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力谜语 > 庭院栽树的文化习俗浅谈

庭院栽树的文化习俗浅谈

发布于:2022-06-06 作者:admin123 阅读:18

  花木君

  中国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科学、美学、哲学、宗教、心理、伦理、艺术等文化,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即便是如今,也是傲视世界,称雄天下。

  古代建筑之美,在于整体造型的美轮美奂,飞檐斗拱,如翚斯飞;古代建筑之美,在于布局合理和结构严谨,建造有法,稳如泰山;古代建筑之美,在于符合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中庸对称,庄严和谐;古代建筑之美,在于技巧能工,雕梁画壁,假山池沼,花草点缀,树木掩映。等等,诸多建筑之美,笔墨难以描绘。

  然而当今社会,在城市能够拥有一座庭院那简直就是一种奢侈,而在农村,大多都是独门独户,一座小院子,既静谧又闲适,非常惬意。不少人为了一座庭院奋斗终生,建成后总想锦上添花,无不是极尽财力去装修装潢,增加舒适度和美观度,至于院子里,不少人都会选择栽种花木,增添更多乐趣。

  庭院植树,古往今来形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文化,或者说讲究颇多,有的说是风水,有的说是迷信,有的说是习俗,有的说是科学,有的说是心理学,究竟该是什么,自然是各说各有理,有的念念有词,有的侃侃而谈,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据理力争,难得调和。

  我们先来看栽植树木的目的何在?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从科学上来说,便于采光通风,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由于夏季酷热,冬季寒风,因此,植树就是古人的智慧结晶。选择高大树木,在夏季可以绿叶浓密,遮挡阳光,享受荫凉;冬季则遮挡寒风,阻挡寒气;春季可以观花赏叶,秋季可以摘收果实,这应该是古人在庭院植树的主要目的。当然,还有不少古人植树主要目的是为了观赏,出于情趣使然,这类也不在少数。

  了解了古人庭院植树的目的,就比较容易分析民间的讲究,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东西南北文化差异,许多讲究略有差异,我们略微整理了一下,搜集了不少谚语和说法,尝试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下面就一一分析。

  一、松柏不进宅

  类似的说法有“松柏桑梨槐,不进府王宅”。这是全国各地比较普遍的说法,尤其是以北方最为讲究。

  【原因根据】这个说法源自阴阳五行学说,也就是俗称的风水。人们把活人住的宅院称之为阳宅,代表活力和生命力。而坟地庙宇等,敬奉鬼神祖先的场所,则称之为阴宅。而松柏之类,由于寿命长,生长缓慢,因而在民间有阴性树木的说法,于是,在庙宇坟地都会经常看到松柏古树参天,而在民间宅院,则很少看到。

  【科学道理】依笔者看,主要不是风水原因,而是树木的习性造成的。中国人的宅院,坐北朝南,栽植树木主要目的是夏季遮阴,冬季挡风,春秋则观赏花果,同时可以增添美观。而松柏属于四季常青的树种,夏季还好说,到了冬季依然是绿叶浓密,遮挡了阳光,不利于宅院的采光。尤其是北方,冬季寒冷,有充足的阳光利于室内采暖,因而古人们很少在院前栽植四季常青的树种。

  二、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

  类似的说法还有前面说的,“松柏桑梨槐,不进府王宅”,其原因在于,桑树、梨树、李树和“丧”、离”谐音,柳树和“流”谐音,至于“鬼拍手”,即杨树,人们忌讳,因此,很少栽种。

  【原因】杨树之类的叶片在风吹下,哗啦啦作响,让人心烦,从养生方面来说,确实能影响人的情绪,因而不太适宜。另外民间常说杨树叶子声音响,容易给进来偷盗的小偷遮挡声音,让人不易察觉,这也是理由之一。

  如果说上面还有些许道理,至于其他“丧”、“离”、“流”之类谐音的说法,笔者认为就有点迷信了,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进行反驳,我们也用迷信的说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三国演义》里描述刘备“其家之东南,有一颗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更是将桑树和风水联合在一起,也说明植桑为常事。诸葛亮去世前给后主上表,《三国志》记载“成都有桑八百株。。。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自家种植桑树,自给自足,高风亮节,感动和激励的多少人!

庭院栽树的文化习俗浅谈

  至于柳树,民间有“柳可驱鬼”的说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东晋大司马桓温植柳的名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千古流传;唐宋时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说明植柳很普遍。因而庭院不种柳树也说不通。

  至于槐树,更是民间喜欢种植的树木。《周礼•秋官》“朝士”条:“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记载了当时周朝王宫庭院栽植植棘树、槐树作为各官员站立位次的标志,这一制度被延续了下来,明代《花镜》有云:“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人们聚集在槐树下,折枝留念,栽植到异乡,后来各地习俗庭院种植槐树,以怀念故乡之意和期许子孙位至三公的结合,因而槐树多在民间庭院看到。

  三、不种桃树、枣树

  这种说法和谐音有关系,桃树和“逃”谐音,枣树和“糟”谐音,更有牵强者,说桃树成妖,枣树做生意容易倒霉(倒灶)。这些其实都是没有根据或者牵强附会的说法,比如桃树成妖,文化匮乏的会说“逃之夭夭”,事实上“夭夭”是旺盛的说法,而且从传说中来看,桃树有镇妖功效,古人家中有的会放置桃木剑辟邪。

  然而依笔者看法,这两种树很少在庭院栽种,其实原因在于桃树和枣树容易生虫,尤其是夏天,多毛的刺蛾幼虫蜇人很难受,刺蛾俗称扁刺蛾、荆条虎、八角虫、带刺毛毛虫、耀毛子、洋辣子、触子毛,巴夹子等等,如果被蛰,几天都疼痛难忍,因此人们很少在庭院栽种。

  四、不种植孤树

  民间不少说法,不能在庭院只栽种一棵树,因为一棵树为“木”,院子合围,为“口”,合在一起为“困”,容易穷困,这种说法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笔者不予评价,因为在现实中有不少庭院只栽植一棵树,也未见有何异兆,因此从科学上来讲并无依据。

  民间除了不宜栽植的树种,还有喜欢栽植的树种,有哪些?我们也简单列举:

  一、石榴树

  石榴树是丝绸之路开通后,张骞从西域引进的树种,由于石榴株形美观,花朵娇艳,红彤似火,果实多子,寓意“多子多孙”,因而被人们认为是最吉祥的树。

  二、梧桐树

  俗语有云:“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更早的记载源自《史记.晋世家》“桐叶封弟”的故事,当时周成王在和弟弟叔虞玩耍的时候,剪桐树叶为“圭”状,戏称“以此封若”,周公旦认为天子无戏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是晋的来历。而晋则以桐树为兴,因此非常重视桐树,千百年来桐树遍山西,繁盛异常,几乎家家院落有栽种。

  三、柿子树、苹果树

  柿子树由于果实红亮,挂果时间长,是冬天的一种风景。而且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因而不少庭院栽植柿子树。苹果树则寓意“平平安安”,况且果实繁多,因而也有不少人栽种。

  四、榆树

  榆树的果实俗称“榆钱儿”、“余钱”,寓意美好,再加上古人认为榆树可辟邪,有“宅后有榆,百鬼迁移”的迷信说法。因此榆树也是房前屋后的常见树木。

  五、槐树

  和前面不赞成栽种的正相反,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槐树为北方常见树木,虽多不成才,但是人们非常喜爱。原因如前面所说,人们期冀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六、另外还有很多适宜庭院栽植的树木,比如玉兰树、香樟树、紫薇树、黄杨树、银杏树等等,各地方的环境气候不同,喜欢的品种不一,可以说,大多数树木都可以在庭院栽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上面可以看到,其实民间的讲究,有的有道理,有的并无根据,不能一概而论。古人之爱惜树木,一则遮阴蔽日,妆点院落;二则托物喻情,陶冶情操,三则寓意美好,充满希冀。因而广植庭院四周,观赏玩味,又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之念,表达人们不忘祖先,追根溯源,继承传统,源远流长,这也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所在。

  庭院种树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各地的风俗和习惯不同,讲究各异,这是由于文化差异使然。至于有些非要强词夺理,讲种植树木和鬼神风水结合在一起,有的还有道理可讲,然而大多似乎有点牵强。

  就拿风水而言,虽然其中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然而真正的风水,就是做人的良知和坚守的道德,《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的卢妨主”就是明显的例子,因而过分追求风水和迷信一些虚幻的东西,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做人和做事,做到“不愧屋漏”、不昧良心,那么,种什么树都是最好的树,只要您喜欢。

  2019-7-8易花得木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易花得木(yihuademu)(服务号)

  宜花得木(yihua-demu)(阅读号)

一、论丘、海二公的民间传说故事

  论丘、海二公的民间传说故事

  丘浚(1421—1495)、海瑞(1514—1587),乃赫赫有名的海南先代名贤,其政绩功业、道德文章、风范长存青史,浩然正气贯乎古今,天下人无不景仰。有关丘、海二公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在海内外盛传不衰。收集整理丘、海二公的民间传说故事,对研究和了解丘、海二公的生平为人,及其历史影响,是颇有价值的。

  丘、海二公的民间传说故事,流传地域极其宽广,其足迹所至之处流传更多,在其故乡的海南,则更是俯拾皆是。解放前海南人陈铭章(白苗)先生曾收集整理出版过《丘浚幼年故事》小册子,解放后又收集整理发表了不少海瑞故事。而《海公大红袍》、《海公小红袍》则是集海公一生传说故事之大成者,历来刊印流传不衰,然而也绝非海公传说故事之全部。历来已有不少丘、海二公的传说故事,被搬上了舞台、银幕、荧屏,海瑞戏曾风靡一时,也惹出了历史上的政治轩然大波。《海瑞罢官》、《海瑞打虎》和《海瑞回朝》三个海公戏上演的情形,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耐人寻思,发人深省。根据海公的传说故事编成的《海瑞打虎》舞台戏和《海瑞传奇》电视剧在当前的演出和播放,也是极有其现实教育意义的。拙稿的些微铺陈论说,也许并无新见,但意在抛砖引玉,如果这篇短文能引起有心研究丘、海二公的诸位同仁的兴趣,从而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则我就感到满足了。

  一、关于丘公的民间传说故事

  丘公的民间传说故事,以其青少年时代的传说故事为多,丘公在童稚时就表现出了超群拔萃的聪明才智,传说七岁便写作了脍炙人口的《五指岭诗》,被目为神童。很多关于丘公的幼年传说故事都是同其神童的聪明浚智有关的。如《丘浚出对难倒知县》说的是当时姓薛的一位琼山知县,行为不端,贪脏枉法,士民对这位知县非常痛恨,但却奈何他不得。丘浚便独自到县衙去求见薛知县,说是来领教学问,虽然当时丘浚年幼,但神童的声名这位薛知县是知道了的,也很想知道丘浚这位神童的才情如何,于是接见了丘浚。丘浚出了个上联“海南天热难容雪”给这位知县对,薛知县知道丘浚是用“雪”同“薛”谐音来骂他,说海南不能容得他这位薛知县,但一时却不能恰到好处地对好这个上联,败在一个小童的手里。这件事传开后,薛知县觉得实在无趣,便用重金贿赂上司,将其调往湖北当官。这位薛知县调任湖北路上,看到峰恋插天的景色,忽然得到灵感,对上了丘浚出的上联。他对的是“湖北山高不见丘”、“湖北”对“海南”、“丘”对“雪”,非常贴切工整,且直指丘浚,也回嘲了丘浚一句。另一个传说故事《丘浚出对难倒浙江才子》,说的是丘浚才学出了名,浙江一位知名才子不相信,也不服气,便亲自到海南来要考一下丘浚,丘浚得知后便化装成一位小船家,在家乡村前河边的渡船上等待。当这位浙江才子到来上渡船时,丘浚便假装问他来找丘浚有何事,这位才子回答说要同丘浚比试学问的时候,装扮成小船家的丘浚便说:“恐怕客官比丘浚不过的,如果我出个对联你能对上,便去同丘浚比,对不上的话,你便不要去找丘浚现丑了。”这位浙江才子非常自负,认为一个小船家能有什么学问,便说:“好,你出罢!”于是丘浚便指着舟尾插撑篙的小孔说:“上联就在此。”这位江南才子看了看,想了想便说:“小哥出的上联可是‘孔子生周末’?”原来船尾的孔暗指孔子,舟与周同音,孔在船尾,便是‘孔子生周末’,丘浚点了点头:“正是上联,客官请对吧!”这位浙江才子,想来想去也总对不出下联,惭愧得真的转身便倒回浙江。他回浙江路上,遇到了雷雨,才悟出了下联,对了出来。他对的是“光武起汉中”。“光武”同“光舞”,“汉中”对“周末”也很工整。此外,还有《丘浚对对戏妓女》、《丘浚对渔翁绝对》、《丘浚买木屐》等不少这类传说故事。至于成年后丘浚一直在朝廷为官,虽然官做到文渊阁学士,写出了《大学衍义补》的学术巨著,但却很少有关于他为官时期的民间传说故事流传。其中原因是颇值得探研的。

  二、关于海公的民间传说故事

  适同丘公的情形相反,海公的民间传说故事,却绝大部分是海公为官时期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海公同奸臣斗争,刚正不阿,清廉明断,不畏权势,除暴安良,关心黎民生活等。但在定安县却有一则海瑞幼年传说,说的是海瑞祖籍在定安县的石夹村(今为屯昌县新兴镇的海公岭下),一次海瑞在溪里捉到了一条小鲤鱼,便同父亲讨了个洗脸用的小木盆,将小鲤鱼放在木盆里,说是要养这条小鲤鱼,让它长大变蛟变龙,父亲笑他不懂事,说鲤鱼只有在大江大河生活,才能变蛟变龙,小木盆怎能养鲤鱼变蛟成龙呢!于是海瑞对父亲说:“那末,我在这小山村能读书成名吗?”父亲从此事得到启发,知道海瑞有志气,便搬迁到琼山府城附近来住,府城是当时的州府所在地,人文荟萃,海瑞在此读书,条件好多了,后来果然中了举人,做了官。这个传说故事,反映了海瑞自小颇有大志,有远见。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研究海瑞出生地的线索.石夹村人都说海瑞原籍就是在此,附近的岭也叫海公岭.岭上还葬有海公的祖坟。究竟海瑞祖籍是否真在石夹村.当然这只是一则传说,不足为凭。但这还是值得研究的。

  关于海公为官后的种种民间传说故事,实在是多得很,同是一个传说故事.各地也不尽相同,有些属于历史实事,但有些却纯属民问传说,实无其事,或张冠李戴。海瑞原是病死的,但海南有个民间传说故事却述说海瑞是被“胡霸朝”毒害死,并且死后还报了仇,这个传说故事,跟事实相差就更远了。“胡霸朝”的女婿被海瑞处斩后,对海瑞恨之入骨,但却假意赞扬海公秉公执法,为民除害,斩他的女婿斩得应该。还请海公过府饮酒。海公一时大意.到胡府赴宴,“胡霸朝”在酒里下了毒药,海瑞喝了毒药酒后方才发觉,便连夜告辞回府,嘱咐家人、夫人、海安、海雄,他死后不要啼哭,并将他的尸体穿上官袍,戴上官帽,将其绑在书桌边的椅子上,同时捉来几只牛虻和几只 猿(一种飞起嗡嗡叫的甲虫)缚在他的身上。点上蜡烛。桌上还摊开书卷,将海公的手放在书卷上,装扮成海公秉烛夜读的情景。“胡霸朝”见海瑞回后。便派人跟踪探听消息,派去的人趴在房顶上,看见海瑞正在秉烛夜读,还听到牛虻、甲虫飞转的嗡嗡声,也认为是海瑞的读书声,便回报胡霸朝。胡霸朝见回报说海瑞不但不死,还在秉烛渎书。便认为毒药酒是假的,气得拿来毒酒自己喝了点试试看,他见这毒酒又香醇又甜,便又喝了一杯。哪知这竟是真的毒酒,他也中了酒毒,他快要死时方知中了海瑞的计谋。像这样类型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有传说,某些地方海瑞并未到过.但却有故事说海瑞在此地为官,平了冤案,除了恶霸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对海瑞的喜爱和崇敬,海瑞已成了救民难的青天老爷的典型,他的这种典型形象.在不断地得到人民的塑造和完善。

  三、从丘、海二公的传说故事看二公的政绩功业为人

  为何丘公的民间传说故事多数是幼年的,而海公的传说故事却多是为官时期的呢?我认为丘公幼年的神童才华对当时的海南来说是影响极大的。他的才华为海南人争了气。《五指岭》诗中的“遥从海外数中原”极合当时海南人的口胃.那时海南孤悬海外.被目为蛮荒之地,蛮荒之地出了个要“遥从海外数中原”的丘浚,实在太了不起了。海南人那种被压抑着的感情得到了发泄。出对难走浙江才子,赶跑薛知县,更令海南人欢欣鼓舞。至于丘公为官以后,因为他在内廷当的是史官(当翰林院编修,后当文渊阁学士),同人民有所隔离,虽然官做得比海瑞大得多,但跟人民无什么直接利害关系,虽然学术上有很大成就,却鲜为人民所知,因此,关于丘公为官后的民间传说故事就很少了。

  海公却不同,海公为官后长期当知县知府、巡按,直接管的是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政事。海公的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清廉俭朴、爱民如子的德政很为人民百姓所推崇。海公的一生在政场上轰轰烈烈,他为官时期同他的幼年比,影响要大得多了,因此海公的传说故事绝人部分是为官时期的,而同丘浚恰恰相反。

  从二公的民间传说故事流传情况,可清楚地看到二公各自的平生政绩功业了。在全国范围里搜集整理有关丘、海二公的传说故事,加以研究,这对研究丘、海二公是很有必要的。

  (丘、海研究会论文)

  发表于《海南协商报》1998年10月27日第三版

  1990.10.20于海口

  注:可,可引用,出版上媒体都可!但要注明原文作者许荣颂,若有重要的文章使用请与原作者许荣颂商讨联系!谢谢!

  剽窃许老文章的人曾口出狂言:天下哪个做文章哪有不抄的?汗

二、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

昨天,我因为要办理一件比较紧急的个人事件,破天荒地在一天内请了两次假出去办事,而且,两次都是要去找同一个单位——湖北省人才中心,同一个部门——档案管理处,同一个人——毛某某。然而,两次办理两次碰壁,不仅态度极为傲慢,还对前来办事的人们恶语相向,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开口就骂人,还是一套一套的,嘴上含着规章制度,却不知道是哪一条制度给了他这项可以不按时上班还随口骂人的权力;拿纳税人的钱,吃纳税人的饭,开口就骂纳税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底气?怎样的理直气壮?真的令人万般费解。

  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口碑如此差的地方,竟然搜遍网络却罕见其相关的负面报道、负面评论,甚至网友的埋怨都少有,大多只是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层面。

  今天看到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一名研究生有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读罢感触很深。特别是他做这件事情的初衷,以及为召集朋友们一起加入进来而引用的《丧钟为谁而鸣》,十分触动人心。

  也许,他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自己能够不受伤害。但是,受《左传》“易子相食”(意为灾荒年间,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子女,就互相交换子女来吃)的启发,他最终得以召集33位素不相识的朋友们,为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更加健康,他们努力了。

  或许,你心里总有好多的抱怨,看到这里不满、那里不满,但你总是习惯只向自己最近的朋友倾诉,而不愿做更多的努力;

  或许,你总是看到别人受到伤害,比如你常常看到今天这个人因为强拆自焚了,那个人在银行存款不料存单变保单被保险给骗了,甚至某天你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刚从超市买回来的一瓶巧克力,吃完才发现已经过期好久,这样的例子太多,你可能只把它当新闻,可能只当自己不小心踩了狗屎,没死就好;

  或许,你也曾有过要说出自己心中积怨的想法,但因为担心自己被“人肉”,或担心家人朋友因此可能会受到更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得过且过;

  或许,你曾经对这样那样的事情抱怨、反抗过,但是由于自己的力量太微小,没有起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难成气候,而最终放弃了进一步的努力。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没有理由把对方的智商想得太高,他们因为没有听到这些声音,或许认为自己的工作无比完美,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我连年无投诉、我连年拿先进??我就是人民的好公仆!!”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智商。

  就像今天爆出的一位局长,因为在微博上与情人频频调情引人围观却依然无动于衷,就是记者采访本人了,还反问到“你看到我们发微博的啊?呵呵,你怎么看到的啊?这个都能看得到啊?这不可能吧?我们两个发微博你都能看得到啊?不可能吧?”

  附,中国青年报《复旦一研究生公布中国食品安全报告》

  人造的鸡蛋,塑料造的银鱼,糖水变的蜂蜜,猪肉变的牛肉……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人们对有毒食品的报道已见怪不怪。然而,复旦 大学硕士三年级研究生吴恒却看不下去了,他用一个月时间,和34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了一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6月17日,相关报告发布并 在网站上线的当天,吴恒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月完成的报告

   2011年5月11日,吴恒在人人网和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日志,召集志同道合的人来共同建立一个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他在日志中说:“我不 是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特别是这种没有物质回报、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别人理解的事情。但这一次,要我一个人来做完,的确有点难。”

   让吴恒没有想到的是,1天之内,他就征集到了33位志愿者,大多来自他的近2000名人人网好友,包括22位“80后”,3位“90后”,甚至还有一名高三的学生。

   5月13日,团队正式开始运作。17天内,共查阅相关报道17268篇,约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

   5月27日,他们开始进行数据成果的标准化处理,参考了《食品安全法》,加之团队中有学食品专业的同学,最终将有害食品分为“造假、过期、添加剂、混有异物、包装材料有问题、无证经营、产品不合格、检疫不合格、卫生不达标、其他”10种。

   6月17日零点,发布资料库及调查报告的官方网站“掷出窗外”正式上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出炉,还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

   这个项目的人力成本为零,所有搜集数据和建设网站的工作都是志愿者义务完成的,所有的开销来自购买域名和空间的200余元。

   吴恒的本科专业是空间信息科学,硕士专业则是历史地理学,他笑称,自己是“有人文关怀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虽然两门 专业都是“打酱油”路过,但这个报告的完成就得益于他受到的两方面训练。作为历史学科的学生,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相当在行;利用空间信息科学,他用自己熟悉的mapinfo软件制作出了各个年份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以及时间、来源分布图,用excel数据透视表制作了总曝光率、各地 曝光率的图表统计。

   项目结束后,吴恒总结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涉及面特别广、违法手段特别狡猾、危害特别巨大、查处特别困难。 在“掷出窗 外”网站上,吴恒又专门添加了一项“我要补充”,以期待更多的网友在读到曝光食品安全危机的新闻时,将标题与链接添加进资料库,使资料库不断壮大和完善。他说,这项工作还未结束。

   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认识有毒食品

   今年4月,吴恒看到多地曝出用牛肉膏制作假牛肉的报道,这成为他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所在。研二快结束时,他在寝室忙着写论文,习惯了点外卖,最爱吃的是学校后门小餐馆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他觉得性价比很高,一大盘牛肉才不到10元。当时,一个室友常和他一起点外卖,但从不点牛肉,说牛肉是假的。但吴恒不相信有假牛肉存在,他觉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此前,他从来没有想到有毒食品距离自己这么近,牛肉膏的报道,使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受害者。

   吴恒由此开始关注食品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搜索,他找到一个叫做“安全快报”的资料库,该资料库收集了1万多条与食品相关的新闻报道,其中约6000条与有毒食品相关。在看了这些报道后,他才发现,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地点和频率是惊人的。当天中午,他纠结了很久,恶心得没有去吃午饭。

   吴恒自认是重度网络依赖者,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关心时事,但这方面的大部分新闻他都没有读过,其他人就更不会知道了。于是,他开始想做 一个关于中国近10年来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让“不明真相的群众”重新认识自己身处的环境,并提醒大家,有毒食品一点都不遥远。“知道真相但不告诉不明真相的人,这种不作为,在我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在召集日志中,吴恒引用了一段话,来自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 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吴恒说,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

   “易粪相食”与“掷出窗外”

   资料库完成后,吴恒又撰写了两篇报告:《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与《掷出窗外: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我们应有的态度》。

   采用“易粪相食”这个词语,是受《左传》中的词语“易子相食”(意为灾荒年间,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子女,就互相交换子女来吃)的启发。五六年前,他曾在一个论坛上看到有网友以此发挥,用“易粪相食”来形容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4月,吴恒读到了上海查封染色馒头的报道。问题馒头的制作者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这让他觉得又可 气又可笑:如果每个有毒食品的制造者都选择这种思维方式,一个行业的人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觉得这样就安全了,这场博弈就没有赢家,大家都在“易粪相 食”。在项目进行中,他又先后阅读到东莞和重庆两地用化粪池水熬地沟油的报道,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易粪相食”吗?

   “掷出窗外”,则源于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史。当吴恒读到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的纪实小说《丛林》时,他发现,即使在美国,一个世纪前,其食品生产行业同样处于“丛林状态”。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在吃早餐时读到该书,突然“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罗斯福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创立,是世界食品安全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被称为“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

   选择这个名词,还有另一个私人的原因。2000年,吴恒读高中时,听学长说过一件事情:几年前,学校食堂曾将前一天卖不掉的饭菜第二天再 卖,学生们忍无可忍,其中的活跃分子串联了各个班级,终于有一天,大家去食堂购买了早餐后,把油条、大饼全部扔在了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随后,伙食的确有所改善。

   在吴恒看来,在县城的高中里,学长们把油条从教学楼上扔下,与罗斯福在白宫把香肠从窗户扔出,相隔百年,相距万里,却是异曲同工:他们把早餐“掷出窗外”,他们在表达不满。“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那应该是因为他们相信,‘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事情不会自己慢慢变好,需要外界 的动力与刺激。”他希望,“掷出窗外”是每个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有的态度。

   “这个国家就是因为这样一步步微小的改变而变得美好,希望我们做的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坚持自己的善良就是成功。”项目的参与者赵悦说。

   评选中的“达尔文奖”

   在网站上,吴恒还设立了一个专题,评选“中国食品达尔文奖”。他给出了10个候选名单,发动网友为最恶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投票,奖金为人民币1.4元,将颁发给首家曝光该类食品的新闻媒体。他笑称,这是取自“一块死”的谐音,如果食品安全危机继续下去,只能走向共同灭亡。

   “达尔文奖”得名于美国的温迪·若斯科特,这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不断搜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类故事,其评选的“达尔文奖”旨在纪念这样一些“笨死的人”:“他们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大义凛然地把自己从人类的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从而保证了人类长久的繁衍。”

   吴恒认为,自己评选出的有毒食品制造者,也正是那些试图以在食物中下毒这一愚蠢的方式毁灭自己所在民族,大义凛然地致力于把自己的民族从人类基因库中永远抹去,以保证剩下的人类长久繁衍的人。

   对话吴恒:对食品制造业应“有罪推定”

   记者:项目运行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与参与项目的其他志愿者合作有何感受?

   吴恒:没有遇到过任何困难,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除了花的时间太多,没空陪女朋友。本次调查,除我以外的34人中,只有5人与我在现实世 界中有过面对面的交往,而且他们全部是通过网络获知这次调查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只会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故事。每个人的公益心和时间是有限的,但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把这些聚集起来,积少成多,完成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完成的事情,再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

   网站的技术支持全部是由it人士小白一个人完成的,他平日工作本已很辛苦,只能在下班后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一点一点写代码、建网站。此外,有的同学马上就要答辩了,有的同学自己的工作本身要加班,但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与,还有同学电脑都快崩溃了,还坚持工作,大家付出的努力都让我 很感动。

   记者:花时间做这个调查,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吴恒:目的就是广而告之。因为只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群策群力,下情上达,事情才有改善的可能。也许这份调查报告一如此前的诸多新闻报道一样,似在湖心扔下一粒石子,激起了几片水花,但随后恢复平静,像什么也没发生。这种结局对我来说,并不会觉得太有所谓,我曾努力过,就已足 够。很多年后回顾时,我可以坦然地告诉自己,当我们面对有毒食品的威胁时,我曾力所能及地和我的朋友们一块儿做过点什么。

   我不能去告诉每个人,我也没有“破开铁屋”的能力,但至少我尝试着叫醒那些熟睡或装睡的人,让他们注意到这件事情的严肃性。因为我想,如果醒的人多了,也许他们能聪明地想出办法。最后的解决不可能是民间能够完成的,必须有政府的作为才能改变现状。我想引起周围的人注意,或者读此报告的读者 中有一二人将来有机会成为政策制定者,能以“身在公门好修行”的心态来应对针对普通民众的食品安全危机,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记者:对于调查结果,还有什么问题和缺憾?

   吴恒:我是按照新闻报道数量来做的统计和分布图,但以此推测问题的严重性,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特别多,其他地方也不排除未被报道的可能。不过,至少报道出来的都是真的,以我们的能力,也只能按照被报道出来的统计。

   而且,调查期间,得知关于“牛肉膏”的有害程度已有相关辟谣,体现出我们还有不够专业的地方。但我并未因此放心,我觉得对食品制造业应该一直持有“有罪推定”的态度:厂商既然连食品种类都能作假,又如何保证他们使用的添加剂、生产环境是合格的?合格的牛肉膏可能无害,但如果奸商们使用的是来自黑作坊的呢?曾有一种添加剂在欧洲通过了,但在美国,就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名检察员卡住了,只因为这个普通的检察员的努力,使得美国人幸免于 难。

   记者: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统计及思考,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评价?

   吴恒: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是因为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是最好的时代,则是因为这些问题都被报道出来了。我对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很有信心。知情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事情不怕发生,只怕发生后我们不知道。正如一百多年前,罗斯福总统读到那篇调查报道, 才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诞生。而我国记者目前写的揭露食品安全的报道和读者受众也不比美国差。事情被曝光的越多,表示这个地区的形势越黑暗,但前途也越光明。

   记者:在我国,食品安全的沦落除了制度上的原因,还有历史、文化、信仰缺失的问题吗?

   吴恒:信仰缺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不能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一个民族丧失信仰上,也不可能通过一代人、一个世纪就能恢复信仰。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本来就起步晚,2009年才出台《食品安全法》,美国的监管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史为鉴,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曾有一好友说,她妈妈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在清真肉铺购买牛肉,那里的牛肉肯定没有问题,“因为他们有信仰”。对此,我深以为然,这是一位聪明的母亲。目前就我所知的资料,真没怎么见到清真食品出问题的新闻。那位好友的母亲似乎也一语道破了天机。

   不过,即使是在清教徒建立的美国,一个世纪前,食品安全也一塌糊涂,最后也不是通过宗教,而是通过食品安全法来解决问题的。我们不该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食品安全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是因为民众缺乏危机意识,是因为我们没有健全惩恶扬善的制度。

   记者:对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状况的改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吴恒:在我看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意识与制度:公众的危机意识与食品产业的管理制度。我目前为止能够想到的使摩擦更小的方式,一是引入惩罚性赔偿,增大对企业的处罚力度,处以巨额罚款,三鹿的赔偿方式就太轻了,不具有杀鸡儆猴的效果。二是要强化行政问责制,出了问题必 须严格追究领导责任。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在对比过不同国家的状况后,我特别希望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能少一些“中国特色”,多一些“国际惯例”。人微言轻,好在互 联网时代,不管是行为模式还是思维模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只有当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自己在“易粪相食”,意识到应该把有毒食品“掷出窗外”时,我们才能离 “达尔文奖”越来越远。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20182564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无动于衷 #苦难 #他人 #保证 #因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