷王。

  2、司马卬留下的信物:石羊。孝敬村的四个大十字街口,旧时各有一尊石羊,群众称为“石狮”,传说为司马卬诞生的信物。这四尊石狮现分散在孝敬、大岩、张村三个村庄。有关石狮的分布,各有因由。张村的那尊石狮是有个年青人叫牛虎,力大无穷,他将石狮掂回张村练武功去了。另两尊被王楞提到了大岩村。说是有一年,大岩村人要和孝敬村人打架,孝敬村内有个叫王楞的青年,两手提了两尊石狮到了大岩村,把大岩村人镇住了。再也不敢提打架的事。这两尊石狮还放在大岩村。

  司马卬为什么要用羊作出生的信物?据分析有三:一是很可能司马卬生肖肖羊。十二生肖,六十花甲在我国周朝已有了。秦汉之际,司马卬用羊来作出生的信物,很可能其肖羊。二是司马卬被封为殷王时,为公元前206年,其干支为乙未,为羊年,据此,可能与他的封赠有关。三是司马卬对母至孝,用羊跪母报恩的典故,表示永远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3、博爱县有十一个村名、地名与司马卬有关。其中孝敬镇七个、金城乡二个,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二个。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司马卬高尚品质产生的地名两个;孝敬村、扒庄村。司马卬对母亲至孝,母亲去世后,他经常利用战斗间隙回家祭祀母亲,每次回来,便在距孝敬村东2.5公里的扒庄下马,跪在地上,叩头到到母亲的陵寝。为了张扬司马卬的美德,人们便将生养司马卬的村庄更名为孝敬村,将他每次开始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后改称扒庄)。二是由司马卬王河内庆典产生的地名共七处。据孝敬镇内都村村志记载,司马卬王河内后,在古冀州城建立了王城。前来朝贺的官员的驻跸点形成了二个村庄,叫东王贺、西王贺。王都的粮仓建在都城东面,形成两个村庄,叫东粮食仓,西粮食仓。后人更名为西良仕、东良仕。三是由司马卬之死产生的地名2个,即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的将军岩、将军头。

  4、司马卬的祖籍:柏壁寨。柏壁寨即现在的博爱县唐村。过去,柏壁寨大都姓司马氏。现在的李氏并非唐代的李氏,而是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打破了司马氏的一统天下。据唐村李姓长者言,过去常听司马家族的人说,司马卬的母亲就是从柏壁寨,讨饭到孝敬村,在那里生下了司马卬。司马氏的祖坟在唐村西头博爱内都公路旁,有好几十亩大。1967年,有人将司马坟的一座墓冢挖开过,据说墓主衣冠整齐,头发漆黑,后见风风化,人们又将死尸埋了起来。

  二、沁河改道与孝敬村的归属

  1、沁河改道的传说与历史。沁河改道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有一个与司马懿相关的传说。传说大野心家司马懿听从风水先生的谗言,为早日篡夺汉室江山,不惜将沁河挖开缺口逼使沁河河道漫漶南移,改变家乡风水,早日坐上金銮宝殿。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司马懿的祖上做官的很多,但是,并非豪富一方的大财主。从具体状况看,司马懿当时仅仅是一个社会青年,单凭其家庭的财力、物力、是难以新掘河道使沁河改道的;从人力上看,东汉时期河南省只有七、八十万人,河内(沁阳、博爱)人口的总和大约在一万人左右,社会青年司马懿不可能调动几万人或者几十万人挖掘沁河。再从司马懿本身看,他当大将军时候,属于他亲自指挥地只有3000兵丁。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司马懿都不可能人为的造成沁河改道,沁河改道与司马懿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2、沁河改道的原因。

  有关沁河改道的原因,《怀庆府志》记载了从东汉到唐代曾有两次严重的水灾。第一次是“晋武帝泰始七年,大霖雨,河、洛、伊、沁皆溢。”③可是,怀府各县的志书里对于这次自然灾害皆没有记载,说明这次水灾主要在“河、洛、伊”造成灾害,并未对河内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这次自然灾害是不是存在,还有些疑问;第二次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大水,河北尤甚,河及支河皆溢,怀、卫、郑、滑人皆巢居舟处”③。 其中,“河北尤甚”中的河北,指的是沁河以北博爱一带。清化镇城西门门楣上有一块石匾:“河北首镇”,现在还保存在西关清真寺内,可做河北之资证。

  这次大雨造成的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规模大。怀庆,卫辉,郑州,滑县等地区沁水漫漶;二是灾害严重。人们不得不在树上建筑巢穴或者制造临时居住的舟船,在水上漂泊,以求延续生命。三是漫漶的大水抹平了沁河河道,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在怀、卫、郑、滑的大地四处奔涌,人们迫切盼望政府能采取措施,为这匹奔腾的野马套上笼头。

  3、沁河改道的时间。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水利志》:“唐德宗贞元年间李元淳为怀州刺史,决沁渠七十余里。”④怀庆府、河内县的多种史志都有相应的记载。这就是说,唐李元淳为怀州刺史的时候,曾经组织军队,疏通沁河七十多里。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7年)到唐德宗贞元年(公元785年),时间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才将唐玄宗开元十四年那次大水造成的沁河河道漫漶、淤塞疏通,可见当时政府的行政能力,生产能力是何等低下!这段历史证实,沁河改道的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年李元淳为怀州刺的时候。

  4、沁河改道与孝敬里归属变更。千百年来,沁河两岸的人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即严格以沁河主河道中心线划界,两岸双方民众约定,无论何时双方不得隔河耕种土地,收获庄稼。主河道流到哪里,那里就是分界线。凡是主河道中心线以北的,都自然成了河内县(沁阳、博爱县)的土地;凡是主河道中心线以南的,都自然成了温县、河内县(沁河南部分)的土地。同理,孝敬村也是在唐德宗贞元年由河内温县孝敬里改为河内孝敬里。

  三、宣王宅、宣王冢、招贤镇、安乐寨与司马懿

  1、“宣王宅”“宣王冢”与司马懿墓无关。清顺治十五年《温县志》有司马宣王故宅一则,记载如下:“在城东南隅子城是也。旧改设粥寺,为僧会司。旧志子城秋月为八景之一,诗曰:“暂宿英雄宅,真疑燕雀居。时平无战马,岁久作僧庐。雾隐河源出,沙穿蒲月虚。无言谢喧扰,□室问真如。马驸侵晓投,萧杀停驂数。日居徘徊新,佛殿传说旧。黉庐潇洒尘,襟阔登临野”。这首诗的第一句就提出了对司马宣王宅的质疑:“暂宿英雄宅,真疑燕雀居”。这里平时都是作为僧人居住的僧房,怎么会是司马懿这样的英雄的故宅?!不过是一座“燕雀居”罢了!

  宣王塚,如果解释为晋宣帝司马懿的墓塚,很明显是伪作。《晋书·宣帝本纪》载:“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⑤

  这说明司马懿在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预先立下了遗嘱,死后要葬于首阳山,以土为葬,不留坟头不栽树作标志。装殓的时候就穿平时的衣服,不搞吹吹打打,后终者不得与他合葬。同时,还作了三篇政治遗嘱。在司马懿去世后,一如遗命,都按照司马懿的遗嘱做了,所以,温县不可能有司马懿的墓冢。

  首阳山位于偃师市茫岭山的最高处,现在那里还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五座晋朝皇帝的陵寝。可见,“宣塚夕照”仅仅是一处景观,与司马懿无涉。

  2、安乐寨与司马懿无关。清乾隆十一年《温县志·地理志》“清初兴起乡安乐寨。”清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疆域志》:“清康熙十二年兴三里安乐寨。”从这些记载看,安乐寨是清康熙年间的一个小寨。

  对安乐寨记载较多的是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稿》,该志稿以很肯定的语言对之进行了记载:“安乐寨在温为最古,系晋宣帝所筑,相传为其故宅。其西上苑村,即其上林苑也。年久失修,废为颓垣。清咸丰十一年,由王德敏、杨碾等倡议重修。光绪二十八年又为补修。寨主前为王德敏,后为王信璧。周围约有三里,寨墙高约二丈余,厚倍之。壕唇宽三丈,深数尺。占地六十余亩。粮米按寨内地亩均摊之。共四门,东西南三面各一,北门偏西而小。车马不通行云。”⑥

  这段前后矛盾的记载不仅没有说明安乐寨与司马懿的相关关系,而且对安乐寨与司马懿的关系做了否定的回答。

  第一,安乐寨作为司马故宅与史籍记载南辕北辙。招贤乡安乐寨在温县的西南隅,南滨黄河,西与孟州市接壤。《晋书·宣帝纪》从司马卬到司马懿都是以孝敬里为家,安乐寨与孝敬里风马牛不相及,说是司马懿的故宅,纯属牵强附会。

  第二,安乐寨作为司马故宅规格不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谓天子之城。“天子之城方九里,诸侯礼当降杀,则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以此为定说也。”⑤

  司马懿的先祖司马卬在秦汉之交被项羽封为殷王,理应按照诸侯建城,城池应该是“公七里”,绝对不可能建三里的城池。如果说是司马懿所建,先要看他什么时候所建。司马懿在出山前,有先祖司马卬荫庇,世袭,不可能舍弃祖荫,建一个三里的小寨。如果是司马懿出山之后所建,司马懿贵为大将军,皇帝尚且礼让有加,也不可能会建一个三里小寨。

  人们之所以将安乐寨视为司马懿所建,其思想还是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旧观念出发,认为是司马氏是一伙野心家、阴谋家,所以,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招兵买马,奢侈腐化,阴谋篡夺汉室、曹魏江山。

  第三,安乐寨建上林苑与司马懿地位不符、节操不副。《温县志稿》记载:“其西上苑村,即其上林苑也。”

  上林苑是国家级建筑。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建上林苑。一是秦朝秦始皇所建,二是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扩建上林苑。上林苑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境,纵横300里,规模宏大,极尽奢华。首先,作为社会青年的司马懿即使野心再大,也不敢妄想建国家级园林!其次,司马懿不可能有建立上林苑的经济条件;其三,将这种奢华与司马懿联系起来与司马懿的思想,节操相距甚远。《晋书·宣帝纪》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这说明司马懿是个有节操,崇尚儒教,为人非常谨慎的人,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俗语曰:“凡成大事者,必先励其志。”“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成由勤俭破由奢。”司马懿这个饱读诗书的人想必都学过前人对成大事者的规诫,他怎么会奢华的去建什么上林苑、安乐宫呢?这不是白日说梦吗?

  第四,安乐寨建上林苑与时代不副。秦始皇建上林苑暂且不说,汉武帝扩建上林苑的时候,遭到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就连汉武帝最宠爱的大臣东方朔也阻谏说,建上林苑“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到汉元帝时,因朝廷不堪重负而裁撤了管理上林苑的官员,同时把宜春苑所占的池、田发还给了贫民使用。汉成帝时,又将上林苑的东、南、西三边的苑地划给了平民。西汉末,王莽于地皇元年(公元20年)拆毁了上林苑中的十余处宫馆,取其材瓦,营造了九处宗庙。接踵而来的又是王莽政权与赤眉义军争夺都城的战火,使上林苑遭受了毁灭性的劫难。班固《西都赋》写到:“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乎故老”。可见,东汉初期上林苑已是一片废墟了。司马懿是一位政治家,从东汉到西晋240多年,司马懿再愚蠢,也不会去干建上林苑这种违背时代、历史潮流的事情!

  从《周礼·冬官·考工记》所记载的建立城池的规定看,安乐寨应该是一位子男爵位的人封地。按照周朝的爵位制度,天子以下共分为五等,分别为天子、公、侯、伯、子、男。按照建立城池的规定“侯伯五里,子男三里,”安乐寨应该是一位有子男爵位的人城池。如果说早,他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应该比司马懿所处的朝代远的不知道有几多!

  第五,还原真实的“上林苑”。上林苑并非是该村原先的名字。清顺治十五年《温县志》:“温邑乡五里:上院,作里,招贤,禅房,扈家庄,城外,杜村,东驼坞,西驼坞”。从禅房的地名看,这里原先有个较大的寺院,有禅房,上院即是这个寺院的上院一部分,与上林苑没有什么关联。民国之后,有人为了证明司马懿是野心家,将上院改称为上林苑,说明他早有篡国的野心。退一步说,院,“有垣墙者曰院。四周有垣墙围绕、自成部分的房屋曰院”。这就是说,上院是个不大的村子。按照成规,上林苑长三百里。一个院子似的小村妄称上林苑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第六,澄清安乐寨之臆说。其一,晋王城说。说是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后所筑“晋王城”。《晋书·帝纪二》:“咸熙元年春三月己卯进帝(司马昭)爵为(晋)王,增封并前二十郡。”这里有几个含义必须弄清楚。一是晋王的封地在什么地方?二是为什么封司马昭为晋王?三是晋王城在那里?查阅有关资料,司马昭封为晋公的领地主要有司州、雍州、并州、冀州等地,司马昭被封为晋王是又增加了十郡,共二十郡。相当于二十个地级城市。辖区遍及山西、河北。这些地方古代大都是晋国的疆域,所以,司马昭被称之为晋公、晋王。因司马昭的封地是并州上党郡的高都县,高都也因此被称为晋王城。由此可证,晋王城与安乐寨没有直接关系,安乐寨不可能有晋王城。其二,安乐寨温县县城说。关于温县县城,《温县志》中的记载存在诸多矛盾。民国二十年《温县志稿》:“故温县城疑在今县城西南安乐寨左近。因安乐寨外尚有遗址。并有东西城宇等村名。可以为证。或谓今招贤寨内有古城村,系故温城,未知孰是。”即是说温县城有两说,一说是在安乐寨左近,二说在招贤寨内。这两说法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清顺治十五年《温县志》:温城:在招贤村,司马懿所筑,以招贤士也。这就否定了温县城在招贤村的说法。温城是司马懿所筑,否定了温城是县城的说法。《温县志稿》也否定了安乐寨是温县城的说法。

  3、还原真实的招贤寨、安乐寨。1986年印发的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稿》有关招贤寨的记载:“招贤寨,范围最大,周围十三里十三步。内圈村庄六个,东西两招贤、古城、禅房、辛庄是也。因工程浩大,需时亦最久。于咸丰元年兴修,至同治八年终,方行告竣。共用钱两万緍。宅基宽二丈五尺,唇一丈,壕两丈,辟七门:东西各一,南面三,北面二。当寨初成时,设局所,铸抬炮,为防卫计。并举崔福堂、王世臣为寨长,李元善为局师。”⑦

  从这段记载中证明,招贤寨就是“咸丰元年兴修,至同治八年终”的新建的村寨,是为防备清末农民起义军所建的防护性建筑,这个时期在怀庆府地区建立了多处这样的营寨,它们与司马懿没有丝毫关系。

  再看其他史志对招贤寨的记载。明万历五年《温县志·地理志》:“明弘治十五年温邑五里:招贤。”清乾隆十一年《温县志·地理志》:“清温泉乡:招贤。”清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疆域志》:“清乾隆十二年西招贤七甲”。⑧

  从这些记载看,招贤就是一个明清时期的村镇,与司马懿拉不上关系。

  最早将招贤镇与司马懿联系起来的是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招贤,即晋司马懿招贤处也。有城曰司马城,亦懿所筑”。⑨将招贤寨与司马懿联系起来的还有九十年代初出版的《温县地名考证》:“西招贤:温县招贤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城西南近十二公里。据传,因为晋司马懿招贤处,故名招贤。清康熙十二年为与村东派生村相区别,而名西招贤”。

  显然,《温县地名考证》道出了原委:有关司马懿招贤,仅仅是个传说。如果说司马懿曾经在那里招贤,那么,《晋书》中怎没有记载哪位谋士、干将是司马懿通过“招贤”从温县带走的。

  四、司马懿的故里在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

  域地的归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行政区域的不断变更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司马懿的故里也是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汉代至唐德宗贞元年沁河改道前,孝敬里归属河内温县。唐德宗贞元年沁河改道后孝敬里从温县孝敬里变更为河内县孝敬里;民国年间改为沁阳县孝敬村。1927年建立博爱县之后,沁阳县孝敬村变更为博爱县孝敬村,现在全称:“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

  参考文献:

  ①⑤《晋书·宣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年 卷一 1249页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卷130 357页

  ③毛超峰监审清乾隆五十二年《怀庆府志·河渠志》2005.11.260页

  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 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水利志》455页

  ⑥⑦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稿·城池》31页

  ⑧转自《温县地名考》温县地名办公室1986年11月第1版57——59页

  ⑨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11.重印468页

  作者附言:2003年之后,在唐村考察的时候,发现了以下资料:一是司马卬的祖籍在唐村。唐村李氏族长李广献告诉我,唐村原名柏壁寨,全村大部分姓司马,俺李氏二世祖李天顺就娶的是司马氏之女。二是唐村千载寺曾有一通《司马懿祭祖碑》,是司马懿回到唐村祭奠先祖所立的碑记。三是千载寺南不远就是司马氏的坟茔。其中,大部分地方已被李氏族人划为宅基地,盖成了排排房子。李广献说:司马卬的母亲就是从唐村出去讨饭到孝敬村,在始祖庙生下司马卬。《史记·太史公自序》对司马卬及其家族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司马氏从战国开始就在唐村生活,司马氏的先祖司马凯、司马蒯聩都是剑客,司马凯著有《手搏》10篇,《剑道》36篇,是我国最早的武术理论。《晋书·宣帝纪》与《史记·太史公自序》一脉相承,司马氏祖祖辈辈传承的内在联系十分明了。既有历史典籍的记载,又有《怀庆府志》和温县清代多部地方志作佐证,终于使我完成了《司马懿故里河南博爱县考》的写作。

  作者简介:魏美智(1947-),男,河南博爱人,博爱县民政局退休干部,研究方向:中国武术史和地域文化研究。

  联系电话:13598532095

  Email:meizhi822@163.com

  邮编地址:454450

  联系地址:博爱县财政局家属院13号

一、司马懿出千

  曹操邀请刘备做客,两人煮酒喝。

  曹操:天下英雄唯君与操耳,我敬重你,不过你三弟张飞扫了我一家赌场这怎么算!

  刘备:那你想怎么办!

  曹操:磕头谢罪再赔我一家赌场,这事情就这么算了!

  刘备:笑话,你当我这些年时吓大的么。一码归一码,你的损失我来赔,至于道歉不可能。

  曹操:刘皇叔,你翅膀硬了是吧,你以为今天你能出得了这个屋子!

  刘备:哈哈,那就手底下见真章吧。

  这时张飞闯了进来,哥哥,有酒喝也不叫声弟弟我。说着,张飞端起了酒灌酒喝了起来。

  曹操:张飞,你扫了我一家赌场,你认不认!

  张飞:呸,我扫了你一家赌场,那天许褚邀请我去你赌场玩。我看到司马懿在你赌场出千,于是我上前理论,没想到司马懿居然带来了不少兄弟,于是就在你赌场火拼起来。说到底你还真该感谢我。把司马懿押进来!

  曹操:司马懿你为何到我赌场出千!

  司马懿:笑话,我在赌场刚拿出一千买大小,张飞居然说我出老千,我自然不服!

  张飞:司马懿你真以为俺没文化,哼,你拿出千元,不是出千是什么!

  顿时,刘备一脸黑线!三弟,你嫂子有事我先回去了。

  

  

  

  

  

  

  

  

  

  

  

  

  

  

  

  

  

  

  

  

  

  

  /

二、三国篡权夺位者——司马懿 ——驳“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三国篡权夺位者——司马懿

  ——驳“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杨瑞华

  此文在序言中先声夺人——“不带偏见的去看人物和他的选择,这可能就是我抛开所谓唯物的和唯心的非黑即白的史观之外的,我的史观。”

  但是:把司马懿粉饰成——“司马懿此人,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和两晋时代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是三国时代的集大成者”;“帅才应该在诸葛亮之上”

  这就是歪说历史,拍马吹屁,颠倒黑白。

  一.三国,《三国演义》之所以精采,烩炙人口,千古传颂——在前部(止于诸葛亮去世)。后部仅是配作。

  前部正是“时世出英雄(包括枭雄),英雄造时世”的时代。

  操曹可算第一枭雄,依次是刘备、孙权

  诸葛亮为第一英雄,依次是周瑜、关羽(5虎)、陆逊、张辽等等等……

  而司马懿在这个时代中,仅是小配角而已。

  司马懿所谓“大集成者”时,三国已定,而且枭雄、英雄都过世。

  他表现的能力,实质是黑厚权术。这种小丑历史上多的是。

  二.三国归普从低层次上看有功。

  放在高层次上看是有罪。

  司马懿不夺权成功,三国最终也是要统一的。

  这种统一会是长治久安。

  而司马懿首开宫庭政变。这就给后世造成长期宫庭政变的恶果。

  此文也承认司马懿政变——“埋下了华夏民族痛不欲生的百年动荡的种子,由他的继承者所开创的两晋,以及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堪称这个国家最为黑暗和无序的时代。”

  直到唐朝(特别是宋朝)采取从制度上制止,这种宫庭政变才基本消除。

  所以说司马懿不仅在当朝是死罪。更是对历史犯下的特大死罪。

  三.此文深知从道德的高度评论司马懿、诸葛亮,肯定司马懿是黑厚小人,诸葛亮是坦旦君子——所以来一手——“我试图不去从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司马懿,或者诸葛亮,”

  就按此文意图从帅才方面来评——无疑——诸葛亮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这是自古以来公认的)。

  司马懿不但不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在三国中自古至今也无人过问其军事能力,人们只知道司马懿最大的能力是政变成功。

  能称得上杰出军事家的标准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或关系全局的战争中打败敌军。打得敌军伤筋断骨,不敢再攻。

  三国中人们只知道诸葛亮,曹操,周瑜,陆逊是杰出军事家。

  而司马懿仅仅是防御了诸葛亮的攻击而已。

  1.一个有防御能力的人留名于世被后人称道,其标准不是会守,而是进攻型极及防御。

  赤壁大战、夷陵大战,“张辽威震消遥津”都是进攻型极积防御。如果周瑜、陆逊、张辽仅仅象司马懿那样仅仅防御逼退曹操、刘备,可说不会在历史上扬名。道理很简单: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嬴。

  而司马懿仅仅是防御了诸葛亮的攻击而已。

  在司马懿之前和之后,魏军对抗蜀军中,其他将领也都采用闭门拖的战术。

  陇西郡的太守游楚,陈仓太守赫昭,只有一千多人就挡住了诸葛亮。

  司马懿握有魏国主力大军,却不敢战诸葛亮,只能象一般将领那样守,能称军事家吗?

  如果司马懿能称魏国的杰出军事家,则游楚、赫昭可称杰杰杰出军事家。

  能守的人历史上比司马懿强多的是,单就三国中魏国也多的是。赫昭仅是陈仓太守,一千多兵力就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而司马懿却是率魏国主力挡住。明知诸葛亮死都不敢攻。这种守住有什么值得可吹捧?

  赵括如果也闭门拖,白起能奈他何?

  就这样一直拖下去,肯定也是白起先死(这是生物性质)。能说赵括比白起更厉害?

  拖,唯一的原因是明白不是对手才拖,否则谁不一战败敌?

  诸葛亮六次阀魏,司马懿只是后两次参于抵抗。前几次魏军对抗蜀军中,其他将领也都采用闭门拖的战术。

  县官陈仓太守赫昭,只有一千多人就挡住了诸葛亮。这不就是比司马懿更强?

  司马懿握有魏国主力大军,却不敢战诸葛亮,只能象一般将领那样守,能称军事家吗?

  与周瑜、陆逊相比低几个层次。

  当然如果拖(死)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打败敌方,这是高超之举。

  但是,司马懿的拖,却是让诸葛亮,从容退走而已。这就不是高超之举。

  诸葛亮比司马懿更神的是“死诸葛吓退生仲达”。

  这不更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更厉害?

  即使是后来真的知道诸葛亮去世了,司马懿也不敢乘势反攻。

  这在诸葛亮是不可想象的事。肯定抓住这难得的大好机会反攻。可见司马懿的政治、军事能力比诸葛亮低十万八千里。

  2.司马懿是不是只守不攻?

  司马懿感到对手弱时,都是主动进攻。在擒孟达,战公孙渊是都是攻。

  对待诸葛亮却只守不战,眼看诸葛亮从容进退——这不就证明其军事能力比诸葛亮弱吗?!

  四.明明司马懿吓破了胆,不敢去消灭蜀国,此文为吹捧司马懿,编造出为避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才不去消灭蜀国。

  殊不知:

  这一屁反把司马懿拍上断头台——司马懿的精深算计正是极端自私自利的黑厚小人所为。司马懿黑厚小人形象因此屁而昭然若揭!

  司马懿为一已私利,置国家大事不顾,故意不出消灭蜀国一事被此文作者点破,这就把司马懿送上了断头台:

  人们看司马懿,就不简单的胆小、愚蠢了,而是个极端自私的坏人、黑厚小人而鄙视、唾弃。

  1.从曹家三代对司马懿的态度看,曹操对其虽有防备之心,但是,并没有加害之意,还是在用他。

  曹操也是因为司马懿平时的阴沉表现才看出他的心怵不正。如果他象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那样光明正大的从政,曹操也不会怀疑他的。

  曹丕,曹睿不但没有加害之意,反而大力扶持他,把他当心腹。

  司马懿对曹家三代的提防完全是驴子放屁自紧张——这就是黑厚小人心态。

  后来诸葛亮去世,皇帝非但没有对司马懿“兔死走狗烹 敌国破功臣亡”,反而更加信任。证明司马懿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正是因为司马懿是黑厚小人,所以才错过唯一千古留名盖过诸葛亮的机会。

  2.本来司马懿可不费吹灰之力活捉诸葛亮,轻而易举灭蜀国:一举成名。

  诸葛亮也就沦为阶下囚——何有千古名相?

  但是,他极端的自私,放过了这千载难蓬的机遇,造成30年后才灭蜀国,这其中,魏国付出了沉重的人员伤亡和财力代价。

  如果仅是胆小的原因,当然不会对司马懿治罪。

  现在被此文作者点破:是司马懿有意以为,才造成巨大恶果,这不是死罪难逃吗?

  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古今中外仅此一例,任何人处在司马懿的位置都是一心乘势扫灭蜀国,而不会想到灭了蜀国会——“狡兔死走狗烹”。

  如果司马懿放到现代,任何国家、企业敢用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吗?

  司马懿却是精明反被精明误。

  [附原文]

  注:《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啰嗦,特节选主要褒马贬亮内容。

  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子非嘉澍Lv 7

  有一种错觉,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后历史就停了,似乎一切都结束了。其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诸葛丞相身后伟大的将相依然像繁星般闪耀,历史也没有一刻因卧龙先生而有所改观。你觉得三国是乱世,后面的三百年更乱。

  司马懿此人,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和两晋时代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是三国时代的集大成者。

  司马懿很早就进入曹魏的官员体系。其在三国时代领兵打仗的韬略应该能排在前三,如果抛开《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成分,作为帅才应该在诸葛亮之上。而且进退感非常强,知道该进取的时候进取该消停的时候消停,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对手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就能被他抓住,一举翻盘。三国时期豪杰辈出,有能力的人不少,但大部分是勇武有余谋略不足,或者是不知道隐忍,错失好局,令人扼腕。虽然三国时代不是他亲手终结的,但他奠定基础使得司马师、司马昭只要有中人之才再加上魏国的实力,不出意外就能够灭吴蜀,完成四海混一。

  帅才应该在诸葛亮之上,帅才在诸葛亮之上的表现就是被诸葛亮怼成缩头乌龟?

  我

  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

  子非嘉澍Lv 7

  真实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能力比一般人强,但依然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恐惧也会不知所措,也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平心而论,如果条件对等的情况下,让诸葛亮带10万让司马懿带10万在平原打攻防,胜负不好说。但是司马懿手握更占优势的兵力和机会的时候,我们发现,诸葛亮作为一方统帅,办法不多。对于胜负,我想诸葛亮心里也是有数的,但就这样一次次的北伐,一次次输的更惨。

  第一次到第五次,228年到231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北伐一次,而第六次北伐,隔了三年。唯一的解释是,面对一个他越来越觉得无望的事情,心冷了。234年,这个读起来很顺的年份,大权独揽同时又心力交瘁的诸葛亮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在这一年,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强打起精神,再次踏上北伐的路,他活不了多久了,他自己非常清楚。但是活的长或者活的短,跟梦想比起来又算什么呢。魏国,承载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魏国英烈的尸骨。然而,诸葛亮依然要不顾一切地毁灭他。因为,蜀汉,也承载着他自己一生的梦想,也埋葬着无数蜀国英烈的尸骨。不论是魏国,蜀国,吴国。没有正统之分,也没有什么奸邪之分。在三国这场乱世,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斗。

  这就是那个乱的像一团麻的时代,这个时代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活下来,就是正义。

  说到权谋,司马懿已经博士毕业,诸葛亮可能还在参加中考。

  你说司马懿聪明也好,狡诈也罢,你无法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一箭双雕或者三雕的计策,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同样是身处危机中的决断,与被世人过度神化的诸葛丞相的优柔寡断和一再走出臭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司马懿通过把球踢到魏明帝那里,两人心照不宣的玩了一场双簧,而且以防万一,魏明帝还派辛毗持节前来压场子。不光成功的压制住了一众无脑但是手握重兵的魏将对于司马懿坚守不出的汹涌的抗议,而且还让司马懿能有机会表演了率众出战的戏却被拦下来的戏,演技堪称影帝。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要是你司马懿连这种是否应该出战自己都做不了主,还要请示千里之外皇帝的诏命才能决定的话,要你这个主帅还有何用?也罢,所有人或者看不懂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大家都在信誓旦旦的演一场戏。

  两阵离得实在是太近,蜀军这边把辛毗来魏营,一次次拦截想要冲出应战的魏将看的清清楚楚。诸葛亮长叹一声,跟姜维说。“看来司马懿是不会出来应战了。如果我军有什么可乘之机他肯定第一时间出战,怎会千里迢迢的请命于朝廷。”

  两国虽然没有仗可打,但是来往的使者一直有。司马懿与蜀国使者交谈,使者透漏的消息让司马懿如获至宝。

  “使者称,丞相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三国演义》

  寥寥几句,似乎波澜不惊,但是司马懿就是从这字里行间读出了惊天的秘密。使者的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诸葛丞相白天吃得少晚上睡不着,芝麻大的破事儿都要亲自过问。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精神压力大到不行,而且还事必躬亲,这人怕是快不行了吧,这就是司马懿的重大发现。

  于是夜晚来临的时候,司马懿总是仰望天穹,看着属于诸葛亮的那颗将星,已经一天比一天黯淡了。

  默默的说,快了,再等几天吧。

  这一夜,司马懿彻夜未眠,他一直在看着渭河西边的那片天空,看着那颗忽明忽暗的属于诸葛亮的将星。就在黎明前的某一刻,他似乎看到那颗星星突然闪了一下,然后迅速向下坠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最后坠落在五丈原身后。司马懿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猛然间精神起来,一夜未睡的疲倦一扫而光,接着他立刻下令全军紧急集合,发起对蜀汉大营的总攻。

  当司马懿率领一众魏军来到蜀汉大营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不是一场恶战,而是一座空荡荡的大营。原来喧嚣的大营现在空无一人,被丢弃的东西和来不及拿走的兵器粮草散落了一地,几只乌鸦在空荡荡的大营里盘旋,看看有什么可以充饥的美味。

  “蜀军已经撤了!”一直跟在司马懿身边的副将胡遵大声的喊道,他显得似乎有点儿遗憾,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一直憋在军营里,不能痛痛快快的打一仗。虽然现在蜀军终于坚持不下去,兵败撤走,但似乎总是有点儿胜之不武的意思。司马懿脸上没有一点儿表情,或者说他一直就是这样面摊的表情,冷冷的下达命令,禁止手下的军士不许劫掠蜀军抛弃的物资,并且罢手各处险要路口,高度戒备。

  作为主帅,司马懿知道他必须冷静。虽然他几乎是亲眼看到那颗预示诸葛亮运势的星星依然坠落,但他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他知道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荒原,过于自信是为将帅者的大忌,你不知道下一个意外什么时候到来。

  司马懿在众将士的簇拥之下直奔诸葛亮的中军帐,他急需用事实来验证他的推测。当他看到中军大帐中满地的笔墨和散落一地的兵书典籍,终于放松了紧绷的心弦,长出一口气,对身边的将士们说道。

  “看来诸葛亮是已经殒命了。”

  “蜀军撤退是撤退了,但是怎么看出来诸葛亮死了?”副将胡遵依然是一头雾水。

  “你看,这满地扔的书。”司马懿手指着散落成一地的竹简,然后捡起其中的一片仔细看了看,淡淡的说。

  “那会不会是疑兵之计,蜀军在某处设伏,诸葛贼人精于此道,大帅一定要小心。”胡遵还是不太相信诸葛亮挂了的事实。

  “作为诸葛亮这样的大帅,兵书和典籍是要时刻翻阅的,是须臾不可离的。在他的眼中这些东西比辎重粮草要重要万倍。如果撤军命令是诸葛亮下达的,那么他必会将这些兵书典籍先行整理好,而如今兵书无人收拾,可见诸葛亮在蜀军下达撤军命令的时候已经死了。难道说还有一个人把五脏六腑全部掏出来,还能存活于世的道理么?竹简断成一片一片,也说明了昨晚蜀军撤走的时候,是在极其仓促之中进行的,如果是诸葛亮在世,断然不会如此之狼狈。”司马懿很耐心的向将士们解释自己的推测,然后突然眼睛突然一亮,怒吼道:

  “现在传我的命令,全军急行,追击蜀军!”

  憋了这么久的魏军将士,终于要痛痛快快的干一场了,都奋勇向前,他们要把这一腔的怒火全部喷洒在已经溃逃的蜀军身上。正当司马懿父子率领大军进入斜口之时,忽然前方一阵喧哗,在隆隆战鼓之声中,蜀军簇拥着的载着诸葛亮的那辆四轮车,诸葛亮坐在车里,身后高高飘着的上书“汉丞相诸葛”的大旗分外醒目,旗帜在秋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诸葛亮的四轮车旁边,是一身银甲的姜维挺枪纵马,长啸而出,一如半年之前刚杀出斜谷道之际一样锐气逼人。

  “诸葛亮没有死!”魏军将士看到眼前的情景立刻陷入了一片喧哗之中。

  司马懿在一瞬间也陷入了怀疑人生的思考之中,但是他的大脑就像运算能力惊人的大型计算机,飞速的将所有的战局、证据和推测联系了一遍,他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这种变局之下的最好的应对方略。首先,他认为自己的推理没有问题,诸葛亮肯定是死了。然后,既然诸葛亮已经死了,那么这个木车上坐着的,不是木头人就是假扮诸葛亮的替身,这是蜀军的疑兵之计。最后,司马懿在脑海中对事态的发展迅速进行了大胆的假设,他想的不是现在能不能取胜的问题,他假设的是如果取胜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如果自己将蜀军使诈的消息公之于众,魏军全力攻击必然大获全胜,魏军将蜀军吃掉之后直下成都,蜀汉灭国就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了。那么随着蜀汉的亡国,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严重的连锁事件的发生,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一旦蜀汉这个方向对于曹魏的威胁将不复存在,那么自己是否还能掌握这么大的军权。这个问题就是在历史上一次次的出现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权臣和君主之间的博弈也曾经一次次的上演。为了保命,或者说是为了使其存在的价值的最大化,很多封疆大吏或者权臣的选择不是尽快将敌对势力消除,而是和这些敌对势力达成一种平衡甚至有有意放对手一条生路,这就是后来无数次在历史中上演的所谓养寇自重。

  于是,司马懿在电光火石之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

  司马懿突然拼命拉住缰绳,在战马紧急刹住的同时,他迅速将手里的马鞭扬起,示意全军停止前进。于是,他身后急速前进的数万威风凛凛的魏军铁骑齐刷刷的停住,扬起了一片烟尘。司马师、司马昭、刘星、胡遵一众只想着杀敌立功的武将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询问为什么突然停止进攻了。

  “诸葛亮原来是诈死!前边恐有伏兵,我军全速撤退,不可久留!” 司马懿眉头紧锁,朗声下令道。

  军令如山,魏军纷纷调转马头,向着中原的方向绝尘而去。

司马懿故里博爱县孝敬村考

  此时,在不远处山谷中强打起精神的姜维终于松了一口气,“多亏了丞相最后一个锦囊妙计,否则此次真的是生死难料了。丞相真乃神人也。”

  原来,诸葛亮在自己即将灯枯油尽之际,知道在自己死后,目光如炬的司马懿一定会从蛛丝马迹中探知到自己已经故去的消息,从而率军追击取得战果的最大化。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以蜀军现在师老兵疲的现状之下,势必无法抵挡多日以来休养生息只待一战的虎狼一般的魏军铁骑。于是,诸葛亮在最后的一刻,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将退军的事宜进行了安排。一方面,面授机宜,命姜维在斜谷入口布下埋伏,并打造自己的木像用以以假乱真。一旦司马懿率军来追,用疑兵之计将追兵吓回,即使不能喝退追兵,也能将其拖住,给撤回的主力部队多赢的一些斡旋的时间。另一方面,命长史杨仪作为全军的统领,率领蜀军主力撤回成都。

  对于在斜谷的疑兵之计的安排,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诸葛亮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于战局的预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就推测出诸葛亮已死,而且姜维也算比较好的完成了诸葛亮临终前的战略布局。使得司马懿退军,就连魏国军方也留下了“死诸葛惊走活仲达”的说法,意思是司马懿过于谨慎,以至于贻误了大好的战局。面对这样的揶揄,其中当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司马懿也是讳莫如深的一笑置之,“我能料生,不能料死啊。”活下来最重要,吓不吓得,有什么关系呢?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20182564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篡权 #三国 #评传 #终结者 #司马懿

相关文章

  • 关于三国的穿越小说

    关于三国的穿越小说

    1.回到三国嫁郭嘉 2.三国谋 3.梦回三国倾城颜 4.三国立志传 5.三国同人 6.我是阿斗,我不要人扶 7.三国无双-甄宓传 8.笑倾三国 混在三国当军阀...

    2024-03-24

  • 国际笑话,经典讽刺

    国际笑话,经典讽刺

      国际笑话,经典讽刺   1、一艘国际游艇上,三只老鼠聚在一起。第一只老鼠说:“我来自日本,吃的是生鱼片,喝的是清酒,什么都不用担心,从来没把机器猫当猫看。”...

    2024-03-23

  • 《铜雀台》gt;:-lt;一部关于矛盾爱的三国故事()

    《铜雀台》gt;:-lt;一部关于矛盾爱的三国故事()

      由赵林山导演,汪海林编剧,周润发、苏有朋、刘亦菲、玉木宏、姚鲁、倪大红主演的电影《铜雀台》已经上映了,这部电影很特别的选取了一个非著名的历史人物——吕布与貂...

    2024-03-22

  • 有什么三国笑话???

    有什么三国笑话???

      有关于三国演义的笑话 收集的好辛苦啊!!! 却说汉末三分之时,魏蜀吴三家你征我伐,战乱不休,民不聊生。时中秋月圆之日,三家商议权且罢兵一日,共聚于长安,同渡...

    2024-03-22

  • 相声《批三国》中有多少与“三”有关的故事?

    相声《批三国》中有多少与“三”有关的故事?

      《批三国》这段相声别出心裁地在《三国》的“三”字上做文章,荒唐地提出:《三国》中除了多有带“三”的回目外,还有诸多与“三”有关的故事,形成巧妙的组合,逗哏者...

    2024-03-21

  • 三国故事..1000字左右~

    三国故事..1000字左右~

    楼主自己去看吧,我就是那里的人,我知道那里有很多三国小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驻扎在新野。有一天,刘表把刘备请到襄阳[在湖北省...

    2024-03-21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