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冷笑话 > 关于lt;现代汉语规范词典gt;的争议

关于lt;现代汉语规范词典gt;的争议

发布于:2022-06-15 作者:admin123 阅读:11

对读者若干疑问的解答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自今年2月15日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鼓励,有些读者指出了其中应改进的地方,还有些读者对这本词典中某些问题的处理提出了疑问(提出疑问本身同样是一种鼓励)。我们珍重鼓励,改进不足,并就读者提出的若干疑问解答如下。

   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规范”二字的含义

   我们从不认为书名中没有“规范”二字的就都是不规范的词典,从不认为有“规范”二字的就都是规范的词典。本词典书名中的“规范”二字指的是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各项现行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即本词典旨在努力全面严格贯彻执行这些规范标准。这个含义在本词典的三份序言及前言中已经说明。

   二、字头、词条中某些问题的处理

   1. 关于姓氏“肖”的处理 本词典正文中的字头下不列姓氏义项(只有姓氏义项的除外),而是将常见姓氏以附录方式列在正文之后。像“肖”姓,根据使用频率列在“附录·中国500常用姓氏”的第75位,并加有注释:“历史上有肖(xiào)姓。今‘肖’多为‘萧’姓的俗写,读作xiāo。注意‘肖’不是‘萧’的简化字,萧姓最好不要随意写成肖姓。”所以,不必有“不让人姓‘肖’”的疑虑。

   2. 关于异体字“淼”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就将“淼”确定为“渺”的异体字,我们对此自然要按照异体字处理。

   3. 关于“荫”的读音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将“荫”审订为“yìn(统读)”,并规定“树~”“林~道”应作“树阴”“林阴道”。这份规范标准的第10项“说明”中已经明确:“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已涉及的少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所以,像“柳荫街”的“荫”只能“留待以后”解决,作为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现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自定规范标准。

   4. 关于“国际公制” 这是一个专用概念,内涵与外延都很明确,它主要规范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容量单位,而不是对所有计量单位的规范。所以,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命令规定:“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而不是简单化为“国际公制”。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既包括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及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也包括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基于此,我们在“国际公制”的释文中写明“我国政府规定,以国际公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

   5. 关于“共生” 这是一个百科性词条。由于它已经进入社会语文生活,使用频率较高,我们收录了这个词条。它包括共栖和寄生两种情况,我们在释文中指出了这一点。其中“寄生”未必都对被寄生体(宿主)有害。如根瘤菌对豆科植物就无害(可参阅《辞海》的“根瘤、根瘤菌、根瘤菌剂”等词条)。又如,人体皮肤表面都有保护性菌群。当然,此条的释文还有不够严谨之处,今后要在参阅更多的文献后,予以完善。

   6. 关于“红彤彤、湿漉漉”的注音 我们在这本词典的“凡例·三、注音”的第一条规定:“全部字头和语词条目均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用汉语拼音字母以普通话语音注音,按四声标调。不注变调和变读,必要时用文字说明。”所以“红彤彤、湿漉漉”都是标注的本调。但据我们调查,“红彤彤”中的“彤彤”在普通话口语中读阴平的频率明显较高,所以加提示:“在口语中‘彤彤’读tōnɡtōnɡ”;而“湿漉漉”中的“漉漉”在普通话口语中变读为阴平的频率很低,所以未加这样的提示。

   7. 另外,关于“首席顾问”问题 这本词典的首席顾问是按照担任工作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在书的作者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名单)中已经说明。三位先生是在不同时期先后分别担任首席顾问的。其中吕叔湘、李荣两位老先生已经作古,我们永远怀念这两位献身于现代汉语规范事业的先驱。

   我们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指出我们的不足和疏忽之处,虚心向读者学习,及时吸收好的修改意见,使这本词典日臻完善。

   2004年3月10日

  董琨同志的“再次回应”不讲道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

   3月10日,江蓝生同志对纳入国家语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提出责问,我们作了三点答复。3月15日,董琨同志“再次回应”,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答复诸条进行了反驳,但是不讲道理。

   一、对社科院编写《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一事不必那么讳莫如深

   1993年,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开始修订《现代汉语词典》。与此同时,《现代汉语词典》的几位(不是个别)参修者和审定者便着手编辑《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在那本字典的“编辑说明”中明白无误地写着:在当时还没有一本按照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而编辑的标准字典,因此约请语言所的那几位同志编辑那本字典,以利于进一步推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那个“编辑说明”是直白的,那个书名是无可非议的,那本字典至今也仍摆在不少读者的案头,董琨同志何必为了今日之目的而极力淡化那本字典呢?又是“个别人以个人身份参加”,又是“不代表社科院语言所的学术观点”,还要声明它“丝毫不影响江蓝生委员《辞书应慎用“规范”冠名》的提案的正确性”,太有些实用味道了。所以我们想请问一下,江蓝生等同志是什么时候感觉到用“规范”是“不正当竞争”,是“争夺话语霸权”的?

   二、“拼写”和“注音”不是一回事

   “拼写”是指“用拼音字母按照拼音规则书写”;“注音”是指“用符号或同音字等标注文字的读音”。这两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第一句话就告诉人们“本标准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而不是对注音的规范。而且,面向电子计算机输入汉语拼音切换成汉语言文字的实际,不对专名采取大写的处理似乎恰恰是合适的。当然,也是根据电子计算机输入汉语拼音切换成汉语言文字的实际,词典中按照以词为拼写单位等规则进行注音是合适的。所以,建议董琨等同志考虑,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是否可以对成语、惯用语等的注音方式统一做一些改变?

   三、《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不但没有作废,而且非常适用

   江蓝生同志说的是《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早已作废”,我们问的是“依据何在”。董琨同志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即没有交代“早已作废”的根据。

   事情真如董琨同志所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做法,则会使人误以为‘托’‘旦’仍是法定计量单位,从而误导读者”吗?读者只要看一看2002年新修订增补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旦3”“托3”均作为正条予以解释,就会理解附录上“统一用字表”不但对应了法定计量单位与常见非法定计量单位的对照和换算,而且确有规范目前辞书中计量单位用字混乱的现实意义。作为语文词典,附录上现行的对某方面用字予以规范的标准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语文词典,对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态度,主要是看在全书中涉及到的字头、词条中是否严格遵守,而不在于是否将其附录。

   至于“国际公制”,这是一个专用概念,主要规范了长度、质量和容量单位,而不是对所有计量单位的规范。所以,国务院1984年发布的命令规定:“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而不是简单化为“国际公制”。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既包括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及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也包括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基于此,我们在“国际公制”的释文中写明“我国政府规定,以国际公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又怎么不对了呢?

   (2004年3月16日)

  歪曲事实地乱扣帽子不是好学风

  庞 观

   一位同志日前在《新京报》上发表文章,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回应江蓝生同志的文章进行“诸条批驳”。这位同志的文章不长,但不顾事实地乱扣帽子的话不少。比如,这位同志认为词典中给汉语的姓和名注音时(按:我们回应江蓝生同志的文章中讲的是“注音”而不是“拼写”),开头字母应该大写。可他在没有弄清事实的前提下就断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关于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给汉语姓氏注音也没有将开头字母大写的说法,“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缺乏语言学常识,是完全错误的”。究竟是谁完全错误了呢?不但这位同志所举的〔万俟〕例不能证明《新华字典》将开头字母大写了,更重要的是,《新华字典》中所有姓氏的注音开头字母用的都是小写。如:葛㈠ɡě……姓(第151页)//沈 ……shěn……①姓……(第435页)//谭 tán……②姓(第468页),等等。显然,事实跟这位同志所说的情况完全不符,《新华字典》跟《现代汉语词典》不同,姓氏注音的开头字母用的都是小写,而不是大写。所以,这位同志文中所说的《新华字典》的标音方法“正好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凌乱、不规范的标音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攻自破。由此我想,我们的确应该以平常心、以好的学风来研究和讨论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来研究和讨论辞书建设问题。这样的话,这位同志在文中提出的“希望学术层面的讨论可以继续深入下去”的良好愿望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004年3月18日)

  批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音不规范与事实不符

  继 业

   据3月10日《新京报》报道,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江蓝生委员提出议案批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中一段批评了该词典没有执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她说,“这部词典对汉语人名、地名该大写的不大写,该分写的也不分写。”在同一篇报道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作出了三点回应,其中第二点说,“的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了‘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的规定,但这分明指的是拼写中的正词法,而不是指的汉语字、词的注音。更何况,关于我们这本词典中专名的注音不采取大写的处理办法是请示过国家语委主管部门并得到同意的。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也是这样处理的。”3月15日《新京报》就此继续报道了董琨先生对该编写组“回应”的“再次回应”,也是在第二点里有如下一段: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认为“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样说,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缺乏语言学常识,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知道,《新华字典》不同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它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词典,按照它的体例,是先标字音,如果在一个字头下有多音节专名,则标音时以符号“—”代替第一个音节,这就不存在大小写的问题。例如:

   万mò [万俟](—qí)复姓。

   《新华字典》规范、谨严、统一的标音方法,正好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凌乱、不规范的标音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读罢这些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翻开《新华字典》,找到董先生所说的“万俟”。查“万mò”,固然如董先生所说,查“俟qí”,却是这样的:

   俟qí[万俟](mò—)复姓。

   这儿就“存在大小写的问题”了,但是“万俟”开头的注音字母“m”是小写的,并没有大写。董先生为什么就不查一查“俟”字再下结论呢?我又继续翻下去,所见如下:

   峒tónɡ 见“崆”字条“崆峒”(kōnɡ—)。

   嵋méi 见“峨”字条“峨嵋”(é—)。

   町dīnɡ 见“畹”字条“畹町”(wǎn—)。

   顿dú 见“冒”字条“冒顿”(mò—)。

   鞨hé 见“靺”字条“靺鞨”(mò—)。

   上面引的“万俟”是姓,“崆峒、峨嵋”是山名,“畹町”是地名,“冒顿”是人名,“靺鞨”是古代民族名,它们注音的第一个字母全都没有大写。接着再翻,又看到一些单音的姓:

   覃qín 姓。

   郑zhènɡ 周代诸侯国名……。

   郇xún ①周代诸侯国名……。②姓。

   芮ruì 周代诸侯国名……。

   豳bīn 古地名,……。

   闽mǐn 福建省的别称。

   好了,不用再查了,我们已经看到了《新华字典》的“统一的标音方法”,那就是双音的和单音的人名、地名或姓的注音,头一个字母并没有按江先生和董先生的要求大写,却是一律小写。

   从我翻字典的结果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回应”里所说“新近出版的《新华字典》也是这样处理的”并没有错。至于董先生指责编写组提到《新华字典》是“别有用心”,这样的指责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用词也太过狠,缺少一种心平气和的君子风度。语言学界内部的讨论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非理智性的用语只能降低讨论的质量。

   (2004年3月20日)

  怎样使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附录·中国500常用姓氏》

  钮 葆

   我国的姓氏文化悠久而丰富,为了有助于读者对我国现代常用姓氏有个整体性的了解,我们将我国现代常用姓氏列为一表,附录在词典正文之后。为了节省篇幅,这本词典正文中的字头下不再列姓氏义项(只有姓氏义项的字头,要在正文中列写姓氏义)。所以,当在正文中查找不到您所要查找的姓氏义时,可到《附录·中国500常用姓氏》中去查。比如“单”字,无论读dān时还是读shàn时,都不是只有一个姓氏义项,所以要到那份附录中去查它的姓氏义。经查得知,“单”作姓氏时,既有读dān的,又有读shàn的,但“两音分别来源于不同的两个姓,今shàn姓居多”。

   这份附录中每个姓氏前面的序号是按其现代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的,即序号的数值越小,使用频率越高,可详见姓氏表前面的说明。比如,“萧”排为第62位,“肖”,排为第75位。这一页的注释②介绍了“肖”作为姓氏有两个读音,介绍了作为姓氏的“肖”与“萧”的关系,只要留意一下就不会闹出“不许姓‘肖’”的笑话了。

   有些姓氏在读音、与其他某姓氏的关系、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等方面比较复杂。对于这样的姓氏,附录中加有注释,以供读者了解。比如,排在第83位的“阎”与排在第118位的“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不是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对应关系,因此对“阎”姓加了注释:“不可简化为‘闫’,‘闫’是另外的姓。”又如,对排在第285位的“凃”加了注释:“与‘涂’本为一姓”。

   (2004年3月17日

一、甲戌本不避讳

  甲戌本不避讳

  避讳,我国人应该不陌生。比如,早期出版的程本,都避讳。并且,林黛玉也避讳,避母讳。方法是把避讳的字的末笔省去。

  附:

  中国历史上的避讳(2011-08-13 06:10:34)▼标签: 程延中国阿九《道德经》上杜司徒书杂谈 分类: 知识人生

  避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习俗,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就要读白或写白,如汉武帝名"彻",遂改官爵"彻侯"为"通侯";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总是写作缺笔的"丘"等等。

  避讳之名起源于何时呢?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避讳起源于西周,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有鲁国大夫有关取名六忌的见解,《礼记》中亦有"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等,这都说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具体的避讳要求了,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形成过一整套制度。避讳的要求也不太严格,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也不用回避,甚至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也无须回避。

  秦汉以后,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固,君主之尊变得无以复加,那时,皇权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字当然也就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尊长的名字也不能轻易书写,凡遇有帝王或尊长之名,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样,"避讳"逐渐就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了。早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

  秦汉以后,随着皇权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强,避讳也日益严格,甚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就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这样以来,五花八门的"避讳"有如网罗,兜揽了臣民的全部言论行为,稍有触犯,轻则遭谴,重则罹祸,乃至灭家灭族。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配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多少,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

  中国历史上的避讳,从先秦一直避到清末,真可谓源远流长,花样百出。这种避讳,不仅给后人读史造成很多误会、增加了很大麻烦,也闹出了不少使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秦始皇姓嬴名政,讳"正",在秦朝,凡遇到"正"字全改为"端"字,因此"正月"叫做 "端月"。琅琊台石刻镌有"端平法度"、"端直效忠",而不说"正平法度"、"正直效忠"。汉明帝名利庄,讳"庄"字,东汉人就把旧书中的"庄子"改为"严子",把"庄周"改为"严周",把"楚庄王"改为"楚严王"。

  封建时代,不但对皇帝的名字要避要讳,地方长官、朝廷诸臣的大名也得避讳,不能直呼其名,连同音字也不能提及,否则就会遭罪。五代时有个冯道,历朝为相,有一次,他命一个门客讲《道德经》,门客想到书中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连犯冯道的忌,于是就把第一句念作"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古代也有避讳家庭长辈称谓的,林黛玉读"敏"字时皆念作"密",就是避母亲名讳。再如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他家讳。刘温叟因父名"岳",便终身不听音乐,因"乐"、"岳"同音,犯其家讳,甚至也从不去三山五"岳"游玩。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因"进士"之"进"与"晋"同音,也犯家讳。照这样看来,诗礼之家最忌用与"饭"、"食"、"水"、"菜"等字同音或形似之字取名,否则后代连吃饭饮水都成问题了。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大声朗诵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他老头子干瞪眼。有个学生在私塾里读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同窗听了,取笑他道:"你一会儿'五爹',一会儿'百爹',到底有多少个爹啊?"

  更为有趣的是,古代常州每年元宵要大放花灯,以示歌舞升平。有一任太守名田登,其名与"灯"字谐音,为避此讳,只得将元宵前夕的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结果,老百姓讥之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迂腐地坚持避讳固然闹了不少笑话,不过,巧妙地避讳,也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机智。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名叫阿九的老头子外出赶集去了,恰好有一个自称阿九叔的人登门讨债,儿媳妇对他说:"我公公赶集去了,你有什么事对我说吧。"那人说:"阿九伯欠我九百九十九两银子,叫他九月九日送到我家里,我名叫阿九叔,住在九里湾。" 阿九伯回来后,聪明的儿媳妇巧妙地避开了公公的名字中的"九",说道:"刚才有人来找您老人家,不知他是四五叔,还是三六伯,他说公公欠他一千少一两银子,叫你重阳节那天,送到他家里,他住在八里湾过去,十里湾过来。"公公听明白了儿媳妇的话意,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媳妇聪明。

  为王者讳,为贤者讳,为长者讳,看来古人避讳的还真不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例子中,"谈"字所以避讳,就是因为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从他当皇帝那天起,人们说话或写文章,凡遇到有两个火字相重的"炎"字,都要避讳,另选其它字来代替。于是也就出现了以"谭"代"谈"的怪现象,以至后来"谈"和"谭"也就相通了。

  由于避讳历史悠久,很多避讳词语历代流传,沿用久远。如当今人们熟知的"嫦娥",本名"恒娥",是因避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再如封建社会中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户部",三国至隋朝,原称为度支、左民、右民、民部,到了唐代高宗李治永徽初年,为避其父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户部",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年。又如西汉美女王昭君,因其名触犯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晋代改称为"王明君",后人又称为"明妃"。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诗有"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宋代王安石也写有《明妃曲》诗。诗中的"明妃",都是指"王昭君"。可见,了解避讳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理解古籍是不无帮助的。

二、海南话的特点

  在美丽的海南岛,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人会说普通话(世界上同音字最多的语言之一),但是平时多数人讲的还是海南话。海南话是从福建的古代闽南语演变而来的,直到现在,海南话和现在的闽南语仍然存在着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海南话的年龄 - 1000年(普通话的年龄:300年)。

   海南话的发音特点 - 省气省力

    海南话全部是平舌音,说话时,舌头等发音器官变化幅度小,说起来比普通话和英语都省力。笔者年轻时曾经有机会做过试验,用普通话、海南话和英语各上一节内容相同的课。结果发现,授课的疲劳程度是这样的:普通话最累,其次是英语,最轻松的是海南话。细心考察这三种话就可以明白个中原因,海南话除了没有翘舌音外,还没有送气音。普通话和英语中的大量送气音显然会消耗说话人的部分力气。海南话只用平舌音和不送气音,不用翘舌音和送气音,这样使说话人既省力又省气。因此说惯了海南话的人会觉得说普通话的人说话时口型夸张,像想生气的样子;也觉得说英语的人口型不大方而发音内敛,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海南话的入声 - 继承中古汉语的特色

    入声通常带有辅音韵尾,发音短促,普通话没有入声(见《现代汉语词典》“入声”条),但海南话有入声。像“十”“出”“绿”等在海南话里就是入声字,入声字可以使发音更加丰富多彩。海南话入声字“十”念 “dap”,由于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因此重复的发音很多,造成许多字都读成相同的音;真是太恐怖了),说普通话的人学海南话“十”的发音时常常念成“da”(哒)。这就漏掉了“p”这个入声字中的一个韵尾而不自觉,而海南话中“dap”和“da”是两个明显不同的读音(意义)。

    海南话的入声字韵尾主要有这几个:“t”“k”“p”。这些韵尾是不需要发出声音来的,只是点到为止,就像英语中的不完全爆破音一样。外地人都觉得这种音很难学,除非他们学英语的时候就学会了英语的不完全爆破音。

    海南话的收气音(r) - 标志性特点

    普通话中有送气音,也有不送气音,正像社会上有送礼的人,也有不送礼的人;海南话中有不送气音,但没有送气音;不仅没有送气音,反而有收气音。这也像我们的同胞,有人不仅不送礼,反而要收礼。所谓收气音,就是海南话里经常出现的发音时不吐气而略微吸气的一种特别的声母的发音(r)。

    让我们来研究这个收气音。首先,我们熟悉的普通话声母“t”是送气音,而普通话或者海南话声母“d”的发音口型跟“t”是一样的,只是不送气。海南话声母“r”是个收气音,它发音的口型跟“d”是相同的,特别之处是“r”发音时稍稍吸进一点气。例如,“ra”(踏)、“ri”(弟)、“ro”(丈)。这三个例字的海南话声母都发收气音,如果把它们念成不送气音而且保留韵母不变的话,我们便得到另外的读音和意义:“da”(杂)“di”(是)、“do”(助)。

    可见,收气音和不送气音是有区别的,正像不送气音和送气音有区别一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普通话里,“t”是送气音,发音时吐气很明显;“d”是不送气音,发音时吐气微弱;而在海南话里,“r”发的是收气音,发音时几乎不吐气,甚至会吸入一点气。这种收气音发音非常奇特,在中国大陆不容易听到。所以从小说惯普通话的人,不花三个月的时间是学不了这个发音的。许多大陆同胞在海南使用海南话哪怕超过十年时间,仍然无法正确发好“r”这个声母,常常用“d”来替代。于是有时会闹出笑话或者引起误会,例如,把“有电”(u rin)说成“有信”(u din),把“得”(rit)说成“失”(dit) ,把“德育”(rik zok)说成“色欲”(dik zok) 等。

    海南话的表达 - 保留文言文的遗风

    海南话的表达常常令外地人感到莫名其妙,现在随便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当然,如果你的文化水平较高的话,理解起来也并不是很困难,甚至觉得很有趣。

    海南话不说吃饭,而说“食糜”。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糜”读作mei(和“梅”同音),指糜子(也称穄子):

      1. 一年生草本植物,形状跟黍子相似,但子实不黏;

      2. 这种植物的子实。

    显而易见,海南人“食糜”就是吃糜子的子实(估计煮熟的),不可能是吃糜子的叶子;就像我们说吃葡萄,那肯定是吃葡萄的果实,而决不是吃连根拔起的葡萄藤。可是,现在的海南人说“食糜”也不再是真的吃糜子了,而是吃大米饭(包括鱼、肉、蔬菜等)。他们说“食糜”,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真的吃糜子。

    其他的例子列表如下,破折号前的是海南话,后面的是普通话(只为了说明问题,故暂时不标上声调;海南话有六个调,比普通话多两个):

      吾 (va或wa) —— 我

      汝 (lu或du) —— 你

      伊 (i) —— 她/他/它

      箸 (ru) —— 筷子

      盅 (jiang) —— 杯子

      目 (mak) —— 眼睛

      颏 (ngak) —— 下巴

      胛 (ga) —— 肩膀

      胳窝 (ga lo) —— 胳肢窝,腋窝

      胳脊 (ga jia) —— 后背

      胳椎 (ga sui) —— 屁股

      啜酒 (soijiu) —— 喝酒

      卧瞌 (ai huai) —— 睡觉

   (ai hie)

      瞌目 (huai mak) —— 睡觉

   (hie mak)

      叽喳 (jija) —— 不正经,(女人)言行轻浮

      使钱 (daiji) —— 花钱

      驶牛 (dai gu) —— 耕地

      驶车 (dai sia) —— 开车

      对谈 (roi who) —— 聊天

      布田 (bousan) —— 插秧

      凌迟 (lingsi) —— 折磨

      行街 (giaguai) —— 逛街

      走棋 (daogi) —— 下棋

      走神 (daodin) —— 发疯

      行 (gia) —— 走

      走 (dao) —— 跑

      淫 (zin) —— 沉迷

      落古 (lakgou) —— 处事不合常理,观念过时

      假精 (gejing) —— 自作聪明

      放尿 (bangzio) —— 小便

      放屎 (bangdai) —— 大便

      现世 (yindi) —— 出丑

      恶相 (oksiang) —— 丢人现眼

      去处 (huddie) —— 上哪去

      公房 (gongbang) —— 厕所

      做风 (dowang) —— 刮台风

      呆 (ngang) —— 笨

      精 (jing) —— 精明

      会 (uai) —— 聪明

      识 (bat) —— 会

      靓 (siang) —— 漂亮

      老爹 (laore) —— 当官的人

      公爹 (gongre) —— 男人

      婆娘 (fonin) —— 生产后的女人

      小子厮(niaogia si) —— 小孩子

关于lt;现代汉语规范词典gt;的争议

      小子崽(niaogia dai) —— 小孩子(略含贬义)

      鸡雄 (goai whao) —— 公鸡

      鸡姆 (goai vo) —— 母鸡

      鸡哥 (guai gak) —— 小公鸡

      鸡娘 (guai nua) —— 小母鸡

    难学的海南话 - 需要古汉语作基础

    对外地人(除了福建和两广人外)来说,海南话相当难学。难学的原因是它的发音中有闭音节、入声,同时使用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另外,收气音和文化背景等也是较大的障碍。如果你有良好的英语和古汉语作基础,那么学起来就比较容易些。我们那里曾经来过一位广东的工作队指导员,他有惊人的语言天赋,只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就掌握了海南话,达到用海南话聊天和开会作报告的水准。我想这应该是个特例吧。

   我爱海南话。

三、中国古代不信鬼神的故事

  中国古代不信鬼神的故事1

  苏东坡不信鬼话

  北宋京城是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汴梁西城有两个城门,南边为宜秋门,北边为阊阖门。大文豪苏东坡,就居住在阊阖门外的白家巷。

  苏东坡有一个儿子叫苏迨。这一天,苏迨的小儿子,忽然说道:“进来了一个可疑的陌生人,又瘦又黑,穿一件青衣服。”

  苏迨赶快让家人四处搜索,并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人。

  不久,苏家老奶妈忽然发疯了,样子和声音都凶狠异常,仿佛衙门里差人的样子。

  苏东坡闻讯亲自跑去看。

  只听见老奶妈大声说道:“我就是又黑又瘦,穿着青衣的人。我不是贼,而是冤鬼。我要附在这个老奶妈身上,让她出去给我做巫婆。”

  苏东坡断然喝道:“宁可等她死去,出人让她出门做巫婆骗人!”

  又听回声:“你不许她出去,我没办法;只求做一小佛事,可以吗?”

  苏东坡丝毫不让步,坚定地说:“不行”

  对方又说:“讨一杯酒和一点吃的,可以吗”

  苏东坡疑心它耍花招,说:“不行!”

  又说:“讨一点纸钱烧烧,总该可以了吧?”

  苏东坡最讨厌这样的事,断然拒绝,说:“不行!”

  那鬼无可奈何,只好哀求说:“只讨一杯水,可以吗?”

  苏东坡叫仆人,说:“倒杯水给它喝。”

  老奶妈喝了仆人递过的那杯水,忽然摔倒在地,然后就苏醒过来了。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明·李濂《汴京知异记))书生不畏蛊

  宋时,福建漳州有一个读书人,相当有性气,非常勇猛。他常说,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是人们自己胆小因而生出许多恐怖的故事。人们讥笑他纸上谈兵,书生也总遗憾没有鬼怪来找他,使他不能借之表明自己的勇敢。

  有—天,他同几位朋友一道比去游玩。忽然走夜最前面的人“呀”地一声惊叫,像是见到了鬼脸一般。众人循声望去,见有一个精美绸子的包袱,被放庄路边。众人也都害怕惊慌起来。原来当地传说,有一种会用妖术的人,在家里养着毒虫。为了盗取别人的钱物,他们会设法让人毫无知觉地就把毒虫吃下肚去,虫就吃着那有钱人的肺腑,让他痛苦地死去,用妖术的人因而得到财物。而毒虫往往就和金元宝一起包在绸子里,放在路边,诱使行人将它带回家去这就难怪一般的人会害怕。

  但书生一点不紧张,反而走前去,解开那包袱。众人果然看见包袱里有几匹绢绸和三大锭白花花的银子,还有一只像蛤蟆的毒虫,浑身黑色。大家劝他别惹祸上身,他却自恃胆大,带着包袱就回去了。家人看见他带回一个蛊虫的包袱,要他马上扔掉,他也不听。家人一齐大哭道:“祸事就要到了!”他宽慰家人说:“如果有祸事,我一人承担,决不连累家人。”

  当晚,他欲上床睡觉,却见有两只样子恐怖的青色蛤蟆,抢占了他的卧床。他自嘲道:“正愁没菜下酒,这送上门的倒不错。”一边就举起槌子把蛤蟆打死了。他若无其事地将蛤蟆宰了,不一会儿就煮熟了。他喝着酒,吃着蛤膜肉,吃得心满意足,醉醺醺的,倒头呼呼大睡,睡得很舒坦甜美。第二天晚上,出现了十几只青蛤膜,团团占据着他的床、桌、椅,这十几只蛤蟆个儿比头天的要小。他照旧把这些蛤膜抓起来,宰了煮来吃。到了第三天晚上,出现了二十几只蛤膜,占据了更多地方。书生还是如前一样抓蛤蟆、宰蛤蟆、煮蛤蟆、吃蛤蟆。蛤蟆天天出现,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但个儿却越来越小。到后来,蛤膜多得数也数不清,挤满了一屋子,抓都抓不完。家人也来帮着把蛤蟆抓起来,运到郊外,理到深土里。他的肚子也越来越大,每天晚上都等着抓蛤蟆这样,足足闹了一个多月后,蛤峻突然消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位书生轻蔑地笑道:

  “蛊虫的灵验,其实也不过如此!”此后,家望一直平安无事。他的勇敢无畏美名也传开了。

  豁达先生识破“鬼三技”

  有个举人,名叫蔡魏公,他常常对人说:“鬼只亩三种本领:一迷,二遮,三吓。”有人追问:什么叫做“一迷、二遮、三吓”,他就说了一个故事:蔡魏公有个表弟,姓吕,是松江县一个窿生,性情豪爽,无拘无束,自己取了个外号,叫做“豁达先生”。

  有一次,豁达先生有事路过沏湖西乡。此时天色渐渐暗下来,路上行人很少。他忽然看见一个妇人,满脸涂脂抹粉,拿一根绳子,迷迷糊糊地往前跑。这个妇人看见他,就马上躲到一颗大树后面,慌乱之中,手中的绳子却落在地上。

  他拾起那根绳子一看,原来是一条草绳,有一股浓烈阴湿霉烂的气味。他心中明白,这是吊死鬼,就把草绳揣进怀里,只顾自己走路。此时,那个妇人从树后面钻出来,拦住他的去路。往左走,就拦住左边;往右走,又拦住右边。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只顾赶路向前冲,一冲就冲了过去。

  那妇人见一计不成,便又施一计:突然尖叫一声,猛然变作被头散发,血流满面的模样,舌头伸出一尺多长,跳着朝他追来。豁达先生说:“你开初涂脂抹粉,是在迷惑我;后来左拦右阻,是在遮住我,现在做出这副丑陋怪态的模样,是在吓唬我。三种本领都使用完了。看来,你也拿不出别的什么伎俩来了。你可知道我不是别人,而是‘豁达先生’。”

  妇人听了这番话,只得恢复原样,跪倒在地求超生。

  豁达先问鬼:“怎样才能使你超生呢?”

  鬼说:“请你告诉城里的施家,做佛事多请几位有道高僧,多念几遍‘往生咒’,这样,找就可以到人间没生丁。”豁达先生笑道:“我本人就是有道高僧。我也会念‘往生咒’,比和尚念还要灵验。”说着,随口就编一首歌:“好大世界,无遮无碍。死去生来,有啥替代?要走便走,岂不爽快!”吊死鬼听了他即兴编的歌,恍然大悟,磕了几个头后,连忙跑掉了。——清·袁枚《子不语·豁达先生》

  宋定伯捉鬼

  宋定伯是河南南阳人,素以胆大闻名于乡里。他少年时,有一回夜晚出门,夜很黑,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若是常人,碰到这种情形,心里定会隐隐害怕,但宋定伯翔若无其事地迈着大步朝前走。忽然,迎面出现一个模糊的黑影,宋定伯心想,还有哪个人也如此胆大,在漆黑的夜里独行?他不知道那是鬼,就友善地问:“谁?”那个鬼细声细气地答道:“我是鬼。”接着又反问宋定伯:“你又是谁呀?”果然,鬼一开口,就有一股阴气。宋定伯心想:“我一个大汉,难道怕你一个夜行孤鬼不成?”他灵机一动撒谎说:“我也是鬼。”鬼将信将疑,又问:“你要上哪儿?”宋定伯随口就答:“我要去宛市。”鬼便说:“真巧,我也去那里。我们一道同行吧!”两人一路而行。走了好几里,鬼提议说:“步行又慢又累,咱俩轮流背着走:可节省些力气,好不好?”宋定伯说:“这太好了,这太好了!”于是,鬼先背起宋定伯。走了几里后,疑心地说:“为什么你身子这样重,看来你不是鬼吧?”宋定伯急中生智,反问他说:“你做鬼的,难道不晓得新鬼会重—点吗?”鬼一听,无言以对。

  轮着宋定伯背鬼时,他发现鬼果然是一点重量也没有。因而他能背着鬼轻快地迈着大步向前赶。

  行程中,宋定伯盘算着如何才能制服这个鬼。他装出虚心请教的样子,问鬼:“我刚死,不知道做鬼最怕什么,最忌什么?”鬼一点也不怀疑他,便毫无保留地告诉他说:“鬼最怕沾人的唾沫,若沾上了,就翻不了身了。”

  他们一面说,一面走着,前面横着的一条河拦住了去路。宋定伯叫鬼先过去,侧耳一听,鬼过河时一点趟水响声也没有。轮着宋定伯自己过河,他无法像鬼那样无声无息,而是把水打得稀里哗啦地乱晌。这时,鬼又狐疑地问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响声?”宋定伯说:“我是新鬼,还没学会趟水,不用奇怪,以后还请你多指点。”鬼听他如此看重自己,就不再怀疑了。快到宛市时,轮到宋定伯背鬼,他使劲地把鬼抓住。鬼在他背上“咋、咋”地直唤,要求下来。宋定伯根本不予理睬,迈开大步,朝前直奔。一直到了宛市,宋定伯才把鬼放下,一瞧鬼因为害怕行人,早已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怕他再变,连忙朝他啐了几口唾沫,然后把这只羊卖掉了,得了一干五百钱。

  当时有个名叫石崇的,听说厂这故事,逢人便夸他:“好个南阳宋定伯,卖鬼得钱一千五。”——晋·干宝《搜神记》

  丘老笑“鬼”

  杭洲有个叫丘老的布贩,一天他从远处收帐回家,走到半路天黑了,想在客店投宿,恰巧客店没空房了。丘老和店主商量,要他尽量想办法。

  店主说:“不知你的胆大不大?本店后墙外,有几间比较狭小低矮的房子,好久没住人了,如果你不惧怕,那就请到那儿去住。”丘老说:“我这半辈子走的路,加起来不下几万里,还怕什么!”

  店主听他这么爽快的回答,就带他到—厂那里。丘老一看,一块四五亩宽的空地,几间矮房,拾掇得倒是干净。房间内,桌椅床帐,样样齐全,更觉高兴。安顿客人后,店主也就告辞了。

  夜里天气很热,丘老暂不进屋睡觉,就坐在房门外算帐。月色朦胧,恍惚之间,好像前面有个人影子闪了过去。丘老很警觉,他疑心是贼,睁大了眼睛看,一闪,又过去了一个影子。一会儿,闪过了十二条影子,闪过去,又闪过来,仿佛蝴蝶穿花似的让人捉摸不定。仔细看去,一个个影子都是非常漂亮的女子。

  丘老心想:“人之所以伯‘鬼’,就是因为‘鬼’的样子太丑恶,今晚看到的既然这么漂亮,我就把‘鬼’当作美人看,这又有何不可!”就端坐在那里,动也不动,想看看它们究竟搞些什么鬼花样。过了一会儿,有两个“鬼”竟然在他的身边蹲了下来,一个“鬼”爬上那两个“鬼”的肩膀上,紧接着,还有九个“鬼”一个接着一个往上爬;最后那个“鬼”飘飘然站在最上端,就像演杂技的“叠罗汉”一样。

  又隔了—会儿,每个“鬼”手里都拿着一个大圈子,——齐套在自己的脖子—氏头发披散着,舌头吐出有一尺多长,丘老哈哈大笑起来,他说道:“漂亮的时候这么漂亮,丑恶的时候又这么丑恶!反反复复如此悬殊,这跟眼下人情世态倒很相像。今天,我倒要看看你们究竟如何收场!”

  丘老言辞尖锐,话音刚落,那些无技可施的“鬼”也就不由得苦笑起来,各自又变还了原来的样子散了。——清·袁枚《于不语》卷十五

  李著明叱“鬼”射“狐”

  睢宁县县令李襟卓的儿子李著明,为人豪爽、坚强,从不半途打退堂鼓。

  他是新城王季良的内弟。王家宅子大,有众多楼阁,据说常常发生怪事。有年夏天,他到王家暂住,看中了一间阁子,觉得那里晚上很凉爽。有人告诉他,那间阁于不能住,因为常出怪事。他毫不在乎,一定要在那里住下。主人只好照办,安上床铺。又叫来几个仆人陪他住,免得出事。他婉言谢绝。主人没法,只好给他点上一支据说可以安神辟邪的安息香,关照了几句,就吹灭蜡烛,关上门走了。

  他刚睡了一会,就看见茶几上放着的茶杯在月色中颠倒翻转,却又不落到地上,也不停止。他朝它叱了一下,这才停下来。此时,又好像有一人把那支安息香拔了起来,在空中舞来舞去,一会儿横,一会儿竖,腾挪翻转,那一屋火光散出许多花纹。他坐起来,大声喝道:“何方鬼怪,胆敢如此!”说着,下床拿到一只鞋,赤脚就朝那火星晃动的地方打去。那支香突然间又插到香炉里,不动了。其他任何迹象都没有了。他又上床睡觉。这——觉,却平安无事,—直睡到天亮。

  李先生是山东益都人,曾寄住在淄川县一个姓孙的家里。孙家的宅子很大,而且都空关着;他只住了一半。南边的院子对着一座高楼,时常可以看见楼上房门自开自合,他对此毫不在意。

  一天,他正跟家人在院子里谈天说地,对面楼的门又打开了。这次却忽然出现厂—个小人,身子不够二尺高,还穿着绿袍白袜,朝北坐着。大家指着它议论纷纷,它却一动不动,置若罔闻。李先生一口咬定说:“这一定是个狐精。”连忙取来弓箭,对着楼上准备射左。那个小人看见了,发出“哑哑”的笑声,然后就不见了。,李先生提了把刀,奔上楼去,一边吆喝,—边搜寻。结果连一根狐毛也没找着,只好回来。

  从此以后,那座宅子再也不出怪事了。李先牛在那里住厂好几年,—直太太平平,—点事也没有。

  有以下爱好者、、欢迎到我的QQ群 133083412

  (百科全书群 ) 、 不会的可以学..聊天也行

  【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相学】.【命学】.

  【风水学】..【古文】..【兵法】..【谋道】..【相学.】

  【礼法】..【道法】..【智文】..【史学】..【异学.】

  【鬼学】..【理学】..【心理学】【异类学】【佛学】::【玄学】:【国学】:::手机加不了的、先记群号、、、我知道这社区无数高人不注册、、你们一起来吧:不同观点都可以辩论;实不行可以约出来对砍!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201825640@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鬼神 #中国 #古代 #故事

相关文章

  • 其实创业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激励一生的六个经典故事

    其实创业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激励一生的六个经典故事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

    2024-03-24

  • 愚人得宝的故事是什么?

    愚人得宝的故事是什么?

    意外得宝 曾有愚人,生活极度贫困。他欠了别人很多债,又无力偿还。他除了逃走之外,别无它法。当他来到一个沙漠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装满宝贝的盒子,在盒盖之下、珍宝...

    2024-03-24

  • 牛年说牛,求一则关于牛的故事 (急)

    牛年说牛,求一则关于牛的故事 (急)

      小的时候,我睡觉前最大的爱好就是缠着父亲给我讲故事,而且最喜欢听的几乎都是有关动物的。几乎每天如此,到后来爸爸实在找不到新故事了,就把老的故事来回的讲。我好...

    2024-03-24

  • 我想要一些详细,长一点的关于生命的故事。

    我想要一些详细,长一点的关于生命的故事。

      很多的,比如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

    2024-03-24

  •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

      最经典是西游记 孙悟空的故事,可以说是—个由个人奋斗失败后转向团队成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典案例。 孙悟空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学会了做...

    2024-03-24

  • 火柴天堂讲的是什么故事

    火柴天堂讲的是什么故事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好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点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火柴还是很理解,可能与她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